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提出这一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2-0038-02

中介语(interlanguage,il)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族际语,过渡语,中间语或学习者的语言。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首次提出。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这一体系既非母语,也非目的语,而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

英语学习受个体差异,语言环境,学习策略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内化过程。但无论学习者如何努力,总是很难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水平。很多学习者在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像学习初期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停滞不前。selinker把这一现象称为石化(fossilization)。

1 中介语石化的原因

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二语学习策略;(4)二语交际策略;(5)目的语过度概括。显然,这五个过程所导致石化现象是不难理解的。后来,语言学家们又指出,石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

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的制约,外在因素主要指缺乏学习机会和反馈性质对学习者二语使用的影响。lenneberg根据乔姆斯基有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的原理,认为人类具有“潜在的语言结构”(1atentlanguage structure),正是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才使得人类能够“自然”习得母语,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但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只有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才能激活,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再激活。从而丧失了掌握语言的最佳机制,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中介语的石化现象。lenneberg于1967年提出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最容易习得语言(2-13岁),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到13岁为止。过了青春期以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确定,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左脑,大脑功能侧化,因此语言发展势必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语言石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认知因素的制约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认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心理和智力过程,与人类大脑获取,处理。保存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密切相关,语言知识的掌握与其他知识的掌握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观从语言内部处理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石化形成的原因。andemon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既掌握事实。而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进行各种认识活动的知识,即指怎样去做。两种知识相互依存,在使用过程中

相互作用。在语言掌握中陈述性知识需要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达到处理自动化。anderson认为,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陈述阶段(或认知阶段);(2)知识编辑阶段(或“联络”阶段);(3)“自动无意识”阶段。母语习得者几乎都能达到第三个阶段,而一般二语习得者只能达到第二个阶段,很难达到完全自动无意识的境界。anderson认为。石化可能与学习者习得的陈述性知识在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时受阻有关,从而导致学习者目的语水平停滞不前。

bickeaon(1975)认为,学习者缺乏接受目的语输入和使用的机会也会产生石化。这是影响我国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习者能够接触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或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就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达到学习上的另一次高峰期。(戴炜栋、牛强,1999)。

石化现象反馈性质的代表人物是vigil和oller(1976)。这一理论认为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认知信息,另一种是情感信息。认知信息包括事实、猜想和信念,都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信息以超语言的形式,如面部表情、声调和手势来实现。交流中所得到的反馈对学习者可产生肯定、中立或否定的心理作用。肯定的认知反馈和否定的情感反馈易引起石化,反之则防止语言的石化。

2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教学启示

2.1 英语教育早期化

80年代的中国,英语教育的起始时间是初中一年级。初一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在12-13岁,刚好超过了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后来,英语教育改革者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开始年龄太晚是英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了早期化的趋势。最初在部分大城市试行,后来逐渐向全国各地区推广。学习年龄从小学三年级提前至一年级,甚至幼儿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2 英语教学法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致使很多学习者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现在的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和监控者的角色。在重视词汇、语法等基本功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自2007年以来,学院实施了csd(communieative skills development)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包括交际英语,英语听说及外教口语三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英语听说课,这门课没有教材,教师播放英文录音,学生逐句复述,然后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经过不断的听写和模仿和复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3 重视目的语输入的质和量

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应重视目的语输入的质和量。krashen(1982)认为,人们

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出于i+1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只有这种输入才是最佳语言输入。他甚至把能否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作为判断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毫无疑问,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接受大量的最佳输入,才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水平。教师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选择正确的教学材料。教材的难易程度应比学习者水平略高,对其具有挑战性,通过努力可以理解接受为宜。

2.4 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至关重要。首先,单一枯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美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学唱英文歌曲。戏剧、情景剧表演,英语竞赛,英语游戏等等。其次,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投影仪等等。使英语课堂变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视听盛宴。教师还可制作精美的电子教学课件,选择优秀的英文电影或歌曲片断和学生学习分享。最后,教师对所教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应偏袒优等生而冷落基础差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后进者,更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热情,教学方式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帮助他们逐渐建立学习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