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7.1 变量与函数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1 变量与函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1 变量与函数

17.1 变量与函数课题变量与函数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变量、常量.(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活动设计[来源:学。

科。

网Z。

X。

X。

K]二次设计课堂导入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t/小时12345s/千米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自学课本并思考课堂导入中的几个问题.自我总结:以上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合作探究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 cm,每 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 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续表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究结论: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 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 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 100(元)关系式:y=10x2.挂1 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挂2 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 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方法规律:(1)变量和常量往往是相对的,相对于某个变化过程,比如s,v,t三者之间,在不同研究过程中,作为变量与常量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常量、变量与字母的指数没有关系,如S=πr2中,不能说自变量是r2.当堂训练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圆的面积公式S=πr2;(2)正方形的周长l=4a;(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常量和变量.(1)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 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2)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1)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板书设计常量与变量1.什么是常量2.什么是变量3.常量与变量的区分教学反思课题变量与函数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2.过程与方法(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如图,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在上述例子中,每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研究和此有关的问题——函数.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思考它们每个问题中是否有两个变量,变量间存在什么联系.探究内容中两个问题都有两个变量.问题(1)中,经计算可以发现:每当售票数量x取定一个值时,票房收入y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早场x=150,则y=1 500;日场x=205,则y=2 050;晚场x=310,则y=3 100.问题(2)中,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每当重物质量m确定一个值时,弹簧长度L就随之确定一个值.如果弹簧原长10 cm,每1 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 cm.当m=10时,则L=15,当m=20时,则L=20.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1)如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探索新知合作探究(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中国人口数统计表年份人口数/亿198410.34198911.06199411.76199912.52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从上面的学习中可知许多问题中的变量之间都存在函数关系.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2.方法规律: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主要应该抓住以下三点:①有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变化而变化;③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函数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但可以有多个自变量数值对应一个函数值).当堂训练1.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某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随这个村人数n的变化而变化.2.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 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板书设计变量与函数1.函数的概念2.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函数值教学反思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2.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通过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以及由点找坐标,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由观察点的坐标、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说明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难点:1.横(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的探究.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的总结.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假如你到了某一个城市旅游,那么你应怎样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呢?如图给出一张某市旅游景点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你是怎样确定各个景点位置的?(2)“大成殿”在“中心广场”南、西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北、东各多少个格?(3)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那么你能表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呢?自学指导1.什么是数轴?2.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原点的定义和象限的划分.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教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新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点.【例】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2.想一想在例题中,(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2)线段CE位置有什么特点?(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归纳小结:(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2)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能适当建立直角坐标系,写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4)横(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y轴,垂直于x轴;连接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x轴,垂直于y轴.(5)坐标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纵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为0.(6)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当堂训练1.D(2,-3)的横坐标是,纵坐标是,点D在第象限.2.如果点E的横坐标为0,那么点E在轴上.3.如果点F的纵坐标为0,那么点F在轴上.板书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2.横坐标、纵坐标3.象限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版版八年级下册17.1函数与变量教案

华东师大版版八年级下册17.1函数与变量教案

17.1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以及运用方程的方法列出具体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知识点梳理:1.变量与常量的概念:(1)变量:数值会产生变化的量,即未知数。

(2)常量:数值不会产生变化的量,即已知数。

2.函数的认识: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研究两个变量(2)两个变量分别为:自变量、因变量(3)当自变量去一个值时,代入相应关系式,因变量只能取一个值3.函数的表示方法:(1)数字语言:习惯上因变量在等号左边(因变量=含有自变量的式子)如y=2x-1,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若x=2y-1,其中x是因变量,y是自变量。

(2)文字语言:y是x的函数,y关于x的函数。

“是、关于”相当于“=”,即y=含x 的式子,y 是自变量,x是因变量。

4.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当关系式是整数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当关系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3)当关系式是偶次方根(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的实数(4)当关系式是表示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进行调整。

5. 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值函数的值即因变量的值,由自变量x可以求出相应y的值,即此时函数的值。

6.函数关系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

(1)函数关系式是等式,例如Y=4X-2,是一个函数关系式,我们就说y是关于x的函数,但不可以说(4x-2)是函数关系式。

(2)函数关系式指明自变量,因变量。

通常等号右边的代数式中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号左边的变量是因变量。

例如:Y=4X-2,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7.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函数法(1)列表法可以看到每一个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2)解析法是用函数关系表示函数,能准确的反应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4)图像法直观的看出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变量与常量✓典例精析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这一问题中,因变量是()A.沙漠B.体温C.时间D.骆驼2.在△ABC中,它的底边是a,底边上的高是h,则三角形面积S=12ah,当a为定长时,在此式中()A.S,h是变量,12,a是常量 B.S,h,a是变量,12是常量C.S,h是变量,12,S是常量 D.S是变量,12,a,h是常量3.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π是变量B.R、C是变量C.R是自变量D.C是因变量4.挂重物后会伸长,测得弹簧长度y(cm)最长为20cm,与所挂物体重量x(kg)间有下面的关系: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与y都是变量,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B.所挂物体为6 kg,弹簧长度为11 cmC.物体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就增加0.5 cm✓ 小题精炼1. 假设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么在下列各量中,变量的个数是( ) ①行驶速度;②行驶时间;③行驶路程;④汽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A.1个B.2个C.3个D.4个2列给出的式子中,x是自变量的是( ) A.x=5 B.2x+y=0 C.2y 2=4x+3 D.y=3x ﹣1✓ 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 典例精析1列曲线中不能表示y 是x 的函数的是( )2.下列关系中,y 不是x 的函数关系的是( )A.长方形的长一定时,其面积y 与宽xB.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其行驶的路程y 与行驶的时间xC.y=|x|D.|y|=x3下列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是函数关系的有( )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长;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③圆的面积与半径; ④y=2017x+365中的y 与x .A.1个B.2个C.3个D.4个✓ 函数自变量取值问题✓ 典例精析1. 使函数y=√3−x 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x ≥3B.x ≥0C.x ≤3D.x ≤02.若函数y=1x−1有意义,则( )A.x >1B.x <1C.x=1D.x ≠1A B C D3.函数y=x 2−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x ≠2B.x ≥2C.x ≤2D.x >2✓ 小题精炼1函数y=1x−3+√x −1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x ≥1B.x ≥1且x ≠3C.x ≠3D.1≤x ≤32.函数y=13−x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x <3 B.x ≥3 C.x ≤3 D.x ≠33.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不正确的是( )A.y=2x 2中,x 取全体实数B.y=√x −2中,x ≥2C.y=√x−3中,x>3D. .y=1x+1中,x ≠1✓ 函数的值✓ 典例精析1.已知变量s 与t 的关系式是s=6t ﹣52t 2,则当t=2时,s=( )A.1B.2C.3D.4 2. 已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满足y=﹣x+2,则当x=﹣1时,对应的y 的值为( )A.1B.3C.﹣1D.﹣33. 如图,若输入x 的值为﹣5,则输出的结果为( )A.﹣6B.﹣5C.5D.6✓ 小题精炼1. 若物体运动的路程s (米)与时间t (秒)的关系式为s=3t 2+2t+1,则当t=4秒时,该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A.28米B.48米C.57米D.88米2.根据如图所示程序计算函数值,若输入的x的值为−13,则输出的函数值为()A.1B.19C.53D.733. 根据如图所示的计算程序计算变量y的对应值,若输入变量x的值为﹣1,则输出的结果为()A.−3B.﹣2C.﹣1D.1。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的关键章节。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量、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及函数图像的绘制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绘制函数图像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变量、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函数图像。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概念的理解。

2.函数性质的掌握。

3.函数图像的绘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利用计算机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函数图像,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4.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函数图像。

3.准备计算机软件,让学生绘制函数图像。

4.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认识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变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变量是如何表示事物的变化。

接着,讲解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函数是如何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使学生对函数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己动手绘制一些简单的函数图像。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性质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并能够将函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展示函数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相关实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初步感知函数的特性。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实例分析函数的性质。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从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性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函数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将函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举例说明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6.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对函数思想的认知。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量、常量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性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函数相关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变量、常量、函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另外,学生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及性质可能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2.掌握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能够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量、常量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量、常量、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变量、常量、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等内容。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什么是数学中的变化?什么是常量?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变量与函数。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变量、常量的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解释清楚变量、常量、函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量与函数》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以及函数的定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变量和函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以后学习代数、几何等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变量,对常量和变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以及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变量、常量和函数的理解,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区别,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量、常量与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函数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变量和函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变量和函数的存在。

通过观察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变量与函数。

2.呈现(10分钟)介绍变量的概念,解释常量与变量的区别。

然后,给出函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17.1.2变量与函数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17.1.2变量与函数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1 2 x 2
互动 4:师:利用幻灯片演示提出的问题。 在上述“试一试“中出现的各个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吗?如果有, 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取值范围。 明确:从“试一试“问题 1 中可以看出”横向与纵向的加数都是正整数,因此
解得 0<x<10(x 为整数) ;在问题 2 中,由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大于 0 并且小于 直角,因此有 0 x 90 ;在问题 3 中,0≤x≤10.
0 0
归纳可知:在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使实 际有意义” 。 互动 5: 例 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2 (1) y=3x-1; (2) y=2x +7; (3) y=
1 ; x2
(4) y= x 2 .
生:讨论交流后,举手上讲台板演,然后学生互评。 明确:在问题(1)和(2)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函数,所以 x 为一切 实数,在问题(3)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分式,必须使分母不为零,所 以 x≠2; ,在问题(4)中,由于函数是关于自变量的二次根式,必须使被开方 式非负,所以 x≥2. 归纳上述结论可知: (相对已学知识而言)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 以下条: (1) 使分母不为零 (2) 使二次根式中被开方式非负 (3)使实际有意义。 互动 6: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例 2 在上述“试一试”的问题(3)中,当 MA=1 厘米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生:独立尝试后与学们交流。 师:请同学们求出(1)当 x=6 时,例 1 中各题对应的 y 值。 (2)当 y=9 时,例 1 各题中对应的 x 的值。 生:推选四名同学板演,互评答题结果。 明确:在给定的函数中,取自变量的一个固定值,可以计算出与之对应的函数 一个值(简称函数值) ,其计算的方法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相同,取一个函数 值,通过构建方程,可以求出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三、质疑再探:( 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 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 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 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 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7.1变量与函数(1)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7.1变量与函数(1)教学设计

17.1 变量与函数(1)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教学内容】《17.1变量与函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1课时,介绍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是典型的概念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与函数等概念,其中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核心内容.【教材分析】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一类数量关系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方程、不等式、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一类数量关系.本节课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就简,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课本的引例较为丰富,但有些内容学生较为陌生,本设计只选取了其中较为简单的例子.考虑到初中列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难点,其本质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y,本节课中涉及的列函数解析式不是新的教学内容(将来学的待定系数法才是新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学情分析】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函数”较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在本节教学中,试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景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借助生活实例,认识“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是什么?”,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知识目标】(1)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初步感知用常量与变量来刻画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变量.(2)借助简单实例,初步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知道存在一类变量可以用函数方式来刻画.能举出涉及两个变量的实例,并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3)借助简单实例,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体会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能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知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数学研究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化繁为简.【情感与态度目标】(1)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引入课题,学生初步感知实际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学科.(2) 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目标解析】函数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知道代数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后也是一个“已知数”,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字母所表示的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朴素的函数关系的实例.学生初次接触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认识常量与变量,理解具体实例中两个变量的特殊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变量与函数概念的核心】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1)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2)唯一对应关系.【教学重点】借助简单实例,从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抽象出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唯一对应”.【教学关键】借助实例,明确由哪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进而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对应”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包括“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不是函数关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已学习了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的运算,学习了列代数式及求代数式的值,会列一次方程(组)及解方程组,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后也是一个“已知数”,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字母所表示的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具有一些朴素的函数实例,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抽象的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困难】学生对“唯一对应关系”的理解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没有实例背景的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应借助学生熟悉的简单实例明确研究函数的目的,理解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的本质,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单值对应).如果直接研究某个量y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去研究另一个与之有关的量x,而x相对于y来说,比较容易研究,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法应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认识“唯一确定、唯一对应”的准确含义.教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函数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与函数的过程,初步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五、教学过程引言:由图片上的解放校园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们已经从七年级走入了八年级,年龄增长了,体重增加了,身高长高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知识增多了。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2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2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2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1节“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变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代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两者。

2.掌握函数的定义,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能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量、常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例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2.设计好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例如:某商品的原价是100元,现进行8折优惠,求优惠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原价和优惠后的价格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2.呈现(10分钟)讲解变量的概念,介绍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通过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变量和常量的含义。

同时,引入函数的定义,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和图象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函数实例,并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案1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教案1

17.1 变量与函数17.1.1 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问题l、右图(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也随之变化。

问题2 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 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问题3 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问题4 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波长l(m)300 500 600 1000 1500频率f(kHz) 1000 600 500 300 200二、讲解新课1.常量和变量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30千米/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3个问题中的体积V和R是变量,而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第4个问题中的l与频率f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300000,是常量.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2.函数的概念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在上述的第1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T因变量(T是t的函数).在上述的2个问题中,s=30t,给出变量t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s惟一值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s因变量(s是t的函数)。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 教案设计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 教案设计

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 变量与函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通过直观感知,领悟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2.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3.学会求已知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学会求给定函数的函数值.(二)能力培养点经历对熟悉的具体事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体验函数是刻画事物变化规律的常用方法,初步形成用函数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习惯.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难点:对函数概念和对应思想的理解.疑点:从图象、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教学思路:问题情境━━概念归纳━━解决问题━━例题演示.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一台学具:三角板一副、几何练习本一本、剪刀一把,正方形卡片若干张.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利用多媒体制作“试一试”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和例题等幻灯片;“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课件、“涂方格子”课件、“重叠部分面积”课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光盘).(2)素材储备利用幻灯片1、2、3、4、5展现“试一试”中问题1、2、3、4和例题,插入相应的对话框和图片;课件:涂方格子、重叠部分面积等.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本课目标1.初步学会从图形(或图象),表格中获取有用信息.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3.能够列出简单问题的函数解析式.(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观察情境图(利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图),并思考:情境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变化的?怎样刻画这些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2.课前热身(1)怎样刻画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规律?(2)怎样刻画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之间的规律?(3)银行里怎样展示存款期限与相应的存款利率之间的规律的?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定量刻画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呢?•数学家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发现引入了函数的知识来表示这个动态过程.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部分知识.(2)四边互动互动1师:利用幻灯片1演示问题1.如图17-1-1是所示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温度T(℃)时间t(时)看图回答:(1)这一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气温在逐渐上升?什么时段气温在逐渐降低?生:首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举手回答.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任选时刻t的一个确定值,温度T•有几个值和这个时刻相对应?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举手回答.明确师生共同归纳:在该图形(或图象)中,任取一个时刻t的一个确定值,温度T都有唯一的一个值和该时刻t相对应.互动2师:利用幻灯片2演示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0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存期x │三月│六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年利率y(%)│ 1.7100 │1.8900│ 1.9800 │2.2500│ 2.5200 │2.7900 │└─────┴────┴───┴────┴───┴────┴────┘观察上表,说一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生:逐个举手回答,不断补充完善.师:观察上述表格,在上述变化过程中,任取存期x的一个确定的值,年利率y有几个值和它对应?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明确师生共同归纳: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任取一个存期x的一个确定值,年利率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和该存期x相对应.互动3师:利用幻灯片3演示问题3.如图17-1-2所示的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和千赫兹为单位表刻的.下表是一些对应的数值.图17-1-2┌───────┬──┬──┬───┬──┬───┐│波长L(米) │300 │ 500│ 600 │000 │1500 │├───────┼──┼──┼───┼──┼───┤│频率f(千赫兹) │1000│ 600│ 500 │300 │ 200 │└───────┴──┴──┴───┴──┴───┘观察表格,你发现L与f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波长L越长,频率f将怎样变化?生:举手回答问题.师:观察表格,在上述变化过程中,任取波长L的一个确定值,频率f有几个值和它对应?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明确师生共同归纳:结论与问题1、2相同.互动4师:利用幻灯片4演示问题4,并播放“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课件.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满足的关系是:S=_____.•利用这个关系式填写下表:┌──────┬─┬──┬─┬──┬───┬──┐│半径r(厘米) │ 1│ 1.5│ 2│ 2.6│ 3.2 │…│├──────┼─┼──┼─┼──┼───┼──┤│面积S(厘米2)│││││││└──────┴─┴──┴─┴──┴───┴──┘从表格中你发现: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 生:完成上述空格,并和同桌交流结果.师:在上述变化过程中,任取圆的半径r 的一个确定值,其面积S•有几个值和它相对应? 生:思考交流后举手回答.明确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与问题1、2、3相同. 互动5师:在问题1、2、3、4中,分别涉及几个可以取不同值的量(变量)?•把它们一一说出来. 生:讨论交流.师:同学们能够把问题1、2、3、4•中反映变化过程的共同规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出来吗?生:独立尝试后,交流讨论.明确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下列结论:(利用多媒体展示或板演)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叫做变量,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在霜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对于变量x 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相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或称y 是x 的函数. 互动6师:根据问题1、2、3、4,说说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 生:交流讨论后,举手回答,不断补充完善.明确 师生共同归纳:函数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例如问题3中的f=300000l,问题4中的S=2r . (2)列表法,例如问题2、3中的表格. (3)图象法,例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 互动7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例题内容.小明为了表示爷爷吃过晚饭后,出门散步、报亭看报、回家的过程,绘制了爷爷离家的路程S(米)与外出的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7-1-3所示),请根据这个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7-1-3t(分)S(米)400402510(1)这个关系图反映了哪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任取变量t 的一个值,变量S 有几个值与它对应,变量S 是t 的函数吗? (3)报亭离爷爷家多远?爷爷在报亭看了多长时间的报? (4)爷爷出门、返回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举手逐个回答问题.明确 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是否是函数,必须把握住函数的概念. 4.达标反馈课堂自侧(多媒体演示)(1)指出下列变化关系中,哪些y 是x 的函数?哪些不是?说出你的理由.①xy=2;(是) ②x 2+y 2=10;(否) ③x+y=5;(是) ④│y │=3x+1;(否)⑤y=x 2-4x+5;(是)(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y 与底角度数x 的关系式;②时速为110千米的火车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行驶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式; ③底边长为10的三角形的面积y 与高x 之间的关系式;④某种弹簧原长20厘米,每挂重物1千克,伸长0.2厘米,挂上重物后的长度y(•厘米)与所挂上的重物x(千克)之间的关系式;⑤某种饮水机盛满20升水,打开阀门每分钟可流出0.2升水,•饮水机中剩余水量-y(升)与放水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式.答案:①y=180-2x ②y=110x ③y=5x ④y=20+0.2x ⑤y=20-0.2x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意义函数 表示法 解析法 列表法图象法 (2)方法归纳函数是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常用方法. (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 1、S 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 为时间,则如图17-1-4所示的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D)AS 2S 1tSBS 2S 1tSCS 2S 1tSDS 2S 1tS2.实践探索 ①实践活动⎧⎨⎩⎧⎪⎨⎪⎩取长为40厘米的铝丝一根,弯折成矩形,通过测量,找出使面积最大时,矩形相邻两边的长度.②巩固练习课本练习第2题、第3题;习题18.1第1题和第4题.(四)板书设计:┌──┬───────────┬───────┐││课题:变量与函数(1) │││例题│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内容│││函数的表示方法││└──┴───────────┴───────┘。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变量的意义,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以及了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较困难,对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课件,用于呈现知识点和引导学生的思考。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商品价格变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变量和函数来描述。

2.呈现(15分钟)讲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通过PPT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7.1变量与函数17.1.1变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变量与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变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以及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变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绘制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变量的概念,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2.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3.掌握函数的性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4.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

四. 教学重难点1.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

2.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3.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函数的性质。

3.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制函数图像,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2.准备函数图像的绘制工具,如函数图像软件或板书。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数、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变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1 变量与函数》教案_11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1 变量与函数》教案_11

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和直观感知,领悟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探索数量关系,会列函数关系式。

掌握函数概念和意义,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预习指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30页,同桌交流,了解函数的各个量以及函数关系三种表示方法; 【预习检测】
1、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 _ 的量。

常量:在变化过程中,始终 ___ 的量。

函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__ _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_ _ _量,y 是_ ___量,y 是x 的__ ___。

2、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___ _____○2____ _____○3___ ___ 3、求出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同步训练】 书上31页练习3题 【课堂小结】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
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
因变量,则y 是x 的函数。

【当堂检测】 练习册21页1~5题 【教学反思】
课 题
变量与函数1
课 型 新授课
组长审核
领导审核
1
3+-=
x x y 2
4--=
x x y。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17.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性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探究归纳问题2 小蕾在过14岁生日的时候,看到了爸爸为她记录的各周岁时的体重,如下表: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在哪一段时间内体重增加较快?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且在1-2岁增加较快.问题3 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观察上表回答:(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解(1) l 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300 000,或者说 l300000=f .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 越小 .问题4 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 表示圆的半径,S 表示圆的面积则S 与r 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 =_________.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 cm 、1.5 cm 、2 cm 、2.6 cm 、3.2 cm 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解 S =πr 2.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 和气温T ,气温T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y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function ).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l300000=f ,问题4中的S =π r 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小蕾的体重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问题3中的300 000,问题4中的π等.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例如,上述问题4中,自变量r表示圆的半径,不能为负数和零,即它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正实数.三、实践应用例1 下表是某市2012年统计的中小学男学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1)从表中你能看出该市14岁的男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2)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从哪一岁开始迅速增加?(3)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解(1)平均身高是155cm;(2)约从14岁开始身高增加特别迅速;(3)反映了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平均身高是因变量.例2 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圆的周长C与半径r的关系式;(2)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千米)和所用时间t(时)的关系式;(3)n边形的内角和S与边数n的关系式.解(1)C=2π r,2π是常量,r、C是变量,r≥0;(2)s=60t,60是常量,t、s是变量,t≥0;(3)S=(n-2)×180,2、180是常量,n、S是变量,n≥3.四、交流反思1.函数概念包含:(1)两个变量;(2)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3.函数关系三种表示方法:(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4. 函数的取值范围: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五、检测反馈1.举3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关系的例子.2.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1)三角形的一边长5cm ,它的面积S (cm 2)与这边上的高h (cm)的关系式是h S 25 ; (2)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为α,则另一个锐角β(度)与α间的关系式是β=90-α ;(3)若某种报纸的单价为a 元,x 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则购买报纸的总价y (元)与x 间的关系是:y =ax .3.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 (元)与学生数n (个)的关系;(2)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 (个)与单价a (元)的关系.4.填写如图所示的乘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24的格子涂黑.若用x 表示涂黑的格子横向的乘数,y 表示纵向的乘数,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量与函数》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章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进而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方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

2.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函数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2.函数的性质。

3.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函数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学案例。

2.制作PPT,展示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现象?从而引出函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讲解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如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值等。

通过PPT动画展示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函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数学案例,探究函数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答部分学生的作业,讲解错误之处,巩固所学知识。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介绍了函数及其图象,而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定义,并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常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并通过图象来直观地理解函数。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变量的概念,理解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2.掌握函数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关系。

3.能够通过图象来直观地理解函数,并能够绘制简单的函数图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关系。

2.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并通过图象来直观地理解函数。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并通过图象来直观地理解函数。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

2.准备函数图象的示例,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和年龄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即年龄增加,身高也会增加。

从而引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介绍变量与函数的定义。

变量是指在数学中可以取不同值的量,而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常量和变量的区别,如在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中,年龄是变量,而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是常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 变量与函数(1)教学目标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性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问题1 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探究归纳问题2小蕾在过14岁生日的时候,看到了爸爸为她记录的各周岁时的体重,如下表:周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体重(kg)7.912.215.618.420.723.025.628.531.234.037.641.244.9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在哪一段时间内体重增加得较快?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且在1-2岁增加得较快.问题3 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观察上表回答:(1)波长l 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________.解: (1) l 与 f 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 =300 000,或者说l300000f .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越小 .问题4 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 表示圆的半径,S 表示圆的面积,则S 与r 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 =_________.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 cm 、1.5 cm 、2 cm 、2.6 cm 、3.2 cm 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 S =πr 2.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 和气温T ,气温T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function).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l300000f ,问题4中的S =π r 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小蕾的体重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 (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问题3中的300 000,问题4中的π等.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例如,上述问题4中,自变量r 表示圆的半径,不能为负数和零,即它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正实数. 三、实践应用例1 下表是某市2017年统计的中小学男学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2)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从哪一岁开始迅速增加?(3)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解: (1)平均身高是155cm ;(2)约从14岁开始身高增加得特别迅速;(3)反映了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平均身高是因变量.例2 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圆的周长C 与半径r 的关系式;(2)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 (千米)和所用时间t (时)的关系式; (3)n 边形的内角和S 与边数n 的关系式.解: (1)C =2π r ,2π是常量,r 、C 是变量,r≥0;(2)s =60t ,60是常量,t 、s 是变量,t≥0;(3)S =(n -2)×180,2、180是常量,n 、S 是变量,n≥3.四、交流反思1.函数的概念包含: (1)两个变量;(2)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3.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 (2)列表法; (3)图象法.4. 函数的取值范围: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五、检测反馈1.举3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关系的例子.2.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1)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 ,它的面积S (cm 2)与这边上的高h (cm)的关系式是h S 25; (2)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为α,则另一个锐角β与α间的关系式是β=90-α ;(3)若某种报纸的单价为a 元,x 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则购买报纸的总价y (元)与x 间的关系是:y =ax .3.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 (元)与学生数n (个)的关系; (2)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 (个)与单价a (元)的关系.4.填写如图所示的乘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24的格子涂黑.若用x 表示涂黑的格子横向的乘数,y 表示纵向的乘数,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17.1 变量与函数(2) 教学目标1.掌握根据函数关系式直观得到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实际背景对自变量取值的限制.2.掌握根据函数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 过程性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2.联系求代数式的值的知识,探索求函数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1)填写如图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 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 表示,试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解:如图能发现涂黑的格子成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y =10-x .问题2 试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 与底角的度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y =180-2x .问题3 如图,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 的边长均为10 cm ,AC 与MN 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A 与点M 重合,让△ABC 向右运动,最后点A 与点N 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 cm 2与MA 的长度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21x y . 二、探究归纳思考: (1)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取值范围.(2)在上面问题1中,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多少?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多少?分析: 问题1,观察加法表中涂黑的格子的横向的加数的数值范围.问题2,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x 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问题3,开始时点A 与点M 重合,MA 的长度为0cm ,随着△ABC 不断向右运动的过程中,MA 的长度逐渐增长,最后点A 与点N 重合时,MA 的长度达到10cm.解: (1)问题1,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1≤x ≤9; 问题2,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90; 问题3,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10.(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7;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4.上面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解析法表示的,又例如:s =60t , S =πR 2.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必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如,函数解析式S =πR 2中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如果式子表示圆面积S 与圆半径R 的关系,那么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就应该是R >0.对于函数 y =x (30-x ),当自变量x =5时,对应的函数y 的值是y =5× (30-5)=5×25=125. 125叫做这个函数当x =5时的函数值. 三、实践应用例1 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1) y =3x -1; (2) y =2x 2+7; (3)21+=x y ; (4)2-=x y . 分析: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只能取使式子有意义的值.例如,在(1),(2)中,x 取任意实数,3x -1与2x 2+7都有意义;而在(3)中,x =-2时,21+x 没有意义;在(4)中,x <2时,2-x 没有意义.解: (1)x 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2)x 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3)x 的取值范围是x ≠-2;(4)x 的取值范围是x ≥2.归纳: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分母中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式子;(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例2 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某市民用电费标准为每度0.50元,求电费y (元)关于用电度数x 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20cm 2,设它的底边长为x (cm),求底边上的高y (cm)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3)在一个半径为10 cm 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半径为r (cm)的同心圆,得到一个圆环.设圆环的面积为S (cm 2),求S 关于r 的函数关系式. 解: (1) y =0.50x ,x 可取任意正数; (2)xy 40=,x 可取任意正数; (3)S =100π-πr 2,r 的取值范围是0<r <10.例3 在上面的问题(3)中,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解:设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MA 的长为x cm ,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221x y =. 当x =1时,211212=⨯=y . 所以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21cm 2. 例4 求下列函数当x = 2时的函数值: (1)y = 2x -5 ; (2)y =-3x 2 ; (3)12-=x y ; (4)x y -=2. 分析:函数值就是y 的值,因此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解: (1)当x = 2时,y = 2×2-5 =-1; (2)当x = 2时,y =-3×22 =-12;(3)当x = 2时,y =122-= 2; (4)当x = 2时,y =22-= 0. 四、交流反思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②函数的解析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等于零;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零.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2.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五、检测反馈1.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 cm ,它的各边长减少x cm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为y cm.求y 和x 间的关系式;(2)寄一封质量在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 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 (元)与n 间的函数关系式;(3)矩形的周长为12 cm ,求它的面积S (cm 2)与它的一边长x (cm)间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一边长为2 cm 时这个矩形的面积.2.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1)y =-2x -5x 2; (3) y =x (x +3); (3)36+=x xy ; (4)12-=x y . 3.一架雪橇沿一斜坡滑下,它在时间t (秒)滑下的距离s (米).由下式给出:s =10t +2t 2.假如滑到坡底的时间为8秒,试问坡长为多少?4.当x =2及x =-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1) y =(x +1)(x -2);(2)y =2x 2-3x +2; (3)12-+=x x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