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复习思考题)(1)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课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课说课稿

探究呼吸作用实验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二、实验器材器材:矿泉水瓶、温度计、医用脱脂棉、保温桶、保温杯、注射器、酒精检测仪、轻质黏土、打孔器、标签纸、蜡烛、火柴、玻璃棒、100mL量筒、细口瓶、烧杯、胶头滴管、电子天平、滤纸、药匙药品:安琪酵母、葡萄糖、氢氧化钙(试剂纯)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一)实验装置生活化本实验主体材料为常见生活用品,如用矿泉水瓶代替锥形瓶,用打孔器将瓶盖打孔代替橡胶塞,并且还能通过挤压矿泉水瓶促进气体排出代替了加水排气法,简化了实验装置。

(二)实验药品安全化实验所需药品简单、易获得且无毒、无腐蚀性。

如,酒精检测药品——重铬酸钾和浓硫酸,均为不易取得,并且有很大危险性的。

所以本次实验规避了这些药品的使用,以此体现实验药品的安全化。

(三)实验操作绿色化尽管严格控制了实验药品的危害性,但还是采用了封闭的实验装置——塑料瓶加盖,并用轻质黏土封口及注射器的使用。

确保实验产生气体不外溢,不会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或是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能保证收集气体时的严谨性,以此确保实验操作绿色化。

(四)实验结果信息化本实验运用了化学物质检测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导入计算机,如,酒精的浓度采用酒精检测器检测。

同时经反思,二氧化碳的浓度检测也可通过传感器记录,免于书面上的记录造成的误差,捕捉反应现象背后的微观数据,以此做到实验结果信息化。

(五)实验现象VR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到实验中,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进课堂的大背景下,本课程尝试引入VR技术,对采集到的酵母菌图像进行处理。

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引入何种器材,都有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成本过高。

通过对蚊香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VR技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3D 影像技术。

为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受,我们用3DMAX制作出酵母菌的简图,将图像置于绘声绘影的视频轨迹中,多次复制,并变换其形态。

生理学基础习题第五章 呼吸(1)

生理学基础习题第五章  呼吸(1)

第十一章呼吸一、名词解释/血流比值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和。

,直接动力是。

3.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呈呼吸。

包括和两种,以为主。

和。

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分布于肺泡壁液体分子层表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和之和。

8.肺泡通气量=。

/血流比值约为,此时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配比最合适,肺换气效率。

若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可导致肺换气效率。

、、。

11.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和,以为主。

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的形式是和,以为主。

12.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是,调整呼吸节律的中枢是。

13.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分为和两种。

2分压,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意义是。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2.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3.下列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C.平静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D.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4.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5.下列属于被动过程的是:A.平静呼吸的吸气B.平静呼吸的呼气C.用力呼吸的吸气6.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呼气过程B.吸气末和呼气末C.呼气末和吸气初8.人工呼吸的原理是用人工方法造成:9.衡量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是:10.能使肺弹性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的是:11.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12.下列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E.气胸时胸膜腔负压增大13.胸膜腔内压等于:14.胸膜腔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5.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膈肌收缩B.肋间外肌收缩C. 胸膜腔密闭性16.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是:17.能更客观地评价肺通气功能好坏的指标是:18.平静呼气末肺内残存的气体量为:19.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20.某人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其肺泡通气量约为:21.当呼吸幅度减小而呼吸频率加快时,受影响最大的是:22.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最高的部位是:224.肺泡气中分压最高的气体是:2 2 225.可使呼吸膜面积减小的因素不包括:26.正常成年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为: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29.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31.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中脑和脑桥B. 延髓和脑桥C.延髓和中脑32.在动物实验中,下列操作哪项可使家兔的呼吸停止:A.切断两侧迷走神经B.切除大脑皮层C. 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横断33.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22+ D. 脑脊液中H+2降低34.CO2对呼吸运动的兴奋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2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A.抑制延髓呼吸中枢B.刺激脑桥呼吸中枢36.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显示:静脉注射乳酸后,呼吸运动有何变化: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B. 频率和幅度均不变C.频率加快,幅度增大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浓度增加,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C.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38.调节呼吸运动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2+ 2239.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40.关于肺牵张反射,错误的是: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层D.有明显的种族差异E.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A2型题41.王某,女性,20岁,因患严重贫血入院。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肺换气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上皮基底膜
1.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 CO2
3.通气/血流比值( V•A/Q• )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第五章 呼吸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第五章 呼吸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在组织活动加强时, PO2可降至15mmHg.在这段
PO2稍下降, HbO2就可大大下降, HbO2进一
步解离,氧含量仅为4.4ml,这样100ml能供应 组织15ml O2是安静时3 倍。
静脉
(at rest)
动脉
3> 氧离曲线的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Hb对氧的亲和力: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用
血浆溶解的CO2 扩散入红细胞中以这两种形式 存在。
1 以碳酸氢盐形式运输
(1)CO2来源:依分压差透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进 入血液中。
在血浆中
特点:可逆、反应方向决定PCO2 ;由于碳酸酐
酶(CA)少,反应速度慢。
(2)大部分CO2在PCO2作用下进入红细胞,红细胞中
含有大量CA,使反应较血浆中快50.00 倍,H2CO3迅 速解离为H++HCO3-
五、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肺内气体 的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回顾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含义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吸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气时,呼气才是主动。
3 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二) 肺内压 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概念:肺或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末
意义: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利于组 织血液中氧的释放

第五章 呼吸

第五章 呼吸

小结:
肺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 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的舒缩 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是导致肺内压改变 的根本原因,因此,呼吸肌的舒缩是肺 通气的原动力。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则 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 而张缩,是使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 关键。
(二)肺通气的阻力
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 力后 , 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肺通气障碍 的常见原因。 弹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臵有关 70% 性 阻 肺 力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通 肺弹性回缩力: 1/3 气 阻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力 弹 性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30% 阻 力 惯性阻力
4、化学因素:
◇儿茶酚胺→气道平滑肌舒张。 ◇PGF2α→气道平滑肌收缩;PGE2→气道平滑肌舒张。 ◇过敏反应时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气道平滑肌收缩。
◇吸入气CO2↑→反射性支气管收缩。
◇哮喘病人的气道上皮合成、释放肺内皮素↑→气道平滑肌收缩 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积:(图)

张恺芳

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第五章
概 第一节 第二节 肺
呼 吸
述 通 气
气 体 交 换
第三节
第四节
气 体 运 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概 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功能: 摄取O2,排出CO2,调节酸碱平衡
呼吸全过程
第一节 肺 通 气
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的结:
血管网、粘液腺、纤 毛→加湿、加温、过滤、清洁、 防止感染、维持粘膜完整性 迷走N→ACh+M受体→收缩→气道阻力↑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说课稿(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说课稿(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性、简洁性和知识结构的把握。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呼吸作用的定义、意义、过程和作用。主要内容将包括呼吸作用的定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能量的释放等。风格上,我会尽量使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以及清晰的线条和颜色标注,以突出重点和便于学生理解。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所学知识,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辅助工具。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困难、学习动机的维持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通过使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和设计互动环节来增强学生对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以及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如改进实验设计,增加学生互动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取以下方式: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促进生生互动。其次,我将组织课堂提问和回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及时回答,以促进师生互动。此外,我还计划设置一些小组竞赛活动,如呼吸作用实验设计大赛,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呼吸作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呼吸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

生理学试题第五章呼吸(复习)

生理学试题第五章呼吸(复习)

一、名词解释:1.肺的顺应性2.肺表面活性物质3.用力呼气量4.通气/血流比值5.中枢化学感受器6.肺牵张反射二、单选题:( )1.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2. 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稳定肺泡容积D.降低肺的顺应性E.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泡( )3. 非弹性阻力主要成分是:A.气道阻力B.肺泡表面张力C.组织粘滞阻力D.肺回缩力E.惯性阻力( )4.平静吸气末, 肺内存在有A.潮气量+机能残气量B.机能残气量C. 残气量D.潮气量E.残气量+补吸气量( )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肺泡膜的通透性E.气体的分压差( )6. 氧离曲线受下列因素影响:A. 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曲线左移B. 温度增高曲线左移C. pH增高曲线左移D. 2,3-DPG增加曲线左移E. CO增加曲线右移( )7. 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A.体温升高B.血液pH升高C.血液PCO2降低D.2,3-磷酸甘油酸减少E.H+浓度下降( )8.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A.直接溶解B.和水结合成碳酸C.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D.碳酸氢盐E.与血浆中蛋白结合( )9. 下列缺O2对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C.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D.轻度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E.不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 )10. 贫血患者Hb浓度降低,但一般并不出现呼吸加强,这是因为:A.颈动脉体血流量代偿性增加B.动脉血Hb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PO2正常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适应( )11. 血液中CO2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A.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呼吸中枢C.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E.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12. 慢性肺心病患者经常有CO2潴留,若吸入纯O2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A.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高CO2刺激呼吸中枢C.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E.缺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4.非弹性阻力主要取决于A 气流形式B 气流速度C 呼吸频率D 管径大小E 气体种类5.18. 关于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时错误的A 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B O2和CO2的运输形式以化学结合为主C CO2和Hb的氨基结合无需酶的催化D O2和Hb的结合反应快可逆,需要酶的催化26. 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 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B 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C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D 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E 刺激心肺感受器三、填空题1.肺内压变化建立的肺泡与外环境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胸廓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 (3)肺活量 (2)功能余气量 (4)肺总量
深吸气量(IC)=潮气量+补吸气量).
肺活量(VC)=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功能余气量(FRC)=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总容量(TLC) = 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余气量
3. 去氧Hb ( 紫蓝色) 与发绀 (Cyanosis) 100mL血液中去氧Hb超过5 g 时,皮肤、黏膜 呈浅蓝色的现象称为发绀,显示机体缺氧。 4. CO中毒:与Hb 结合力亲和力是O2的250倍, 占据位点,造成缺氧;HbCO呈樱桃红色。
*2.氧离曲线 (1)定义:… , 呈“S”形。 上 段
胸腔容积的变化(△V) 胸廓的顺应性(C)= 跨胸壁压的变化(△P)
压力与肺容量之间关系的变化可用压力-容量曲线表示
(2)肺及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表面张力 2/3
胸廓的弹性阻力:
来自于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其方向视胸廓的位 置而定(胸廓的自然位置的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 的67%)。
非弹性阻力 30%
(一)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 概念 弹性阻力(R):…,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C): 2 二者关系 C=1/R 或 C=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L/cmH2O) 3、肺及胸廓顺应性和弹性阻力 (1)肺及胸廓顺应性 肺容量变化(△V) 肺的顺应性(C)= 跨肺压变化(△P)
C.肺活量×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思考题:*1.简述呼吸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部位、主要成分、作用及其生 理意义? *3.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

第五章呼吸参考答案在后面!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通气3、呼吸运动4、肺内压5、胸内压6、弹性阻力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8、潮气量9、肺活量10、肺通气量11、生理无效腔12、肺泡通气量13、通气/血流14、血氧饱和度15、氧解离曲线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和两种。

弹性阻力用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关系。

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和,尤以为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作用。

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与之和。

8、功能残气量等于与之和。

9、生理无效腔等于和之和,其中正常人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

12、O2和CO2都以和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为主。

13、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

15、氧合血红蛋白呈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色。

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和,可感受动脉血中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可感受的变化。

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选择题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3、以下过程属于被动过程的是( C )。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2节呼吸作用(第1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供植物的生命活动使用。

有机物的分解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来完成的,因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

本节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演示实验来研究植物的呼吸现象,认识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本节内容应联系以下知识: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里的能量也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这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这一部分既是对前面探究性活动的拓展和提高,也为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参与其他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光合作用的多个验证性实验的讨论分析,已经对实验的设计有了初步认识,并对化学知识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已有知识将相关方法迁移到本节实验设计中。

对于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引导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核心素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本节内容即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在生物体内细胞通过分解糖类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形成呼吸作用的概念,并能够知道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各个探究活动与生活实例相联系,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呼吸作用”,教学时安排成两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呼吸作用的存在,并明确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作用场所,初步建立呼吸作用的概念;第2课时通过对呼吸作用的深入分析,明确呼吸作用存在的广泛性,并通过对呼吸作用的总结,尝试用公式表现呼吸作用原料和产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从而认识到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对植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重点知识整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重点知识整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重点知识整理(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过程 1、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及物质转移: 2、无氧呼吸二、O 2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当CO 2释放总量最少时,生物呼吸作用最C 6H 2O+能量O 2浓度CO热能(内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弱,最宜存放。

—1—光与光合作用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分布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含量排名︓2主要吸收:主要吸收:二、光合作用过程总反应式:物质转移(以生成葡萄糖为例):三、光照和CO 2浓度变化对植物细胞内C 3、C 5、[H]、ATP 和O 2及(CH 2O)含量的影响CO 2+H 2O光能叶绿体四、专有名词辨析1、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

2、净光合作用速率(强度):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可直接测得。

衡量量:O 2释放量、CO 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

3、呼吸作用速率:衡量量:O 2消耗量、CO 2产生量、有机物消耗量。

—2—五、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光照强度、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3、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关系(1)黑暗 (2)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一、高中生物反应式CO 2 吸收 (O 2CO 2 释放 (O 2吸收CO 2放出CO 2O(3)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CO 2✧ 光合作用产生的O 2—呼吸作用消1、光合作用2、有氧呼吸3、酒精发酵4、乳酸发酵5、醋酸发酵二、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暗反应)、高尔基体(形成纤维素:单糖→多糖) 三、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为消化液其中无消化酶,其消化方式为物理消化即:胆汁对脂肪颗粒起乳化作用。

四、寒冷时体温调节主要为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主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复习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呼吸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A型题1.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肺的舒缩活动 B.肺的弹性回缩C.呼吸运动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2.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吸道内存在一定压力 B.吸气肌收缩C.呼气肌收缩 D.胸腔膜密闭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3.下列使呼吸道口径变小的因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跨壁压减少 B.呼气时C.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 D.副交感神经兴奋E.交感神经兴奋4.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C.肺活量 D.补吸气量E.用力呼气量5.评价呼吸效率较好的指标是A.无效腔 B.肺活量C.肺泡通气量 D.每分通气量E.功能余气量6.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的溶解度 B.呼吸膜的厚度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D.气体的分压差E.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7.对肺泡气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A.补吸气量 B.潮气量C.补呼气量 D.深吸气量E.功能余气量8.CO2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2快20倍,主要原因是CO2 A.为脂溶性 B.在血中溶解度大C.易通过呼吸膜 D.分压差比较大E.相对分子量比O2大9. 每次平静吸气时进入肺内的新鲜空气约占功能余气量的A.1/2 B.1/3C.1/4 D.1/5E.1/710.单位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称为A.潮气量 B.每分通气量C.肺扩散容量 D.肺泡通气量E.时间肺活量11.当无效腔容量加倍而潮气量不变时,肺通气/血流比值的变化是:A.减半 B.不变C.加倍 D.增大,但小于加倍E.减少,但大于一半12.波尔效应反映的是下列哪项对氧离曲线的影响A.温度 B. 2,3 二磷酸甘油酸C. H+浓度和Pco2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E.Po213.下列哪种形式是CO2或O2进出血液的必经形式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C.碳酸氢钠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E.碳酸氢钾14.切断动物的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将A.变浅变快 B.变浅变慢C.变深变慢 D.变深变快E.不变15.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是A.血液中的H+ B.血液中的CO2C.脑脊液中的CO2 D.脑脊液中的H+E.血液中的PO2降低16.低O2对呼吸的兴奋是通过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直接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E.直接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17.CO2对呼吸的兴奋主要是通过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E.通过生成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18.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时间CO2 潴留,若吸入纯O2可致呼吸暂停。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呼吸机能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呼吸机能

第五章呼吸机能名词解释:呼吸: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O2,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排除体外。

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肺活量(VC):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肺通气量(V E)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一般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

最大通气量(V E max):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又称最大随意通气量(M V)。

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

这条曲线呈S,而不是直线相关。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率。

氧脉搏:心脏每次波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O2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O2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思考题:1.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意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氧,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把体内氧化产生的CO2排除体外。

为了更有效的获取O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泡通气量更有意义。

因为在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O2的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CO2的代谢气体。

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通气气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

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

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的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

而深呼吸能吸入肺泡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中的空气新鲜率提高,PO2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O2的扩散量增加。

但过深过慢的呼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的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受阻。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呼吸是指:A.呼气和吸气...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呼吸是指:A.呼气和吸气...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呼吸是指:A. 呼气和吸气之和B. 气体进入肺的过程C.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D. 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E. 气体进出组织细胞的过程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A. 潮气量B. 肺活量C. 肺通气量D. 肺泡通气量E. 时间肺活量3.肺泡通气量是指:A.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B.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C. 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D.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E. 无效腔的气体量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4.CO2A. 物理溶解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 形成碳酸氢盐D. 和水结合形成碳酸E. 形成CO血红蛋白5.基本呼吸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脑桥D. 下丘脑E. 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6. CO2A.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B. 延髓呼吸中枢C. 中枢化学感受器D. 脑桥长吸中枢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7. 内呼吸是指:A. 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 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C. 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D. 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E. 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8.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 肺的舒缩运动B. 肺的弹性回缩C.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D. 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E. 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9.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 吸气时膈肌收缩C. 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 呼气时膈肌舒张E. 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0.胸膜腔内压是由哪个因素形成的:A. 大气压-非弹性阻力B. 大气压+跨肺压C. 大气压-肺回缩力D. 大气压+肺回缩力E. 肺内压+跨胸腔压1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 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 使肺的顺应性减小C. 肺泡Ⅰ型细胞分泌D. 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E. 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12.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 稳定肺泡容积D. 降低肺的顺应性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流入肺泡13.肺总容量等于:A. 潮气量+肺活量B. 潮气量+机能余气量C.肺活量+补呼气量D. 余气量+肺活量E. 余气量+补吸气量14.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 潮气量B. 机能余气量C. 肺活量D. 时间肺活量E. 补吸气量1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 气体的溶解度B. 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 肺泡膜的通透性D. 气体的分压差E. 气体分子量的大小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16.CO2A.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E.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17. 无效腔容量加倍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将:A. 加倍B. 减半C. 增大,但不到加倍D. 减小,但不到减半E. 不变18. 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是:A. 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发生B. 当温度升高时发生C. 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D. 当血液pH值降低时发生E. 在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发生19.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饱和度主要取决于:分压 C. 血液温度A. 血液的pH值B. CO2分压 E. 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的浓度D. O220.血液氧离曲线表示:A. 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的关系曲线B.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C.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张力的关系曲线D. 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关系曲线E. 血氧容量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21.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2.反映一次最大呼吸能力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3.血液氧饱和度是指:A. 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B. 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C. 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D. 氧扩散的总量E. 血浆中溶解的氧量24.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A. 呼吸频率加快B. 呼吸幅度减小C. 吸气时相缩短D. 血液CO2张力暂时升高E. 以上都不是25.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B.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C. 正常动物平和呼吸时,此反射对控制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D.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E. 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2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呼吸运动的随意控制必须依赖于大脑皮层B. 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位脑干呼吸神经元调节呼吸C. 建立与呼吸有关的条件反射过程中大脑皮层起重要作用D.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E.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大脑皮层参与27.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8.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9.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A. 呼气全程B.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C. 吸气全程D.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E. 呼吸全程30. 若潮气量为500ml,解剖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2次/min,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等于:A. 900 ml/minB. 1800 ml/minC. 3600 ml/minD. 4200 ml/minE. 4800 ml/min【X型题】31. 平静呼吸时:A. 呼吸运动较平稳均匀B. 每分钟呼吸频率约16~20次C. 吸气与呼气均为主动过程D. 吸气运动由膈肌和肋间外肌参与E. 呼气运动无呼气肌参与32. 肺内压:A.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B. 在呼吸暂停时与大气压相等C.吸气初低于大气压 D. 呼气初大于大气压E. 吸气比呼气时压力绝对值大33. 肺回缩力来自:A.胸内负压 B. 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C.肺弹性纤维回缩力D. 气道阻力 E.胸廓弹性阻力34. 肺通气阻力:A.包括肺弹性阻力B.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C.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D.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90%E.包括胸廓弹性阻力35. 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气体分压差大,扩散快 B. 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C.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反比 D.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E.与扩散距离成正比(二)是非题1.呼吸是指肺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何谓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2、试以血糖、动脉血压变化为例说明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意义。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怎样理解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和体内控制系统的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1.转运?何谓主动转运?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生理意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2.有哪些?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何谓动作电3.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4.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出现各有何意义?局部电位有何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和特点。

导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何谓兴奋、兴奋性?细胞兴奋后兴奋性5.“°有何周期性变化?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哪些因素6.可影响其传简述横纹肌收缩的原理和基本过程。

何谓兴奋一收缩耦联?7.其基本过程如何?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骨骼8.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根据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神9.递?经肌接头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10.耦联的过程和原理,试分析可引起肌肉收缩障碍的各因素。

11.16.你认为细胞水平的研究有何意义?与组织、器官功能和整体功能有12.何关系?14.15.第三章血液1.简述血液和血浆蛋白的功能。

2.何谓血浆、血清、血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细胞比容正常值是多少?3.请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

4.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征?红细胞有哪些功能?何谓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请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5.白细胞的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值正常各是多少?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请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有哪些生理特性?简述生理性6.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何谓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凝血的内源性途7.径?请述血液凝固的基简述抗凝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章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

细胞的生命活动是需要能量来驱动的。

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

外界能量进入细胞,并为细胞所利用,都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细胞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和利用能量的呢?通过本章教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有助于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四节,分别从酶、ATP、细胞呼吸的原理、光合作用四个方面讲述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本课是第三节,主要讲述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本节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2.4 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内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讲解细胞呼吸的方式;接下来讲解了有氧呼吸,主要讲有氧呼吸的化学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呼吸(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上皮Ⅱ型细胞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其生理作用是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②维持大小肺泡容量的稳定,防止小肺泡塌陷、大肺泡过度膨胀而破裂,③维持肺组织适当的扩张和回缩,④减少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2. 肺的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与弹性阻力呈反比。

3. 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人为地造成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4. 胸内负压的形成与肺的弹性回缩力有关,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二、单选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A.呼吸运动B.肺的扩张与回缩C.胸内负压的升高与降低D.跨肺压的升高与降低E.跨壁压的升高与降低2.下列那个时相中肺内压=大气压(B)A.吸气和呼气之初B.吸气和呼气之末C.呼气之初和呼气之末D.吸气之初和呼气之末E.吸气和呼气中途3.胸内负压等于(C)A.大气压减非弹性阻力B.大气压加跨肺压C.大气压减肺的回缩力D.大气压加肺的回缩力4.平静呼吸时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相当于(D)A.有效通气量B.功能余气量C.余气量D.解剖无效腔E.肺活量三、名词解释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胸廓扩大和缩小。

胸内负压:即胸膜腔内压。

指由胸膜脏层与胸膜壁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内的压力,由于其为负值,故称胸内负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由脂质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组成的混合物。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肺通气量:即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或每分钟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量。

最大通气量:即最大随意通气量,指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之和。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未能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Hb的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的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包扩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

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抑制吸气的反射。

四、问答题1、简述呼吸的基本过程?答: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①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2、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胸廓扩大和缩小。

其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吸气运动包括平静吸气和用力吸气,平静吸气产生的原理:一方面当膈肌收缩时使膈下移最终导致胸腔上下径增大,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肋间外肌收缩使胸骨和肋骨上提,并且胸骨稍转向外侧,最总导致胸腔的前后左右径增大,二者使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容积的扩大使肺容积扩大,导致肺内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而进入肺内。

用力吸气除膈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也收缩,使胸腔的容积进一步扩大。

呼气运动也包括平静呼气和用力呼气,平静呼气是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廓回缩,导致肺容积缩小,从而使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空气因而顺压力差出肺。

用力呼气时除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外,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收缩使胸廓容积和肺容量显著缩小,导致肺内压升高明显,大大超过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迅速岀肺。

3、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答: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正常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

出生后吸气入肺,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腔的自然容积大于肺。

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内负压增加。

胸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胸膜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

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什么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生理作用是什么?答: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由脂质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组成的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酯酰软磷脂。

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小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避免了液体进入肺泡发生肺泡积液。

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的半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变小,所以,小肺泡上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

这样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均匀的分布。

5、说明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答:肺换气的原理即气体扩散作用--气体分子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

即当P(CO2)高, P(O2)低的肺动脉中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中气体的P(O2)总是高于静脉血,而P(CO2)总是低于静脉血,这样,肺泡气体中的氧气便顺着分压差扩散到血液,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则向肺泡扩散,使得血液的P(O2)逐渐升高,P(CO2)逐渐降低,最后接近肺泡气P(O2)和P(CO2)。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分压差:气体分子由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因此,肺泡和血液中的分压差愈大,扩散愈快。

②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正比。

③扩散面积和距离: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膜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因此,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气体交换。

④温度:气体交换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6、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型式有那些?答: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少量O2以物理溶解状态在血液中运输。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也有少量以物理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5%)在血液中运输。

7、什么叫氧解离曲线,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答:氧解离曲线指反映Hb氧含量或Hb氧饱和度与血液PO2关系的曲线,即是以P(O2)为横坐标,Hb氧饱和度或Hb氧含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①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8.0KPa以上,曲线较平坦,为Hb与氧气结合的部位,表明P(O2)发生变化是Hb氧饱和度变化很小。

因此在高原、高空或轻度呼吸功能不良时,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氧气,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氧解离曲线上段的变化小,提示Hb对血液氧含量具有缓冲作用,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氧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

②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在8.0到5.3KPa之间的曲线较陡,表示P(O2)的轻度下降即可引起Hb氧饱和度的较大下降,从Hbo2释放出较多的氧气,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斜率较大,有利于组织的供氧。

③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在5.3到2.0KPa之间的Hb氧饱和度,是曲线斜率最大的一段,即P(O2)稍有降低,Hbo2就可大大下降,以供结组织更多的氧气,可见该段代表氧气的储备,能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影响因素:①氢离子浓度和P(CO2)。

氢离子浓度或P(CO2)升高,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P50(表示Hb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氧解离曲线左移。

而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增加能使去氧Hb的分子构型稳定,从而降低了Hb对氧气的亲和力。

②温度运动和发热时体温升高,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氧气的释放;反之,温度降低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气的释放。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是红细胞内无氧降解的产物,带负电荷的2,3—DPG易与存在于Hb的两条β链之间空隙中的正电荷结合,促使Hb向紧密型转变,降低Hb对氧气的亲和力。

并且,红细胞膜对2,3—DPG的通透性很低,红细胞内2,3—DPG的增加也提高了氢离子的浓度,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

④其他因素:(Ⅰ) Hb本身的性质,若Hb分子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Hb,便会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

但胎儿的Hb由2条α链和2条γ链组成,对氧气的亲和力高。

(Ⅱ)一氧化碳与Hb结合后既降低Hb与氧气的结合,也妨碍Hbo2 解离氧气。

8、脊髓、延髓、脑桥和大脑皮质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各有何作用?答:①脊髓:不能产生自动的节律性呼吸,但支配呼吸肌的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该神经元是联系高位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及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②延髓:是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

延髓的背侧呼吸组的神经元接受肺牵张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等处的出入冲动,起着整合传入信息和调节呼吸运动的作用。

延髓的腹侧呼吸组的头段与终端,即相当于疑核头端平面,存在一个含有各类呼吸性中间神经元的过渡区域,此区域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呼吸节律起源的关键部位。

③脑桥:脑桥的呼吸神经元群的作用是限制呼吸,促使吸气向呼吸转换,从而起着稳定呼吸类型、减慢节律和影响呼吸时程等呼吸调整作用。

④大脑皮层:它可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在一定程度上随意控制呼吸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保证其他与呼吸有关的重要活动的完成。

9、试述PCO2↑、O2 ↓、H+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答: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机制:一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二是通过使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两者共同作用对呼吸进行调节,但主要以中枢化学感受起的作用为主。

②氧气分压降低时,分两种情况:⑴当轻度缺氧时,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机制:一方面缺氧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氧气分压降低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缺氧对呼吸作用的直接作用是抑制,间接作用是兴奋,此时间接的兴奋作用大于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