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合集下载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摘要] 审计抽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实务中,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便捷,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文站在内部审计的角度,从对审计抽样的理解与定位入手,介绍了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选取方法及对抽样的样本设计,并结合油田企业内部审计实践活动的具体实例,论述了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提出了提高抽样利用水平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应用现代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业务数据,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抽样审查代替全面审查,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多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采用全面详查的方法,对所有经济业务和会计凭证进行详细核查。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业务总量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审计时间上考虑,详细审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人员逐步在工作中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规范审计抽样工作,提高审计抽样工作的质量,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提高。

一、内部审计抽样概述(一)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中的定义在内部审计中,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分类1.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能力来确定需要抽查的样本量、选取样本和推断总体的审计抽样方法。

判断抽样的有效性和风险程度取决于使用这项技术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

2.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根据概率论的原理确定抽查的样本量,随机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

(三)审计抽样的特征1.审计抽样抽取的是详细审计资料中的一部分。

详细审计是指百分百地审计对象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并根据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2010-05-25 11:54:01| 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

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

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

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

浅析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

浅析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

浅析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8-10T02:43:47.811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作者:邹文彦[导读] 使企业在愈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管理实力的有效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林泉航天电机有限公司摘要: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决定了内部审计效能发挥的程度,内部审计质量检验的手段不是内部审计发现了多少重要问题,而是审计问题是否整改到位以及审计成果是否得到有效运用,如果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内部审计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促进企业提升管理的保障,也是是内部审计成效的集中反应,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是打通内部审计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现状;重要意义;举措;成效从内部审计过程和结论看,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与企业管理存在必然联系,内部审计就是不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漏洞,通过问题整改,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而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最终体现为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对于扩大内部审计影响力、树立权威性,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又推动了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内部审计要转变“重过程轻结果运用”的观念,加大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力度,促使企业成果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愈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管理实力的有效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内部审计成果的含义:内部审计成果是指经过实施内部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内部审计结论与建议。

如果把内部审计工作比喻为一项产出作业,那么内部审计成果包括了内部审计报告、管理建议、风险提示等方面,在实践中,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机构最终的核心“产品”,是内部审计成效的集中反应。

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现状1.内部审计质量不高,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内部审计成果。

一是由于内部审计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要求不高,审计过程不严,难以实现高质量内部审计;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问题整改和改进的管理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三是一些内部审计项目年年审,发现的问题大同小异,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四是即使发现了问题,有些顾忌“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规范如下,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中按规定遵照执行。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质要求,审计工作可分为以下步骤:步骤一:审计立项与授权一、审计立项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1、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2、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

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二、审计批准与授权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步骤二:审计准备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

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

2)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3)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4)资产的护卫情况。

5)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背景资料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内部审计准则审计信息采集方法

内部审计准则审计信息采集方法

内部审计准则审计信息采集方法内部审计准则是指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审计信息采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涉及到收集、整理和分析与审计对象有关的各类信息和数据。

本文将从内部审计准则出发,介绍审计信息采集的方法,并逐步详细解答相关问题。

一、审计信息采集的方法在内部审计准则中,审计信息采集被视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了解审计对象的情况、评估风险和确定审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审计信息采集方法:1. 文件审查法文件审查是指对审计对象的各类文件、记录和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并通过解读文件内容来获取审计信息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复印或扫描文件来获取需要的信息。

文件审查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并且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持。

2. 询问法询问法是指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并提问,获取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面谈、电话咨询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被审计对象进行交流,了解其工作过程、操作规范和内部控制措施等情况。

询问法具有直接性强、能够获取实际操作情况的优势,但受到被询问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有效进行沟通和解读。

3.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操作方式等,获得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观察法可以直接了解审计对象的实际工作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并提供实际的证据支持。

但观察法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

4. 抽样法抽样法是指通过抽取一部分数据或信息,代表整体进行审计。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规模、多样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抽样比例和方法,从抽样数据中获得相关信息。

抽样法可以降低工作量、提高效率,但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抽样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内部审计准则对审计信息采集的要求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审计信息采集应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1. 全面性原则审计信息采集应进行全面性的收集,确保审计对象的全面了解,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和数据。

审计学第五版课后答案[审计风险评估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学第五版课后答案[审计风险评估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学第五版课后答案[审计风险评估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现代审计学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已成为现代审计理论研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审计风险评估的定义和审计风险模型,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如何确定实审计重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估内部审计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对审计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和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当下审计理论研讨的主要课题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审计风险定义、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三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规避问题。

■一、审计风险与评估目的那么,这三者是如何导致审计风险的呢?一是固有风险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

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必然存在,审计人员无法防范控制风险。

三是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存在,会导致检查风险,但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

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首先,评估审计风险是为了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其次,评估审计风险是为了更好的规划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另外,在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一旦确认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增强审计效果。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一)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一是报告方面的考虑,如报告主要使用者的需求、标准等;二是经营方面的考虑,如总体经济环境、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等;三是规章制度方面的考虑;四是被审计单位财务和资本化状况;五是被审计单位与主要客户、供应商、相关团体之间的独立程度;六是收集审计证据的轻松程度和成本。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抽样结果的评价应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推断审计总体持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根据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二)选取样本;(三)对样本执行审计测试;(四)评价样本;(五)根据样本评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六)形成结论。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审计总体。

是指审计对象的各个具体单位组成的整体;(二)抽样单位。

是指构成审计总体的单位项目;(三)样本。

是指在抽样过程中从审计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单位组成的整体;(四)误差。

是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五)可容忍误差。

内部审计工作法

内部审计工作法

内部审计工作法在公司中,内部审计工作经常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又神秘的职能部门,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内部审计员在做些什么。

但事实上,内部审计员是公司治理架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为公司提供独立的、客观的、系统性的审计服务,以保障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同时提供帮助和建议改进公司的经营和治理。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内部审计工作法》,其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能,这些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助内部审计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内部审计员所面临的挑战,下面我将就几个印象深刻的点进行阐述。

首先,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各种技能和能力。

在本书中,强调了内部审计员必须具备审计技能、沟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和能力的掌握对于内部审计员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审计工作的因素很多,内部审计员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技能和能力来应对各种情况,最终完成审计任务。

其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注重方法和流程。

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遵循特定的方法和流程,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书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内部审计方法,例如风险评估、控制评估、测试和抽样等,这些方法会帮助内部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更加科学和严谨。

此外,内部审计员在进行审计时还需要关注审计流程,注意审计工作的计划、执行、报告和跟踪等环节,确保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都得到合理的控制和管理。

最后,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有合适的工具和技术。

如今的内部审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内部审计员需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新技术和工具,例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在利用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机密信息的安全,确保内部审计的机密性和保密性。

总之,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专业的工作,需要内部审计员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在处理各种挑战和问题时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和质量。

审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检查,以便对总体进行推断。

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对于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审计抽样方法。

首先,随机抽样是最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

在进行随机抽样时,每个样本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中,从而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客观性。

随机抽样可以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等方式进行。

其次,系统抽样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系统进行抽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总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有序性的情况。

系统抽样可以通过等距抽样和等比抽样等方式进行。

再次,区间抽样是将总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后,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抽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总体有序排列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减少随机性带来的误差。

最后,判断抽样是一种根据某些特定的判断标准进行抽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计对象具有一定特征或特定情况的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审计目的的不同,可以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抽样方法,以达到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进行抽样时,还需要注意样本的大小和抽样的精度,以及对样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总之,审计抽样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对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审计抽样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是指在组织内部对经济利益问题进行独立评价和鉴定的一种管理活动。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帮助组织达到经济效益、风险控制、合规性和内部控制目标。

下面将介绍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1.工作底稿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事前制定的审计程序、档案和证据,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来审计组织的活动。

这种方法对于了解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非常有用。

2.抽样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人员、活动、过程和文件等进行抽样,从而推断整个组织的状况。

这种方法可以在比较短时间内对组织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

3.风险管理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内部的风险,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种方法对于提升组织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力非常重要。

4.统计分析审计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内部的数据,发现问题和趋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帮助组织做出准确的决策。

5.问题解决审计法:通过对组织内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改进组织的运作和提高效率非常有帮助。

7.环境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环境风险和环境绩效,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这种方法对于提高组织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要。

8.合规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合规性,发现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合规措施和建议。

这种方法对于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诚信度非常重要。

总之,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目标和需求进行。

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内部审计的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文献审查:审查与审计对象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包括合同、报告、政策、流程等,以了解组织的运营情况,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2. 访谈:与组织内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包括管理层、员工和利益相关方,以了解他们的职责、行为和观点,并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解释。

3. 观察:直接观察组织的运作和流程,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和最佳实践,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4.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评估组织的绩效和风险情况。

数据可以来自内部系统、财务报表、采购记录等。

5. 抽样:对组织的一部分进行抽样,以代表整个组织,并进行审计。

抽样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成本。

6. 测试和确认:通过进行控制测试、数据核实等,以确认组织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评估风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7. 比较和对比:将组织的运行情况与行业标准、最佳实践或其他组织进行比较,以发现差距和改进的空间。

8. 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潜在影响和概率,
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

9. 缺陷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记录、追踪和跟踪,确保及时解决并持续改进。

10. 报告和沟通:将审计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和格式进行报告,
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讨论,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进的落实。

论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论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2 过分层抽样确定 审计对 象的样本 . 通
济 业 务 和 会 计 凭 证 进 行 详 细 核 查 , 称 详 审 计 成 效 相 适 应 的 一 贯 要 求 , 用抽 样 审 数 量 又 运 查 法 , 十 多年 来 , 着 我 国经 济 高 速 发 展 , 计 , 以 根 据 审 计 的 重 要 性 原 则 , 必 对 所 三 随 可 不 当年 该 企 业 营 销 部 门共 签 订 石 油 焦 销
◎ 文 /涂 展 然
吨 自营 产品,9 6 77 万 元 。 对 订 单多 、 种 13 1 .3 面 品
杂 、 量 大 、 计 时 间紧 的 局 面 , 数 审 只有 运 用抽
样 审 计 的 方 法 才 能尽 快 找 出审 计 重 点 和 问


有 经 济 业 务 多样 , 成 海 量 的 经济 信 息 , 形 如 题 , 效 地 完成 审 计任 务 。
对 象 , 照内部 控 制 制度 的有 关 规 定 , 点 进 按 重
务 量 相 对 较 小 , 本 上 能 够 通 过 全 面 详 查 基
见 。 2 . 抽样审计符 合成 本和效 益的一贯 原 行 检 查 ( 下 表)
的审 计 方 法 完 成 审 计 任 务 , 企 业 所 有 经 则。 即对 审计工作 有时效 要求, 也有审计 成本和
确 计 目 , 为 创 新 企 业 内部 审 计 工 作 的 重 点 主 要 来 源 于 小 部 分 自销 和 外 销 产 品, 定 自 标 成
充 之 一 , 别是 企 业 集团公 司 和跨 国公 司, 特 经济 营 产品 为审 计 重 点 。 分 利 用现 代 化 查 证 系
S 迅 业务 和 会 计 记 录 多而 复 杂 , 计 人 员要对 所 统 AI 强 大 的统 计 和查 询 功 能 , 速 从 十 余 审

内审的方法和技巧

内审的方法和技巧

内审的方法和技巧内审(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内审通过使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以下是内审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风险基础审计法:内审人员首先会评估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然后确定审计的优先次序,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

这种方法有助于内审人员集中精力在可能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上。

分析性复核法:内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数据,发现异常或不一致之处,从而揭示潜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需要对数据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以便快速识别出异常情况。

抽样审计法:由于内审资源有限,内审人员通常无法对所有交易和记录进行详细检查。

因此,他们会采用抽样审计法,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检查,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询问法:内审人员通过与组织内部的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看法和经验,从而获取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

这种方法需要内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访谈能力。

观察法:内审人员通过亲自观察组织的运营过程和环境,了解实际情况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需要内审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流程图法:内审人员可以绘制流程图来展示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措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其有效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内审人员发现流程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穿行测试法:内审人员会选取一笔或若干笔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或事项,从头到尾检查其处理过程,以确认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执行并产生预期效果。

这种方法有助于内审人员评估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除了以上方法和技巧外,内审人员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便更好地执行内审工作。

同时,他们还需要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避免受到任何外部压力或干扰。

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

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

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内部审计是组织自我监督和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组织内部运营、流程、控制体系进行独立、客观、全面的评估,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组织改进和提升绩效。

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筹备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开始前,需要进行筹备工作。

筹备阶段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资源和时间,并编制审计计划。

此外,还需确定审计委员会、明确审计工作的职责与权限。

2.信息收集:审计师在开始工作以前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包括审查组织的文件、记录、政策、制度、流程等,了解组织运营的背景和全貌。

此外,还可与关键人员进行访谈、调查等,了解他们对组织的认识、看法和意见。

3.风险评估: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对组织内部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组织存在的风险,并判断其影响程度和优先级。

这有助于确定审计重点和方式。

4.计划审计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性审计程序和控制性审计程序。

测试性审计程序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核对等方式,验证组织的操作、流程、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控制性审计程序主要是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弱点和改进的空间。

5.审计实施:审计实施是整个内部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

审计师按照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收集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形成审计发现。

同时,审计师需要与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编写审计报告:审计完成后,审计师应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审计发现,提出合理的建议。

报告要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操作。

此外,还应尽量量化和具体化审计发现和建议的影响。

7.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在审计报告发布后进行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组织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审计建议得到落实,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还可以为未来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规范如下,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中按规定遵照执行。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质要求,审计工作可分为以下步骤:步骤一:审计立项与授权一、审计立项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1、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2、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

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二、审计批准与授权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步骤二:审计准备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

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

2)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3)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4)资产的护卫情况。

5)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背景资料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审计专业《内部审计准则: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审计专业《内部审计准则: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第2108号审计具体准那么——审计抽样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标准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审计根本准那么?,制定本准那么。

第二条本准那么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

第三条本准那么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那么。

第二章一般原那么第四条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审计工程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确实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充分性和经济性原那么。

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对象及其审计目标相关;充分性是指抽样总体能够在数量上代表审计工程的实际情况;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确实定符合本钱效益原那么。

第六条审计抽样方法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选取的样本应当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

第八条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业务活动中存在重大差异或者缺陷的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抽样结果的评价应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推断审计总体特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根据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二〕选取样本;〔三〕对样本进行审查;〔四〕评价抽样结果;〔五〕根据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六〕形成审计结论。

第十一条审计抽样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审计总体,是指由审计对象的各个单位组成的整体;〔二〕抽样单位,是指从审计总体中抽取并代表总体的各个单位;〔三〕样本,是指在抽样过程中从审计总体中抽取的局部单位组成的整体;〔四〕误差,是指业务活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差异或者缺陷;〔五〕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差异或者缺陷的最大程度;〔六〕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审计人员预先估计的审计总体中存在的差异或者缺陷;〔七〕可靠程度,是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八〕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九〕样本量,是指为了能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结论所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十〕其他因素。

抽样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抽样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抽样 审计在基层央行 内部审计 中的应用
◆ 周冬雪
审计抽样 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 为判 断抽样 , 由审计 人员根 据专业 判 是确定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程度 ,一 计时 ,从审计对象 总体 中选 取一定数 断来确 定样 本量 、 取样本 和对样 本 般 分为固定样本抽样 、停——走抽样 选
但 项 目实施审计程序;() 2 所有抽样单元 能 比统 计抽样 花费 的成本要 小 , 统 法 ,其 中变 量 抽样 包 括 均值 估计 抽 计抽样 能客 观地 计量 抽样风 险 审计 样 、差额 估计抽 样和 比率估计 抽样 。 均有被选取 的机会;() 3 审计测试的 目
决 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 交易类型 人 员 的 职 业 判 断 能 力 , 定 样 本 能 否 基 层 央行 各 个部 门业 务存 在 很大 差
有效地 别 ,应选用不 同的抽样方法 ,对办公 的某一特 征;() 4 审计抽样不等同于抽 客观地反 映总 体的真 实情况 ,
查。 抽查作为一种技术 , 以用于审计 利用 审 计人 员 的 经验 ,恰 当地 设计 室 、货 币信贷等 部门 ,主要审计相关 可 调查 、确定审计重点、取得 审计证据 , 非统 计抽 样 ,可 以达 到统 计 抽样 的 部 门是否 正确履行 相应 职能 的审计 , 般采用属性抽样 ;对金 融服务类部 在 使用中具有随意性。而审计抽样作 效 果 。 审计 人 员既 可 以采 用 统 计抽 也可 以采用 非统计 抽样 , 可 以 门, 还 主要包括 外汇 管理 、 征信管理 、 营 为一种审计方法 , 需运 用统计学原理 , 样 ,
分 为 多个 子 总 体 的 过 程 ,每 个 子 总 体 由一 组具 有 相 同特 征 的抽 样 单 元组
和 可容忍偏 差率三个相 关 因素 。根据 可接受 的信赖过度 风险选择相应 的抽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审计人员根据这种现象发现了线 索,扩大了检查范 围 ,通 过 AIS 审 计 查 证 系统“销售单据一致性查询”程序,快速 地将这类现象的销售订单查出来, 并进 行了汇总,及时地反映了问题,堵塞了管 理中的漏洞。
三、对抽样审计的几点认识
45 1. 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抽样 审计月刊 2012 年第 9 期(总第 293 期)
O审计广角
Shenjiguangjiao
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凃晨然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 要:本文通过审计案例说明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科学合理运用抽样审计方法的效果,总结了审计抽样的经验和 做法,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抽样有了新的认识,说明了科学的审计抽样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审计重点,高效完成审计任 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S 审计广角 Shenjiguangjiao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开展方式的探讨
■姚 芸 / 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 的管理控制机制。 本文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浅析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通过对抽取样本的检查, 审计人员 发现部分销售业务发生时间顺序不一致 的现象,如:销售订单 41367,合同签订时 间是 2008 年 1 月 14 日 , 订 单 创 建 日 期 是 2008 年 1 月 17 日 , 交 货 单 开 出 日 期 是 2008 年 1 月 17 日 , 实 际 发 货 过 账 日 期 是 2008 年 1 月 12 日 , 到 款 时 间 为 2008 年 1 月 17 日。这种异常现象的实质 是先发货而后付款的行为, 违反了该公 司关于“先付款,后发货”的销售政策。

内部审计考试习题 第09章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内部审计考试习题 第09章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因素中,除()外,均与样本成正向关系。

A、审计总体规模B、可信赖程度C、可容忍误差D、预期总体误差2.注册会计师采用系统选样法从连续编号的发票中抽取5%进行审查,在抽取样本时,每个样本之间的间隔为()。

A.10B.20C.50 D.1003.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审计程序。

A、计算B、检查C、观察D、盘点4.统计抽样样本及非统计抽样样本的重要区别是统计抽样样本()A.不需要判断;任何项目都是由公式所算出的B.所需样本数较少C.可获得较正确的结果D.控制抽样风险可量化5.下列属于抽样风险的信赖不足风险是()。

A.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存在重大错误的账户余额得出不存在重大错误的结论B.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不存在重大错误的账户余额得出存在重大错误的结论C.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高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D.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低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6.如果为审查企业是否是将验收报告与进货发票相核对后才核准支付采购货款,注册会计师抽查发票及其有关的验收单据时,不属于“误差”的是()。

A.未附验收单据的任何发票B.发票虽附有验收单据,但该单据却属于其它发票C.发票与验收单据所记载的数量不符D.每张凭单上均附有验收报告及发票7.有关审计抽样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可采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只要运用得当,均可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B.计抽样适用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的所有审计程序C.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影响运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D.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率二、多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的预期误差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前期审计所发现的误差B、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C、内部控制的评价D、分析性复核的结果2.注册会计师为了测试企业是否在将验收报告与进货发票核对后才核准支付采购货款时,应将()的发票视为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一、审计抽样原理
(一)概念
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审计抽样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样本数量与分布,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并对所抽取的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价,最后以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非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依据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得当,同样可以得到统计抽样一样效果。

2、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

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

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

无论是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审计抽样三个阶段
审计抽样适用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验证与某一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细节测试,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如固定资产的价值)。

审计人员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使用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样本设计阶段
(1)确定测试目标。

控制测试的目标是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以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定义总体。

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3)定义抽样单元。

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文件资料。

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

(4)分层。

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

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5)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

在细节测试中,误差是指错报。

审计人员定义误差构成条件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

2、选取样本阶段
(1)确定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

审计人员应当确定足够的样本规模,以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但如果样本规模过大,则会增加审计工作量,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加大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就会失去审计抽样的意义。

(2)选取样本。

不管使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在选取样本项目时,审计人员都应使总体中的每个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以避免偏向是很重要的。

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随机规则,在统计和非统计抽样中使用),系统选样(随机规则,在统计和非统计抽样中使用),随意选样(非随机规则,非统计抽样中使用)。

(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通常对每一样本项目实施适合于特定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

3、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样本误差。

审计人员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偏差或错报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2)推断总体误差。

当实施控制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
本中发现的偏差率推断总体偏差率,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当实施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祥的错报金额,并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3)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应评价样本结果,以确定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是否得到证实或需要修正。

两种情形。

一种是,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

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应当将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另一种是,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评价。

当实施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

二、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根据审计抽样原理,内部审计工作中在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审定财务报表金额时,可以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合理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结论。

由于统计抽样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型审计项目,我们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规模较小,较适宜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

非统计抽样方法是指依据我们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一)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
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判断被审计单位应在哪些环节建立内部控制,然后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下面以资金支付审批的合规性
审查为例简要说明具体运用方法。

1、确定测试目标
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支付过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主要包括:付款凭证的审批签字是否齐全;大额对公付款是否使用支票、网银等支付方式;付款凭证是否存在收据代替发票的现象;付款凭证的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

2、确定总体与抽样单元
总体: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期间的所有现金、银行付款凭证。

抽样单元:每一张付款凭证。

3、分层
控制测试中通常无需对总体进行分层。

4、确定误差构成条件
付款凭证的审批签字不齐全;大额对公付款使用现金支付;付款凭证存在收据代替发票的现象;付款凭证的会计科目不规范。

5、确定样本规模
人工控制最低样本规模表:
根据上表,审计期间的每个年度至少应抽取25个付款凭证进行审查。

6、选取样本
三种选样方法包括:随机数表、系统选样、随意选样。

以系统选样方法为例:(1)计算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2)确定
样本起点(在1到选样间距之间选择),(3)从样本编号列表选取相
应样本。

7、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样本误差。

对所抽取的付款凭证依据规定的审批程序、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标准进行审查,记录测试结果,对审计发现的不合规凭证,分析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8、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如果抽取的样本中未发现不合规凭证,可以得出资金支付符合规定的结论。

如果抽取的样本中发现了不合规凭证,则应扩大样本量,根据对新增加样本的审查结果,确定被审计单位在资金支付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或是舞弊行为,分析不合规凭证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提出审计建议。

(二)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审定财务报表金额
审定财务报表金额时,应首先对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对财务报表金额进行审定。

下面以期末固定资产存在审定为例简要说明具体运用方法。

1、确定测试目标
审定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存在的,假设固
定资产账面原值为1000万元。

2、确定总体与抽样单元
总体: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清单。

抽样单元:清单中的每一项固定资产。

3、分层
将总体按账面金额进行分层,假设按固定资产原值大小共分为三层,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共7项,总金额500万元;金额在1-10万元的,共50项,总金额300万元;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共150项,总金额200万元。

对金额10万元以上的,进行单独测试。

金额10万元以下的,抽样测试,抽样总体为200项,总金额500万元。

4、确定误差构成条件
固定资产实际盘存数与清单不符;固定资产已毁损无法继续使用,但尚未执行报废程序。

5、确定样本规模
确定样本规模的模型如下: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可容忍错报:指设定的货币金额,审计人员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错报不超过该货币金额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

本例中确定的可容忍错报水平为10万元。

保证系数表:
假设保证系数为1.2
样本规模=(500/10)*1.2=60
6、选取样本
从金额在1-10万元的固定资产中随机选30项,从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中随机选30项。

7、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分析样本误差。

实际盘点固定资产,对账实不符和报废但未进行账务处理、闲臵不用的固定资产进行记录,分析原因。

8、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如果实际盘点的固定资产未发现账实不符和报废未处理的情况,可以确认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是存在的。

如果实际盘点的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和报废未处理的情况,则应扩大盘点规模,判断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或管理漏洞,提请被审计单位对固定资产账面金额进行调整,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