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生素.ppt
合集下载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PPT课件 8
-
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青霉素酶
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G 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
——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
PPT课件 9
耐药机制
牵制机制
大量 ß - 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 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 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
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 PBP3 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 态、功能异常
PPT课件 7
作用特点
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 严重感染疗效好 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而选择 性杀菌 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 对G 几乎无效——窄谱
青霉素——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白色念珠菌
PPT课件
25
药物相互作用
PPT课件
26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
PPT课件 22
青霉素——不良反应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 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
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
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 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PPT课件 3
第一节
-
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青霉素酶
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G 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
——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
PPT课件 9
耐药机制
牵制机制
大量 ß - 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 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 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
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 PBP3 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 态、功能异常
PPT课件 7
作用特点
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 严重感染疗效好 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而选择 性杀菌 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 对G 几乎无效——窄谱
青霉素——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白色念珠菌
PPT课件
25
药物相互作用
PPT课件
26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
PPT课件 22
青霉素——不良反应
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 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
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
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 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PPT课件 3
第一节
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理学课件)
分布:分布广泛,可进人胎儿血循环及乳汁中,胆 汁中的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10~20倍;可沉淀在 新形成的牙齿和骨骼中。
排泄:存在肝肠循环;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
• [体内过程] • 1、食物显著减少四环素吸收; • 2、碱性药、H2受体阻断药或抗酸药降低药物的溶
解度 • 3、酸性药如维生素C可促进四环素吸收; • 4、食物中的铁、钙、镁、铝等金属离子可与药物络
• 假膜性肠炎:万古霉素治疗
3、影响骨、牙生长:与新生骨、牙中钙结合,引起牙齿色 素沉着,抑制婴幼儿骨骼成长(妊娠5个月以上 孕妇、8 岁以下儿童禁用)
4、长期大剂量应用,肝、肾毒性
氯霉素
氯霉素
氯霉素是由委内瑞拉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得,目前临床 使用人工合成的左旋体。1950年发现氯霉素诱发致命性不良 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后 ,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衰竭、面色灰紫,故称灰婴综合症。 • (2)原因:早产儿、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
酸基转移酶缺乏,肾排泄功能不完善,对 氯霉素解毒能力差。。
• (3)故早产儿、新生儿禁用
• 3. 其它:作用(对绿脓 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 [临床应用]
• 1、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Q热和恙虫病等),首选。 • 2、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首 选
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 • 3、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以
霉素
• (3) 对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较强作用
• (4)对结核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 3.耐药性
• 耐药性逐年增加,耐药菌株逐渐增多。 • 天然四环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半合成
四环素和天然四环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二、四环素类----四环素
排泄:存在肝肠循环;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
• [体内过程] • 1、食物显著减少四环素吸收; • 2、碱性药、H2受体阻断药或抗酸药降低药物的溶
解度 • 3、酸性药如维生素C可促进四环素吸收; • 4、食物中的铁、钙、镁、铝等金属离子可与药物络
• 假膜性肠炎:万古霉素治疗
3、影响骨、牙生长:与新生骨、牙中钙结合,引起牙齿色 素沉着,抑制婴幼儿骨骼成长(妊娠5个月以上 孕妇、8 岁以下儿童禁用)
4、长期大剂量应用,肝、肾毒性
氯霉素
氯霉素
氯霉素是由委内瑞拉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得,目前临床 使用人工合成的左旋体。1950年发现氯霉素诱发致命性不良 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后 ,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衰竭、面色灰紫,故称灰婴综合症。 • (2)原因:早产儿、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
酸基转移酶缺乏,肾排泄功能不完善,对 氯霉素解毒能力差。。
• (3)故早产儿、新生儿禁用
• 3. 其它:作用(对绿脓 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 [临床应用]
• 1、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Q热和恙虫病等),首选。 • 2、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首 选
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 • 3、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以
霉素
• (3) 对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较强作用
• (4)对结核杆菌、病毒、真菌无效。
• 3.耐药性
• 耐药性逐年增加,耐药菌株逐渐增多。 • 天然四环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半合成
四环素和天然四环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二、四环素类----四环素
药理学课件第39-42章 抗生素(8版)
化疗指数 (CI):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 或 LD5/ED95
药物安全性↑
CI↑
对机体的毒性↓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后,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后, 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持续的抑制。
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 强大的抗菌效应,再次或连续接触时这种效应前 不明显,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才会再起作用。
38
用途
第一代: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PO用于轻中度呼
吸道,泌尿道感染。
第二代: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泌
尿及其他组织的感染。
第三代: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
的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第四代:头孢吡肟,对某些β-内酰胺酶更稳定,对G+、
G-性菌均有高效。对耐第三代的G-性杆菌仍有效。
34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等
抗菌作用特点 对G+弱于一、二代 对G-强于一、二代、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对厌氧菌有效 对-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 分布广,穿透力强,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无肾毒性
35
【应用】可用于G-菌引起的严重的、危及 生命的、重症耐药的严重混合感染。也 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7
第三十九-四十二章
抗生 素
8
抗生素 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 化 抗微生物药 抗真菌药
疗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药
物 抗肿瘤药
9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抗菌药.ppt
杆菌肽。 – 干扰细胞壁合成的第三步(胞浆外):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增加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磷脂结 合,使细胞膜受损。 如:多粘菌素B、黏菌素。
– 抗真菌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 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等。 – 抑制细胞脂质的生物合成,干扰膜的形成。
•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
– 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
–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多 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 功能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 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 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临床药理学 ☞ 抗菌药物
本章节主要讲述内容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分类 • 抗菌药物各论、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
– 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极低浓 度下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 抗生素一般以效价单位计算。1ug为1单位,即1g为100 万单位;少数抗生素效价与质量之间有特殊规定,如青 霉素钠0.6 ug为1单位,硫酸黏菌素1ug为30单位
•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 • 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喹北霉素。 •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
酮康唑等。
• 其他: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利福 平)、磷霉素等。
• 交叉耐药性: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部分交叉耐药 性。
头孢菌素类。
•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增加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磷脂结 合,使细胞膜受损。 如:多粘菌素B、黏菌素。
– 抗真菌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 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等。 – 抑制细胞脂质的生物合成,干扰膜的形成。
•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
– 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
–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多 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 功能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 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 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临床药理学 ☞ 抗菌药物
本章节主要讲述内容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分类 • 抗菌药物各论、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
– 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极低浓 度下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 抗生素一般以效价单位计算。1ug为1单位,即1g为100 万单位;少数抗生素效价与质量之间有特殊规定,如青 霉素钠0.6 ug为1单位,硫酸黏菌素1ug为30单位
•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 • 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喹北霉素。 •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
酮康唑等。
• 其他: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利福 平)、磷霉素等。
• 交叉耐药性: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部分交叉耐药 性。
药理学: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课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导致贫血、白 细胞减少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但严重时可能导致 骨髓抑制和生命威胁。
PART 0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 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细 菌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基因片段而 产生的。
传播
耐药性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 动遗传元件在不同菌株间传播,导致 耐药菌的广泛流行。
。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要点一
预防
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 应。
要点二
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 抗过敏药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 就医。
PART 0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未来 展望
耐药性的挑战与对策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和 现状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耐药性问题。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监管
为应对耐药性问题,需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包 括限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推行抗菌药物分级管 理制度等措施,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速度。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其他抗菌药 的联合应用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与其他抗菌 药联合应用,以提高抗菌效果。联合用药方案需根据具 体病菌和感染类型进行选择。
免疫疗法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 结合
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结合使用,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提高抗菌效果,并 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
疗。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导致贫血、白 细胞减少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但严重时可能导致 骨髓抑制和生命威胁。
PART 0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 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细 菌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基因片段而 产生的。
传播
耐药性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 动遗传元件在不同菌株间传播,导致 耐药菌的广泛流行。
。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要点一
预防
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 应。
要点二
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 抗过敏药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 就医。
PART 0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未来 展望
耐药性的挑战与对策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和 现状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耐药性问题。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监管
为应对耐药性问题,需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包 括限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推行抗菌药物分级管 理制度等措施,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速度。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其他抗菌药 的联合应用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与其他抗菌 药联合应用,以提高抗菌效果。联合用药方案需根据具 体病菌和感染类型进行选择。
免疫疗法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 结合
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结合使用,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提高抗菌效果,并 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
疗。
抗生素药理学
N-乙酰 胞壁酸(MNAc)
D-A la 二肽 消旋酶 合成酶
萜醇(Bcp) 脂载体
酶系统
侧链在PBP 转肽作用下 进行交联连接
(Gly-)5
万古霉素
多粘菌素
肽1聚5 糖
染色体 氟喹诺酮类化学结构及药理
• 氟喹诺酮类药及细菌DNA旋转酶(拓扑异 构酶)A亚单位结合,阻止细菌DNA解旋, 干扰转录复制和重组,导致DNA合成障碍 而使细菌死亡
• 妨碍寡聚糖侧链及 糖蛋白的接触
22
蛋白合成 四环素化学结构及药理
• 阻断肽链的延长 • 及核糖体30s小亚基结合占据核糖体A位,
阻止氨酰基t—RNA的进位, 导致密码误读 • 妨碍寡聚糖侧链与 糖蛋白的接触
23
蛋白合成 甘氨酰环素化学结构及药理
tigecycline
• 及核糖体30s小亚基牢固结合,占据核糖体A位,阻 止氨酰基t—RNA的进位, 导致密码误读
抗生素的分类
• 按功能和作用范围: • 抗细菌药物 • 抗结核菌药物 • 抗病毒药物 • 抗真菌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及抗菌素有交叉)
3
分类
• 按化学结果分: • β-内酰胺类 • 喹诺酮类 • 磺胺类 • 氨基糖苷类 • 硝基呋喃类 • 糖肽类 • 林可胺类 • 大环内酯类
链阳霉素类 四环素类 苯基丙醇类 利福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 磷霉素 甘氨酰环素 脂肽类
A位歪曲,使mRNA密码错译 3.阻止肽链释放因子R进入A位,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
释放 4.阻止70S解离,造成细菌体内核糖体耗竭,循环受19 阻
蛋白合成 大环内酯内化学结构及药理
• 不可逆地及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碍蛋白质 合成
• 14元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
药理学课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药理学课件--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
欢迎来到我们的药理学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奥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定义及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抗生素分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按照作用机制和治疗范围被分为不同级别。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等多种经典 Nhomakorabea物。科学的临床应用
合理选择适应症,掌握给药途径和剂量,以最大程 度地发挥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 国际药学手册 • 临床药理学教材 • 中国药典 • 相关研究文献和书籍推荐
脏和听觉损伤等不良反应。
3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细菌通过产生酶或改变药物靶点来获得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联合应用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避免相互作用 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临床应用
1 适应症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用于 治疗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细菌感染。
2 给药途径与剂量
通常静脉或肌肉注射,剂 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 肾功能进行调整。
3 注意事项
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 互作用,并在治疗期间定 期监测肾功能。
案例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肺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泌尿道感染
青年男性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初步诊断为 细菌性肺炎。
年轻女性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查显 示细菌感染。
总结
优缺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使用潜在 的肾毒性和听力损伤风险。
药理学特点
药理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 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
欢迎来到我们的药理学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奥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定义及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抗生素分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按照作用机制和治疗范围被分为不同级别。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等多种经典 Nhomakorabea物。科学的临床应用
合理选择适应症,掌握给药途径和剂量,以最大程 度地发挥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 国际药学手册 • 临床药理学教材 • 中国药典 • 相关研究文献和书籍推荐
脏和听觉损伤等不良反应。
3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细菌通过产生酶或改变药物靶点来获得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联合应用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避免相互作用 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临床应用
1 适应症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用于 治疗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细菌感染。
2 给药途径与剂量
通常静脉或肌肉注射,剂 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 肾功能进行调整。
3 注意事项
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 互作用,并在治疗期间定 期监测肾功能。
案例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肺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泌尿道感染
青年男性患者,咳嗽、咳痰、发热,初步诊断为 细菌性肺炎。
年轻女性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查显 示细菌感染。
总结
优缺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使用潜在 的肾毒性和听力损伤风险。
药理学特点
药理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 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
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学课件)
青霉素G钠或钾盐水溶液为短效制剂,为延长青霉素 G的作用时间,可采用难溶的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苄 星青霉素,这两种制剂不适用于急性或重症感染,仅在轻 症病人或用于预防感染使用。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
青霉素G是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②革兰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等; ③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④螺旋体中的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螺旋体等, 及放线菌等; ⑤放线菌中的牛放线菌等。对真菌、阿米巴原虫、立克次 体、病毒无效。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 形杆菌作用较强,对肾脏的毒性较小。
药物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等。
第二节 头孢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
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强度、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 性、对肾脏的毒性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先锋1)、头孢唑啉(先锋5) 、 头孢氨苄(先锋4) 、头孢拉定(先锋6) 、头孢匹林和头孢羟氨 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 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曲嗪、头孢沙定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 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头 孢噻利等。
第一节 头孢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一代药物的特点:
霉素G,特点为耐酸,可口服;耐酶,对耐药的金葡菌敏 感。
药物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广谱青霉素 特点为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灭作用,作用与青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
青霉素G是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①大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②革兰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等; ③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④螺旋体中的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螺旋体等, 及放线菌等; ⑤放线菌中的牛放线菌等。对真菌、阿米巴原虫、立克次 体、病毒无效。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 形杆菌作用较强,对肾脏的毒性较小。
药物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等。
第二节 头孢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
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强度、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 性、对肾脏的毒性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先锋1)、头孢唑啉(先锋5) 、 头孢氨苄(先锋4) 、头孢拉定(先锋6) 、头孢匹林和头孢羟氨 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 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曲嗪、头孢沙定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 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头 孢噻利等。
第一节 头孢类抗生素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一代药物的特点:
霉素G,特点为耐酸,可口服;耐酶,对耐药的金葡菌敏 感。
药物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广谱青霉素 特点为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灭作用,作用与青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章氨基苷类抗生素
消除:不被代谢,原形肾小球滤过排泄。
(二)体内过程相似
G-菌 对 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对 G-球菌效差 耐药金葡菌、链球菌:较强
G+球菌
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抗菌谱相似
抑制核糖体30S亚基、70S亚基,阻止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 静止期杀菌药
“千手观音”21
名聋人演员中
有18人是因
药致聋
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04
如第一代头孢菌素、 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05
预防措施:
03
表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等;
02
肾毒性
01
肌毒性: 原因: 氨基苷类与Ca2+结合,或在突触前膜与Ca2+ 竞争钙结合部位,阻止Ca2+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 防治: 避免与肌松药、全麻药合用; 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钙剂抢救。 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第三十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分 类
根据来源:
天然氨基苷类
链霉菌属
小单胞菌属
链霉素、卡那霉素 新霉素、妥布霉素 大观霉素
新 霉 素
耳毒性、肾毒性最大,仅口服用于肠道感染、 肠道手术前消毒及肝昏迷患者
大观霉素 (淋必治)
大观霉素 (淋必治)
对淋球菌高敏,用于耐青霉素菌株和对青霉素过敏的淋病患者
大观霉素 (淋必治)
01
主要氨基苷类抗生素——首选
结核病:+ 其他抗结核药
细菌性心内膜炎:+ 青霉素
布鲁菌病:+ 四环素
临床应用
(二)体内过程相似
G-菌 对 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对 G-球菌效差 耐药金葡菌、链球菌:较强
G+球菌
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抗菌谱相似
抑制核糖体30S亚基、70S亚基,阻止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 静止期杀菌药
“千手观音”21
名聋人演员中
有18人是因
药致聋
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04
如第一代头孢菌素、 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05
预防措施:
03
表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等;
02
肾毒性
01
肌毒性: 原因: 氨基苷类与Ca2+结合,或在突触前膜与Ca2+ 竞争钙结合部位,阻止Ca2+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 防治: 避免与肌松药、全麻药合用; 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钙剂抢救。 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第三十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分 类
根据来源:
天然氨基苷类
链霉菌属
小单胞菌属
链霉素、卡那霉素 新霉素、妥布霉素 大观霉素
新 霉 素
耳毒性、肾毒性最大,仅口服用于肠道感染、 肠道手术前消毒及肝昏迷患者
大观霉素 (淋必治)
大观霉素 (淋必治)
对淋球菌高敏,用于耐青霉素菌株和对青霉素过敏的淋病患者
大观霉素 (淋必治)
01
主要氨基苷类抗生素——首选
结核病:+ 其他抗结核药
细菌性心内膜炎:+ 青霉素
布鲁菌病:+ 四环素
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一、构效关系
1、图中虚线框内部分为抗菌作用的必需 结构;
2、在6位引入氟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3、在7位引入哌嗪与抗绿脓杆菌有关;
4、在哌嗪环上引入甲基,可提高口服生 物利用度;
5、在8位引入-F或-Cl,口服吸收增加, 抗菌作用提高;
6、在1位引入苯环或环状基团,抗菌作用 提高
1、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 萘啶 酸 主要作用于G-肠杆菌
(三)氧氟沙星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药浓度高而持久,痰中浓度高,胆 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7倍。
左旋体的活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小。
为广谱、高效抗菌药,抗菌谱同诺氟沙星相似,但抗菌作 用更强,抗 G+菌作用为诺氟沙星(氟哌酸)的2~4倍,对G –菌 包括绿脓杆菌与诺氟沙星有同等强大的杀灭作用,不良反应少 而轻微。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4、适用于: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
G –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三、抗菌原理 与敏感菌的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从而抑制了 酶的切
割与连结功能,阻止DNA复制。
四、各种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一)诺氟沙星(氟哌酸) 作用特点
悉复欢(环丙沙星)、泰利必妥(氧氟沙星,日 本第一制药)、康泰必妥(氧氟沙星)、可乐必妥( 左氧氟沙星,日本第一制药)、来立信(左氧氟沙星 )、利复星(左氧氟沙星)。
二、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共性
1、抗菌谱广 强大杀灭G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对金葡菌有良好的杀灭
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 作用。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粘肽,青霉素类、头孢类、杆菌肽、万古霉素、磷霉素 2、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新生霉素 3、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 4、影响叶酸合成
磺胺类、TMP 5、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喹诺酮
第三节 病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抗药性 1、天然抗药性 2、获得性抗药性
敏感菌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种类增多,使敏感菌与 青霉素类药物结合能力下降。
敏感菌核蛋白体30S上面的链霉素受体P10的蛋白质发生改 变,使敏感菌与链霉素结合力下降。
(四)病菌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酶。 金葡菌形成较多的对氨基苯甲酸,与磺胺类竞争二氢叶
酸合成酶,使磺胺药作用下降。
第二章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等合成抗菌药
菌、病毒等)、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 起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 体、螺旋体。
机体、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理想的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应具备的条件 1、选择性高 2、不易产生抗药性 3、毒付作用小 4、优良的药动学特性 5、性状稳定 6 一、概述 二、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等合成抗菌药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大环内酯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五、氨基甙类抗生素 六、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化学治疗的概念
一、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使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真
抗药性可以通过染色体或质粒而传给子代。
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病菌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酶 2、钝化酶 灭活氨基甙类
(二)病菌改变膜的通透性以增强膜屏障作用 病菌细胞膜中的微孔蛋白发生改变,使四环素、氨基甙类
不易透过细胞膜。
(三)菌体内与药物结合的靶位的改变以降低病菌与抗菌药 物的结合力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肠道感 染、妇科感染、浅表化脓性感染、眼耳鼻感染等。
(四)环丙沙星
作用特点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药浓度较低,需静脉 滴注。
抗菌谱广,对G+、 G –菌的抗菌作用比其它喹诺酮类 药物更强,为活性最强者。抗菌谱和不良反应与诺氟沙星 相似。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全身各系统感染,包括泌尿道 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三、几个重要概念 抗菌谱:抗菌药物抑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范围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磺胺类、四环素类 杀菌剂: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青霉素、链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五、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各国投放市场的新喹诺酮有11种:洛美沙星 、托氟沙星、替马沙星、芦氟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那 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曲阀沙星、阿拉沙星,这些 新喹诺酮与过去的第三代品种相比,或在抗菌作用或在药代动 力学性质或在两方面都有所改善,各有其特点。
2、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 在7 位引入哌嗪环, 对G- 肠杆菌作用增强,尚有较
弱的抗绿脓杆菌作用
3、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含氟喹诺酮、沙星类 )
诺氟沙星(氟哌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氧氟沙星 (氟嗪酸) 、左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环丙氟 哌酸)。
在6位引入氟,
常用的喹诺酮类品牌:
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对 G –、 G+菌均有效 ,抗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淋球菌有强大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感染及淋病。
(二)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为90~100%,血药浓度高而持 久,体内分布广泛,还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
抗菌谱同诺氟沙星相似,对金葡菌有较好活性。主要用 于G –菌和葡萄球菌所致成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 炎、细菌性脑膜炎、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针对第一、二、三代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的缺点,已开发出了约50种各有特点的新一代诺酮类 药物。其中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有巴洛沙星、克林沙星、格替沙 星、帕株沙星、鲁丽沙星、莫西沙星。
这些新喹诺酮的共同特点是既保留了抗G-菌的高活性,又 明显增强了抗G+菌的活性,并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有 较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