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2e0460998fcc22bcd10d93.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重难点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说学生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说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53c16c53c1ec5da50e270cc.png)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关于三国的内容学生通过书籍、影视剧等方面的接触,普遍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其中的人物耳熟能详,在进入本单元学生表现的比较兴奋。
但是对三国故事不等于三国历史,特别是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关于地理概念方面知识的掌握学生比较薄弱,此外,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设计思想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这是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三个年头,我相信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所有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倡用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让学生收集有关于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单过鼎立局面的形成。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等人物,配合《三国演义》主题曲,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都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那么在三国时期中你们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个?生:(踊跃回答)关羽、刘备、曹操等。
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
![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22102146852458fb770b56c9.png)
评南宁二中覃源老师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张燕萍听完南宁二中覃源老师上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总体感觉是授课的内容条理,知识线索清晰,各环节联系过渡自然,语言流畅,师生活动和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完成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历史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三项任务的同时,还要特别突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能优化教过程,很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活动积极性较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1)全部教学过程能够基本上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与利用教学时间,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完整,教学思路清晰,层次要求合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解决较好,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3)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学信息的交流融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师生活动有序,气氛活跃、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节恰当、及时。
如:复习旧知后,转入新课自然贴切,知识层面展开逐渐深入,课件背景和局势图的展示很适时,事件由背景展开到事件过程至谈及结果,最后对事件及人物的分析评价,条理清晰。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1)如:引导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及时间中的人物特点的分析,慢慢引导,层层启发,渐渐深入,对学生不完整的答案及时补充,即时评价,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着手点和把握分析人物的尺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这对教会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2)教学媒体的选择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国鼎立》说课稿
![《国鼎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1e794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2.png)
《国鼎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鼎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国鼎立》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竞争的阶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部分内容先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接着详细阐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的崛起,以及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细节和政治格局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地停留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2)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体会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2、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于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64d94c69dc5022abea009f.png)
力分析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 教学策略选
照,由此导入到新课的讲授中,本课从“两个战役、三 择与设计
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本课新课导入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
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然后利用两分钟的时候和学
生探讨《三国演义》里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
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的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
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
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
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
本课从“两个战役、三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课本内容比较直观地展示出 来,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两次战役曹操 一胜一败的原因,从交战双方的原因进行陈述。
接着,在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时候,也 是同样采用表格的形式,学习小组讨论,然后把内容展 示出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称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的社会形势,重点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两个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
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对曹操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把“三国”要记 忆的知识点掌握在表格里,这就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81a4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2.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1:课题动画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12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12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70e623e866fb84ae45c8da0.png)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七年级上册说课人:李昕芮2011年12月14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势力,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又加上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因此学生学习起本课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进行结合,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书与小说反映历史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②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④能够在地图中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②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③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558672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f.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第一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精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教材落实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历史问题导读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等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40471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7.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734bfe0aeaad1f346933ff3.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材分析⑴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过程与方法1、再现与表达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fc668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1.png)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对三国鼎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
二、教学内容1.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3.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4.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好奇心。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群雄割据。
2)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人物崛起的背景。
3.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1)讲述赤壁之战,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的势力分布。
2)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讲解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1)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有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推动民族融合。
2)刘备:仁爱宽厚,善于用贤,建立蜀汉政权。
3)孙权:英勇果断,善于谋略,巩固江东,发展经济。
5.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1)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2)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三国故事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
通过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和平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1.复习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思考:三国鼎立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在讲解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在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时,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1158aeba6c30c2259019ef1.png)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依据: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及课件准备:本课安排教学时间为一课时,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板书设计:(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说明: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情景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说明与反思.doc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说明与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16535e98f121dd36a32d829a.png)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设计说明:①设计的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个过程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学生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的过程与结果认知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实验探究、合作意识的培养。
②我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曹操组”、“孙权组”和“刘备组”分别探讨各自的策略。
2、教学反思:1)课前准备:严格控制时间,幻灯片之间的过渡语固定较好。
课件比较规范有条理。
我刚开始设计的课件,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漏洞百出。
最重要的问题是各个板块的标题不一致。
在刘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根据不同板块内容的不同,设计了不同风格的标题,但是,同一内容的标题在字号与风格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使得整个课件很有条理。
2)课堂讲解:本节课的优点是时间掌握的恰到好处,学生的参与度高。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那就是自己在讲到“孙刘联合抗曹”时,语言有点混乱,要求不明确,使得学生集体讨论的效果不好。
这次的活动学生积极发言,争论比较激烈,然而还是没有达到自己设想的“余音绕梁”的效果。
3)在板书方面,需要多加训练。
板书安排有点乱,而且字不够漂亮。
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
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
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
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
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
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212399ad51f01dc281f18d.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由崔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总体上是一堂好课。
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饱满,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多层目标的有机结合,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基础知识,既培养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又注重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
各框衔接自然。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崔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崔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崔老师在表情上稍显平淡了些,缺少些激情。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个别地方对学生有牵引的痕迹。
2.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
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3.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c5ea66e518964bcf847c56.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课历史,学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段,感受历史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活动:一、历史人物早知道下列诗文对应的人物是谁?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5、豹头环眼,杀气恒生。
三声怒吼,独退曹兵。
6、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7、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北师大版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0e87a171fe910ef12df88f.png)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选文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4)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二、说学情:1.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轻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三.说学法和教法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把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四.课前预备1. 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感
![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11bfe1102de2bd96058837.png)
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感
以前讲《三国鼎立》都是只把知识点讲完,然后就让学生记忆,效果不是很好,本次参加国培后,我认真设计了一下,觉得效果不错,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校地处偏僻,条件差,没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也只有一间,挤不过来,所以,我仍在教室使用一支粉笔上课。
引言:
由老师自唱一首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提起来,然后提问:
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电视局的主题曲吗?《三国演义》
进授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自主学习《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组自主学习《魏、蜀、吴的建立》,由于魏、蜀、吴的关系一子目,只作了解,故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阅读。
2、老师将预先准备好的预习提示,用小黑板展示。
两次战役要求找出时间、交战双方、及特点;魏、蜀、吴的建立要求找出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3、学生看完书后,每个战役分别让1—2学生来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略的图表来展示,便于记忆。
官渡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对于魏、蜀、吴的建立,先在黑板上划好表格,让学生来填。
议一议:国家分裂与统一,那一种局面利于经济的发展?
最后讲到荆州问题,我采用了原《暑假生活》中的一则笑话《张飞哑斗胜鲁肃》来结束本课。
本课内容少,知识浅,可大胆采用合作交流学习,最后一则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观课报告
由崔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总体上是一堂好课。
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饱满,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多层目标的有机结合,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基础知识,既培养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又注重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
各框衔接自然。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崔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崔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但崔老师在表情上稍显平淡了些,缺少些激情。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个别地方对学生有牵引的痕迹。
2.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
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
3.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这节课能够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崔老师不管是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调控,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情景创设,都体现出崔老师在教研上的独特思维与教学魅力,崔老师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