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2008003江阴市市域整体风貌规划-814

合集下载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第四章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第三节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第一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第六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构建生态屏障廊道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七章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第一节土地整治规模第二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第一节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第十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一条地理位置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

江阴市新澄杨快速路总体方案设计

江阴市新澄杨快速路总体方案设计
一、项目概况
江阴市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主、副城的“双城”空间 布局结构,以规划环城林带为界,以西为主城,以东为 副城。受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众多山体、湖泊、 河道的阻隔,目前江阴市主、副城之间的通道缺乏,东 西向通道交通压力大。随着江阴高铁站、东部副城的建 设,江阴东西向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此背景 下,将新澄杨线从大桥南路至东环快速段的道路等级由 城市主干路调整为快速路,组成“两环七联十一射”快 速路网结构中的“一联”,其余路段仍维持主干路等级。 近期,新澄杨线快速路实施范围为大桥南路—长山大 道段,路线全长约 7.3 公里,标准段红线宽度为 60 米。 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快速路主线采用双向 6 车道规模, 辅道采用双向 2—4 车道规模。全线除工程终点处外基 本无现状道路,横向涉及 3 条铁路、21 条现状或规划 横向道路、6 条现状河道。
1. 江阴高铁站及高铁副中心的快速集散通道 新澄杨线北距江阴高铁站仅 400 米,大桥南路是快 速化改造项目,两者在江阴站附近形成“人字”型快速 通道,能快速疏解江阴站的到发交通,并带动高铁副中 心的快速发展。 2. 江阴主、副城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项目建设可缓解现状东西向通道的交通压力。
三、项目建设模式
二、项目功能定位
新澄杨线项目是快速路网组成部分,位于江阴主、 副城之间,高铁枢纽站以北,结合用地及路网规划,该 工程主要功能为:
四、立交匝道总体布置
1. 布置原则 (1)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需设置枢纽互通立交,快 速路与主干路及重要次干路设置简易菱形立交。
60 |
2018.5
T 道路纵横 RAFFIC & TRANSPORTATION
T 道 路 纵 横
RAFFIC & TRANSPORTATION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江阴市域,总⾯积987.53平⽅公⾥。

(⼆)中⼼城区西⾄泰常⾼速公路,南⾄规划江阴⼤道(西段)-京沪⾼速公路-常合⾼速公路(东段),东⾄新桥西边界,北⾄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积约417平⽅公⾥。

(三)旧城区北⾄长江、南⾄芙蓉⼤道、西⾄通江路-通渡路、东⾄朝阳路-⽂定路,总⾯积约14.25平⽅公⾥。

⼆、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三、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城市,历史⽂化名城。

四、总体⽬标⾄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2030年,总体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

将江阴建成⼈民⽣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城乡协调发展、⽂化特⾊鲜明、⽣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滨江花园城市。

五、⼈⼝与城市化(⼀)市域总⼈⼝市域总⼈⼝近期控制在212万⼈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以内,远期控制在320万⼈以内。

(⼆)中⼼城区⼈⼝近期:130万⼈,其中城市⼈⼝122万⼈;中期:160万⼈,其中城市⼈⼝154万⼈;远期:202万⼈,其中城市⼈⼝200万⼈。

(三)镇⼈⼝近期62万⼈,中期66万⼈,远期100万⼈。

(四)农村⼈⼝近期28万⼈,中期25万⼈,远期20万⼈。

六、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发展策略以沿江地区为重⼼,统筹市域⼯业布局;以中⼼城区为核⼼,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态⽔⽹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布局指引1、⼯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新产业集聚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南部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东南特⾊产业集聚区”五⼤⼯业产业集聚区。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一、总则(一)指导思想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1. 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2. 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3. 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4. 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5.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6. 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7. 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三)规划范围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一)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四)发展战略三、内容与对策(一)区域协调:从边缘到前沿,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1、提升城市能级,服务澄张靖城市组群。

2、加强协调、衔接:与周边县市: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生态共保;与无锡:全面对接,错位错层,协调整合;与常州:边界整合,优化布局;与上海:依托上海,紧密合作;与苏中、苏北: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互动双赢。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一、规划范围(一)规划范围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二)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三)旧城区北至长江、南至芙蓉大道、西至通江路-通渡路、东至朝阳路-文定路,总面积约14.2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三、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四、总体目标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滨江花园城市。

五、人口与城市化(一)市域总人口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20万人以内。

(二)中心城区人口近期:1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2万人;中期:16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4万人;远期:2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0万人。

(三)镇人口近期62万人,中期66万人,远期100万人。

(四)农村人口近期28万人,中期25万人,远期20万人。

六、产业发展引导(一)产业发展策略以沿江地区为重心,统筹市域工业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生态水网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产业布局指引1、工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南部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东南特色产业集聚区”五大工业产业集聚区。

2、服务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功能明确、产业分工明确、配套服务齐全的市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达到澄张靖城市组群中心城市水平。

江阴高新区发展规划城际规划

江阴高新区发展规划城际规划

江阴高新区发展规划城际规划一、规划背景:(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位于芙蓉大道以南,西外环路以东,江阴大道以北和长山大道以西。

面积约为58平方公里。

其中核心范围为8平方公里。

图1 高铁枢纽经济区规划范围(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三)规划目的本次规划任务侧重规划江阴高铁枢纽的发展定位、预期目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实施路径等。

依托高铁江阴站大力发展综合枢纽经济,推动全市产业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

二、战略定位:全国一流的区域流通新枢纽;国际领先创智型经济新门户;长三角核心区产业升级新示范区;站产城深度融合的一流新城区三、发展目标——枢纽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建成南沿江城际江阴段、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北广场)和锡澄轨道S1线,实现高铁、地铁与常规公交的高效衔接。

建成枢纽区公共基础和配套设施,实现枢纽区商务商贸、交通换乘、通讯、安全应急、生活等功能。

——产业集中集聚成效显著。

重点发展服务经济和智能制造,做优做精商业商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四大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优化提升商业商务会展和休闲旅游两大现代服务业。

到20 25年,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引育总部企业10家,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0%。

——科创功能作用明显。

大力引进产业创新机构,打造产业技术转化中心,高标准科技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初步形成“研发设计、技术转化、服务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一体化体系,绮山湖科创谷全面建成。

到2025年,成立1-3家新型研发机构,引进3-5家高水平产业技术转化机构,引进各类科技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各10家。

——“站产城”深度融合。

坚持枢纽站区域产业功能、公共配套、用地布局一盘棋,打造中央商务区、科创综合体、信息服务园、文创产业园、商贸会展地、文商游融合的时尚生活街区和双创社区群,努力打造江阴高铁枢纽新门户、商业商务新中心、生活宜居新城区。

江阴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11-2030

江阴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11-2030

江阴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11-2030一、规划范围东至新夏港河,北至长江,南侧、西侧至江阴常州市界,总规划面积约182平方公里(不含长江)。

二、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三、发展定位临港产业城,澄西卫星城,生态宜居城。

四、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将临港新城建设成为产业高效发展、城市面貌现代、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国际化港口产业新城。

五、产业发展以港口为依托,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及港口依存型制造业,将临港新城建设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及金属新材料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六、空间结构“一轴”、“一心”、“四板块”。

“一轴”:沿“港城大道-镇澄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轴。

“一心”;临港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位于申港综合生活板块内)。

“四板块”:形成申港和璜土两个综合生活板块及申夏和利璜两个工业物流板块。

七、综合交通(—)规划目标建设总量适宜、高效集约、体系完善、衔接有序的对外交通、公共交通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与整合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港口发展定位匹配、与周边区域功能相协调的客、货运交通体系,促进临港新城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客运交通系统1、区域轨道交通:规划以镇澄路-辽河路为依托,开设临港新城至常州高铁站的干线公交线路,加强与京沪高铁的联系。

2、公路交通:规划“一横一纵”两条高速公路穿越本区域。

(1)沪蓉高速公路:保留现状线位,从璜土西南侧穿越过境。

建议常州境内增设青洋路服务互通,为常州北互通提供辅助分流;(2)泰常高速公路: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利用预留的过江通道线位,从申港与利港之间纵向贯穿,向北过江后接沪陕高速公路,向南分别与沪蓉高速公路和常合高速公路对接。

在规划范围内设置与滨江路、芙蓉大道交汇的2处服务互通;(3)干线公路:根据区域交通衔接关系,规划对外公路客运可利用横向的滨江路(8338)、港城大道、镇澄路(S340)、芙蓉大道(部分路段为S340、$232)、江阴大道(S122);纵向的扬子江大道(S122、S232、亚包大道-朝阳公路(无锡西环路)、海港大道等。

江阴市黄土镇小湖商贸城规划

江阴市黄土镇小湖商贸城规划

江阴市黄土镇小湖商贸城规划4.1规划设计目标商贸城占地2000亩(133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6000平方米(其中二层半框架复式商铺600000平方米,多层半框架住宅174000平方米,多层框架办公园区11000平方米,小高层框架商务休闲区48000平方米,单层钢架大棚223000平方米)。

项目建成将成为周口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幅射最广、理念最新的豫东南工业品聚散基地,也是周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进行商贸城规划时,不但要从市场需求出发,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同时也要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总结开发经验,吸收其它类比专业市场的优良经验,务求把商贸城规划设计做得更好。

①规划超前化。

第一、在主体风格上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第二、建筑的材料选用,要大量运用环保型,推行国家鼓励的新型材料。

第三、服务意识的超前化,包括物业管理配套、生活住宅配套等,都要从市场人文思想为出发点。

这些都能体现商贸城的超前意识。

②商铺、住宅户型合理化。

作为今后的产权化商铺销售,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二层复式的面积既能适应经营需要又能满足总价控制和能力。

住宅部分要结合市场经营户的特点,以中型户型为主力户型为宜。

③建筑艺术化。

一方面,商贸城定位的目标是中产阶层的经营业主和投资业主,他们的生活水平己达到小康,具有一定的艺术审视能力:另一方面,商贸城须体现出时代潮流特征。

所以在规划时,要求建筑包括整个园区设计和商贸城环境设计艺术化。

④质量标准化。

对于质量标准,商贸城要达到国家的优良水平,要有明显可量化的标准。

⑤建材环保化。

引入商贸城生态导入理念,一方面符合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使用环保建材不仅会降低建筑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⑥配套完善化。

商贸城周围城市配套不全,在商贸城设计时要完善商贸城区配套,在商务休闲部分增加超市、会所等,方便园区经营者与消费者。

⑦服务星级化。

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1规划背景为了有效指导江阴地区的发展,2001年编制了《福州市江阴综合工业区规划》并于200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做出批复,随后在2005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编,并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2006年3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确认,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阴经济开发区确立为省级开发区。

根据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江阴港和江阴经济开发区被赋予更多、更高层面的战略发展要求。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包括渔平高速公路江阴支线、东部围填海范围拓展、汽车整车进口港口选址江阴、原侨联钢铁项目未能落地等的变化对上版总规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

这些新的变化需要对上版总规做出修改和调整,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统筹江阴地区的开发建设,将工业区规划提升为海港新城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10月启动了《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编制,同步开展该规划环评工作,规划于2013年4月初由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

2018年,根据江阴港城经济区的实际发展需求,又启动了《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规划编制,同步开展该规划环评工作,规划于2018年5月初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

2评价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编制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应在编制过程中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单位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委托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江阴港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任务。

我院接受委托后,课题组技术人员即进行现场勘察、调研,并收集有关资料,组织实施环评工作,通过开展外业作业调查、现场采样监测、资料收集、公众参与调查、室内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计算,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供规划建设单位上报审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8.07•【字号】苏政复[2008]42号•【施行日期】2008.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08〕42号)无锡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请予批准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请示》(锡政发〔2007〕282号)收悉。

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现就《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主要内容批复如下:一、无锡(江阴)港是江苏省沿江地区重要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是无锡市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托,是苏南地区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重要枢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以能源、原材料、钢材和化工产品运输为主,有条件发展成为集装箱支线港,在发展港口运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努力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

无锡(江阴)港应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通信信息、综合服务、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商贸及保税等多种功能。

二、港口岸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无锡市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十分有限,其开发利用必须贯彻“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

无锡市长江岸线长约34.8公里,规划港口岸线23.4公里,现已开发利用17.5公里。

根据无锡(江阴)港岸线资源分布特点、产业布局及城市发展要求,原则同意《规划》提出的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各段港口岸线规划的主要功能如下:(一)石利港区岸线:1.老桃花港河口至新桃花港河口段,自然岸线长3.5公里,现已开发利用2.7公里,规划为港口岸线。

2.利港电厂上界至芦埠港河口段,自然岸线长4.6公里,现已全部开发利用,规划为港口岸线。

(二)申夏港区岸线:从芦埠港河口至老夏港河口,自然岸线长7.4公里,现已开发利用2.6公里,规划为港口岸线。

江阴璜土镇发展概念规划

江阴璜土镇发展概念规划
开发实施 专题研究
一、背景研究篇
• 发展背景 • 今日璜土
背景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中小城镇。依托现有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
设网络化的城镇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一批工贸型小城镇。依托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 公路,发展一批交通节点型小城镇。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若干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型 小城镇。促进重点中心镇发展,将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区域产业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要求,为璜土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 的机遇。
江阴市璜土镇发展概念规划
Conceptual Planning For Huangtu Town
序言
这里是五千年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被称为江苏葡萄第一镇,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这里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这便是江阴市的西大门——璜土镇。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京沪高铁建设、常州城市北拓等时代背景下,璜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它正 成为江阴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之一,成为常州城市功能的重要扩散区,成为苏锡常都市圈新市镇发展的典 范。
乡联系的良好渠道,城镇开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性影响不大。
金扶持,享受保税仓储、出口退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产业优势 2 1
土地优势
竞争优势
3 政策活势
4
区位优势
今日璜土——现状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区域总体空间结构图
现状用地主要由工业用地、道路用地、 港口用地、村镇建设用地、耕地等构成。其 中农田、水体占绝大比重。工业用地主要分 布在镇区的北部与西南部。村镇建设用地在 镇域均匀分布。
背景研究——苏锡常都市圈建设
苏锡常都市圈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 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三圈五轴”城 镇体系、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 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次级都市圈之一。 上述扩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除苏、 锡、常3市将成为特大城市外,宜兴、江阴等 市也将成为新的大城市。这一地区城镇的加速 扩展,将使各市边界逐渐汇合连片,城镇密集 和带状分布的特征也将更趋明显。 璜土镇要借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的飞速发展 之契机,合理确定璜土镇的城镇性质及城镇发 展规模,使其在更大区域发展中准确定位,以 完善璜土镇自身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 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江南新市镇。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q录:弟一章总则 (2)第二章徐护指导脛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家和重点 (4)笫四章市城历史丈化赛源的保护 (5)笫五章历史城区的徐护和展示 (6)弟并章历史丈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12)第七章丈场古迹及其他禺史丈化賽源的保护和利用 (15)第入章非场质丈化遗庐的保护 (18)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8)笫十章附则 (21)第一章 总则为加强江阴市0史丈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糸,特制 主本规划。

江阴市历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 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本次规划适用團是江阴市城辖区團,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 阴中心城区的%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城历史村鎭等丈化遣尹 的保护规划需单独輪制。

规划主要依据 (-)《中华人氏国城乡规划冻》C2008年丿(二丿《中华人氏国丈炀保护出》(2002年丿(三丿《易史丈化名城名缜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丿(0)《中华人氏国丈物保护冻实施条例》C2OO3年丿(五丿《城市规划编制办比》(2006年丿g 《城市紫线管理办冻》(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丿(七丿《城市规划强制性家暂行规定》(2002年丿(八丿《省易史丈化名城名鎭保护条例》(2002年丿 (九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丈杨局关于加强场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86号丿(十丿《场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50357-2005J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第四条(十一丿《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迄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丈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家。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禺史丈化名城保护的指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史丈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祝会的可特续发展。

江阴市行政区划

江阴市行政区划

江阴市位于苏南沿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1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面56.7平方公里,沿江深水岸线长达35公里,城市建成区为49.23平方公里。

2009年末,江阴市户籍总人口120.35万人,全市登记外来人口88.4万人,本市居民绝大多数属汉族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江阴话),通行吴语。

市人民政府驻澄江街道澄江路9号。

邮编:214431 代码:320281 区号:0510江阴市政区划图行政区划江阴市辖6个街道、11个镇:街道:澄江街道、城东街道、夏港街道、申港街道、南闸街道、云亭街道镇:璜土镇、利港镇、月城镇、青阳镇、徐霞客镇、华士镇、周庄镇、新桥镇、长泾镇、顾山镇、祝塘镇历史沿革江阴历史悠久,解放以来,从周庄陶城、青阳南楼、长山烟墩、石庄高城墩、山观望海墩、顾山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区北护城河畔等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属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的石锛、石斧、夹砂灰陶、红陶、黑陶、鹿角镐、玉器琮壁和炭化稻谷,说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境内聚成村落,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农耕,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

其时这里同样存在着中华灿烂的远古文明。

3000多年前,这里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为先进的吴文化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后为楚春申君黄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

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

1987年04月,撤销江苏省江阴县,设立江苏省江阴市〔县级〕1994年03月,撤销江阴市西郊镇,以其原辖区并入澄江镇。

1994年03月,撤销江阴市长山镇,以其原辖区并入要塞镇。

2002年06月,撤销江阴市要塞镇,以其原辖区并入澄江镇。

2003年11月,撤销江阴市山观镇,以其原辖区并入澄江镇并与澄江镇长山办事处合并设立城东办事处。

(完整word版)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完整word版)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3)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5)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9)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2)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4)第十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八)《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江阴“外滩”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江阴“外滩”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分析一、规划背景水一直与城市发展成长和人类自身繁衍生存有着不解之缘。

正当人们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锐减、文化失衡、交通紊乱和中心区建筑森林化等“城市病”头痛不已,无计可施之时。

蓦然回首,我们却意外发现城市滨水区在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进程,在新的社会经济格局和发展“触媒”作用下,近年正进入一个更新改造的历史发展黄金时期。

并以其丰富多彩、自然人文并蓄、契合时代的崭新姿态.呈现出一派方兴末艾的盎然生机。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逆工业化过程,其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呈现一种加速从中心城市地段迁走的趋势。

这种现象包含着工业企业从城市到郊区,从原先的工业用地调整到新的地点(如从日本迁到中国和东南亚.从北美迁到墨西哥)。

同时,港口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曰益下降,港口也因轮船吨位的提高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传统的中心地域迁徙它处,如向河道的下游深水方向迁移。

另一方面,现代航空业、汽车和铁路的发展削弱了水运港口作为城市主要交通中心的统治地位。

因此。

原先工厂、仓库、火车站和码头船坞密布的城市滨水地区逐渐被废弃,荒芜衰败。

而其毗邻的水体也因多年的污水垃圾排放出现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滨水地区成为人们不愿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无论是在阿姆斯特丹.还是在伦敦、纽约、新加坡都是为此。

在过去的30年里.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再仅仅把其看作是与被污染的水体相关的形态破碎丑陋、问题重重的地带。

事实上,工厂、仓储业、码头或铁路站场曾经占据的城市核心位置。

往往具有宽裕的空间功能转换可能性,而且代价低廉,拆迁量较小。

于是,城市滨水区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和废弃的用地。

恰恰成为了这些地区再生的基本条件。

许多城市迫于人口的持续增长。

可资利用的开放空间越来越少。

而一度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区。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3)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5)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9)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2)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4)第十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八)《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框架分析图
USDG城市空间设计集团
Urban space Design Group
USDG城市空间设计集团
Urban space Design Group
结构性方案图 规划结构图
SH2008003
主要设计内容
风貌系统引导 针对宏观规划层面,以风貌结构性方案为基础,对各系统 进行规划引导控制。在山水生态与开放空间格局、城市形 态、联系通道网络和空间景观四个方面加以引导,通过对 各系统进行分类的方式,对不同类别要素进行引导说明和 建设意象示意,将风貌方案与长期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结合 起来。 风貌分区引导 针对中观规划层面,分别针对不同城市片区的功能和环境 特点,提炼不同的风貌特征。特别意图区、控制引导区和 一般引导区。 风貌塑造行动计划 针对中观和微观规划层面,以风貌结构性方案为基础,开 展魅力长江、都市绿心、活力新城和特色门户四大行动计 划,
SH2008003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江阴市市域整体风貌规划 设计部门:上海分公司 项目负责人:肖磊 主要设计人员:张彤艳、曹东川、万旦斐、梁懿、黄哲 设计规模:987.5平方公里 项目完成时间:2008.洲腹地,为京沪高速公路江南门户, “江尾海头”“枕山负水”的地理特征,造就了“江南要 塞”“通江古衢”的城市个性。建设“和谐江阴”、“幸 福江阴”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全新目标。 规划目标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组各类风貌资源,塑造和展现完 整鲜明的城市整体风貌。分目标为构建和谐而共生的生态 基底;塑造紧凑而清晰的城市形态;彰显独特而自信的地 域文化。 风貌特征解读与提炼:对可能影响风貌特征的各要素(山、 水、江、港、城、开放空间、体验)进行模型建构,探讨 理想的风貌要素组合方式。城市概貌概括为港城、生态城、 文化城。核心风貌提炼为先锋活力港城、滨江生态绿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