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成长》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我认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与思考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成长的信念,激发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成长》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我认知。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人生感悟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激发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我的母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和成长过程中的点滴。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智慧,展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深深影响和无私奉献。
2. 课文分析:(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欣赏并学会运用。
3.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母亲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回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母亲的感受和故事。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并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3. 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开展母亲节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表演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记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课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文分析,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解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写作特点。
2. 重点词语和句式讲解:(1)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2)分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3)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筛选和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导入课文《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感恩,珍惜家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
3.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拓展活动1. 举办“母爱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成长》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成长》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3.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成长》的相关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成长》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5. 写作实践:(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帮助和反馈。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表达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1. 文章体裁: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3.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速度,提炼信息,运用阅读技巧第二单元:古诗文阅读1. 文章体裁:古文、诗歌、词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鉴赏文学价值3.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第三单元:写作训练1. 文章类型: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条理清晰、语言准确3.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和文采第四单元:口语交际1. 交际场景:日常生活、工作、社交活动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技巧3. 教学难点:克服紧张情绪,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表情达意第五单元:语法与修辞1.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解析文章特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4.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单元:4课时第二单元:4课时第三单元:6课时第四单元:4课时第五单元:4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块上册)》2. 参考书目: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语法修辞词典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阅读材料、教学视频、电子词典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齐全,便于开展课堂教学;3. 学习氛围: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人脑和电脑》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人脑和电脑》教案第一篇: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人脑和电脑》教案人脑和电脑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电脑知识;2.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做电脑的主人。
一、导入:电影终结者的开头讲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公元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已由电脑“天网”统治,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
剩下的人类在领袖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电脑英勇作战,并扭转了局面。
“天网”为了改变这一切,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遣终结者人型机械人T-800回到1984年,去杀死约翰的母亲康纳·莎拉,以阻止约翰的诞生。
约翰发现了一这阴谋,攻占了实验室,战士卡尔·雷斯自愿通过时间通道回到1984年保护莎拉。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电脑是否真的有一天会取代人类统治地球呢?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给文章的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三、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抓住事物特征,筛选主要信息,掌握说明方法。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部分:⑴作者认为:人脑和电脑的优势各是什么?⑵人脑和电脑到底谁更强?总结:2、同样方法,和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从课文二、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分析⑴作者认为:人脑和电脑的优势各是什么?⑵人脑和电脑到底谁更强?学生总结发言四、思考讨论作者在文末非常乐观的认为“人类永远是机器人的主人”,那么你认为电脑能代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吗?五、拓展延伸:你是电脑真正的主人吗?展示:锋芒互动2009年第5季主题创意会的几幅漫画作品。
六、作业以“我的电脑我做主”为主题,设计漫画作品,并为你的作品加100字的说明。
第二篇: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牛郎织女》教案《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牛郎星织女星相关的的天文知识;2.了解相关的美好传说;3.掌握说明文的写法;4.感受科学的现实与浪漫的传说并不相悖一、导入:(2分钟)(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情况,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孝敬父母的美德。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拼音、笔画、部首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词语的分类、词性和句子结构。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书写规范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基本笔画、部首和拼音。
2. 词语的分类、词性和句子结构。
3. 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书写规范字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汉字的基本笔画、部首和拼音,词语的分类、词性和句子结构。
2. 难点: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书写规范字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汉字、词语和句子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部首和拼音,让学生熟悉汉字的结构。
2. 介绍词语的分类、词性和句子结构,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基本组成。
3. 演示标点符号的用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章: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分类、特点和欣赏方法。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分类、特点和欣赏方法。
2. 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的分类、特点和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分析一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
3. 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三章: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绝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其意义;(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模仿、创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通过辩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2. 表达技巧的运用: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1. 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的内涵;2. 表达技巧的创新运用: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内容,掌握生僻词语和典故;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本的内涵,提高理解能力;4. 模仿创新法:学生模仿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5. 辩论表演法:学生通过辩论、表演等形式,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本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内容,掌握生僻词语和典故;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本的内涵,提高理解能力;5. 模仿创新:学生模仿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6. 辩论表演:学生通过辩论、表演等形式,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2. 写作练习:收集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其在模仿创新方面的表现;3. 辩论表演:观察学生在辩论、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4. 课后反馈:向学生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熟悉词语的分类和用法,提高词汇量。
3.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
2. 词语的分类和用法。
3. 标点符号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知识。
2. 通过例句解析,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
3. 练习使用标点符号,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
2. 分析词语的分类和用法。
3. 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练习书写汉字,注意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的正确使用。
2. 积累词语,分类整理并记忆。
3. 练习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的文章。
第二章: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结构、韵律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讲解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4. 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学习一首诗歌,了解其类型、结构和韵律。
2. 写一篇诗歌鉴赏的文章,表达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3. 尝试创作一首诗歌,锻炼诗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类型和特点。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的母亲》;(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表达;(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3. 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3. 将课文中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 以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运用问题驱动,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视频等。
2. 课堂导入:(1)教师以情感导入,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悟。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讲述与母亲相关的故事;(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教法与学法: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
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亲情,尊敬父母。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与讨论: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与赞美,讨论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3. 实践活动: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与赞美,理解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2. 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法: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与赞美,理解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3. 讨论法:讨论母亲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2.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
3. 分析与讨论: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描述与赞美,讨论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4. 实践活动: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2 时间安排1. 课文朗读与理解:20分钟2. 分析与讨论:30分钟3. 实践活动:4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了解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一《提醒幸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独特的幸福观。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3.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领悟幸福“无处不在”,树立健康乐观上进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幸福”为什么要“提醒”,正确地领悟幸福。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搜求式阅读、比较阅读、话题引读鉴赏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
特别注重了计算机专业技能与语文教学的互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环节】一、课前准备(一)采用PPT制作课件。
(二)运用网络布置预习作业。
1.运用文字录入......,教师在....基本技能,促进基础知识的落实。
运用电脑程序设计技术课前制作文章基础知识的预习系统,并放在班级公用帐号内,让学生反复操练完成,并记录成绩。
(1)录入注音,让学生填字(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①Sh ān Shān(姗姗)②Chàng然(怅)③chóuchú(踌躇)④zhuì zhuì不安(惴惴)⑤zhūnzhūn告诫(谆谆)⑥南yuán 北zhé(辕辙)⑦zhān前顾后(瞻)⑧相濡以mò(沫)⑨yì yì夺目(熠熠)⑩niáoniáo 婷婷(袅袅)(2)录入解释,让学生填词(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第一组:①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姗姗)②不如意的样子(怅然)③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甘霖)④希望得到(希冀)⑤犹豫不决(踌躇)⑥枕着兵器等待天亮。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枕戈待旦)第二组:①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惴惴不安)②形容恳切教导(谆谆告诫)③比喻心里感受同现实状况是相反的(南辕北辙)④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瞻前顾后)⑤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相濡以沫)⑥形容闪光发亮(烟烟夺目)⑦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的样子(袅袅婷婷)。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
2. 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结构。
3. 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汉语拼音的拼读和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结构,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2. 难点:汉字的笔顺和结构,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汉语拼音、汉字和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
2. 采用示范法,示范书写汉字和标点符号。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五、教学步骤1. 讲解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拼读和书写的方法。
2.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讲解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第二章:词语与句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运用。
2. 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能够正确构造句子。
二、教学内容1. 词语的基本知识。
2. 句子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语的正确运用,句子的构造。
2. 难点:词语的辨析,句子的修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词语的基本知识和句子的基本结构。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词语的辨析和句子的构造练习。
五、教学步骤1. 讲解词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
2. 讲解句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构造方法。
3. 进行词语辨析和句子构造的练习。
第三章:语法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成分,能够正确运用。
2.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型结构,能够正确构造句子。
二、教学内容1. 基本的语言成分。
2. 基本的句型结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本的语言成分的运用,基本的句型结构的构造。
2. 难点:复杂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绝品》教案
教案: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绝品》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绝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写作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类似的短篇小说或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延伸课内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探究课文中的主题和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长的含义,认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成长》的内容解析,理解作者对成长的思考和感悟。
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讨论成长的困惑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对成长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激发学生积极面对成长的勇气和信心。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反思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成长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4. 写作法: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环节1】1.1 导入:引用名言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成长的思考。
1.2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成长》的内容,阐述成长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环节2】2.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2.2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心得体会。
【教学环节3】3.1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环节44.1 情景模拟: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成长过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4.2 表演展示:学生进行表演,展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境。
4.3 讨论反思:引导学生对表演中的情境进行讨论,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成长”,认识到成长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过程。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抽象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文章作者和背景。
2. 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全文:15分钟3. 分析文章:20分钟4. 讨论文章:10分钟5.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展示。
5.2 反馈方式1. 学生自我评价: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2. 教师评价:通过作业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关于成长的成语、名言或故事,分享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收获。
6.2 课后活动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的经历的文章。
2. 组织成长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教法与学法: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
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
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教法与学法: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
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
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二、感受北大1.别忙,让我们先在北大校门外驻足停留一下吧!那里有柔美的未名湖,那里有端庄的博雅塔,那里有埋头治学的伟大学者,那里有潜心读书的才子佳人,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会不会惊扰了那里的宁静呢?让我们抑制住急迫的心情,暂时停留在外,等候主人的邀请吧。
但我们总得干点儿什么吧?对了,我们就呆在这儿畅谈我们心中的北大吧!2.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在上面写下你心目中的北大。
(要求: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掌故等;也可以写你想象中的北大,仍然包括以上几方面的内容。
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量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那里有……”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式。
总之,能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写作阶段(教师巡视)4.学生发言阶段(教师相机补充、完善)三、补充内容1.北大历史: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
“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北大人物: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3.北大建筑:燕园、校门、红楼侧重介绍一塔湖图(戏称“一塌糊涂”)4.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学术前沿,战斗阵地“科学与民主”的口号5.北大逸事:①优秀人物和传统:a. 郁达夫上第一堂课的故事b. 朱光潜评《中国哲学史》的故事c. 北大校园流传的段子②现实中的北大暴露出的阴暗面:a. 网上有人称“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b. 自诩为北大才子写的书名:《狗日的北大》c. 微分拓扑学教授张筑生之死d. 北大教授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e.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四、理性思考说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兴冲冲的脚步或许已不大迈得开了。
我们分明感到:北大虽然脱俗,但也难于免俗,甚至还有丑陋的地方。
但“永远的校园”,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题目呀!尽管我们已变得犹疑,毕竟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审视北大吧!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自由灵魂学生根据文章随机概括“永远”的原因治学精神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独立思想自由乡土永远抗争《成长》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作者介绍:●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
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
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
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
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
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思考: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
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请读出这些句子并进一步分析。
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插叙●多丽丝呢?●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
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三、巩固小结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
四、拓展回忆、说说: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细节课外作业: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
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片段。
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3、本课的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我很重要》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只要我们为光明而奋斗,每一个“我”都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2、学习、领会文章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1、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2、探讨“集体主义”与“我很重要”、“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2、那么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名人说过的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保罗★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谦虚”,大家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