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家谱大全
丁氏族谱——精选推荐
丁⽒族谱丁⽒族谱丁姓是当代第46⼤姓,丁⼜是我国诸家姓⽒中笔画最少的⼀个姓⽒。
丁⽒,起源地于⼭东淄博,后繁衍⾄全国,乃⾄世界各地。
据《姓⽒考略》云:丁⽒望出济阳,济阴。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在位),从陈留郡分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置,在今⼭东省定陶县⼀带。
秦汉时期,丁⽒的聚居地主要在今⼭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今河北、陕西、⼴西、湖北等省者,在三国两晋时期,发展到了长江下游地区。
祖籍:济阳,祖宗:丁公亻及,郡望:济阳郡梦松堂钟德堂。
关于丁姓的出处有三,据《通志.⽒族略》记载,丁⽒源⾃姜姓,始祖是齐太公⽣丁公亻及,其⽀系⼦孙以丁为⽒。
⼜依《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导致军⽤不⾜,遂令孙筐⼀族为丁⽒。
另据《东⾥⽂集》记载,西域⼈,多名丁,⼊中国后,以丁为姓。
望族居济阳郡(今⼭东定陶县⼀带)。
另有关史籍认为丁姓⾄少有五⽀来源。
第⼀⽀见诸于《姓⽒考考略》,该书云:“太公⾦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
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字记载。
丁⽒的第⼆⽀姓源来⾃于姜⼦⽛⼀族。
姜⼦⽛是周朝的⼤功⾂,⼉⼦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
史书记载较为详细。
“丁⽒,姜姓,齐太公⽣于公,⽀孙以丁为⽒。
”(见《通志.⽒族略.以次为⽒》)“齐太公⽣于公,⽀孙以谥为姓。
”(见《元和姓纂》)⾃从这⼀⽀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数最多。
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都源⾃这⼀世系。
这⼀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东济阳。
姓⽒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的第三⽀姓源,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族的后⼈全部改姓丁。
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贻误了战机,孙权⼤怒,不许孙匡姓孙。
丁氏家谱大全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丁氏家谱大全 中国台湾网首页 族谱首页 新闻 图片 资讯 新 闻 | 评 论 | 文 化 | 经 贸 | 旅 游 | 台 商 | 机 构 |
法 律 | 文 献 | 台 岛 | 娱 乐 | 时 尚 | 体 育 | 专 题
最新动态 两岸寻根 族谱钩沉 家谱总目 家训家传 谱序艺文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儀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丁姓字辈
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 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补充:丁姓字辈为(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德神先志光明国庆延(以下的还得查考)恭平唯自守敏惠继能连目前在如皋正字辈已比较少,基本上在世可见字辈在“正邦佐广济”而在泰兴昌字辈的还有,在世可见字辈为“昌忠正邦佐广”。
家谱文献:1.家谱:福建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明朝年间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第三十卷。
江苏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江苏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邹庄镇秦滩村
明玉如殿光清朝为上帮
贤臣保国正丰平民自康
贞祥英才广全能进京相
选择文学好中华扬四方
海内皆知晓忠厚传家乡
有德增福寿万代庆荣昌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瓦瓷村四组
万顺怀保殿府宗元阳开
春宣光宏国鹤恒凤连安
鸿广熙咸泰林成俊德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马宅村丁庄
永德良殿光前裕后世代荣昌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镇丁庄
太守志启轩
士恒兆可开耀
家训为善必昌。
丁氏族谱
丁肇中的族谱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作者:丁履清丁原代丁履玉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
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
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
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
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
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
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
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
丁尧有子四人,长(老长支),二佩(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
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
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
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
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潍坊丁氏家族
潍坊丁氏家族丁永志先生作者介绍:丁永志,山东潍县潍城区人,海州丁氏(谦益堂)分支潍阳丁氏18世孙。
潍县著名乡绅丁叔言之子。
1950年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53年就职青岛理工大学教书育人。
我在这里说的潍坊丁氏家族是指和十笏园历史有关的丁氏家族。
人生一世,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包括自己的家庭出身,家族姓氏,出生地区和年月,以及所处的时代,自己只能被动地承受。
我被动地承受了出生地潍坊,也被动地承受了我的祖先,成了丁氏家族的后代,我没有挑选它的权利,只能“寻根问祖”地去了解它、记述它。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
《姓氏考略》记载有:“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明确指出了当时已有丁姓的诸侯。
另外,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性,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这两种说法,或者还有其它种种说法,我不是研究历史的,究竟哪一种说法对,我无从考证。
下面我只说说潍县丁氏,特别是十笏园所在地的丁氏的来源。
潍县丁氏、诸城丁氏都以丁兴为始祖。
我父亲丁叔言在《五十年之回顾》中写道:“始祖兴,湖北武昌县人,以铁枪从明太祖,征伐有功,调守海州卫。
一世祖山,由海州迁潍”。
比父亲年长三百岁的诸城人、曾创作了长篇小说《续金瓶梅》的丁耀亢在其《族谱序》中也写道:“当元之末,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从军有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贯世袭。
自海州而徙琅琊,则自兴之次子推始”。
潍坊丁氏的直接始祖是丁山,他是元末武将武昌人丁兴之三子。
丁兴因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而受封海州,其子孙则由海州分迁诸城、潍县、寿光、黄县、日照等地。
明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丁山迁潍,卜居城南门,生计困难,人丁不旺,至明天顺年间,即1459-1464年间,始有丁琰为河南太康县训导,丁俊为安徽桐柏县县丞,而后家业逐渐兴发,及至明清发达鼎盛,成为潍县巨富。
生松堂丁姓辈分表
生松堂丁姓辈分表
1、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
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
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
2、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
3、江苏睢宁丁氏字辈:元龄锡善,盛德义方,永昭克正,续继尔长(元字辈是第十世)。
4、江苏南通丁氏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自守敏惠继能连(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
丁姓家谱辈分口诀
丁姓家谱辈分口诀
1. 丁氏家族辈分妙,好似那层层叠叠的蛋糕,第一代是那蛋糕底,扎实又低调。
2. 丁姓辈分像阶梯,第一阶的长辈像巨人的大脚,稳稳地撑起家族的天。
3. 丁家族谱辈分排,就像一串怪味豆,第一代的辈分是那最特别的味道。
4. 丁姓的辈分哟,好似一群小动物排队,最前面的辈分像威风凛凛的狮王带路。
5. 丁氏辈分似魔法棒的刻度,第一代的辈分像魔法棒顶端最神奇的那点光芒。
6. 丁姓家谱辈分啊,仿佛是一场奇幻旅程的站点,第一代的辈分是那超酷的起点站。
7. 丁家族的辈分就像一棵大树的年轮,最里面那圈年轮般的第一代辈分充满故事。
8. 丁姓辈分像一列火车的车厢顺序,开头的辈分像火车头,拉着家族向前冲。
9. 丁氏的辈分犹如天上星星的排列,第一代辈分是最闪亮的那颗北极星般耀眼。
10. 丁姓家谱辈分像色彩斑斓的彩虹层级,第一代辈分是彩虹脚那神秘的色彩。
11. 丁家族谱里的辈分,如同是一群超级英雄的排名,第一代辈分是超厉害的队长。
12. 丁姓的辈分仿佛是一摞千层饼的层数,最下面那层的第一代辈分最厚实。
13. 丁氏辈分像一串糖葫芦的顺序,最前端的辈分像最大最甜的那颗山楂。
14. 丁姓家谱辈分好似一群精灵的等级,第一代辈分像精灵王一样高高在上。
15. 丁家族的辈分就像一场接力赛的棒次,第一代辈分是手持第一棒的勇士。
16. 丁姓辈分像堆积木的顺序,最底下那块积木般的第一代辈分是基础。
17. 丁氏的辈分犹如一叠煎饼的层次,最底下的第一代辈分像最管饱的那层。
18. 丁姓家谱辈分像一群小怪兽的大小排序,第一代辈分像最大只最霸气的那只。
上杭族谱馆
72
K820.9/591-2
上杭南阳富坑刘氏族谱
佚名撰
手抄本,
清乾隆甲午(1774)
1
73
K820.9/504
上杭彭城刘氏族谱
刘文汉,刘志林主编
铅印
1998年
1
74
K820.9/503
上杭彭城刘氏族谱
刘文汉,刘志林主编
铅印本
1996年
1
75
K820.9/593-2
南阳富坑刘氏族谱
(清)刘占中序
手抄本,
1
39
K820.9/165
上杭县茶地乡樟树村
邱氏族谱
邱海贤主编
电脑打印本
1995年10月
1
40
K820.9/334
杭川邱氏洪公一脉支谱
(清)佚名撰
刻本,
清光绪甲午(1894)
7
41
K820.9/240
上杭中都丘氏族谱
丘文经主编
铅印本
1998年
2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编修时间
卷数
42
K820.9/44--2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编修时间
卷数
一、丁氏
1
K820.9/57
闽杭丁氏佰六郎公家谱
丁煜隆续修
电脑打印
1993年
1
2
K820.9/770-2
上杭丁氏族谱
佚名撰
清抄本,
清
1
3
K820.9/349
三溪世进士丁氏族谱
(清)丁潘良等序
手抄本,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瑞昌丁氏族谱】世系表
儒汉
生一子绍国
胜兴
生一子国礼
胜用
【迁居九江县港口镇】
十三世
绍国
生一子元木
国礼
生一子待昌
十四世
元木
【迁居德安县程家桥罗家坂】
待昌
生一子道字
十五世
道字
生一子德兴
十六世
德兴
【迁居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邓渡庄】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初春重修于黄梅邓渡】
丁氏源流表
(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大屋丁庄)【梦松堂】
孔昭
生一子希佑
八世
世宜
生一子尚志
琥公
生一子宽河
宣公
【迁居湓城考场背】
琏公
生一子宽福
希佑
生一子世纪
九世
尚志
生一子孟章
宽河
生一子朝光
宽福
生一子朝珂
世纪
生一子守唐
十世
孟章
生二子玉生玉方
朝光
生一子元宝
朝珂
生一子元迪
守唐
生一子胜巨
十一世
玉生
生一子儒汉
玉方
【迁居范镇冯家铺】
元宝
生一子胜兴
元迪
生一子胜用
胜巨
【迁居湓城杨林湖】
生三子添富添琦添禄
六
添富
生一子万俸
大屋丁始祖迁居石虎山(今大屋丁)
添琦
义城堡五世
添禄
迁居南义镇丁家桥
七
万俸
生一子雄一
八
雄一
生二子君甫臣甫
九
君甫
(后背房)
臣甫
生一子步文(前背房)
十
步文
生五子彬玉志先天卜文成文先
十一
彬玉
中国丁氏的来历起源
中国丁氏溯源和延续一、中国丁氏的起源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吕尚(即姜子牙,亦称姜太公)的长子伋公,生于山东省。
姜太公在周初任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山东北部),其子聪灵,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其谥号为齐丁公伋,后人则以谥号“丁公伋”为氏伋,称为丁姓,丁伋则为丁姓始祖。
当时丁公伋封为今山东曹洲诸侯,从此以后,山东济阳一带就成为丁氏繁衍生息的开疆之地。
丁伋配曾氏夫人,葬于济阳东郊,享年82岁,生子三:丁僖、丁良、丁发,生女一。
丁伋公之后子孙至江西大郎的“美”子辈共有117世(代)。
据查,其后代由山东南迁至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其中一支脉的迁居地列表于后。
二、中国丁氏历代祖宗徙(迁)居地分布表三、江西赣县兰芬丁氏大郎公来历兰芬丁氏始祖大郎公,系由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于南宋嘉佑年间(仁宗皇帝在位,公元1056-1064年),来到江西南昌丰城沙湖当官六年,至1064年,仁宗皇帝去位,英宗皇帝即位,年号由宋嘉佑改为宋治平。
当时兴国县(官)长与大郎公很要好,这年(公元1064年)大郎公去访问兴国县长,经过兰芬,看到此地方非常美丽,山青水秀,兰桂芬芳,玩了很久,不想离开。
第二年(1065年)大郎公即带家人到此地开居,命地名为兰芬。
兴国县官则推大郎公为兰芬始祖。
自此赣县丁氏就以丁大郎公为第一代祖宗。
大郎公娶妻钟氏,品德兼优。
生有六个儿子,即: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
其中二郎任将军官职,管理湖北地区(古代楚国荆州)。
三郎住在兰芬的和塘(现还有一庙纪念)。
六郎带两个儿子去了广东南雄府白亭开居。
剩余三个儿子住在兰芬,他们当中,一郎公很昌盛,一代代往下传,第五世(代)即二十六郎,生有三个儿子,即:八四郎,八郎,九郎。
据族谱记载,八四郎、八郎两房的子孙很多,分散居住在赣县爱敬乡,八四郎公的嗣孙仲诚公又由赣县迁到于都定基在沅沥山,至今几十代,于都以南的禾丰、新陂等几十个村到处都是丁氏所居。
中国丁姓家族家谱
秋高一(8)班章雨新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色彩:春是绿色的,朝气蓬勃;夏是红色的,热烈奔放;秋是金色的,果实累累;冬是白色的,静谧祥和。
而我最钟爱的,是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虽然秋天大雁南飞,万物凋零,但我仍钟爱秋天,因为她的金色,因为她的灿烂,更因为她的成熟。
当风姑娘用温柔的微笑,抹去太阳三丈高的怒火;当雨姑娘用纤细的双手,挽住空中湿漉漉的云彩,我们便知道,秋来了,穿着她那件独特的金色礼服来拜访我们了。
农田里,金灿灿的麦穗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农民们弯着腰,在夕阳的橙光中割着麦穗。
随着镰刀挥舞,辛勤的汗水在秋的韵律中化成了收获。
将沉甸甸的谷粒捧在手心,品尝那份幸福的滋味。
秋凝聚着人们的思想。
一个不经意间的小灵感,在秋的点化之下,会升华成一个严肃的大发现。
瞧那小女孩似的羞答答的苹果在枝杆上玩着降落游戏,那枚活泼的苹果带着微笑,在空中划出一弯弯优美的弧线,还跳到了牛顿的头上,于是便有了划时代的大发现。
一棵棵树,为了配合秋的脚步,都自动染上了黄色,一片片落叶,在空中舞动出蝴蝶式的舞姿,然后安详地降落在地上,等待着与大地融合的一刹那。
丛中的桂花,在安适的阳光中,散发着宜人的香味,一杯甜淡,令人回味的桂花茶,一块蒸汽腾腾的桂花糕……这是秋特有的味道。
莫忘了秋姑娘颈下佩带的花环——菊。
这种可爱的生灵有千种相貌万种姿态,透露着高尚与优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追求功名,不与小人结伴。
就像这赋有高尚灵魂的菊一样,不与春同步,不与夏结伴,也不与冬交往。
因为这默契,使他们成为了好友,菊的生命舞台建立在秋上,秋唤起了菊的生命,菊点缀了秋的步履。
秋天的风也别有一番风味,它不像春风那样温顺,不像夏风那样热情,也不象冬风那样干燥凛冽。
那是一种带有音乐色彩的风,轻轻拂过我们的脸颊,不冷也不热的感觉,吹起了心中无数个音符,在空中汇成了一首交响曲,再加上桂花的清香,不禁令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瞧那水上的点点涟漪,仿佛被大自然灌醉的脸庞,泛起点点“红晕”(飘在水上的落叶)与空中的红日形成照应,多么清秀的一幅画面。
云南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云南省丁氏家族字辈(一)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林凤镇五谷村
永世成忠孝华堂发顺祥
明良开国栋灿煜照文光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镇文兴村
崇万仕登荣文章华国远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柳溪乡上寨村路井望天凹组克守宗功统绪昌勤修祖德学忠良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火德红镇银厂村狮子口社德有红正法宽盛自成明
应芝开宗后万和秀世青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
博铎印仰魁嘉尚天
粹国安亮灿世立恒
文章仲兴建邦学仕
永树光声明德茂贤
家庆俊浩隆道宣泽
志必维新东旭照跃
锦程乾坤富华旺达
荣昌强盛弘扬宽畅
超发益盈良谋睿智
春辉玉清尊严守信
礼让相和有才巨能
凡衍启佑情厚仁用正统谱献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宝云街道治都解家村八组红有元开丙正培乾坤。
锦溪丁宅族谱
锦溪丁宅族谱是指丁家一脉的族谱,其中详细记载了丁氏家族的起源、世系传承、家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锦溪丁宅族谱,可以提供以下信息:
丁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其先祖在锦溪镇(今江苏省昆山市境内)定居,繁衍生息。
丁氏家族在锦溪镇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丁家人在政治、文化、商业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丁宅族谱详细记载了丁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包括历代族人的生卒年份、婚姻关系、子女情况等。
丁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清朝时期的丁宝桢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锦溪丁宅族谱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的历史文化机构。
江西赣县丁氏字派
江西赣县丁氏字派一世祖:大郎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由河南开封祥符县历宦豫章丰城县。
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已乃徙步赣县爱敬乡兰芬,家焉为丁氏始祖。
娶妻钟氏,生子六: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
二世祖:一郎大郎公长子,娶妻谢氏,生子二:二十五郎、三十一郎。
三世祖:三十一郎一郎公次子,娶妻刘氏,生子二:四十一郎、十三郎。
四世祖:四十一郎三十一郎长子,娶妻谢氏,生子一:二十六郎。
五世祖:二十六郎四十一郎之子,娶妻钟氏,生子三:八四郎、八郎、九郎。
六世祖:八四郎二十六郎长子,娶妻肖氏,生子五:均保四郎、均保五郎、均保七郎、均保八、均保九郎。
七世祖:均保四郎八四郎长子,娶妻曾氏,生子一:四七郎。
八世祖:四七郎均保四郎之子,娶妻周氏,生子二:元三郎、元五郎。
九世祖:元五郎四七郎次子,娶妻曾氏,生子二:受允一郎、受远二郎。
十世祖:受允一郎元五郎长子,娶妻陈氏,生子三:付智四郎、付和五郎、付三郎。
十一世祖:付智四郎受允一郎长子,娶妻曾氏,生子三:贵珍、贵荣、贵华。
十二世祖:贵珍付知四郎长子,娶妻刘氏,继娶朱氏,生子一:丙逊(刘出)十三世祖:丙逊贵珍公之子,娶妻詹氏,继娶候氏,生子四:敬发、敬信、敬德、敬安。
十四世祖:敬信丙逊公次子,娶妻朱氏,继娶康氏,生子四:仲誌、仲诚、仲谅、仲讚。
十五世祖:仲诚敬信公次子,字:志慤于明朝成化三年由赣县兰芬徒家于都源沥山,(旧称于化里)是为来于始祖。
今子孙繁衍人文蔚起皆公与孺人积德深厚之所致。
后之子孙当敬而识之,毋忘本,应思源。
娶妻谢氏,生子七:正辉、正方、正本、正奇、正道、正通、正达。
十六世祖:正奇仲诚公之四子,字奇峰娶妻张氏,生子四:广祥、广瑞、广祯、广保。
广保即伍保太祖。
十六世祖:正道仲诚公之五子,字性存娶妻尭氏,继娶康氏,生子一:广祓(康出)十六世祖:正通仲诚公之六子,娶妻曾氏,生子二:广富、广贵十六世祖:正达仲诚公之七子,娶妻康氏,生子一:广积十七世祖:广祥正奇长子,娶妻袁氏,生子一:友誎。
全国各省丁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丁⽒辈分收集丁⽒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江苏南通海安丁⽒字派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济仁义良⼤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守敏惠继能连2、辽宁省沈阳辽中丁村丁⽒天振洪⼼连吉祥兆久延3、肥西县浏河乡丁⽒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常云仍唯学绍,家道世必昌善乃传宗法,贤良启厚芳诚思专书业,永庆兆安邦4、繁昌县丁⽒良学世守,⽂⼠兴邦德成本⽴,仁厚泽长贤能继起,荣祖华章孝义祥和,家祚永昌5、含⼭县清溪镇五果堂丁⽒天佑善良,家道吉祥,万世继之,光⼤其昌6、南陵县龙⼭丁⽒字辈礼义光前烈,诗书裕后昆,忠良千古美,孝友万年春7、肥东县长临河彝伦堂丁⽒朝良万世仲⽂学,国正百代启洪宇仁义传家道,诗书锡庆长德智勤和永发达,聪慧礼孝久平安敬贤能才华,积善福寿康8、庐江县丁坎丁⽒元⼠⽂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9、吉林省舒兰市⼩城镇景合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10、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前岗乡凤,震,国,宝,连,成,⽟11、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新村万,焕,⽟,振,淑,雪,桂,忠12、⼭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乡南⽩鹅村19世起后续兆宪振旭圣泽惠润安祥13、浙江奉化丁⽒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14、浙江永嘉丁⽒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明崇⾼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显嘉国庆朝廷15、浙江苍南丁⽒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宏贤经书耀宗显扬16、江苏如皋邹丁⽒家族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济仁义良⼤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守敏惠继能连17、庄河满族丁⽒建、长、守、忠、正,永、义、德、本、⽣18、⽇照丁⽒世系辈分排⾏以四字为⼀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
近代正在使⽤的⼗三⾄⼆⼗⼋世辈分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愿同⼼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19、陕西商洛丁⽒周,正,忠,礼,⽟,贵,福,宪20、安徽肥东县西⼭驿丁岗、丁湾字辈国家恒⽂成善以道21、湖北钟祥丁⽒字辈⼦德于宏昌22、湖北应城义和镇丁⽒家正国昌忠强佑23、浙江新昌县彩烟丁⽒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24、湖北孝感丁⽒字辈⽟凤鹏怀正⼤光明⼈和家顺富贵长春25、江苏扬州以及安徽接壤丁⽒兆国恩家庆⼈寿年丰26、江苏丰县虺城丁⽒昌.敬.成.⽂.道.允.维.厚27、⼴西⽟林丁⽒字辈朝为万国继德政百群家庆祖宗富贵28、⼭东新泰丁⽒字辈成,仲,⽟,安,佃,纪,富,云,守也,正,清,⽴,齐,路,原,⼭,登29、湖北宜昌丁⽒字辈忠、正、贤、良、鸿、昌、建、⽴曹、槐、宝、树、戚、岁、佳、帮30、四川安岳丁⽒字辈绍、德、思、胜31、湖北黄冈丁⽒字辈⽩.尚.时.学再.惜.之.楚明.达.正.江宋.兴.周.茂永.保.华.阳32、⼴东省乐昌市丁⽒字辈书其慰喜光前⽉笔事孔孟振家声33、湖南省张家界丁⽒字辈:祖德云多⼠34、沈阳苏家屯丁⽒字辈:成德孟可朝⽂志国万洪福明良世尚天殿兆清廷启君⾸佩宝容为⽟35、安徽怀宁丁⽒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宪邦⼠伯希时可待遇36、湖北省长阳县丁⽒字辈:元本云贵习,⾦相银业诗。
丁姓字辈
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 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补充:丁姓字辈为(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德神先志光明国庆延(以下的还得查考)恭平唯自守敏惠继能连目前在如皋正字辈已比较少,基本上在世可见字辈在“正邦佐广济”而在泰兴昌字辈的还有,在世可见字辈为“昌忠正邦佐广”。
家谱文献:1.家谱:福建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明朝年间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第三十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氏家谱大全丁氏家谱大全中国台湾网首页族谱首页新闻图片资讯新闻 | 评论 | 文化 | 经贸 | 旅游 | 台商 | 机构 |法律 | 文献 | 台岛 | 娱乐 | 时尚 | 体育 | 专题最新动态两岸寻根族谱钩沉家谱总目家训家传谱序艺文名门望族宗祠文化各地宗祠寻根胜地研究成果姓氏大观各姓名人寻根图片家族故事常识荟萃好书共赏老照片寻根觅亲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姓氏检索丁氏家谱大全2008-06-18 08:19来源:中国纪念网编辑:贺晨曦 1【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丁佩撰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一册上园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十八册河北大学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丁存泰纂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民国)丁敬尚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丁明森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一册吉林大学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民国)张为汇纂辑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清)丁若孚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十二册河北大学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清)江为霖辑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八册上海图日本美国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清)丁先珍丁凝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六册哈尔滨师大注:书口题《丁氏族谱》。
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八册美国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江苏镇江市图江苏镇江市博美国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十一册美国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丁立鋆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辽宁图吉林大学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六册历史所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清)丁立中纂修稿本浙江杭州市图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丁允和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三十二册北图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丁楚英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三十六册河北大学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丁振刚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二十六册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双桂堂木活字印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双桂堂木活字印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清)丁增德丁应骐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八册河北大学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十二册北图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一卷(民国)丁锡镛主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八册北图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历史所吉林大学苏州大学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丁恩祜纂修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二册江苏苏州市博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二册上海图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丁德容等编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六册日本美国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丁颜铸等重修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辽宁图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清丁氏嘉惠堂钞本一册浙江图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丁仕彪撰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辽宁图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北图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四册北图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丁峙白等编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十二册北图河北大学美国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浙江奉化县文管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辽宁图38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天一阁(存卷1-11)39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丁祖宪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丁绍荣编辑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浙江新昌县文管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丁耀南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十六册浙江图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丁渭封修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二十册北图浙江图四川图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四册北图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六册天一阁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二册河北大学47 【浙江蘭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丁懋得重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浙江蘭溪县圣山乡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丁只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民国)徐燮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钞本一册安徽绩溪县横坞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安徽图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十二册人民大学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丁企辉等重修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十册河北大学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民国四年(1915)稿本福建连江县档56 【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传钞泉州丁氏钞本一册福建图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清)丁元爵丁研书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四册日本美国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清)丁麟丁世佳纂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北图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图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华东师大日本美国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棲霞】丁氏谱书一卷(民国)丁奎五纂民国三十年(1941)修钞本山东棲霞县官道乡河崖村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山东黄县县志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十一册北图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山东日照市图美国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二十八册上海图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河南永城县马牧乡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钞本河南郏县吴寨村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清同治末年钞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湖北宜昌市档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湖北咸丰县档注:马丁寨丁氏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一册湖南图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丁广文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十五册广东中山图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丁流峻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1-3)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传湜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人民大学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湖南园(存卷首2-4,卷1)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丁玼莹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丁克让等纂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1-3)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丁鹤立丁鹤喧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历史所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