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史记》中刘邦负面形象特点及其原因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d355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6.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献,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中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在《史记》中,刘邦的性格被描述为“慢而侮人”,这种性格特点对于刘邦的帝王生涯和个人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刘邦“慢”这种性格特点表现在他的做事态度上。
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拖延,犹豫不决,缺乏果断。
例如,在沛县之战中,刘邦本来有机会击败对手刘贾,但因为拖延时间,错失了最佳时机,最终导致了惨败。
又例如,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刘邦一度认为局势已经无法挽救,打算逃跑,直到得到黄老邪的劝说才最终决定逆转败局。
可见,刘邦的慢性格对他的战争决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刘邦的“侮人”这种性格特点表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上。
刘邦在面对普通人时常常显得傲慢自大,有侮辱别人的倾向。
例如,刘邦曾经在和一名赵国公子交流时,对方举止不够谦恭,刘邦就不屑地说:“我在这里,还需要你一文钱吗?”这种语言和行为对刘邦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也大大影响了他和其他人的关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刘邦的“慢而侮人”这种性格特点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首先,他的慢性格也有其优点,例如能够稳妥地处理事情,防止冲动犯错。
其次,他的侮人性格也表现出他的自信和坚定,这种自信和坚定也可以成为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之,刘邦的“慢而侮人”这种性格特点对他的权力生涯和个人形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种性格有优点和缺点,但在整个历史背景下,它对于刘邦的成功和失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302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3.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之一,其中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性格特点在《史记》中也有详细的描述。
其中一种性格特点是“慢而侮人”。
下面将对刘邦的这一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体现在他对待敌人以及部下的态度上。
刘邦对待敌人常常表现得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且有时会表现出轻视敌人的态度。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刘邦经常采取以退为进、采取拖延战术的方式,他常常远离战场,慢慢消耗项羽的实力。
他在战术上的慢进让项羽感到疑惑和不解,这也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提供了机会。
刘邦对待部下也表现出“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经常对待他人以一种轻视的态度。
当时一名名叫张良的人向刘邦进言时,刘邦并未立即接纳张良的意见,而是将其拖延甚至拒绝。
这种慢待之态度让张良感到被轻视,但刘邦最终认识到了张良的价值,并在汉朝建立后聘其为重要官员。
这种慢待之态度同时也体现在刘邦对待其他臣子的态度上。
刘邦经常拖延官僚的晋升与诏令的发布,这种慢慢拖延的态度让部下感到厌烦,但却也不得不侧重刘邦对臣子们的考量与坚持,才使得刘邦汉朝得以稳定的建立起来。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还体现在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上。
刘邦在给予他人官职或是赏赐财物时总是表现得慢悠悠的,尤其是对那些向他请功的人,待之相对冷淡。
但是这种不轻易给予赏赐的态度,使得那些追求功名的人更加积极努力,希望能够得到刘邦的赏识。
而且,这种慢悠悠的态度也反映出刘邦对财富的看重,并非轻易向他人开放。
刘邦的性格特点“慢而侮人”在《史记》中有明确的描述。
他在对待敌人、部下及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态度,并且有时会显示出轻视他人的态度。
这种性格特点不仅展现出刘邦的智慧和策略,还反映了他对待权力以及他人的态度。
刘邦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历史上为他最终战胜敌人、建立汉朝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与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0cae35f12d2af90342e62b.png)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与分析作者:杨子盛来源:《祖国》2018年第22期摘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详尽的叙述,使其个人形象能够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司马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刘邦进行描写,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讓我们能对《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形象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笔下深入地了解刘邦其人——古代的一个经典的政治人物,复杂多变,有血有肉。
我们在品读时,能感觉到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时至今日,刘邦的个人形象仍值得细细研究。
本文结合材料,从其出生到成就霸业,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性格及形象特征。
一、出身卑贱,平民形象刘邦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刚登场时便给人一种卑贱的、平凡的市井形象。
刘邦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出身并不好,父亲被称为刘太公,而母亲则叫刘媪,均为下层社会的俗称。
刘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之后做了官,喜好捉弄地方的小官小吏,喜欢喝酒,也好美色,到他人处赊账买酒喝,醉酒便睡。
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与日后他的对手项羽出身楚国贵族相比差得相当远。
早年的汉高祖一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形象,爱与官吏处理好关系。
《高祖本纪》载:“(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这种布衣经历,为他成就大业其实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异人之处,帝王之相司马迁虽然把刘邦早年打造为一个卑贱的平民形象,但也给予了他许多美化的色彩。
司马迁在着手写《史记》时,已经是汉武帝时期,距离刘邦过世已经有一百年左右。
《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在出生前后发生过奇事异象:“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史记》刘邦形象浅析
![《史记》刘邦形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111ae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5.png)
《史记》刘邦形象浅析《史记》是我国古代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且在其中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刘邦。
刘邦,汉族,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他是父亲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
他从小聪明机敏,跟随父母在家务农之余积极学习,自创《六韬》《三略》,鼓吹矛盾分裂、联合攻击敌人的战略思想。
在《史记》中,刘邦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复杂多面,既有英勇豁达的一面,也有懦弱自卑的一面。
首先,刘邦的英勇豁达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从小就是一个勇猛好斗的人,喜欢和别人比拼身手,而且极具组织团结能力。
在刘邦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群雄争霸的时期,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割据时期。
当时,中国被各种诸侯对立,不大不小的战争层出不穷。
而刘邦在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一步步击败了曾经的反对者,最终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在他手下,有张良、萧何、曹参等一批著名人才,他们共同致力于打败敌人,实现统一大业。
其次,在《史记》中,刘邦的懦弱自卑也得到了深刻描绘。
在《史记》中,刘邦被描绘成年轻时保守、懦弱、自卑、不善言辞,常常往牛羊堆里钻避开人群。
他没上过学,文化素质也比较低,曾经被朝中高官议论过。
而且,极其信任自己的妻子吕雉,很多事都由吕雉帮他作出决策。
但在整个刘邦的人生旅程中,他始终在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仅不断钻研兵法,更是认真领悟民生至上的治国思想,这些让他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综上所述,在《史记》中,刘邦的形象得到了丰富多面的塑造,既有勇猛、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懦弱、自卑的一面。
但是,不管是何种形象,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对中国历史的杰出贡献,他这个不起眼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奋斗,创造了新的皇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61f15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5.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中刘邦备受关注,其中对其性格特点的描述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刘邦“慢而侮人”这一句话经常被拿出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在此,笔者就来谈一下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慢”和“侮人”这两个词的含义。
慢,指的是行动缓慢,不及时;侮人,指的是轻视别人,不尊重别人。
因此,刘邦“慢而侮人”可以理解为他行动缓慢,不及时,同时又轻视别人,不尊重别人。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追求稳定刘邦的“慢”可以理解为他对事情的行动缓慢,但更多的是他对事情的谨慎。
在当时的乱世中,各种人物纷纷起义,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刘邦在行动之前,总是要谨慎周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他的追求稳定,他不愿意轻易冒险,而是要把风险降到最低。
这种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的爬升,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他的拖延症。
二、缺乏自信刘邦的“侮人”可以理解为他对别人的轻视,这种行为反映出他的缺乏自信。
因为,只有缺乏自信的人才需要通过轻视别人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在当时的乱世中,刘邦身处弱势,实力不足,因此,他需要通过轻视别人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这种行为在一些正常情况下会使他获得信任,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使他失去信任。
三、易受他人影响刘邦的“慢”可以理解为他对事情的行动迟缓,这种行为反映出他容易受他人影响。
在当时的乱世中,各种势力交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和坚定的信仰,很容易被他人左右。
刘邦由一名贫苦农民爬升为霸主,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情况,而他的决策往往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这种行为在有些情况下会带来好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给他带来困扰。
总之,《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这一句话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描述,但却包含了很多内涵。
在分析其性格特点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其行为。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59d4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e.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他在《史记》中被描述为“慢而侮人”的性格。
这种性格特点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刘邦的“慢”被认为是他最大的弱点。
他饮食慢吞吞,行动缓慢,因而很难做出快速果断的决策。
这一点在他追赶项羽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他得知项羽已经逃离盱台的消息后,他却还是缓慢地行进,等到到达霸上之后,项羽已经提前离开,使得刘邦失去了对他的追击机会。
这种迟缓的行为也使得他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其次,刘邦的“侮人”表现为他的不尊重他人,甚至有一些轻蔑之意。
在与妻子陈阿娇的争吵中,他曾经称呼她为“母老虎”,这表明他并未真正尊重她的感受。
此外,他还曾经在任命部下时,选择了一些并不出色的人,而忽视了那些具有更好能力的人才,这表明他对下属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了解和信任。
这些行为自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并将他置于不利的局面中。
最后,刘邦的“慢而侮人”也表明了他在情感上的缺陷。
他在婚姻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很少关心妻子和子女,而是经常出入妓院,与妓女春草发生关系。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尊重妻子和女性的表现,也反映了他在感情和道德上的缺乏。
综上所述,刘邦的“慢而侮人”既表现为他在行动上的迟缓和不决,也表现为他在人际关系和情感上的不尊重和缺陷。
这些性格特点的存在,使得他在个人和政治上都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危机。
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优点,比如善于与人交流,容易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871a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f.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中刘邦被形容为“慢而侮人”,这个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他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个性,同时也有一些缺点和局限。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刘邦的“慢”体现在他的思维和行动上。
他不善于抉择和决断,常常犹豫不决,考虑过多。
在史记中,有许多关键时刻,刘邦都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
在项羽包围刘邦时,他曾多次退缩,不愿决战,这导致了他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与项羽的对决中,他常常瞻前顾后,缺少果断的决策和行动。
刘邦的“侮人”体现在他对待人才和亲信的态度上。
他不重视人才,不愿意给予他们真正的权力和重要的职位,对待他们经常采取嘲笑、轻蔑的态度。
他曾经嘲笑李斯的笨拙和腹背受敌的处境,也曾经对韩信表现出轻蔑和不信任的态度。
这种对待人才和亲信的态度不仅让他失去了许多有才华的人的支持,也使得他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刘邦的性格特点中也有一些积极的一面。
他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人,面对困境时从不低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在逃亡和转战之中始终保持着对胜利的信念,并且不断寻找战胜对手的机会。
在他最困难的时期,他仍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也是一个和善而深思熟虑的人。
尽管他在决策上有时会犹豫不决,但他能够在思考问题时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并从中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关键时刻他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他能够在决策上考虑全面,并避免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思维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和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的轻蔑和不重视。
他也是一个勇敢、乐观、深思熟虑的人,这些积极的性格特点促使他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刘邦是不是小人_刘邦人物的评价
![刘邦是不是小人_刘邦人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eb293d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d.png)
刘邦是不是小人_刘邦人物的评价刘邦起兵造反,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一举统一天下,立汉称帝成为一代君王,也有人指其是小人得志,的确刘邦的本性中确实有不那么正气的一面,但是他真的是小人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邦是不是小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刘邦是不是小人刘邦发迹前确实以小人形象示人,不思进取,终日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二流子无赖,家贫却不善劳作生计,面对长辈的指责也依旧我行我素无所事事。
且刘邦生性贪婪,好近女色爱慕财宝,进入关中后,曾一度迷恋秦国的美女与财宝而整日不思战事,差点为此失了大业,且一生有多个妻子,甚是多情。
此外刘邦自私残忍,心狠手辣,在逃难途中为了使车行驶得快一些,曾执意要将一双儿女丢下车以减轻负担,且在功成名就后,变得多疑猜忌,不顾功臣当年为其打天下的恩情,将其一一诛杀以儆效尤,以维护自己的政权统治,可谓手段极其残酷。
且刘备用人也有唯亲的特征,其中尤其是与之同生日的卢绾,二人一起长大,两家交情甚深,因此关系格外亲密,可谓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但卢绾本人其实没有什么才略,在刘邦起义后也始终未能做出什么大贡献,但在刘邦的庇护下,卢绾却一路直升越居群臣之首,显然有偏袒的成分。
但是因为这些性格里的负面成分,刘邦就成一个小人了吗?我并不认同,刘邦的雄才大略,刘邦的隐忍大谋,刘邦的用人之道,刘邦的仁厚才德,是这些特质使他成为了一代君王。
能称霸天下不是偶然发生的机遇,刘邦性格极其复杂,人无完人,正是他的性格使他注定成为君王之才。
刘邦人物的评价刘邦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创业成功的皇帝,从区区一介泼皮无赖到泗水亭长,再到汉朝开国皇帝。
一路灭暴秦,诛杀项羽,历经磨难终成一统霸业。
让无数英雄豪杰羡慕嫉妒恨,更是让后人为他写书立传无数。
刘邦人物评价有很多,暂且归纳一下有以下。
对于刘邦的评价,最为鲜明的当属善于交际,善于笼络他人。
解释一下就是他善于揣摩他人的内心,知道别人想要什么,讨厌什么,让后投其所好。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3c63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d.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1. 引言1.1 慢而侮人的行为背景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史记》中被描述为“慢而侮人”。
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他对待他人时表现出的缓慢和轻蔑。
这种行为背景可以追溯到刘邦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刘邦“慢而侮人”的行为背景可以说是他身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所导致的。
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成为他在征战中表现出的一种冷酷和果断的一面,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2 刘邦性格特点刘邦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睿智、果断勇猛、仁爱宽厚、慢而侮人等方面。
刘邦机智睿智,他在战争中善于策划,善于突破敌方阵线,制定巧妙的战术。
刘邦果断勇猛,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勇敢地去执行。
刘邦仁爱宽厚,他待人宽容大度,善于团结和感化人心。
刘邦慢而侮人,他在对待敌人或争斗时,往往表现出优越感,高高在上,对对手不屑一顾。
这些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刘邦独特的个性,使其在历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
2. 正文2.1 刘邦慢而侮人的表现刘邦在《史记》中被描述为一个慢而侮人的人物。
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得到了体现。
刘邦对待人的态度往往轻佻傲慢。
他在与他人交流时,常常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屑与他人平等对话。
这种态度往往让他的周围人感到不被尊重,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刘邦在处理事务时,常常显得慢吞吞的,不够果断。
他在军事和政治事务上的处理往往缺乏迅速果断的决策,导致时机的失去和局势的恶化。
这种慢腾腾的态度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发展,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
刘邦在与敌人交锋时,也表现出慢而侮人的态度。
他往往会对敌人过于轻视,不够警惕,导致了一些惨痛的失败。
他对待敌人的态度往往会让他的部下感到担忧和不安,也让敌人得到了可乘之机。
刘邦的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行为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这种性格导致了他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失误和失败,也影响了他身边人的心情和工作效率。
在历史上,这种性格特点也成为人们评价刘邦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9661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0.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史记》中,他被描述为一个“慢而侮人”的人物,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都得到了体现。
刘邦的“慢”在他的个人品性和决策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他性格温和谦逊,为人宽厚仁义,不轻易发怒,能够容忍他人的错误和过失,也有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很少急躁行事,而是会仔细思考并慎重斟酌,具备较强的冷静和理性。
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于一个能长期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保持社会稳定和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邦的“慢”在正面之余也显示出一些消极的一面。
他有时候会拖延决策和行动,对于抓住机遇和迅速做出反应有所欠缺。
这在他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在与项羽的争霸中,刘邦逃离围困并成功脱离险境是因为他“慢”的性格所导致的,但同时也让他错失了一些应有的胜利机会。
在政权初期,他在与吕后等人的权力斗争中也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一面,这使得他的统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刘邦的“侮人”体现在他对待权力和他人的态度上。
他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对下属和普通百姓的不尊重和侮辱。
在《史记》中,有关刘邦“慢而侮人”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与项羽的战争过程中,他在接见刘贾等项羽军队的使者时不给予尊重,而是给予了嘲笑和贬低的态度。
这种行为体现了刘邦对敌人不留情面的一面,但也使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困难和不顺利。
刘邦的“侮人”性格特点还表现在他对于吕后的态度上。
吕后是刘邦的妻子,也是他的政治合作伙伴。
在刘邦病重时,吕后临危受命,维护了刘邦朝廷的稳定,但刘邦一直对吕后怀有猜忌和不信任的态度。
他对吕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打压,使吕后的权力被削弱。
这种对待妻子和合作伙伴的态度体现了刘邦对他人的侮辱和贬低。
刘邦的“慢而侮人”在他的性格特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谦和温和、冷静理性的性格使他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具备了稳定和坚定的特点,但同时也导致他在一些关键时刻的犹豫和拖延。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53f19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9.png)
刘邦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用人之道提起刘邦,大家都所熟知,他开创了汉朝,对于他的性格特点,褒贬不一,有人说是奸诈小人,也有人说是胸怀大志,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刘邦的真实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用人之道。
陈道明版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1、抱负远大好多人认为他是个游手好闲好色又嗜酒的人,就连他的爸爸都觉得他不会称气候,《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能说明刘邦这人还是有抱负的!2、知错就改,虚心纳谏史料记载,有一位叫郦食其的,自认为德才兼备,然后向刘邦进言。
可是刘邦却坐在床上让侍女伺候自己洗脚,郦食其就说了:“您如果想消灭残暴无道的秦国,不应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听罢就起来,向郦食其道歉。
还有次,刘邦攻入咸阳以后,暴露出了贪财好色不好的一面,但是经过大臣们的劝说,就翻然悔过,还和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3、知人善用刘邦下面有很多情同手足的兄弟,这和他知人善用的有点分不开,比如:萧何、张良、彭越、樊哙、韩信等人,没有他们,如何成就刘邦的霸业?4、过河拆桥疑心强刘邦称帝后,总以为他的那些诸侯要造反,就以谋反罪处死了韩信等人,最后他的异姓诸侯各个人心惶惶,有的受不了压力叛逃匈奴,但还是被刘邦给诛杀了。
5、虚荣心强,粗俗鄙陋刘邦登基后,和群臣白酒设宴,宴席上,他问父亲:“从前您常说我没出席,比不上二哥,现在您看,我与二哥,谁厉害?”黄宗羲在《原君》中予以评击:众臣面前,戏弄其父,粗俗鄙陋。
人无完人,纵观历史,虽然刘邦的许多性格令人不齿,但是他还是有些英雄气概和智慧的。
刘邦的用人之道影视剧中的刘邦1、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很擅于挖掘部下的优点,他用萧何治财政,用韩信征天下,让张良,陈平等人出计谋,他的知人善任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
人各有长处,所以用人就该取其长,舍其短,根据个人,委以重任,正因如此,他才成就一番伟业。
2、不拘一格用人所长刘邦出身在社会低级,但是他的交友面很广,了解各类人的特点,所以他就不拘一格的兼容这些人才,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3381c01a37f111f1855bdd.png)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
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b3f0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7.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史书,在其中,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出现在了很多章节中。
在《史记》中,刘邦被描述为一个性格温和、善良的人,但同时也有“慢而侮人”的毛病。
那么,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刘邦性格中的“慢”体现在他缺乏果断的决策和快速的行动力。
在抗秦时期,刘邦的对策总是很被动,似乎缺乏很多主动性。
比如在项籍的军队向汉中进攻时,因为他一开始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表明了他缺乏决策力和行动力。
此外,刘邦在处理政务时也很慢磨蹭,处理事情时总是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魄力。
因此,他的“慢”性格就导致他在处理政治事务时不够干脆利落,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问题。
其次,刘邦性格中的“侮人”体现在他对下属和百姓的不尊重。
尽管刘邦本人是很善良的,但他却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经常想当然地对待他人。
他常常以为自己比别人更有智慧和能力,因此他对下属和百姓的话不够认真倾听,也不尊重他们。
例如,在洛阳之战中,他只听从张良的意见,而忽略了其他有经验的将领的建议。
此外,刘邦在疏远张良时,还不顾张良的感受,公然侮辱他。
这些都表明了刘邦的“侮人”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刘邦在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他的性格中却有一些缺点,导致他在处理事情时不够得心应手。
其中,“慢而侮人”这一性格特点表明了他在性格上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对他的治国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通过对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上这个伟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治国理念。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7620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f.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刘邦的“慢”可以理解为行动保守,不善于迅速做出决策。
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汉朝初期对待攻打嬴政的各个诸侯国的态度上看出来。
在嬴政被压制之际,其他诸侯国纷纷借机叛变,然而刘邦却不敢轻易亮明立场,而是迟迟不表态。
这样的举动不仅让他错失了很多机会,也给了其他诸侯国一种侥幸逃脱的机会。
而直到刘邦才以连续战胜他们的方式摆脱了嬴政的统治。
刘邦“慢而侮人”还表现在他对待部下的态度上。
在刘邦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之后,他逐步吸收了许多诸侯国的军队,并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刘邦对待这些军队的方式却是严苛而慢腾腾的。
他对军队实行严格的纪律,并给军队成员很少的待遇。
这样的做法使得一些原本忠诚于刘邦的将领对他产生了不满和反抗的情绪。
刘邦的这种态度不仅拖慢了军队的建设与扩张,也给他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刘邦“慢而侮人”还可理解为他经常使用轻蔑和侮辱的言语对待身边的人。
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待自己的两位重要将领韩信和彭越的态度上看出来。
刘邦对韩信虽然十分依赖,但经常给予他贬低和不尊重的态度。
刘邦常常打趣和取笑韩信,让他感到委屈和受辱。
而对于彭越,刘邦更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笑话,不断贬低他的能力和品德。
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两位将领的自尊心,也给他们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紧张。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4241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e.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撰写,包含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对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记载尤为详细。
刘邦作为继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朝的开国皇帝,其在史记中塑造了一个慢而侮人的形象。
本文将从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入手,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来分析刘邦“慢”的性格特点。
在史记中,刘邦的“慢”主要体现在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上。
刘邦出身寒微,但他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面对身份地位。
他待人宽厚,不计较出身,善于结交朋友,这与他“慢”的性格特点不谋而合。
在史记中,对刘邦的一个描写,正是:“然犯颜无所忌讳,一尺以外不待人。
”这句话折射出了刘邦舒适自然的处事风格,但也暗示了对于身旁人的轻视和不屑。
这也意味着刘邦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慢熟和不紧不慢,甚至有些轻佻和放荡不羁,这正是刘邦“慢”的性格特点的又一体现。
我们再来分析刘邦“侮人”的性格特点。
所谓“侮人”,即为轻视、轻蔑别人。
在史记中,《项羽本纪》有一段对刘邦轻视之态度的记载:“刘邦曰:"我割发而西,南面称孤,何为乃称偏安一隅之君王为帝?”此话正是刘邦对项羽的轻视之语,将项羽称为“偏安一隅之君王”,这无疑是一种对他人的侮辱和轻蔑,从而彰显出了刘邦“侮人”的性格特点。
在史记中还有关于刘邦侮人行为的诸多记载,比如他与吕后的一段对话:“子之不爱也甚矣!吾闻之:‘白刃无菱,君子无慢。
’木石之心,不可见矣!”在这段对话中,刘邦将吕后比作木石之心,显然是对吕后的一种侮辱和贬低。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慢熟而又不拘小节,待人宽厚而不拘礼节,轻视别人而强调自己的地位,这一系列的行为和举止都彰显了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特点正是刘邦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对于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1c76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a.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所著,全书共分为十二本,内容涉及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
其中第五本《刘敬史》中记载了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反映了刘邦的性格特点,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通过《史记》中对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的描写,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的影响。
从《史记》中对刘邦“慢而侮人”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性格特点。
在《史记》中,刘邦被描述为“喜谈而少默,宽而得众,狎侮益恭”。
这句描述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刘邦自大、轻慢他人、善言谈和待人宽厚等性格特点。
刘邦“喜谈而少默”,这表明他口才辩才出众,善于说辞,能言善辩,而“宽而得众”则表明他对待人宽容大度,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和信任,但与此他也因此而显得轻慢他人,“狎侮益恭”则展现了他的谦逊和圆滑,但这种圆滑也掩盖了他的自大和轻慢他人的本性。
《史记》中的描写表明了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既有善于交际的一面,也有自大和轻慢他人的一面。
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他的决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刘邦在部队中处心积虑,提拔自己的亲信,排挤其他功臣,这种行为反映了他的自大和轻慢他人。
刘邦在推翻秦朝之后,面对各路诸侯的联合反抗,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的一面。
这些都可以看出,刘邦的性格特点影响了他的政治决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得他在政治上显得有些软弱和犹豫不决。
刘邦在统一天下后,对待功臣和百姓也暴露出了他的自大和轻慢他人的一面。
他在分封诸侯时偏袒亲信,排挤忠良,结果导致了一片混乱和不满。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也削弱了他在天下的统治力量。
刘邦的“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刘邦的性格特点也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刘邦在政治上显露出的自大和轻慢他人的性格特点,在家庭和个人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a9e0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e.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从黄帝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
史记中对刘邦的描述也颇有见地,特别是关于他“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这也成为后人研究刘邦性格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史记》中刘邦的“慢而侮人”性格特点入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刘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举动和与他人的交往情况,其中“慢而侮人”成为了他的性格特点之一。
我们来看看刘邦的“慢”这个性格特点。
在《史记》中,刘邦的慢体现在他对待问题的思考和行动上。
刘邦并非一个轻易下决定的人,他经常要在仔细思考后才做出决策。
比如在一些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镇静冷静地思考,不轻易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这种慢思考的特点也使得刘邦在很多时候能够冷静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刘邦的慢并非没有缺点。
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刘邦面对敌人侵略时过于慢腾腾,让敌人有机可乘。
这也说明了刘邦的慢虽然可以使他冷静思考,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拖延事态的发展,甚至会造成损失。
刘邦的“慢”这个性格特点既有利有弊,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的“侮人”这个性格特点。
在《史记》中,刘邦的“侮人”主要体现在他对待敌人和对手的态度上。
刘邦在与其他各国的统治者交战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轻视和侮辱的态度。
在对付敌人时,刘邦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特别是善于挑拨敌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
在对付对手时,刘邦也会采取一些侮辱对手的行为和词语,从而达到击垮对手的目的。
刘邦的“侮人”也并非完全没有缺点。
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刘邦在一些时候过于侮辱对手,甚至有些轻敌自大。
这种侮辱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刘邦失去一些战略上的机会,而且也容易让对手产生反击的心理。
刘邦的“侮人”这个性格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刘邦有利,但也需要警惕不要过于侮辱对手。
刘邦的“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在《史记》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ce126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5.png)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项羽是《项羽本纪》的主角,但文中对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也不惜笔墨给予一定的刻画,揭露了这位汉朝开创者的卑鄙嘴脸,这种写法正符合司马迁写《史记》时一贯坚持的“实录”作风。
首先作者揭露了刘邦怀疑部下,对谁都不放心,哪怕是极其忠实于他的张良。
刘邦是一位有名的酒色之徒,“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而当他乘虚攻进咸阳之后,却一改往日的旧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这种反常行为,引起了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的关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
在这种战云密布、一触即发的关头,项伯冒着危险夜闯刘邦的军营,向他的好友张良泄露了这一机密。
当张良将这一十分重要的情报报告给刘邦时,刘邦在大惊之余,非常干净利落地将“欲称王秦地”的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人,“鲰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然而就在这危机严重的时刻,刘邦却不忘记对忠心耿耿的部下张良怀疑与猜忌:“君安与项伯有故?”也许有人要为刘邦辩护,认为刘邦的“革命”警惕性十分高,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
其实只需静心想一想,张良闻讯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他,不正显示了张良对他的忠诚与拥戴吗?难道张良事先就没有想到将这种机密的事透露给刘邦,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张良为了整体的利益,为了保卫统帅刘邦的安危,为了保全联合抗秦的这一来之不易胜利成果,还是把个人的利害放在次位。
对此,刘邦没表示任何感谢,反倒对张良与项伯的关系产生了猜疑。
好一副无情寡义的的嘴脸,当然,对于刘邦来说,他可能认为,天下都是他姓刘的,别人对他的帮助和辅佐,全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杀韩信、斩荆越等一系列屠杀功臣的事,对于他来说,为了保护刘氏天下,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次,作者不惜笔墨,揭露了刘邦花言巧语、撒谎骗人的特点。
为了拉拢项伯,让这个糊里糊涂、敌我不分的“老实人”为他所用,刘邦对张良关于自己与项伯关系的解释不置可否,反倒关心起张良与项伯的年龄来了:“孰与君少长?”当他听张良说,项柏“长于臣”后,立即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鉴赏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72ab4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4.png)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鉴赏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撰写。
其中,刘邦作为汉朝的创始人和第一个皇帝,其形象在《史记》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和评价。
本文旨在从不同角度对《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进行深入鉴赏。
刘邦的背景与成就刘邦(前256年 - 前195年),字季,出生于沛国谯县。
他是汉高祖,汉初太祖时期建立西汉王朝的创始人之一。
在《史记》中,《太祖本纪》等章节详细记录了他从农民起义领袖到帝国开创者的崭露头角之路。
勤奋勇敢与智谋过人《史记》中塑造了一个勤奋勇敢且机智过人的刘邦形象。
在农民起义时期,他英勇善战,并率领手下渡过险阻江河,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
此外,他具备优秀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手腕,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
刚毅果断与宽容待人刘邦在《史记》中被描述为一位刚毅果断的领导者。
当他面临亲信叛变时,能够果断行动,并且有时更加慷慨宽容地对待那些曾经背叛过他的人。
这种特质让他赢得了很多支持者和忠诚的追随者。
谦虚谨慎和智慧决策刘邦的谦虚谨慎也是他形象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尽管取得重大胜利并建立起帝国,但他仍保持低调,并常常咨询大臣们的意见。
此外,他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能够运用智慧进行权衡,做出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与百姓的深厚情感刘邦深得百姓爱戴,《史记》中多次记载了他接纳民众意见的场景。
刘邦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采纳老百姓的建议,并秉持平民至上原则进行施政。
这让他的形象更加亲民和受人尊敬。
对比其他角色的形象《史记》中刘邦的形象与其他一些重要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如,与项羽相比,刘邦被描绘为稳重而富有战略思维;与韩信相比,刘邦在接纳背叛者方面展现出宽容。
通过这种对比,更凸显出刘邦作为帝国建立者的优秀品质和领导才能。
结论通过《史记》中对刘邦形象的描写和评价,我们得以了解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和帝国开创者的卓越表现。
勤奋、勇敢、智谋过人、宽容待人以及与百姓紧密联系等特质使刘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了中国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与行事风格。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edc2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f.png)
《史记》中刘邦“慢而侮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史记》是一部古代中国十分有名的历史文献,讲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人物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评价:刘邦虽有英才,然慢而侮人。
这句评价显然暗示刘邦有着慢性格的特点,而这个慢性格带来的后果是他会侮辱他人。
那么,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刘邦的“慢”体现在他行事思考上。
他的决策思考速度较缓慢,常常需要许多人的建议和慎重权衡,才能做出决策。
这种缓慢的思考方式,使刘邦无法迅速做出应对时局的决定,不利于战争和政治的发展。
例如,在汉初建国之初,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楚汉之间曾爆发过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刘邦为将士们出谋划策,但是由于他思考速度缓慢,总是需要多次考虑和商讨,导致军事行动难以及时响应补救。
此外,在政治决策上,这种慢性格也常常给他带来麻烦。
在《史记》中,有一则小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刘邦这种慢性格的影响,在取代白起成为汉王之后,刘邦曾经派人去通知燕王盗跖归汉。
但是由于刘邦拖了许久还没有签署公文,导致燕王盗跖误解了刘邦的意思,结果最终导致了燕王盗跖的灭亡,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其次,刘邦的“侮人”表现在他的口舌上。
他常常借助口舌的力量攻击他人,付出代价的往往是一些无辜的人士。
在《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刘邦有多次攻击他人的行为。
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次是他公开攻击了自己亲密盟友田文的文章,经过田文得知后,非常心寒并感慨:“我虽不才,但我觉得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这种攻击他人的行为,显然是他自己优越感和胜利心理的表现,并不利于他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特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智慧和英勇是替代方案,在刘邦的整个政治生涯中,他的缓慢和侮辱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但同样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人能够不断磨练自己的性格,最终同和平和尊重交出了一份人生答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史记》中刘邦负面形象特点及其原
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高祖本纪》的开头,就有这样的描写:“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刘邦的家中并不富裕,却游手好闲,且仗着酒家每当年终总是将他欠下的账通通勾销,更是得寸进尺,每次喝了大量的酒之后不给钱而只打白条。
寥寥数语,却已经描绘出了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
汉元年十月,他带领着军队进入咸阳城之后,看着宫中“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便“欲止宫休舍”,幸亏有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他才封死秦宫里的仓库和各种珍宝,带着人马重又回到霸上。
一个简单的细节描写,让刘邦好色贪财的痞子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展现。
不止如此,《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还借助于范增之口,对刘邦的这一性格作了侧面的描绘:“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此外,刘邦在攻入彭城之后,“收其货宝美人”,沉迷于酒色之中,只顾享
乐而已然忘了项羽军队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伺机而发的威胁,从而导致了他在彭城一战中的战败。
而《张丞相列传》中,又描绘了周昌奏事的一幕:周昌在汉高祖休息之时进宫奏事,撞见汉高祖正和戚姬拥抱,他扭头就跑,却被高祖骑在脖子上问”我何主也?”这样可笑荒唐的事情,却恰好揭示了刘邦放荡的生活,使刘邦的形象在读者的面前又一次呈现出来。
从“斩白蛇起义”,到“楚汉之争”,刘邦作为一名领袖,其遇到过的重重危机,自不必多说。
《项羽本纪》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彭城战役之后,刘邦战败落荒而逃的情形:“楚骑追汗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当与自己的子女共同陷入险境的时候,刘邦实际上是有三个选择的,一是一起逃亡,和子女生死与共,二是让子女先行离开,自己下车避开追兵,三是抛下孩子,自己出逃。
而他正是选择了最冷酷的一条,也就是最后一条。
若不是因为随行的夏侯婴于心不忍,三次下车抱回孝惠和鲁元,只怕这两个孩子都已经命丧铁骑之下。
刘邦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一连三次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掩盖不住他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个性。
不仅仅是子女,就连对于抚养他长大的父亲,刘邦也同样冷酷薄情。
虽然在《高祖本纪》之中写“高祖
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表现出刘邦对父亲表面的孝顺尊敬,但是在后面就笔锋一转,写“太公家令”劝太公应该对高祖行君臣之礼,高祖在发现此事之后“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让人在感叹他的虚伪圆滑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他对于亲情的淡薄。
这一点,在《项羽本纪》中还有更细致的描述。
项羽将刘邦的扶父亲绑在案板上,威胁刘邦若是再不投降,就煮了刘邦的父亲,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邦却说出了“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话语来。
这样的言语,不仅符合刘邦本性中地痞无赖的形象,尤其让人对他的刻薄寡情感到心寒。
可以想象,要不是项伯在旁边劝说,刘邦的老父亲早已成了项羽的刀下亡魂。
未央宫建成之后,汉高祖宴请诸侯群臣,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向太上皇敬酒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不难想象,太上皇此时此刻定是羞得无地自容,难堪至极。
不止如此,据《楚元王世家》中记载:“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
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於
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刘邦的兄长已经去世,他的嫂子并不富裕,然而他经常性的蹭饭,还带着宾客一起,他的嫂子最终拒绝再正常不过。
然而他就因为这样的一件小事,而给侄子刘信封了这样一个带有浓浓的戏谑嘲讽味道的诸侯,让读者不得不感慨刘邦爱记仇的性格。
写到这里,司马迁似乎并不满足,他还在《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载:“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身为楚国人,为项羽所用非常自然。
然而刘邦只不过是因为在战争时期几次受到季布的围困,在坐上帝王之位后,就不惜重金想要季布的性命。
将个人恩怨放置到国事地位处理,可见其睚眦必报的个性。
刘邦的猜忌多疑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在他夺得天下之后,他便开始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
登基同年的十月,他灭了燕王臧荼;十二月在有人告发了韩信想要造反过后,便将韩信贬为了淮阴侯“狡兔亡,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他在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以《淮阴侯列传》为例,不过是因为有人告发韩信有叛乱之心,刘邦便动了杀死韩信的念头,后将其从楚王一职贬为淮阴侯。
韩信意识到自己受到刘邦猜忌,虽
然常常托病不上朝,他却仍不知收敛锋芒,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幕:“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只怕这个时候,刘邦便因为韩信卓越的领军才能而对他又起了杀心。
韩信也应该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只得开始补救,“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只不过,当猜忌的种子在心中种下,便再难除去。
或许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韩信才会拼上一把。
可以说,他的造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刘邦的逼迫。
到了最后,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和功臣骁将都为刘邦所害,即便是他的心腹功臣萧何、连襟樊哙、女婿张敖等人,也没有逃出这样的悲剧命运,让闻者不禁感到心寒。
刘邦从一介平民坐上帝皇之位,肯定有不少他人没有的长处,例如善于纳谏、用人等,这些在《史记》中也有许多生动的体现。
但是对汉朝开国之君暴露那么多负面特点,毕竟在历代帝王传记中是极为罕见的,司马迁为什么要那么做?一般人多从司马迁自身遭受汉武帝凌辱角度去思考。
我们觉得这应该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其全部。
我国史学有悠久且优秀的传统,直露无隐,不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乃史家之法。
不过,遍观古代史书真如此者相当罕见。
司马迁作为继承春秋精神的第一个汉代史官,尊重历史是他著史的铁定原则。
俗话说人无完人,像刘邦这样出身草莽的底层政治家,其基本素质之差是可以想见的。
若隐去其缺点必然无真实的历史,所以司马迁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且大量地存留了刘邦的劣迹恶行,还原了尽可能真实的汉高祖。
从这个角度说,《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得“春秋笔法”精神的史家。
其次,司马迁著述是学术活动,保持着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与后来的史书以集体编著是不同的。
司马迁以“成一家之言”作为著史的准则,因此对于史实一断于己。
后代集体著史或者在特殊情境下编著,史家个人的主张和见解是被淹没在群体中的,唐代的刘知几就是如此而不能作为。
司马迁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史实去写自己觉得真实的历史,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著述是个体的,独立的。
其次,汉代还没有文网、文字狱之类的文化迫害制度。
秦代虽然有过“焚书坑儒”,但那是临时性的举措,不是制度性问题。
但是我国后来,尤其是明、清文字方面形成了一个制度性政策,不断有人因文字关
碍而遭受灭族等。
汉代武帝时期,虽然已经开始“废黜百家”,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字方面的刑律,这应该也是司马迁敢于直露无隐的重要因素。
虽然他自己也深知此书有不少在汉朝统治者看来“大不敬”之处,司马迁也设想到著作会遭遇不幸而“藏之名山”,但是许多因素的综合,使他大胆地真实暴露汉朝最高统治者的负面特征。
当然,作为朝廷一员,司马迁耳闻目睹了大量统治者的尔诈我虞、阴险恶劣行径,特别是亲身遭受了羞辱,使他更深刻地认识了统治者的本质,也促使他大胆地写出真实历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