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 授课年级:二年级。
- 教材版本:人教版。
二、教学内容。
1. 课题:[具体课题,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教师活动。
-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小棒(每捆10根,共若干捆和单根小棒),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简单的数的认识,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摆放,有整捆的和单根的,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数。
2. 学生反应。
- 部分学生开始一根一根地数。
- 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可以先数整捆的,一捆是10根,再数单根的,然后加起来。
”3. 教学效果。
- 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境中,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做了铺垫。
(二)新授([时长])1. 知识点一: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长])- 教师活动。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32+45”,然后问学生:“我们要计算这个算式,除了用数数的方法,还可以怎么算呢?”引导学生思考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 教师接着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在黑板上示范竖式的写法:先写32,再在下面写45,数位要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2 + 5 = 7,写在个位下面;再算十位,3+4 = 7,写在十位下面。
边写边讲解每一步的意义。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都认真地看着黑板,眼睛跟着老师的粉笔移动。
- 有些学生小声地跟着老师重复计算的步骤。
- 教学效果。
-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初步掌握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2. 知识点二: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长])- 教师活动。
- 教师写出算式“28+46”,问学生:“这个算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个位相加满十了。
- 教师再次示范竖式计算,个位8+6 = 14,满十了,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4;十位上2 + 4再加上进位的1等于7,写在十位上。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在当时听课时需要记下重点只记关键词等听完课后在整理下面是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的内容欢迎阅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激趣引入1、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动手实践一: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③、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8881726354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创设情境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4)、动手实践四: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①、除号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形成练习(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①、读题理解题意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②、动手实践五: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③、观看动画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④、指导列式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为什么除以3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①、学生独立做②、集体订正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③、比较一、二两题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3)、做补充练习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包含直角的物品图片,如墙角、桌角、书角等,并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角的特点都是直的,然后明确告知学生这就是直角,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直角。
1.2 教学过程•直角的定义与特征:•教师明确给出直角的定义:两条边相等并且两条边之间呈90°夹角的角称为直角。
•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展示直角的特点,并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提问学生:“你们能找出教室里的直角吗?”鼓励学生观察并回答。
•直角的识别:•教师展示不同角度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并说明理由。
•设计一些简单的分类活动,如让学生将不同角度的角分为直角和非直角两类。
•直角的绘制:•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和铅笔绘制直角,并让学生跟着操作。
•提供纸张和绘图工具,让学生自主练习绘制直角。
•直角的实际应用:•教师讲解直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家具设计等领域。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并解释为什么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包含直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选择和填空。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解决问题。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直角产生兴趣。
•在学习直角的定义与特征时,学生认真听讲并观察教师展示的直角特点。
•在直角的识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准确判断角的类型。
•在直角的绘制环节,学生认真模仿教师操作并自主练习绘制直角。
•在直角的实际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直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物品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二年级[X]班。
4. 授课内容:[具体章节内容]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创设情境。
-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游乐园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在游乐园里有很多好玩的项目,但是每个项目都需要买票才能玩。
今天我们就来帮游乐园的管理员算一算买票的数学问题。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与乘法和除法相关的数学计算。
2. 复习旧知。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算式,如2×3、4×5等,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 然后又写出一些简单的除法算式,如10÷2、15÷3等,同样让学生回答。
(二)新授([时长])1. 知识点一: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 教师继续以游乐园买票为例,说:“一个游乐项目的门票是5元,小明和他的3个好朋友一起去玩这个项目,那他们一共要花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几的问题。
学生回答:“有4个人,每人5元,就是4个5元。
”- 教师板书算式:4×5 = 20(元),并解释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4表示人数,5表示每张票的价格,20表示总共花费的钱数。
- 接着教师又出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如每个冰淇淋3元,6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一共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2. 知识点二:除法的意义及应用。
- 教师改变情境:“游乐园管理员收到了30元钱,是卖一个游乐项目门票的钱,这个游乐项目的门票是5元一张,那有多少人买了这个项目的票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求30里面有几个5的问题。
学生回答:“30÷5 = 6(人)”- 教师板书算式,解释30是总钱数,5是每张票的价格,6是买票的人数。
- 教师再次出题巩固,如管理员收到48元,门票6元一张,有多少人买票?让学生练习。
(三)课堂练习([时长])1. 基础练习。
- 教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乘法和除法的计算题,如7×4、28÷4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1 72 63 54 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2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这是科组的一节研讨课。
上课的老师是作风严谨、态度认真、敢于承担的非数学科班出身的一位老师。
其基本教学程序如下:一、复习准备1、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笔算。
56-13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二、创设迎亚运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三、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1、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2、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做和算结合。
联系竖式,讲解深化六、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认识师: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两位数将两位数)师: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师: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二年级听课记录数学
二年级听课记录数学一、听课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例如“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篮子小棒。
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小棒的游戏好不好呀?”小朋友们都特别兴奋,眼睛亮晶晶的,大声说:“好!”老师就像个魔法大师一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呢。
- 老师接着说:“我先给大家出个小问题哦。
假如我有10根小棒,又拿来了5根,那我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呀?”好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有个小朋友还没等老师点名就大声说:“15根!”老师笑着说:“对啦,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呀?”这个小朋友有点害羞地说:“10加上5就是15呀。
”老师表扬他说:“真聪明!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更多关于小棒的数学知识哦。
”2. 新授(20分钟)-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画小棒图,一边画一边说:“小朋友们,咱们现在用小棒来表示数字。
比如说1捆小棒是10根,那2捆小棒是多少根呀?”小朋友们齐声回答:“20根!”老师又在2捆小棒旁边画了3根小棒,问:“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这时候有些小朋友有点迷糊了,皱着小眉头。
老师就引导说:“咱们先看整捆的小棒,有2捆就是20根,再加上单独的3根,那一共就是……”这时候有个机灵的小朋友举手说:“23根!”老师特别高兴,给这个小朋友奖励了一个小贴纸,说:“太棒了!那如果我有35根小棒,拿走5根,还剩多少根呢?”然后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3捆小棒和5根小棒,再划掉5根小棒的图。
好多小朋友都开始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画小棒来计算,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举手回答:“30根!”老师问:“你是怎么算的呀?”小朋友说:“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拿走5个一,就剩下3个十了,就是30。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又清楚又准确,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哦。
”-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小朋友老是走神,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小声地说:“小朋友,要认真听讲哦,小棒可有趣啦。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两组物品,一组是2个苹果,另一组是3组这样的苹果(每组2个),询问学生:“这两组苹果分别有多少个?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第二组苹果的数量吗?”•引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数量较多且相同的时候,用乘法来表示会更加方便。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1.2 教学过程•理解乘法的概念:•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乘法的概念,即“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例如,使用图示展示3个2相加,即2+2+2=6,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可以表示为3×2=6。
•学习乘法符号:•教师向学生介绍乘法符号“×”,并说明其读法和用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如2×3、4×5等,让学生熟悉乘法符号的使用。
•实例探究:•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乘法算式,如5×4、6×2等,让学生尝试解释算式的含义,并用加法来验证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如乘数与被乘数的交换律。
•互动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用身边的物品(如铅笔、橡皮等)摆放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并相互解释其含义。
•鼓励学生自己出题,考考其他同学,以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应用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乘法相关的例子,如购物时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乘法来解决,如:“如果你有4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你需要付多少钱?”•巩固提升:•发放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课堂,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物品,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
•在理解乘法的概念和学习乘法符号时,学生认真听讲,尝试理解并记忆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在实例探究和互动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用乘法来表示和解释算式,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激发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并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吃这些水果。
接着,教师提到:“如果我们要买一些水果给班级的同学分享,那么我们需要计算一下买这些水果一共需要多少钱。
”1.2 提出问题:在展示完图片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买了25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还买了18个香蕉,每个香蕉2元,那么买这些水果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活动•学生被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吸引,积极回应教师关于是否喜欢吃这些水果的提问。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问题,并尝试在脑海中或纸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水果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与接下来的加法计算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概念:教师首先简要回顾加法的定义,然后详细解释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步骤,包括对齐数位、从个位开始相加等。
2.2 示范计算:教师选取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计算,如“25+18=?”,并在黑板上逐步展示计算过程,强调对齐数位和进位的概念。
2.3 学生练习:教师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计算。
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4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心得。
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步骤和要点。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尝试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过程点评•教师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注重细节和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加法定义•合并两个或多个数的运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步骤•对齐数位•从个位开始相加•如有进位,需加到前一位•示例•25 + 18 = 43四、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两位数加法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6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6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个与6有关的生活实例,比如“6个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在玩游戏”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拿了一个气球,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引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用一个一个地数,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来计算6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气球?从而引出乘法口诀的主题。
1.2 教学过程•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首先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是掌握6的乘法口诀。
•示范背诵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逐句解释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并用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实例探究:•教师展示一些与6有关的乘法算式,如6×1,6×2等,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快速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如每个算式的积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总是等于6等。
•互动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给出的乘法算式。
•鼓励学生自己出题,考考其他同学,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应用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6的乘法口诀相关的例子,比如购物、分糖果等情境,并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提出问题:“如果你有6元钱,每个冰淇淋1元,你能买多少个冰淇淋?如果你想买2个冰淇淋,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
•巩固提升:•发放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课堂,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认真听讲,跟读、齐读口诀,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在实例探究和互动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思考并分享与6的乘法口诀相关的例子,尝试用乘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表
时间内容评价
———
9:00-9:10 导入新课,讲解加法的意义老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理解。
9:10-9:25 学习例1,初步认识加法老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9:25-9:40 练习题,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
9:40-10:00 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加法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
生自己发现加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0:00-10:20 练习题,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学生能够较熟练地完成加法计算,但部分学生在理解题目意思上还有困难。
10:20-10:35 学习例3,探索加法的运算律老师通过举例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加法的运算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0:35-10:55 练习题,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但在解题思路上还有待提高。
10:55-11:10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老师对全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中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 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答复)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乖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 角的大小比较(1)发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习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答复。
2. 课本练习第2习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⑶第5习题。
谈话:聪慧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标题。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习题。
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归纳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习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臻选11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1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分享一下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吧!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篇1课人:xxx时间:20xx.9.21 ,上午第二节地点:五小多媒体教室教学设计:一、复习1、口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35+37=?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
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听课有感: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才能记在心里。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导读:本文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听课是一门科学,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听课记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 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 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二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
二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三、授课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道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3 + 4、5+2等,让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们回答得很积极,声音响亮。
- 接着教师又出了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3 - 5、11 - 3等,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回答。
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新课讲授。
-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小商店的场景,里面有各种价格的文具,如铅笔每支3元,笔记本每个5元,橡皮每个2元等。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买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 + 5 = 8(元)。
教师强调在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并在黑板上示范了竖式的写法。
- 之后教师又改变问题,如买一个笔记本和一块橡皮,笔记本比橡皮贵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5 - 2 = 3(元),教师再次示范减法竖式的写法,重点讲解了个位相减的过程。
3. 课堂练习。
- 教师发放练习纸,上面有10道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题。
学生们开始认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加法时忘记进位,教师就耐心地提醒他计算方法。
- 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做对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做错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下次认真计算。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
-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价:1. 优点。
- 导入环节简洁有效,通过复习旧知识自然地引出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 教学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小商店的场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教师在讲解竖式计算时非常细致,通过示范和强调重点,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解决问题》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解决问题》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情景设置:教师描述一个生活场景,如“小明早上7点起床,他花了15分钟刷牙洗脸,然后吃早餐用了20分钟。
请问他几点吃完早餐?”•激发兴趣: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意识到时间问题的重要性。
•引出主题: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如何“认识时间并解决问题”。
1.2 教学过程•回顾时间基础:•复习时钟的基本结构,包括时针、分针和秒针。
•快速回顾时间的读取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读取时间。
•问题解析:•针对导入中的问题,详细解析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如“7点起床”,“15分钟刷牙洗脸”,“20分钟吃早餐”。
•展示如何在纸上用时间线或表格表示这些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顺序的概念。
•计算时间差:•讲解如何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
以导入中的问题为例,先计算刷牙洗脸结束的时间(7点+ 15分钟= 7点15分),再计算吃完早餐的时间(7点15分+ 20分钟= 7点35分)。
•强调在计算时间差时,要注意时间的进位问题(如从60分钟进位到1小时)。
•实践活动:•设计几个类似的生活场景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析和计算时间差。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时间线、表格等)来记录和计算时间。
•拓展延伸:•引入一些稍微复杂的时间问题,如涉及跨天的时间计算(如“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6点一共几个小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没有时钟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式(如太阳位置、日常活动规律等)来估计时间。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兴趣。
•在回顾时间基础时,学生认真听讲并复习已学知识,确保掌握时间的读取方法。
•在问题解析和计算时间差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计算,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和计算时间。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独立解析和计算时间问题,与同伴交流并验证答案。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回答稍微复杂的时间问题,对时间的估计方法产生好奇。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表40篇北师大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表40篇北师大一,回顾1.口算。
(老师讲算式、同学口算)2.笔算(呈现不进位加法的算式;学生列出竖式)。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14课情景图。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从图形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是什么?(2)质疑。
二(1)班、二(3)班—一共有几个同学呢1、试着列式、体会加法是什么、35加37=?2、沟通算法、指名字同学说口算过程3、图式组合、探索笔算算理与算法:①同学们操作摆小棒。
(2)组织同学们交流感受笔算中算理、算法。
三、试列竖式计算了解笔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确“5”和“7”为什么要对齐?(同一个计数单位上的数字)(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讲清了“一个位数和一个位数对齐首先是一个位数相加”这一原理。
4.即时练习。
教师和学生总结:在笔算两位数+两位数的过程中,请注意同一数位对齐,从一位开始计算。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十四页“做—做”。
1.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图意并自主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2.集体交流。
第三小题列竖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ppt展示的问题15页面5、找出错误。
四,课堂总结(1)回顾小结、完善主题。
1.我今天有什么收获2.本节课用加法和减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计算中每个上面的数字加起来满10吗?听课感言:1。
1.周先生全课教态浑然天成,激发幼儿答题热情。
2.整堂课觉得教师节奏从容,非常耐看。
3.这节课周先生没能突破难点,重点不突出,也没板书。
建议:1.课前为便于竖式练习,教师事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了草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打草稿习惯。
2.这节课的主题只存在于课件里,以后学了也不会再有了,因此一堂课的主题还需要板书,因为小朋友们看了才会记住。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解决问题》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解决问题》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片或描述,如购物、旅行等,询问学生这些情境中可能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学生:“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呢?”•引出主题: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主题是“解决问题”,并强调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1.2 教学过程•回顾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以及时间、长度、重量等单位的换算。
•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策略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解题的一般步骤,如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等。
•教师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并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单位换算、数据的准确性等。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数据,并给出解题建议。
•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促进全班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即将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回顾知识点环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展示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解题策略讲解环节,学生认真听讲、观察教师的解题过程,并尝试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伴交流想法和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听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听课班级:二年级X班
授课教师:XXX
听课内容记录:
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知识点。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练习巩固:教师安排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答题思路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
4.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布置了课后作业。
听课感想: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教师讲解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
同时,教师也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认识线段》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认识线段》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引出话题: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线段实例(如书本的边缘、桌子的长边等),询问学生这些物体的边缘有什么共同特点。
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边缘有什么数学上的称呼,并引出“线段”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展示的物品边缘的共同特点,如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等。
•学生尝试猜测这些边缘在数学上的称呼,并表现出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际例子引出线段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
•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线段的概念:教师明确解释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所组成的直线部分,强调线段是有限长的。
2.2 展示线段模型:教师使用教具(如直尺、线段模型)展示线段,并让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如直线的、有两个端点、可度量等。
2.3 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尝试画出线段,并观察线段的特点。
2.4 讨论与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画出的线段,并总结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线段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使用教具和身边的物品尝试画出线段,并观察其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线段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线段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线段的概念•定义: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所组成的直线部分•特点:直线的、有两个端点、可度量•线段的表示•符号:用两个端点表示,如线段AB•测量:使用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线段实例,并测量它们的长度,记录下来。
•尝试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标注长度。
五、课堂小结•总结线段的概念和特点,强调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课人:
xxx
时间:
20xx.9.21,上午第二节
地点:
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
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
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
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
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
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