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第一部脉经《脉经》西晋王叔和宋元间敖继翁《金镜录在元代杜清碧增补36图第一部舌诊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神的判断:①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涵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②少神: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③失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意识模糊瞳神呆滞肌肉瘦削表情淡漠邪胜扰神而失神:舌蹇肢厥猝然神昏④假神: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5.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善色:病色的一种,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是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病易治预后好恶色:病色的一种,其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肾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6.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黄色主脾虚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7.①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②阳脏人: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多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8.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肾水轮黒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9.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10.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11.舌神:①荣舌:气血充盈健康人②枯舌:气血衰败危重病证12.舌色:①淡红舌:健康人外感表证内伤病轻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③红舌:主热证(越越)④绛舌:热盛证(无苔阴虚)⑤青紫舌:气血瘀滞13.舌形:①老嫩舌:老实嫩虚②胖瘦舌:胖舌主水湿痰饮内停肿胀舌主湿热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③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④裂纹舌:阴血亏虚脾虚湿侵⑤齿痕舌:脾虚湿盛14.舌态:①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②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③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④颤动舌:肝风内动⑤吐弄舌:心脾有热⑥短缩舌: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15.望苔质:①薄厚苔:邪正盛衰及深浅②润燥苔: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③腻腐苔:(腻颗粒细腻腐颗粒疏松)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④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气血两虚⑤偏全苔: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为湿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某处有邪气停聚⑥真假苔:辨别疾病轻重预后16.苔色:①白苔:正常表证寒证②黄苔:热证里证③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8 PS:既主寒证又主热证:青紫舌灰黑苔17.舌诊的临床意义:①分辨病位浅深:苔薄病位表浅苔厚病位较深②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③判断邪正盛衰: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④分析病势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⑤推测病轻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苔正常为邪气未衰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苔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18.小儿食指病理络脉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20.郑声:郑生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错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2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候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辩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恒变。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作出的概括。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性病位等本质概括为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证侯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即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指病人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现病史应从下面四个方面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过程。

4.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十问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热,寒分为恶寒,畏寒,恶风。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可缓的。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者。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寒热症分为;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感觉并存称恶寒发热。

它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寒不热: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者,称为但热不寒。

可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寒热往来:患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寒时自觉寒而不热,其热时自觉热而不寒。

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可见于少阳病、温病及疟疾。

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有汗:病理上的发有汗表里证之分。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绪论部分◎重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历书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4)因发知受: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低做出判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2)注意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3)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1.症,病,证的关系?症,病,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症,即症状,广义症状的简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做的概括。

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主要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特别要注意阶段与全过程的区别。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了症的表现和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种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症,异病同证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既要辨证,又要辨病,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2.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医家及专著(1)《黄帝内经》——注意四点: 一是提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诊法;二是诊病结合内、外;三是奠定了辨证学基础;四是提出病证结合。

(2) 《难经》将望闻问切比喻为神圣工巧;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文档介绍:二、诊断学原则1。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2。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3。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1.得神2.失神3.假神4.神气不足5.神志异常(二)望色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2.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结合。

3.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4.西晋王叔和撰写【内经】以来扁鹊、仲景、华佗等诸家关于脉学的论述,撰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5.神的表现形式: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又称为有神。

失神:是精气严重衰败的表现。

又称为无神。

临床有虚、实之分。

少神: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又称为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又称神志异常,为狭义之神异常的表现。

精神抑郁: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点。

精神狂躁: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点。

意识障碍:以意识障碍(昏迷、昏睡)为其特征。

6.五色主病青色:瘀血、寒证、痛证、惊风及肝病。

赤色:热证、戴阳证。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色:脾虚、湿证。

白色: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7.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有前囟、后囟之分。

8.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

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解颅:即囟门迟闭,多属虚证。

9.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0.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1.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12.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永不收口,形成管道,又称鼠瘘。

13.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

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而发。

14.患者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疼痛不已。

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浓汁稀薄,疮口难敛。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15.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诊断学学习重点(精)

中医诊断学学习重点(精)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二、辨证求因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篇一: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 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 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醫診斷學重點1痄腮:一側或雙側腮部突然腫起疼痛,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

為感受風溫毒邪,壅阻少陽所致。

2發頤:顴骨之下,腮頜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

多為陽明經熱毒上攻,氣血凝滯而成。

多為難治之證。

3瘰癧:發於頸側頜下耳後的慢性感染性疾患,皮色不變,不熱不痛,難消難潰難斂,其形結核如壘,少則一個,多則結核累累如串珠。

多為肺腎陰虛,虛火灼津,4結成痰核;或肝氣鬱,鬱久化火,火熱煉液為痰,結成痰核。

5癭瘤:頸前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不痛不潰,纏綿難消,隨吞嚥移動。

為肝氣鬱結,氣結痰凝所致,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6癰:紅腫熱痛,淺而高大,易潰易斂。

為熱毒熏蒸,氣血凝滯而成。

7疽:漫腫無頭,膚色不變,邊界不清,無熱少痛。

為寒邪鬱結,氣血凝滯所致。

8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其狀如針,頂白而痛,或癢或麻或木。

為邪毒侵襲,氣血凝滯所致。

9癤:淺表局限,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潰易斂,但易反復發作。

為濕熱蘊結所致。

10失神有精虧神衰和邪盛神傷兩種情況。

11精虧神衰的虛證,臨床表現為兩目晦暗,目光無神,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識模糊,骨枯肉脫,形體羸瘦,反應遲鈍,手撒尿遺;提示臟腑精氣大傷,功能衰減,多見於慢性病之人,預後多不良。

12邪盛神傷的實證,表現為高熱躁動,或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不能自主,亦有突然昏倒,兩手緊握,牙關緊閉,或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提示邪熱擾心,或肝風挾痰上擾,蒙蔽清竅,阻閉經絡,為臟腑功能嚴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病情較重,預後不良。

13癲病患者常表現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等症狀,多為憂思氣結,津液為痰,痰濁蒙蔽心竅,或先天禀賦不足所致。

14狂病患者常表現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詈,不避親疏等症狀,多因氣鬱化火,煎津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15癇病患者常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後如常等症狀,多因肝風挾痰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的基本方法、辨证的程序与要求等。

3. 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外部表现、听闻其言、询问其病情、切诊其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病机辨证:指根据中医病机学理论,辨析病机,即病因、病位、病理的综合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5.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目、唇、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虚实、寒热、湿燥、血瘀等病机特点。

6.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警觉程度等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呼吸音、呼吸节律、声音的状况等。

7.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伴随症状、发病过程等,了解病情,判断其病机特点。

8.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病情,判断其脉象的阴阳、浮沉、代谢等特点,从而得出是否有病以及病机。

9. 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刮痧、拔罐等,以恢复人体内外平衡,促进健康。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背诵,建议学习者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深入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温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起源基础则:审查表里.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起源基础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成长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重要内容:眼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滋润两目:运动敏锐.出色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味平顺形态:形体结实.肌肉不削.形体运动正常精力:精力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响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效未衰,病轻预后好掉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明亮吐露两目:运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掉常.呼吸气味低弱形态:形体消瘦.大肉已脱.强制体位.反响迟钝.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力:神志不清,精力精神萎顿,对外界反响掉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效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示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消失精力临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前兆(回光倒映,残灯复明)面色:忽然颧红如妆两目:眼光忽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忽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力:忽然精力转佳.意识似清饮食:忽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常色:正常心理状况时面部的光彩:红黄隐约,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色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况时的面部光彩善色-五色光亮滋润,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优越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明亮.吐露,气血匮乏,脏腑精力衰败,不克不及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 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望目五轮学说:心──表里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肺肾阴虚.感触感染风火时毒9.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伏饮积痰乃至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鸡胸:多为先天禀赋缺少,肾之精气吃亏,或后天掉养,脾胃衰弱10.阴挺.脱肛的临床意义阴挺的临床意义:中气缺少,脾虚下陷,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脱肛的临床意义:中气缺少,气虚下陷,或因泄痢日久,长期咳嗽所致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不克不及腐熟水谷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12.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办法和内容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约于风关之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风关──邪浅病轻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光彩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14.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嫩灵巧,舌苔平均,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兴旺15.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第二节闻诊1.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说话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掉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乃至肺气不宣,清肃掉职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掉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乃至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喘:呼吸艰苦,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克不及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晦气虚证:肺虚不克不及主气,肾虚不克不及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3.白喉的咳声特色:咳声如犬吠第三节问诊1.《十问歌》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2.问寒热:恶寒发烧.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主病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烧,有虚实之分;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毁伤机体阳气(新病)虚寒:素体阳虚,不克不及温煦肌表(久病)--畏寒但热不寒:只发烧不怕冷,见于里热证,依据发烧的特色分为三种类型:①壮热:中断高热,体温超出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示,常伴随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②潮热:发烧象潮流一样有一的定例律阳明潮热-----热结于大肠湿温潮热-----湿遏热伏阴虚潮热-----阴虚生内热③微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之间,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寒热往来:恶寒发烧瓜代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准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准时——邪伏膜原,准时而发4.问汗:自汗.盗汗.战汗的概念.意义自汗:患者日间汗出,运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惫力等症;气虚或阳虚盗汗: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阴虚或气阴两虚战汗:患者先恶寒噤栗,神色苦楚,几经挣扎,尔后汗出;正邪相争激烈,是疾病成长的转折点5.问苦楚悲伤:头痛的六经分证;腰痛的罕有病因;苦楚悲伤的性质分类苦楚悲伤性质与分类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刺痛——苦楚悲伤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冷痛——苦楚悲伤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灼痛——苦楚悲伤有炽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绞痛——痛势激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苦楚悲伤不激烈,但绵延不止,多因精血缺少.阳气缺少筋脉掉养所致重痛——苦楚悲伤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蹇滞气血所致空痛——气血精血亏虚掣痛——经脉掉养,多与肝有关酸痛——苦楚悲伤而有酸软的感到,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6.头晕:头晕的罕有病因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扭转,站立不稳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顿加重,舌淡,脉细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一)问耳1.耳鸣: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2.耳聋:“精脱者耳聋”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虚证—渐聋;年迈精衰气虚,脑海掉充3.重听:年迈肾之精气虚衰(二)问目1.目痛:红肿苦楚悲伤显著——怒气上炎,迸发火眼等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2.目眩:眩晕症3.目昏——视物不清(目力减退)雀盲——每至傍晚视物不见轻视——视一为二(一)掉眠:难入睡浅睡眠早醒多梦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焦躁多梦,难入睡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胃和气则卧不安”(二)嗜睡:气虚痰湿阳衰饭后易困—气虚,阳虚易困乏,体胖脘痞—痰湿困脾精力极端疲惫,似睡非睡—心肾阳衰9.问饮食口胃与主病.食欲与食量平常的主病(一)问口胃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2.口苦:热证3.口甜:湿热蕴脾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5.口涩:燥热伤津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7.口粘腻:湿浊,痰饮(食欲与食量平常)1.食欲减退:邪气蹇滞中焦或脾掉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掉和降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4.饥不欲食:胃阴缺少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10.问二便:便秘.泄泻的主病.尿量.尿次.尿感变更的意义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光延伸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阳虚阴寒呆滞气秘:气虚无力推进虚秘:贫血肠道掉润泄泻—脾掉健运,水走肠间水样泄:脾掉健运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掉温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A尿量平常:(1)尿量增多虚寒证——气不化津消渴证——肾虚(2)尿量削减里热证——热盛伤津水肿病——肺.脾.肾功效掉常B尿次平常(1)小便频数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肾气缺少:量多色清,夜间尤甚(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掉司实证:瘀血.结石壅塞C尿感尿道灼痛:小肠湿热第四节切诊1.寸口的地位.诊脉的办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脉口”诊脉办法:指法:手指略成弓形竖直,指腹对脉脊.嵬峨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1.举:轻取2.按:重取3.寻:中取2.正常脉象的表示.特色—胃.神.根胃:从容懈弛,节律一致神:严厉有力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断左手右手心(君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肾(相火)——————————————————阴.血.精阳.气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4.罕有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脉象与临床意义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虚证第三章八纲1.表证与里证.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概念.比较表证:六淫邪气经外相.口鼻入侵时所产生的证候里证:疾病深刻于里的一类证候寒证:感触感染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示的证候热证:感触感染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示的证候虚证:人体正气衰弱的各类临床表示的病理归纳综合实证:人体感触感染外邪,或体内病理产品蓄积而产生的各类临床表示的病理归纳综合2.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示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端陵夷而表示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示:盗汗淋漓,汗质稀淡,神色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惨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费,阴液轻微亏乏而表示出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示: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少少,面色赤,唇舌湿润,脉细数疾等第四章辩证1.风.暑.湿.燥.寒.火的临床表示2.气虚.贫血.气滞.血瘀.痰饮.水肿.津液缺少的临床表示3.名词:凉燥.温燥.气虚.贫血.血瘀.痰.饮.水肿凉燥:温燥:气虚:人体之气缺少导致气的根本功效减退的衰弱证候贫血:血缺少肌体掉去濡养所表示的证候血瘀证: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引起的证候痰:体内津液内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品内停而引起的病证饮:津液内停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品所引起的病证水肿: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4.名词:心脉痹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怒气上炎.脾虚气陷.肾气不固.心肾不交.肝郁脾虚心脉痹阻:多种身分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示的证候肝风内动: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消失的眩晕.抽搐.发抖等摇动特色的证候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示的证候怒气上炎: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示的证候脾虚气陷:性格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肾气不固:肾的固摄功效掉职所表示的证候心肾不交:水火既济掉调所反应的证候肝郁脾虚:5.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根本内容.代表性著作.作者.年月。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痄腮:一侧或双侧腮部突然肿起疼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

为感受风温毒邪,壅阻少阳所致。

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

多为阳明经热毒上攻,气血凝滞而成。

多为难治之证。

瘰疬:发于颈侧颌下耳后的慢性感染性疾患,皮色不变,不热不痛,难消难溃难敛,其形结核如垒,少则一个,多则结核累累如串珠。

多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肝气郁,郁久化火,火热炼液为痰,结成痰核。

瘿瘤: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不痛不溃,缠绵难消,随吞咽移动。

为肝气郁结,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易溃易敛。

为热毒熏蒸,气血凝滞而成。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

为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其状如针,顶白而痛,或痒或麻或木。

为邪毒侵袭,气血凝滞所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

为湿热蕴结所致。

失神有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伤两种情况。

1。

精亏神衰的虚证,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光无神,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骨枯肉脱,形体羸瘦,反应迟钝,手撒尿遗;提示脏腑精气大伤,功能衰减,多见于慢性病之人,预后多不良。

2。

邪盛神伤的实证,表现为高热躁动,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不能自主,亦有突然昏倒,两手紧握,牙关紧闭,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提示邪热扰心,或肝风挟痰上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为脏腑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癫病患者常表现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等症状,多为忧思气结,津液为痰,痰浊蒙蔽心窍,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狂病患者常表现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等症状,多因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痫病患者常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等症状,多因肝风挟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

斑和疹的临床表现及病机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铺皮下,抚不碍手,压不褪色。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赤色主病 主热证,戴阳证①满面通红:实热证 ②颧红:虚热证③泛红如妆: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黑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血瘀,水饮,肾虚 ①面黑干焦——肾阴虚②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③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④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①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②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蕴③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A 阳黄:面黄鲜明如橘皮,湿热为患 B 阴黄:面黄晦暗如烟熏,寒湿为患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称为瘿瘤。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所致。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

多因肝肾阴虚,虚火灼液,外感风热实毒,气血壅滞所致。

舌面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面三焦划分:舌尖诊察上焦(心肺),舌中诊察中焦(脾胃),舌根诊察下焦(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虚证) 老舌嫩舌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舌脉短细浅为气血不足,舌脉粗长紫为淤血内阻。

小儿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热扰心神之实证(高热神昏谵语)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称为郑声。

脏器衰竭,心神散乱⎩⎨⎧虚则郑声实则谵语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虚喘—快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实喘—唯以呼出为快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9.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桶状胸:伏饮积痰以致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鸡胸: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10.阴挺、脱肛的临床意义阴挺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脱肛的临床意义: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因泄痢日久,长期咳嗽所致11.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12.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色泽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13.舌面的脏腑分布14.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15.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主病舌色淡白舌虚证、寒症、气血两亏红舌热证绛舌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内伤病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痕—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紫舌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雍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属寒凝血瘀青舌寒凝阳郁、淤血舌形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胖大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瘦小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多津而有裂纹——湿盛芒剌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舌态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白苔主表证、寒证第二节闻诊1.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第三节问诊1.《十问歌》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主病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畏寒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①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②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阳明潮热-----热结于大肠湿温潮热-----湿遏热伏阴虚潮热-----阴虚生内热③微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之间,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邪伏膜原,定时而发3.潮热的概念及类型4.问汗:自汗、盗汗、战汗的概念、意义自汗:患者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气虚或阳虚盗汗: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阴虚或气阴两虚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正邪相争剧烈,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空痛——气血精血亏虚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6.头晕:头晕的常见病因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7.问耳目的要点(一)问耳1、耳鸣: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2、耳聋:“精脱者耳聋”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二)问目1、目痛: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2、目眩:眩晕症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歧视——视一为二8.问睡眠的要点(一)失眠:难入睡浅睡眠早醒多梦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二)嗜睡:气虚痰湿阳衰饭后易困—气虚,阳虚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9.问饮食口味与主病、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主病(一)问口味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2、口苦:热证3、口甜:湿热蕴脾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5、口涩:燥热伤津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7、口粘腻:湿浊,痰饮(食欲与食量异常)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妊妇—胃失和降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10.问二便:便秘、泄泻的主病。

尿量、尿次、尿感变化的意义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热秘:热伤津液冷秘:阳虚阴寒凝滞气秘:气虚无力推动虚秘:血虚肠道失润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水样泄:脾失健运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A尿量异常:(1)尿量增多虚寒证——气不化津消渴证——肾虚(2)尿量减少里热证——热盛伤津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B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下焦湿热: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肾气不足:量多色清,夜间尤甚(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虚证:阳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实证:瘀血、结石阻塞C尿感尿道灼痛:小肠湿热第四节切诊1.寸口的位置、诊脉的方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又称“气口”、“脉口”诊脉方法: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

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1、举:轻取2、按:重取3、寻:中取2.正常脉象的表现、特点—胃、神、根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神:柔和有力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3.寸口分侯脏腑左手右手心(君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肾(相火)——————————————————阴、血、精阳、气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4.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脉象5.按虚实的内容与意义6.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虚证第三章八纲1.表证与里证、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概念、比较表证: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入侵时所产生的证候里证:疾病深入于里的一类证候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虚证: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2.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第四章辩证3.名词:凉燥、温燥、气虚、血虚、血瘀、痰、饮、水肿凉燥:温燥:气虚: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证候血虚:血不足肌体失去濡养所表现的证候血瘀证:血液运行迟缓或溢出而停积于脉外所引起的证候痰:体内津液内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物内停而引起的病证饮:津液内停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物所引起的病证水肿:水液停聚于体内的病证4.名词:心脉痹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脾虚气陷、肾气不固、心肾不交、肝郁脾虚心脉痹阻:多种因素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肝风内动: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出现的眩晕、抽搐、颤动等动摇特点的证候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肝火上炎: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脾虚气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肾气不固:肾的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心肾不交: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肝郁脾虚:5.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代表性著作、作者、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