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学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是春秋时期的一部教育文论,其中概括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深具哲学道义。

它大体上可等价于現代教学研究中"指導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参考。

《学记》首先强调追求卓越,师长宜严密对待自己的学生,避免粗心大意,保
持勤恳与严格,以便让学生走上正轨;其次,把重点放在核心要素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又提倡把自然界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把具体的情境复现到学习中;此外,主张从轻轻的细节要求开始,逐步往知识的深处进发,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最后,教师要遵循做人学问上唯物论,培养学生理性、清醒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春秋时期的《学记》到现代教育研究,该教育教学原则仍然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教师应该把它们作为重要参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状况,将它们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使学生保持勤学敬业的作风、追求卓越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阐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

阐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

阐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是《学记》中最着名的思想之一,是孔子育人方法及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原则。

本文从教学相长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应用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对“教学相长”这一思想进行阐述。

一、教学相长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教学相长”一词源于《学记》中的著名话语:“让教学相长,不要求得功”,即“教师要从容推进教学,不要求学生立竿见影地得到成果”,把该话语概括为“教学相长”,它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生长过程,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不要求学生立竿见影地得到成果。

“教学相长”的基本理论是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强调“教师的恒心”,要求学生要有兴趣,注重过程,耐心积极地学习,不可以盲目追求及时效果,在一个正确的节奏之中,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把握好教学的要领,使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教育。

“教学相长”的核心内涵是:让教育既学以致用,又学以致觉,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心智结构形成及完善的空间 ;不要只看到学生立竿见影的成就,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及时正确的肯定和依赖,激励学生自觉学习,不断深入和自觉地思考,全面发展个性,向良好的学生发展目标迈进,最终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相长的运用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教学相长”为思想指导,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整课堂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重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运用生动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好师生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相长”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发掘、归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应用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教学手段,努力把学生带到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深度,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开放与发展。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意义。

《学记》不仅是一部教育著作,而且是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教育问题论述得比较集中、完整,涉及了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其教育教学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1】德行并重原则。

德行并重原则也称“礼学并举”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把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德智都得到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喜爱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习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同时,好学乐学又能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德智体美各育并举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学生品德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注重思想道德认识的灌输。

管理就是必须使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灌输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或课外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质。

使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人。

实施德行并重原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这种认识既包括理性认识,又包括非理性认识。

德行并重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 2】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也称为“因材施教”原则。

要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全面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德育的评价,往往看重德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忽视了德育的过程和效果。

如果只看重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

全面发展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全面发展。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学记》是古代孔子创办的教育机构,代表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全面发展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一原则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不仅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其次,个性化教育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个原则在现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每个学生的天赋和特点都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不同。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再次,注重实践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

孔子认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

他强调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个原则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最后,培养正确价值观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德育的重要性。

这个原则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精神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应该注重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总之,《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注重实践和培养正确价值观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王荆公所著的教育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学记》中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学记》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

王荆公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力和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这个原则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我们常常看到在一所学校的教学班级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分组进行教学。

其次,《学记》强调示范引导的原则。

王荆公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示范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行为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教育中也非常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此外,《学记》还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

王荆公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目标,不应该过于强调机械的记忆和应试。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最后,《学记》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原则。

王荆公认为,教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个观点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包括因材施教、示范引导、个性发展和社会性教育。

这些原则不仅是古代教育的智慧结晶,也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学记是一本教育类著作,作者是中国现代教育领袖陶行知。

该书篇幅较短,但内容却极为精要,涉及了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和素质等方面,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原则在学记中,陶行知提出了三个教育原则,即“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主导”和“以生活教育为主导”。

“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因为只有让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以情感教育为主导”,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

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以生活教育为主导”,强调教师应该教授与生活相关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方法陶行知在学记中提出两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即“自然教学法”和“作业教学法”。

“自然教学法”强调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是这种方法的核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作业教学法”则体现在作业上,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记中,陶行知也强调,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并且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教师的责任学记中对教师的责任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指出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职责。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和利用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中进行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发展,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学记》的教育学意义《学记》是宋代朱熹编纂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学记》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古代中国教育思想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在当代教育领域,《学记》的教育学意义仍然不可忽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探讨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记》的立论、教育目的和实践方法等方面探讨其教育学意义。

首先,《学记》在立论方面提出了以“经世致用”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强调教育要以实际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朱熹认为教育应该以实用为宗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生活和发挥社会作用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情操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担当。

这种以“经世致用”为教育目的的立论思想,体现了朱熹对于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当代教育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学记》在教育目的方面提出了“尽其美”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力本愈讲,德才均备,才性毕备,可以被位,明圣并通,可以致远”。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才兼备”,培养学生具备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社会实践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只有“才性毕备”的学生才能被推举为人才,只有“明圣并通”的学生才能成为名垂青史的伟人。

这种以“尽其美”为教育目的的理念,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学识和智慧,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道德、智慧和实践上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第三,《学记》在教育实践方法方面提出了“诲蒙之术”和“教书之法”的教育原则,强调要“德才兼备”的学生要通过刻苦用功、勤奋学习来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实践方法应该以“诲蒙”和“教书”的方式相结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他提倡要“诲蒙”先行,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再进行“教书”,即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教学原则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规范,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记》是一本包含广义的教育内容的书籍,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效的学习,应该制定一些教学原则。

下面将详细介绍《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原则。

《学记》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知识背景,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记》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学生主体性原则的现实意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生主体性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个别差异化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原则。

《学记》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学记》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因材施教原则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实现个性化教育。

通过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和学习压力。

差异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文中每一点都令人深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从教育者角度,我认为应该先把学生看成是“美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雕刻美玉之“师道”。

为什么不用“花不浇,不娇艳”“树不剪,不成材”这样的“比”“兴”呢?我认为花虽然美丽,但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袭,容易凋零,花有四季,温室里长不出栋梁之才。

小树虽然茁壮,但容易被砍伐或折断或移植,或容易变成朽木。

玉,本身就是宝贝,是稀有的珍品。

嘉汇的学生人人是美玉。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对“玉”如此的情有独钟。

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成是“无与伦比”,不仅仅是盛大的开、闭幕式,也不仅仅是金牌与总数的双第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金镶玉”的设计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永远有玉一样的美德。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当看到熟睡的面庞上淡淡的茸毛,听到孩子发出均匀的呼吸,就觉得一个女人不枉做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是母亲的“杰作”。

她还说“我们任何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

既然是杰作、不可复制的孤本,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那么讲台的神圣,就是掌握这无比的财富、拥有一个个鲜活的无价之宝。

为此,我们就多了一份敬畏、尊重、平等、倾听、欣赏、珍惜之心。

我由此感悟为师之道需要“五道”:第一,缘分之道。

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就如同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一样。

做老师的,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

这就是一种缘分。

“东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也就是有“珍珠”的地方,月格外的明亮;有“玉”的地方太阳明丽,有吉祥的云烟缭绕,如仙境一般,仿佛紫气东来。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

孙,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

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因此,要“学不躐等”。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

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师,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创作的一本教育著作。

这本书中包含了孔子对教学原则的思考和总结,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并进行拓展。

1. 顺应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孔子强调,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而不是一刀切地教导。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拓展:现代教育理论中也强调顺应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提倡个性化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孔子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他认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舒适和自主。

拓展: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被认为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实践与体验: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他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拓展: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他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拓展: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

总而言之,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并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著作,其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是至今仍在使用,且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原则。

首先,《学记》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其中,“知”是指知识的学习,即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内涵;“行”则是指实践,即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当学生在理论上精通知识,并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其次,《学记》要求“严以修身,宽以待人”的教育态度。

严以修身,就是要求学生要以自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来培养自身;宽以待人,则是要求学生要善待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并培养礼貌、宽容的态度。

最后,《学记》强调“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

尊师重道,就是要求学生要尊重老师,学习老师的智慧,向老师学习;重道,则是要求学生要尊重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向传统文化致敬。

《学记》的教学原则,既体现在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知识教育”,也体现在以“严以修身,宽以待人”为核心的“德育”,以及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的“文化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
心原则。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借鉴《学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知识、德育和文化教育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学记》中强调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尊重教育的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

其次,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最后,教育者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是《学记》中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老师的权威,并将老师视为学生的榜样。

这反映了儒家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

尊敬和崇拜老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和权威感,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和道德。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个原则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育更加有效。

“教学相长”是指教育者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和学习。

孔子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原则强调教育者要保持谦虚和求知的态度,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

这些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尊重和崇敬老师的权威可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教育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场景。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实施。

此外,现代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应用《学记》中的原则时,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和创新。

《学记》教育观点

《学记》教育观点

《学记》教育观点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同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这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首要地位,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2.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教育能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人比作玉石,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需要学习才能知晓道理。

这表明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获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原则1. 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里以品尝美食为例,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知道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知道不足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就能自我勉励,所以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 豫、时、孙、摩原则-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如,教师要在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行为之前,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

- 时:“当其可之谓时”,即及时施教原则。

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到了适合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教学。

儿童在某个年龄阶段对语言学习非常敏感,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及时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

就像爬楼梯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不能跳跃式前进。

-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学生之间要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从而共同提高。

3. 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摘要:《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较系统严谨地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

它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 从教育制度到学校管理, 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 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它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提出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育教学原则,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记; 教育教学原则; 现实意义《学记》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教育著作, 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一本教育学著作[ 1 ]。

有人将其称作“教育学的雏形”[ 2 ]。

《学记》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官学与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师生关系等, 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其中, 对教育教学原则的阐述, 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1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这句话, 最早见于《学记》, 其中写道:“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意思是说: 虽有好的鱼肉, 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有好的道理, 不学不知道它的精深。

所以, 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通过施教才知道自己的贫乏。

知道不足, 才能反躬自省; 知道贫乏, 才能自强不息。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和学各半”,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3 ]。

孔子说:“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世?”(《论语·子罕》) , 又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荀子也说:“非我而当者, 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 阿谀我者, 吾贼也”, 他还提出“青, 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认为教师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向后辈和学生学习[ 4 ]。

《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 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 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一、教学原则方面的主要论述1.教学相长《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

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钻研。

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意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

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现实意义:"教学相长"原则的发现与阐明,对于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学记》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学记》对教学中学生的思考特别重视,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现在的教学又着现实意义。

这也指导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

2.尊师重道《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其意思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尊师,因为必须使教师受到尊重,然后道德和知识才能受到尊重,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现实意义: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

生活待遇的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1. 概述《学记》是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它系统地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2.1 以德育为先《学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2 尊重个体差异《学记》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育观念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2.3 全面发展《学记》提出了“三继承、四维融”的教育原则,即学生应当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发展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这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

3. 教学原则3.1 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师者爱其弟子,弟子敬其师。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尊重为今天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基石。

3.2 敦品修业《学记》主张敦品修业的教学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业。

它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3.3 知行合一《学记》倡导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代意义《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德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它也提醒我们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总之,《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将其思想与原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

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

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

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结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试述对现代教学的意义

结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试述对现代教学的意义

结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试述对现代教学的意义现代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结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可以为现代教学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首先,《学记》强调了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现代教学也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学记》强调了教学要以实际为基础,注重实践和体验。

现代教学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实例、案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学记》强调了教学要以启发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讨论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后,《学记》强调了教学要以情感为纽带,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学也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现代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更加关注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更加强调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结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代教育实践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代教育实践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代教育实践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学记》的教学原则概述1.教学相长原则2.尊师重道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启发诱导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练习原则7.知行合一原则三、当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四、《学记》教学原则的启示与应用1.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进步2.尊师重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5.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果6.巩固练习,巩固学生知识体系7.知行合一,培养应用型人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学记》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所蕴含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学记》的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学记》的教学原则概述《学记》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原则: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尊师重道原则:强调师生关系中的尊敬与尊重,遵循教育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4.启发诱导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5.循序渐进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6.巩固练习原则: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

7.知行合一原则: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当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当代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学记》的教学原则,有助于改进教育实践。

四、《学记》教学原则的启示与应用1.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2.尊师重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

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

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

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

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学生打消了心中的谜团,老师也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学记》的可贵之处表现在:自始至终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

它这一宝贵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均应给对方定好位,不要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懵懂无知的孩童。

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观念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双方才能快乐地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藏修息游,课内课外结合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在第九章提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即获得知识,是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修”即练习巩固,是掌握已获得的知识,“息”即适量休息,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休止符,“游”即游赏娱乐。

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课内外劳逸结合。

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安排,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

学生只有在课外活动中放松自己,才可以消除学习的疲惫,扩大视野,进而更好地学习。

《学记》不赞成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郑重地把“游乐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事实上,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点似乎经常为家长、教师所忽视。

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揉着没有睡醒的双眼被父母带着去各种培训班上课。

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需要通过适当的休息来完善自我,并且已经学习了五天的孩子周末更需要休息?在教育界经常讲“素质教育”,但一些人对何谓“素质教育”有误解,理所当然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所以不顾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经常以家长的意志,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在现在的中学中,本来开展选修课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但在开展中似乎选修课也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

在初三或高三年级所有的与中考、高考无关的课,
如体育、音乐、美术的时间统统被挤占了,就连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也经常被高中生称为休息课。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3.豫时孙摩,防患于未然
在第十章中,作者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从学生角度考虑,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原则,只能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即使勉强结业,“其去之必速”。

其实在当今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这种问题。

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是一味地进行灌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了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情况,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教与学的一个主体出现了问题,那么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让我们感叹的是: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学记》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教学中存在问题,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作者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后,在第十一章中十分深刻地提出了教书育人的四大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所谓“豫”,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所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逐步递进,不超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记》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学记》再三强调教学要“敬顺”“学不足昔等”。

即《学记》始终倡导“循序渐进”原则。

学校根据年级学制安排课程要有计划性,遵循一定的顺序。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授以深广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让学生止步不前。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人手,揭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原因,告诫教育者要有较强的洞察力。

这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要“禁于未发”,防患未然,避免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

4.启发诱导,授之以渔
《学记》在十三章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当善于引导而又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又要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今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老师只顾自己一个人讲,不顾学生听讲的情况,孰不知,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讲课更应该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老师更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要不断地尝试启发式教学,不能把什么答案都告诉学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现在一些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参与,有问必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可悲的事情。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诚为难能可贵。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学记》强调在启发开导时,提问要恰到好处,有顺次,有轻重。

如十八章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这就和前面所提到的“孙”(循序渐进)原则遥为呼应。

5.长善救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记》第十四章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一点,了解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而做到发扬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

长善救失原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贪多务得”“知识面狭窄”“浅尝辄止”“害怕困难”四种缺点,这四种缺点,又是由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造成的。

但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得和失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但另一方面,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

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

救其失,则善长矣。

”因此,优秀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熟悉学生的个性,科学预见其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这就告诉当代教师要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综上可以看出,《学记》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