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1的期末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理环境。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4.地貌灾害。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
5.荒漠。
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荒漠如按地貌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来分,可分为岩漠(石质荒漠)、砾漠(砾质荒漠)、沙漠(沙质荒漠)和泥漠(泥质荒漠)等四类。
6.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地震系列。
地震有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而且具有成因联系上的一系列地震。包括:
a.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一次地震。
b.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c.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8.地质作用。
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9.喀斯特作用。
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破坏与改造的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10.水土流失。
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11.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机械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包括人类文明时期的构造运动
12.化石及其形成条件。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形成条件:
①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
②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
③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 O3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
13.融冻作用及其类型。
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
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O℃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人,然后又再度结冰。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2)融冻扰动
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
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此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泥流速度很慢,每年3-4cm,至多也不过30—50cm。
融冻泥流可以发生在多年冻土区或季节冻土深度大的地区,它是冻土区最重要的物移动方式和地貌过程之一。
14.沙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5.海滩及其类型。
海滩是海底泥沙在平衡剖面塑造过程中,由波浪从水下带至岸边堆积而成。
海滩又可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滩和淤泥质海滩。
1)砾石海滩
砾滩由粗大的砾石组成,一般只分布在有砾石供应的海崖前方。有的成为砾石平铺的滩面,略向海倾斜;有的呈砾堤状,宽度较窄,而且两坡较陡。砾石经过反复磨蚀后,磨圆度好或中等,形态扁平、球形或杆形等。
2)沙质海滩
①完全剖面海滩呈堤状,有前后两坡,前坡向海倾,位于潮间带,即前滨,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又称滩面。海滩沙粒因经常受到冲流和退流的簸选作用,分选性较好,由陆向海变细。后坡向陆倾而窄,位于平均高潮面之上,又称为滩肩或后滨,它与滩面之间的交接处突起,成为滩肩脊。滩肩由较为粗大的沙砾组成,它是在大浪时被强劲的冲流挟带,并越过滩肩脊堆积的,分选性较差。
完全剖面海滩发育在乎缓而宽广的水下岸坡上,因为这样才能使激浪流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获得全部的堆积。这种海滩与海岸平行分布,如堤状,故又称为沿岸堤。
②背叠海滩
在狭窄的海岸带,山丘紧靠着水边线,水下岸坡坡度较大,海滩的发育受到地形限制,只能形成单面向海的堆积,后方紧贴着海蚀崖。
3)淤泥质海滩
淤泥质海滩发育于潮间带,主要由涨潮流和河流带来粘土及粉砂堆积而成,此外还有少细砂。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海湾、泻湖以及开阔而平缓的海岸地区。
该类海滩的发育,首先要有丰富的细粒物质来源。其次是潮差不大,加上坡度小的水下岸坡地形,使波浪抵达潮间带时,能量大量消耗,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16.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即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改变了原始产况,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
背斜——一般是向上凸曲,核心部为老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新。
向斜——一般是向上凹曲,核心部为新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老。
17.晶质矿物与非晶质矿物。
晶质体
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称晶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