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案(极力推荐)

合集下载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引言概述: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

本文将从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环境影响和安全注意事项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全面介绍氨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1. 氨的性质1.1 氨的化学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是一种碱性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盐类,并能与酸性氧化物发生中和反应。

1.2 氨的物理性质:氨具有较低的沸点和冰点,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氨水溶液。

此外,氨还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导电性。

2. 氨的制备方法2.1 合成氨:合成氨是通过哈伯-博斯曼过程进行的,该过程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2.2 氨水的制备:氨水是通过将氨气通入水中得到的。

通入氨气的时间越长,氨水的浓度越高。

2.3 其他制备方法:氨还可以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制备,如氨盐的分解、氨基酸的水解等。

3. 氨的应用领域3.1 农业领域:氨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可用于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作物生长。

3.2 医药领域:氨在医药领域中常用于制备药物,如氨基酸、氨基糖等。

3.3 化工领域:氨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如合成尿素、合成纤维等。

4. 氨的环境影响4.1 氨对水体的影响:氨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高浓度的氨水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2 氨对空气的影响:氨在空气中具有刺激性气味,高浓度的氨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4.3 氨的处理方法:对于含氨废水和废气的处理,可以采用生物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5. 氨的安全注意事项5.1 氨的储存和运输:氨应存放在密闭容器中,避免与空气接触。

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泄漏和碰撞。

5.2 氨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氨时应佩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同时,应注意氨的浓度和通风情况,避免中毒。

总结:综上所述,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在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环境影响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正确使用和处理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教案氨

高中化学教案氨

教学目标:1. 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氨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3. 能够解决相关氨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和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氨水、盐酸、氢氧化钠等。

课本:有关氨的知识点。

图表:相关实验原理和结果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有趣的实例引入氨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氨的兴趣。

二、讲解氨的性质:1. 介绍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等)和化学性质(碱性、与酸等物质发生反应)。

2. 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会氨的性质。

三、探讨氨的制备方法:1. 介绍氨的制备方法(氨水和氢氧化铵的反应、氨气与氢氮气的合成等)。

2. 分析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

四、探讨氨的用途:1. 介绍氨在工业生产、医药、化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 分析氨的用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氨资源。

1. 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六、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氨的重要性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氨水和氢氧化铵的反应、氨气与氢氮气的合成氨的用途:工业生产、医药、化肥等作业布置:1. 思考并写出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 撰写氨的化学性质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得化学教学更生动有趣。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2.了解氨和铵盐的用途;3.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4.能够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氨和铵盐的形成过程,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列举氨的常见用途,如制冰、制肥料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氨在制备化学药品中的用途等。

三、学习铵盐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铵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融化于高温等;2.列举铵盐的常见用途,如生产肥料、制备火药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铵盐在制备肥料中的用途等。

四、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五、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们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二课题: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2.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几种实验室制备方法,如氨的金属还原法等;2.逐步讲解每种实验方法的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3.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氨气的校正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剂、幻灯片、教材、板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幻灯片呈现氨气的性状,引出关于氨气的知识。

2. 让学生回想上一节课所学的气体概念,引出氨气的制备和性质。

二、学习氨的物理性质1. 呈现氨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等。

2. 讲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理解氨气的特点。

三、学习氨的化学性质1. 呈现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与氧化剂反应等。

2. 讲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引出氨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四、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 呈现氨气的制备方法,如哈氏液的制备方法、铵盐的热分解等。

2. 讲解氨气的制备方法,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制备过程和反应条件。

五、学习氨的应用1. 呈现氨气的应用,如用作制冷剂、用于合成化肥等。

2. 讲解氨气的应用,引出氨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实验演示1. 展示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校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氨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七、总结1. 总结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氨气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氨气的化学本质。

八、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应用;2.掌握氨的制备、性质、检验和应用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应用;2.氨的制备、性质、检验和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氨的制备方法;2.氨的应用。

教学准备:1.控制氨的质量和浓度的实验室设备与试剂;2.相关教学资料与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小实验或者问一道有关氨的相关问题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如:“氨液的气味很浓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把氯化铵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等,引起学生的思考。

Step 2:学习氨的化学性质(20分钟)1.讲解氨的物理性质,包括氨气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2.重点讲解氨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碱、金属、非金属等物质的反应,以及氨水的中和反应等;3.展示氨在实验中的应用,如氨水的中和反应、氨水洁厕剂的使用等。

Step 3:学习氨的制备方法(30分钟)1.讲解氨的制备方法,包括氮气和氢气的催化合成、铵盐的热分解等;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制备氨气,并观察实验现象;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Step 4:学习氨的检验方法(15分钟)1.讲解氨的检验方法,包括红磷湿润试纸法、硝酸银试液法等;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使用检验方法检验氨气的存在;3.引导学生总结氨的检验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Step 5:学习氨的应用(25分钟)1.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查找氨的常见应用领域,并记录下来;2.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讨论氨的应用;3.引导学生思考氨的应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

Step 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与回顾;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种制备氨的新方法,并写出实验步骤和原理。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氨的更多应用领域,并进行展示;2.搭建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氨气制备与应用实验。

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应用教案氨和铵盐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对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凝结为无色液体。

氨具有以下主要性质:1.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在水中,氨能够接受H+离子,生成氨水(NH4OH),因此具有碱性。

2. 氨是一种强还原剂:氨能够和一些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将其还原成金属或金属化合物。

3. 氨与酸反应生成盐:例如,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NH4)2SO4,氨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NH4Cl等。

4. 氨有刺激性气味:氨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在高浓度下对人体呼吸道和眼睛有刺激作用。

氨有广泛的应用领域:1. 作为肥料:氨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原料,氨水可作为直接施用的氮肥,也可用来制造氮肥的原料。

2. 化工原料:氨是众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用来制造农药、染料、炸药、合成纤维等。

3. 制冷剂:氨有较高的蒸发热,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冷却系统和制冷设备。

4. 清洁剂:氨水具有去污、去渍的作用,常用于清洗玻璃、金属器具等。

5. 医药用途:氨在医药中作为制备某些药物的原料。

二、铵盐的性质及应用铵盐是一类化合物,它的一般化学式为NH4X,在常温下大多为固体物质。

铵盐具有以下主要性质:1. 铵盐是碱性物质:铵盐在水中能够溶解,产生NH4+和相应的阴离子,表现出碱性。

2. 铵盐能够和酸反应生成气体:例如,铵盐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氯化氢气体,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气体。

3. 铵盐能够水解:铵盐与水反应会生成氨气和相应的酸。

4. 铵盐有吸湿性:一些铵盐具有吸湿性,常用于湿度调节和防潮剂。

铵盐也有广泛的应用领域:1. 肥料:铵盐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如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等,它们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2. 化学实验室中的试剂:一些铵盐可用作化学实验室中的试剂,如氨银溶液(Ag(NH3)2Cl)、氨锌试剂等。

高中化学必修一铵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铵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铵的教案主题:铵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铵的定义及常见的铵化合物;
2. 掌握铵的常见性质,包括酸碱性、水解、氧化性等;
3. 掌握铵的应用领域,了解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铵的定义、常见性质及应用。

难点:铵的水解反应机理及应用领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第一课时:铵的定义与常见铵化合物
1. 铵的定义和性质概述;
2. NH4+的形成及常见的铵盐化合物;
3. 各种铵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第二课时:铵的酸碱性及水解反应
1. 铵盐的酸碱性质;
2. 铵盐水解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3. NH4Cl水解反应的实验演示。

第三课时:铵的氧化性及应用
1. 铵盐的氧化性质;
2. NH4NO3在火药制备中的应用;
3. 其他铵盐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资源:
1. PPT课件、教学实验器材;
2. 化学实验室。

六、教学评价:
1. 按时完成课堂作业;
2. 实验操作规范性与数据准确性;
3. 考试得分情况。

七、拓展延伸:
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铵盐的应用;
2. 进行相关实验,探究铵盐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

八、课后作业:
1. 总结铵的定义及性质;
2. 整理出铵的应用领域及具体案例;
3. 准备一场小型展示,介绍铵盐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氨的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之一,也是化学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氨的基本知识,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介绍一种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氨的教学设计。

【引言】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

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了解氨的基本知识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结合实验、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氨的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实验设计】实验一:氨气的性质观察目的:了解氨气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材料:氨水、盐酸溶液、红色石蕊试纸步骤:1. 将一定量的氨水倒入试管中。

2. 用盐酸溶液滴加到试管中,观察气体生成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3. 用红色石蕊试纸测试气体的碱性。

4. 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氨气与盐酸的反应产物及氨气的性质。

实验二:氨的制备与收集目的:了解制备和收集氨气的方法。

材料:氯化铵、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水槽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将试管倒置放入水槽中,观察氨气的生成与收集。

3. 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讨论:与学生讨论氯化铵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产物及氨气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理论知识解释】1. 氨气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氨气的无色、可燃性、比空气轻、具有刺激性气味等基本性质,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2. 氨气的制备方法: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如氨水与盐酸的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并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3. 氨气的应用领域:介绍氨气的应用领域,如农业中作为氮肥、工业中作为合成材料的原料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氨气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练习与拓展】1. 解答选择题:例如,氨气是一种(A)无色无味气体,(B)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有毒气体。

2. 完成反应方程式:例如,氨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 + HCl → NH4Cl)。

化学《氨的性质》教案

化学《氨的性质》教案

化学《氨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氨的化学性质,掌握氨的基本性质。

2.掌握氨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理解氨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氨的基本性质。

2.氨合成、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氨的性质及应用。

2.氨的合成。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自主探究,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探究氨的性质及应用。

2.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五、教学过程:一、氨的概述1、氨的形成: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式为NH3。

它由氮和氢化合而成,在自然界中极少出现。

2、氨的性质:氨在常压下是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3、氨的用途:氨普遍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疗工业中。

二、氨的性质1、氨的化学性质:(1)氨和酸的反应:氨和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酸、硫酸、硝酸等。

(2)氨和氧化剂的反应:氨气具有还原性,它可以还原一些金属的氧化物或者一些物质的氧化物。

2、氨的物理性质:(1)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能够上升。

(2)氨气比较溶于水,并且水溶液是碱性的。

氨水常常用于清洗、洗涤、脱毛、试剂等方面。

三、氨的合成1、工业氨的合成(1) 氨的生产:氨的工业生产是利用纳、氢的特殊性质而实现的。

(2) 氨的合成:Haber-Bosch氢气氨气化反应是氨的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2、氨的实验室制法(1) 氨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制氨的主要方法有热解铵盐、电解水溶氨的方法。

(2) 氨的实验室制法:其中热解铵盐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制氨的方法。

四、氨的应用1、氨的用途(1) 氨的用途:氨气是制取合成氨、硝酸、盐酸、尼龙、纤维、化肥、二硫化碳等工业原料的重要物质;(2) 氨的用途:在农业中,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肥,在医疗工业中氨被用于各种药品、医疗器械和实验操作中;(3) 氨的用途:氨水具有很强的清洁力和腐蚀性,适用于各种清洁和去渍。

2、氨的危害(1) 氨气有迅速弥漫面积广,强烈化学活性,会对人体有危害。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 理解氨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及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 掌握氨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 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氨气具有刺鼻的气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学习氨的物理性质(10分钟)
1. 展示氨气的颜色和具有刺激性气味;
2. 介绍氨的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三、学习氨的化学性质(15分钟)
1. 讲解氨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2. 演示氨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的反应。

四、氨的实验(20分钟)
1. 实验一:氨气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2. 实验二:氨气与氧化铁的反应。

五、讨论氨的应用(10分钟)
1. 讨论氨的用途,如制备化肥、生产尿素等;
2. 探讨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六、小结(5分钟)
1. 总结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加深对氨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完成书面作业,总结氨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氨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案极力推荐

氨的性质和用途的教案极力推荐

氨的性质和用途-教案1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也充分说明了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0)因为在合成氨发面的巨大贡献,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事隔13年后,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再次垂青及合成氨有关的研究。

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农作物每年从土壤里摄取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减少了土壤中氮的含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为土壤补充氮肥。

含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空气是氮最丰富的来源,但多数生物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气,只有将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生物吸收。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目前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高温高压N2 + 3H2 2 NH3催化剂1、氨的性质【实验4-8】如图4-27,在干燥的原地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导致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观察并描述现象。

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得出的结论:图4-27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及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 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和水。

NH3+H2O NH3·H2O NH4++OH-NH 3·H 2ONH 3↑ +H 2O氨水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资料卡片】氨为什么显碱性在常温下,一水合氨中有一部分(约1%)电离成NH4+和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 变红。

高二化学教案氨 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 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氨的性质及制备方法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掌握氨的常见制备方法。

2. 理解氨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 氨的性质与制备方法。

2. 氨的应用与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1. 氨的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2. 氨的制备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氨的兴趣,如家庭烹饪中加热氨水可以去掉鱼腥味等。

Step 2:概念解析(15分钟)1. 氨的概念和性质:解释氨是一种无色有臭味的气体,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特点。

2. 氨的制备方法:介绍常见的氨的制备方法,如铵盐的水解法、碳酸铵的热分解法等。

Step 3:实验展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如何通过铵盐的水解法制备氨。

Step 4:应用与环境问题(10分钟)讨论氨的应用范围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Step 5:总结(5分钟)梳理氨的重点内容,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教学延伸:老师可以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和研究氨的应用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教案二:氨的性质及检验方法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氨的特性和性质。

2. 利用常用实验方法检测氨的存在和检验方法的原理。

教学重点:1. 氨的特性和性质。

2. 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1. 掌握氨的检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

2. 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导入,如当污水处理厂出现氨排放超标时会造成什么问题?Step 2:概念解析(10分钟)讲解氨的特性和性质,如氨具有刺激性气味、强碱性等。

Step 3: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常用的氨的检验方法,如红石蕊试剂法、水合铜试剂法等。

Step 4: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检验样品中氨的含量。

Step 5:结果分析(10分钟)对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判断样品中氨的含量是否超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第一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氨的性质与利用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方法;2. 掌握氨的用途和危害;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氨的制备方法;2. 氨的性质。

教学难点:1. 氨的用途和危害。

教学准备:1. 氨水、氨气、含氨的溶液;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与氨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图片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导入本课内容(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涉及的氨的性质和用途。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氨是如何制备的?氨有什么特性?氨有哪些用途?等等。

Step 3: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5分钟)老师解释并演示氨的制备方法,如氨水的制备方法、氨气的制备方法等。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实验,来加深对氨的制备方法的理解。

Step 4:学习氨的性质(1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氨的一些性质,比如氨的气味、溶解性、还原性等。

Step 5:探究氨的用途和危害(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氨的用途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氨资源。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案二:氨的实验观察与实验规律课时目标:1. 了解氨的实验观察现象;2.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氨的实验规律;2. 学习氨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氨水、硫酸铵、氨气、香蕉皮;2.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氨的实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可能涉及的氨的特性和实验规律,引发学生的兴趣。

氨教学设计方案

氨教学设计方案

氨教学设计方案引言氨,在化学中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医药领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氨的性质和应用,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氨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氨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2. 了解氨在农业、工业和医药领域的重要应用;3. 能够正确使用氨的相关实验仪器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氨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介绍;2. 氨在农业中的应用,如作为化肥和消毒剂等;3. 氨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4. 氨在医药中的应用,如制造药品和治疗某些疾病等;5. 相关实验操作的介绍和演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瓶氨气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氨的兴趣,并介绍氨的一些基本信息;2. 知识讲解:结合PPT或实物模型,详细讲解氨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以及在农业、工业和医药领域的应用;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氨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4. 实验演示:在实验室环境下,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演示,包括氨的合成、制备相关化肥和药品的实验等;5. 学生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6. 结果分析: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通过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8.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与氨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2. 小组讨论:对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精神、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3. 个人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参与度;4. 组织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讲解的清晰度、实验演示的准确性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等;5.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收获和意见进行调查,改进教学方案。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引言概述: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在工业生产、农业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环境影响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氨的性质1.1 氨的物理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其密度小于空气,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溶液。

氨的沸点为-33.34℃,熔点为-77.73℃。

1.2 氨的化学性质氨是一种碱性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盐类。

它具有还原性,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此外,氨还能与一些金属形成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络合能力。

1.3 氨的生物学性质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产物,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主要废物之一。

在自然界中,氨也是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二、氨的制备方法2.1 氨的工业制备方法工业上主要采用哈伯法制备氨。

该方法以氢气和氮气为原料,在高温和高压下通过催化剂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2.2 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

反应产物经过冷却和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纯净的氨气。

2.3 氨的其他制备方法除了哈伯法和实验室制备方法外,氨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制备。

例如,通过氨气和氯化银反应可以得到氯化铵,再经过脱水反应可以制备氨气。

三、氨的应用领域3.1 工业应用氨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合成氨肥料、合成纤维、制冷剂和清洁剂等领域。

其中,合成氨肥料是氨的主要应用之一,它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

3.2 农业应用氨在农业中主要用作氮肥的一种形式。

它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氨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中的一种添加剂,提高动物的饲养效果。

3.3 医学应用氨在医学上被用作制备某些药物的原料,如氨基酸和氨基糖等。

此外,氨也可以用于制备一些消毒剂和药物的溶剂。

四、氨的环境影响4.1 氨对环境的污染氨在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时,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氨进入水体后,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氨》化学教案

《氨》化学教案

《氨》化学教案教案主题: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氨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了解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氨的实验室常用实验操作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氨的结构和性质1. 引入氨的化学公式NH3,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键的形成。

2. 探究氨的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形成氨水。

3. 分析氨的化学性质:氨具有碱性,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与过氧化氢反应可产生氨水和氮氧化合物等。

第二步:氨的制备方法1. 介绍氨的工业制备方法:哈伊斯法(N2 + 3H2 → 2NH3)和奥斯汀法(CaC2 + 2NH3 → CaCN2 + C2H2)。

2. 演示化学实验:用铁粉和氨硼烷的反应制备氨气。

第三步:氨的应用1. 介绍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制造肥料、合成纤维、制冷剂等。

2. 探究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清洁剂、去污剂和农药等。

第四步:氨的实验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制备氨水和盐酸的反应等。

2. 强调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实验服;注意通风;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等。

教学方法:1. 通过引入、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资源:1. 氨的化学公式、图片和实验材料。

2. 氨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与氨相关的问题,理解氨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3.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氨的性质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氨的性质;2. 掌握氨的常见反应;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的性质和常见反应;难点:氨氧化反应的平衡方程式及溶解度反应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室器材(氨气气瓶、试管、试剂瓶等);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氨的危害和安全防护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简单的引言,让学生了解氨的来源、性质及应用领域,引发学生对氨的兴趣。

二、学习氨的性质1. 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氨气的化学性质:易溶于水生成氨水,与酸反应形成盐类,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1. 实验一:氨气和氧气的反应2NH₃(g) + 3O₂(g) → 2N₂(g) + 3H₂O(g)2. 实验二:氨水和盐酸的反应NH₃(aq) + HCl(aq) → NH₄Cl(aq)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氨的性质和反应的理解。

四、课堂讨论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氨的溶解度反应、氨的危害及安全防护知识等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五、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氨的性质、反应及应用,重点突出氨氧化反应的平衡方程式。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氨性质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氨的性质和常见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加强对氨的危害和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保障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

氨--说课稿 1
引言概述:
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从氨的性质、用途、制备方法、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氨的性质:
1.1 氨的物理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易溶
于水。

1.2 氨的化学性质:氨是一种碱性物质,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具有还原性。

1.3 氨的危险性:氨具有刺激性气味,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时间接触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氨的用途:
2.1 化工领域:氨被广泛用于合成氨水、硝化铵、尿素等化工产品的生产。

2.2 医药领域:氨可用于制备药物、药剂以及医用氨水等。

2.3 农业领域:氨可用作氮肥的原料,促进作物生长。

三、氨的制备方法:
3.1 氨的工业制备:通过哈伯-博什过程或氮气和氢气的合成反应制备氨。

3.2 实验室制备:通过铵盐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反应制备氨。

3.3 其他制备方法:还可通过氨基酸的分解或氨化反应制备氨。

四、氨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4.1 危害:高浓度氨气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时间接触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4.2 防护措施:使用氨气时应保持通风良好,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接触高浓度氨气。

4.3 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氨气泄漏事故,应立即撤离现场,通风排气,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五、结语:
氨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氨的危害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安全使用氨气,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希望本文对氨的了解有所帮助。

第二节 氨的性质及其用途

第二节   氨的性质及其用途

氨的性质及其用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喷泉实验原理。

2、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氨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氨、铵盐的化学性质定难点: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方法:情境启发式教学比较法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们经过厕所的是时候会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可这主要是什么呢?其实生活中其他地方也能闻到这种气味,比如说在给植物施肥时会用到一种铵盐氮肥,这种氮肥分解产生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

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NH4HCO3受热分解为CO2、H2O、NH3,CO2和H2O都是没有气味的,我们所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是NH3散发出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探讨氨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

一、氨的合成自然界中NH3氨含量不多,要学习氨,先要合成氨。

这就不得不提到同时被称为天使与恶魔的德国化学家哈伯,至于哈伯为什么被称为天使与恶魔,就请同学们阅读书上97页前三段,了解氨的合成及其重要地位。

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板书】: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 》一、氨1、氨的合成N 2+H 2 NH 3, 师:总结,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界中氮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而氮气的性质非常不活泼,想要利用氮气就得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形式,我就是我们所说的氮的固定,只做简单了解。

(PPT 展示氮的固定形式)今天要学习的是人工固氮,也是工业合成氨N 2+H 2 NH 3,哈伯发现这个反应,生成的氨可以制造氮肥,增加了粮食产量,实现了将空气转变为面包,解决了人们的饥饿问题,因而被称为天使,而氨气又被进一步被用于二战期间德国战场上,又被称为恶魔。

二、氨的物理性质【过渡】师:观察反应条件苛刻,还是可逆反应,说明了合成氨的困难,所以哈伯因为合成氨而获得诺贝尔奖。

氨的性质和用途

氨的性质和用途

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氨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思维的能力。

3.通过氨的用途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实验准备每组学生2人。

课前备好的实验用品有:集满氨气的试管(试管口用橡胶塞塞好)、盛有水的水槽、酚酞试液、镊子。

教学过程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氮气。

氮气在常温下很不活泼,但在高温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氮气跟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

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氨。

【板书】一、氨【展示】氨的分子结构模型(边展示模型,边讲解)师:根据氨的组成和结构,你能推断氨的物理性质吗?生:氨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小,所以在相同状态下,氨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氨是极性分子,所以氨能溶于水。

[评注:从氨分子的结构特点入手认识氨的性质,渗透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思想。

]师:这些推断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板书】(二) 性质1.物理性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展示】一瓶氨气(把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师:观察这瓶氨气,你能得出氨的哪些物理性质?生: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在相同状态下,氨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师:氨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就是易液化。

【演示】演示氨的液化。

在内套一支试管的异型试剂瓶里充满氨气(试剂瓶和制得的氨气必须干燥)。

向试管里加入干冰,试管外底部会出现液氨的小液滴。

一段时间后,试剂瓶底部外壁上会结一层冰霜。

(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师: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呈白色。

它很容易气化,一般在-78.5℃直接变成气体,同时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获得低温。

加入干冰后,试管外底部逐渐出现液滴,说明氨容易液化。

100kPa下,冷却到-33.35℃(或常温下加压到700~800kPa),气态氨就凝结成无色的液体,即我们看到的液滴。

液滴滴到瓶底时立即气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瓶底的温度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成冰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的性质和用途-教案1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也充分说明了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0)因为在合成氨发面的巨大贡献,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事隔13年后,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再次垂青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

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农作物每年从土壤里摄取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减少了土壤中氮的含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为土壤补充氮肥。

含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空气是氮最丰富的来源,但多数生物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气,只有将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生物吸收。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目前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高温高压N2+ 3H2 2 NH3催化剂1、氨的性质【实验4-8】如图4-27,在干燥的原地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导致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观察并描述现象。

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得出的结论:图4-27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 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和水。

NH 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氨水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资料卡片】氨为什么显碱性在常温下,一水合氨中有一部分(约1%)电离成NH4+和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以表示如下:NH 3+H2ONH3·H2O NH4++OH-也可以简单表示如下:NH 3+H2O NH4++OH-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如氨遇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NH3+HCl=NH4 Cl图4-28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农业上常用的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都是铵盐。

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时放出氨气。

NH4Cl NH3↑+HCl↑NH4HCO3H2O +CO2↑+NH3↑NH4NO3 + NaOH NaNO3 +H2O+NH3↑前面介绍的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是个可逆反应,这说明氨在同一条件下,能自动分解成N2和H2。

氨还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进而氧化成二氧化氮,用来制造硝酸。

【思考与交流】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O2 O2 H2O试分析上述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每一步反应中,氮元素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其中,氨被氧化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写出其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是氮肥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

液氨汽化是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因此,氨常用作制冷剂。

2、氨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

由于氨易溶于水,常用向下排气空气法来收集。

2NH4Cl + Ca(OH) 2 CaCl2+ 2H2O +2NH3↑图4-29 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制取氨思考与交流分析图4-30,结合以下提示讨论。

图4-30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哪些形式存在?人体里蛋白质中的氮是从哪儿来的?自然界中有哪些固定氮的途径?简单描述氮在自然界的的循环过程。

人类的哪些活动参与了氮的循环?ﻬ氨—教案2一、教学知识点1、氨的物理性质2、氨的化学性质(氨与水、酸、氧气的反应)3、氨的用途4、铵盐的性质5、氨的实验室制法二、重、难点1.重点:(1) 氨的喷泉实验。

(2) 氨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3.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氨的物理、化学性质。

(2)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2.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3. 了解氨的用途。

(二)整体感知《氨》主要介绍氨的性质。

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三)教学过程[电脑显示图片引入]2006年2月8日,江苏泰州市卫岗乳业制造有限公司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整个车间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你想知道氨有什么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氨气的性质。

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无色刺激性味气体1.429g/L极易溶于水[过渡设问],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

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演示]实验4-8氨的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观察。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因: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

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总结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现象:滴加酚酞的水变红结论:NH3+H2O NH3·H2ONH4++OH-[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应?[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氨与盐酸的反应[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3+HCl=NH4Cl[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

由于时间关系及实验室条件限制,采用视频演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氨具有弱还原性的结论。

[总结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现象:无色气体——红棕色,铂丝持续红热结论:4NH3+5O24NO+6H2O[教师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习了氨的性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从氨的性质角度来了解氨的用途。

使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课件展示]:氨的用途(1)作制冷剂(2)制氨水(3)制铵盐(4)制硝酸(5)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教师活动]:通过前面氨与酸的反应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氮肥保存方法及施用时注意事项的讲解,总结得出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及与碱的反应。

铵盐的性质在此只做初步讲解,不做重点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

铵盐还有一重要的性质即与碱的反应,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讲解铵盐与碱反应的实质。

讲解要是反应生成的产物为氨气,反应物必须是固体或浓溶液,而且必须加热。

并讲解铵盐的检验方法,保存时的注意点等,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总结板书]:铵盐的性质1、铵盐易溶于水2、受热易分解NH4ClNH3↑+ HCl↑NH4HCO3H2O +CO2↑+NH3↑3、与碱的反应NH4NO3+NaOHNaNO3 + H2O +NH3↑[教师活动]:通过对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引出氨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

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主要包括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注意事项的讲解。

[总结板书]:氨的实验室制法2NH4Cl+Ca(OH)2CaCl2+ 2H2O +2NH3↑[课件展示]: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实验注意事项由课件展示。

[过渡]地球上大气的组成主要靠自然净化过程保持恒定。

介绍氨循环。

不拘泥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全部过程,灵活应用和设计化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科学概括和发现问题的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设问]氨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哪些作用?分组发言。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创新思维可以安排如下思考题: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目的是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堂总结、扩展氨是高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氨进行了具体辨析。

其中,氨跟水、酸、氧气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三个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课后练习布置难度适中,根据学生情况分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