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系统

7.1.6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表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 7.1.6/1
项目
城市规模与人口
(万人)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村镇道路级别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30
20

道路红线宽度(m)
24~32
16~24
10~14

车行道宽度(m)
14~20
10~14
6~7
3.5
每侧人行道宽度(m)
4~6
3~5
0~2
8.1.2.2村镇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1.2的规定。
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表8.1.2
规划技术指标
相交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A,B

主干路
A,B
B,C
B,D
次干路
C,D
C,D
支路
D,E
注:A为立体交叉口;B为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C为平面环形交口; 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200
4~6
4~6
4~6

中等城市


2~4

道路宽度(m)



>200
40~45
45~55
40~50
15~30
≤200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3、非机动车道 • 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
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一般4条以
• 非机动车道宽度:
自行车为主:双车道2.5米、三车道3.5米,四车道4.5 米 一辆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3.5米 两辆三轮车4米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推荐为5米(或4.5米)、6.5 米(或6米)、8米(或7.5米)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350- 500M,支路150-250M
第四节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一、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6、绿化带
• 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 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 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 或等于1.2×1.8m。
• 7、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 道路横断面类型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 及四幅路(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 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 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 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 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 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 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管线所需要最 小宽度为4.5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 宽度为1.5米,则至少要6米。

简述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简述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连通性:城市道路系统应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良好连通性,便于交通流动和居民出行。

道路的设计应满足交通需求,包括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

安全性:道路系统应注重交通安全,包括合理设置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以引导和警示交通参与者。

应考虑行人过街设施、减速带、交通隔离设施等措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容量和流畅性:道路系统应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流量的需求,保证道路容量和通行效率。

合理规划道路宽度、车道数量、转弯半径等要素,避免交通拥堵和瓶颈。

可持续性:在道路系统布置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可以包括设置绿化带、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等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基础设施配套: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如公交站点、停车设施、人行道、自行车道、排水系统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道路系统的便利性和效益。

规划和综合考虑:道路系统布置应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并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需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商业区域等因素。

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枢纽可分为货运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 及设施性交通枢纽三类,设施性交通枢纽又包括为 解决人流、车流相互交叉的立体交叉(包括人行天 桥和地道)和为车辆停驻而设置的公共停车设施等。
1 .货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2 .客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水运客 站和航空港等)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
( 3 )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 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2 .满足城市交通运 输的要求
◦ ( 1 )道路的功能必须 同毗邻道路的用地(道 路两旁及两端的用地) 的性质相协调。
◦ ( 2 )城市道路系统完 整、交通均衡分布
◦ ( 3 )道路系统要有利 于实现交通分流
◦ 铁路、水运、航空等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 城市中的布局。
◦ 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客站、水运 客站附近,要求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在城市布局中应有意 识地结合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形成城市对外客运与市内公共交通客 运相互转换的客运交通枢纽。与此同时,结合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布局、市 内大型人流集散点(商业服务中心、大型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的布 置,形成若干个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市内客运交通枢纽;在市中心区 与近郊市区结合部或市区与郊区结合部形成若干个市内与市郊换乘的公共 交通枢纽。在特大城市还应注意结合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站 点的布置,形成客运换乘枢纽,满足大流量客流集散与换乘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021/7/10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
城市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形 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及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及基本要求
城市的道路骨架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要注意避免在交通性道路两侧安排可能产生或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设施与用地在生活性道路两侧同样避免布局会产生或吸引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减少多余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辅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及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及基本要求
•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 •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划分标准道路 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 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 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 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 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 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 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 、支路三级。
临桂的主干路 桂林的主干路
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 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 行车速度为40km/h。
次干路
支路
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 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 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典型的城市次干路
城市支路图
城市的道路很多,它随着城市的变化而变化。就算像下面的这张地图,虽 然只有三条主干道,但是暗藏着许多次干道和支路。不知道有多少人沉迷 在其中,走了无数次。
•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 生活居住区。
•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 间。
城市道路系统前瞻性规划
规划的城市道路网等到分期实现,往往已是20 年后的事。在这未来的20多年内,我国的国民 经济和汽车交通事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根据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在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取值时,将比现在有较大的增加。一、机动车 设计速度对道路线形和交通组织的要求起着决 定性作用。道路网骨架和线形一旦定局,将长 期延续下去,即使遇到自然灾害或战争的破坏, 在恢复和重建城市时,也较难改变。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格形道路网、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线形(或带形)道路网、交通走廊式道路网、手指式道路网与星状放射式道路网等。

1.方格形道路网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它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结构型式,几何图形多为规则的长方形,即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的道路,将用地分为大小合适的街坊。

我国古城的道路系统,多采用轴线对称的方格网形。

一些沿河、沿海的工业城市,由于顺应地形的发展,道路系统形成了不规则的棋盘式道路。

方格形道路网的优点是布局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简便,有利于机动灵活组织交通;缺点是对角线方向交通不方便,道路非直线系统较大。

为了改善方格网对角线方向交通,可适当加设对角线方向的干道,形成方格对角线式道路网。

方格网式干道系统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交通量不大的城市,这种形式要特别注意结合地形现状与分区布局来进行,不宜机械地划定方格。

2.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的特征是中心区为方格形,向四周呈环行放射式发展。

中国城市道路网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为了方便各条放射线之间的联系,缓解疏散中心区的交通,环路便应运而生。

放射线的数量要视城市大小、地理位置以及和相邻城市的关系而定。

一般来讲内地城市放射线较多,沿海城市放射线较少。

这种道路网北京最典型。

3.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布局形式,是从城市中心起向四周伸展出若干条放射线和以城市中心为圆心的几条环行线所组成。

典型环行放射式道路网的城市有欧洲著名大城市莫斯科、巴黎、伦敦、慕尼黑等。

最初的城市中心为皇宫寺院,后来向四周发展。

因为放射线都集中在城市中心,所以特别需要有疏解交通的环路。

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的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非直线系数较小。

缺点是交通组织不如方格网灵活,街道形状不够规则,在市中心地区交通更易集中。

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要结合城市自然条件与对外交通现状,不要机械追求几何图形,环路可以是多边折线式的,放射干道也不一定在城市各个方面都设。

分析说明城市发展与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关系及特点

分析说明城市发展与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关系及特点

分析说明城市发展与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关系及特点
城市发展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的完善是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流畅程度和效率,进而影响着城市经济、生产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也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人口数量等相关。

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人口分布、交通流向、市政工程等综合因素,这也反过来对城市的规划和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

比如,城市道路的发展完善可以促进城市的集聚效应,形成更加紧密的城市空间布局,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城市环保、节能减排等。

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适当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城市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系统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

城市道路系统发展需要考虑城市规划、人口数量、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因素,这也反过来对城市的规划和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1)城市⼲道类型
①⽅格式道路系统(最常见⼀种)
②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③⾃由式道路系统
④混合式道路系统
(2)城市道路按速度的分⼯
城市道路按速度可以分为快速道路和常速道路两⼤路。

城市常速道路包括⼀般机⾮混⾏的道路和步⾏、⾃⾏车专业系统。

规划时要分别考虑其功能要求并加以有机组织。

(3)城市道路按性质(功能)的分⼯
城市道路⼜可以⼤致分为交通性路和⽣活服务性路这两个相对独⽴⼜有机联系(也可能部分重合为混合性道路)的络。

(4)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①城市道路衔接原则
城市道路(包括公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低速让⾼速、次要让主要、⽣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②城镇间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连接
城镇间道路分为⾼速公路和⼀般公路。

把公路交通与城镇内交通分离开来,⼀般可采⽤两种⽅式:公路⽴体穿越城镇、公路绕过城镇。

对于特⼤城市,⾼速公路可以直接引到城市中⼼地区的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速公路环路,再由⾼速公路环路与城市主要快速路相连⾼速公路不得直接与城市⽣活性道路和交通性次⼲道相连。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基础上,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美观的要求,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主要解决城市内部的客流、货运的流通。

一般干道间距为6mm—10mm,道路网密度为2—3km/km2。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按客货流不同、交通工具不同、交通速度差异,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为各国所采用。

我国城市道路都按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面性)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为30~45m;(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25~40m;(3)支路(街坊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为12-15m左右。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在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时,注意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道路选线要绕过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地段,路面与地下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冻胀后引起路面开裂。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防噪声干扰。

可结合道路功能,将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现代建筑贯通起来,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要求在确定道路纵断面和路面标高时,要考虑排水管的纵坡度;道路规划以利战备、防灾疏散。

(二)城市道路系统及道路宽度的确定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几种。

这是根据当地的社会、自然和现状条件所确定,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按道路的功能特点和两旁的建筑分布来组成不同的城市道路系统。

如桂林是风景城市,城市道路按它的服务功能分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三类。

2.完善道路系统的措施通常采用快、慢车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交通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措施。

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类型(附学习图)

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类型(附学习图)

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类型(附学习图)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它是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

因此城市道路交通的各项设施要根据现代交通的需要,组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而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城市建设条件及当地自然环境下,为满足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形成的。

没有共同的统一形式。

从已经形成的道路系统中,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放射环形道路系统是由一个中心经过长期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城市道路网形式。

放射线干道加上环形道路系统,由几条围绕中心不同距离的环路联通各条放射线干道。

使各区之间均有较通畅的联系。

但容易导致大量交通直接向中心地区集中。

例如俄罗斯莫斯科就是一个完整的放射环形的典型例子;国内以成都市在旧城的基础上从中心向四周较均衡的发展(图4-1)。

采用这种形式的道路系统,车流将集中于市中心,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这样尽管环形道路起分散作用,但交通较复杂易造成拥挤现象。

放射形道路系统如长春市(图4-2)是在旧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它是受理想城市模式和传统平面构图规划思想的影响。

其次有无锡市,它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为大运河和沪宁铁路所贯穿,道路从中心地区自然向交通方便的地区和太湖风景区伸展。

(二)方格形道路系统也称为棋盘式,把城市用地分割成若干方正的地段,系统明确,便于建设,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一般中小城市有较多的方格形道路网的形式,例如北京市、西安市、苏州市等一些古城均以这种形式为主(图4-3)。

(三)方格对角线道路系统方格形道路系统在规划上处理不好,易形成单向过境车辆多的现象,经过改进成为方格对角线式,解决了交通的直通,但对角线所产生的锐角对于布置建筑用地是不经济的,同时增加了交叉路口的复杂性。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是前几类形式的混合,并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可以集中其优点,避其缺点。

例如在某大城市中,原以方格式为基础,可将放射环形同市中心所采取的方格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形式,发挥放射环形和方格式道路系统的共同优点,因此是比较适用的好形式。

城市道路系统和分类

城市道路系统和分类
优点:中心区与各区以 及市区与郊区都有短捷 旳道路联络,道路分工 明确,路线曲直都有, 较易适应自然地形。
缺陷:放射环形式道路 网轻易把车流导向市中 心,造成市中心交通压 力过重。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自由式道路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自由式道路网
根据经典城 市分析特点
支路
支路用于居住区内部旳主要道路, 为次干路和街坊路旳连接线
16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城市道路旳分类
思索 1
在我们所居住旳城市里采用旳是 何种城市道路网吗?
思索 2
在我们所居住旳城市,你了解熟 悉哪些迅速路?主干路?
17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乌鲁木齐有两条迅速 环路,放射状旳迅速 路有12条。从迅速 路旳整体来看,乌鲁 木齐旳道路网形式为 放射环式道路网。
优点
便利,系统明
络,道路分工明
地形节省道路建 设投资,形式自
确,易于辨认 确,路线曲直都 然活泼。
方向。
有,较易适应自
有前述几种
然地形
形式道路网
旳优点,也
缺陷
对角线两点间 旳交通旅程长 ,增长市内两 点间旳行程, 非直线系数大 。
放射环形式道路 网轻易把车流导 向市中心,造成 市中心交通压力 过重。
(二)主干路
全市性干道, 构成道路网旳骨架。
(三)次干路
地域性或分区 干道,与主干路组 合成道路网。
(四)支路
居住区道路与 连通路。
14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 人和非机动车进入迅速车道。 2.全部控制出入且控制出入口间距 及形式,以实现交通连续通行。 3.与高速公路、迅速路、主干道相交采用立体 交叉;与交通量较小旳次干路相交可采用平面交 叉;过路行人集中设置过街人行天桥或地道; 4.设计车速为60km/h~100km/h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专题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优点:中心区和各区以及市 区和郊区之间联系直捷方便。 非直线性系数平均值最小, 一般在1.10左右 缺点: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 过重,机动性较棋盘式差, 容易造成许多不规则形的街 坊 适用条件:一般认为对于大 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组织交 通上比较适宜,国外的大城 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良好的朝向 城市风道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 够的空间。 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密切配合。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轮廓或几何图形)都是各地在一 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逐步 形成的。 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或调整时,采用的结构形 式也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结合规划的基本要求灵活 掌握,决不能生搬硬套从形式主义出发。
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 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 区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三、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放射性 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 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 城区外的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 上有一定的优点。 放射形干道又容易把外围的交 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 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 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 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环形干道 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 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优点:街坊方整,交通组 织简单方便,不会形成复 杂的交叉口,道路定线比 较方便等 缺点:道路非直线性系数 较大,一般为1.27-1.41; 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等 为了解决对角线方向交通 的不便,还有棋盘加对角线的 形式。此种形式虽能消除棋盘 式对角线间的交通不便,且能 增长临街建筑的长度,但形成 了许多三角形的街坊,不便于 建筑布置;增加了许多复杂的 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因 此,一般很少采用,有时也结 合其他形式,在城市个别地区 的小范围内采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名词解释

1、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的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中负担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起到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

3、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

4、道路网密度: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干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5、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6、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概念: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将城市客运交通划分为集量行为的“公共交通”和个体行为的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交通构成的“个体客运交通”两大类。

7、净空及限界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分为行人净空、非机动车净空、机动车净空、道路桥洞净空限界、铁路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限界: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8、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剖面。

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又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红线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9、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 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 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 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 路数量。 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 尤其在用地向外延伸的发展轴上,需要快速路呈“井”、“廿” 形切入城市,将市区主要组团联系起来。 (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 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 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 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 务站等。 (4)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 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命脉,具有多种功能。 交通功能- 通(通行)达(进入) 城市骨架功能-划分地块 -建筑和用地的依托 管线设置功能-为城市管线提供埋设空间 环境景观功能-改善城市通风、日照 -布置街道绿化,形成城市景观,展示城市风貌 公共空间功能-开展商贸、文化活动 防灾功能-避难道路,保证消防活动、救援活动 -防火带
3.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 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城市基本的路网形式有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 方格网道路系统又称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灵活性大,行 车路线的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 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也容易产生大量穿越交通。 旧城区组织单向交通;中心区外围设置保护性环路,分流过境交通。 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与外围 各区以及外围各区之间的联系。 如果设置不当,容易把交通引向市中心集中。若在较小的范围内采用 放射环路,会出现很多不规则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交通组织不便。 可采用多中心用地布局,也可将某些放射路分别止于外围环路上。为 了减少汽车绕行,环路可采用切线形式。

1、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系统

二、城市道路的组成 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车道、辅助车道 桥梁:跨河桥梁、立交桥、高架桥 人行天桥、地道 隧道:下穿铁路、下穿道路、下穿保护区 人行道 绿化带 不一定有
交叉口、交通广场、停车场、公交停靠站
交通管理设施、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监 控,护栏,交通岛、人行横道。
排水系统 其它地下管线:电力、电信、煤气、给水、路灯电缆、污水、 中水 地上设施:照明灯柱、架空电线杆、消火栓、广告架、报 刊亭、电信设备、景观设施
快速路
双、四幅路 单、双、三、 四 单、双、三 单、双、三 单、双、三 单 单 单 单 单
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 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 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
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 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平曲线最小半 径(m)
极限值 一般值
400 700 160
4
250 400 110
5 公路Ⅰ级
125 200 75
6
停车视距(m)
最大纵坡(%) 车辆荷载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车速(km/h)
车道数
80
2
60
2
40
2
30
2
20
2
20
1
行车道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平曲线最小半 径(m) 极限值 一般值
2、主干路 主干路是道路网中的骨架。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 车站、码头,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进 出口。 3、次干路 次干路是连接主干路的辅助性干道,次干路与主干路一起 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根据需要 可设置沿路停车场。 4、支路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 服务功能为主。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1. 简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指针对城市交通需求、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

它涉及到交通流量分析、道路网络布局、交叉口设计、道路标志标线设计等各个方面。

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

2. 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量分析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道路的繁忙程度和交通拥堵状况,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主要的交通流量分析指标包括交通量、流量、密度以及车速等。

2.1 交通量(Traffic Volume)交通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

交通量的测量通常采用交通流量计或视频观测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量数据,进而进行交通流量分析。

2.2 流量(Flow)流量是指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流量是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率,可以用来判断道路的交通状况,并为道路容量的评估提供基础。

2.3 密度(Density)密度是指某个道路断面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量。

密度可以通过交通量和流量的关系来计算得出。

2.4 车速(Speed)车速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

车速的测量可以通过车辆追踪、雷达测速等方式进行,车速的分析可以帮助评估道路状况,进而为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3. 道路网络布局3.1 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主干道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参数,保证主干道具备高通行能力、低阻抗、良好的服务水平等特点。

3.2 集散道路集散道路连接着主干道和次干道,起到分散交通流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集散道路的位置,以便实现交通流的均衡分配。

3.3 次干道次干道连接着集散道路和支路,起到分散交通流和服务居民区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以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引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流畅度、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主要考虑因素以及规划过程。

重要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提高出行便利性和时间效率。

此外,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宜居性,一个宜居的城市需要有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来支持其发展。

主要考虑因素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交通流量:根据不同交通流量的道路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支路等。

2.地理环境: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等,合理规划道路线路,避免建设有困难的区域,如山地、湿地等。

3.土地利用: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道路的布局和容量,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4.功能需求: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商业区需求商业道路,居民区需求住宅道路等。

5.公共交通:考虑公共交通的需求,规划道路系统时要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轨道交通等。

6.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系统的容量和布局。

7.环境保护: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

规划过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对城市进行全面了解。

2.交通调查: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了解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和交通流量分布。

3.需求分析:根据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城市的交通需求,确定不同类型道路的需求量和布局。

4.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不同交通组织方案,包括道路容量、布局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型体建设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

交通与运输是密切联系的,运输应有一定空间渠道流通,用交通工具才产生了交通。

所以首先是运输系统的结构可以影响城市建筑系统的整体布局,因此,首先研究运输,进而研究交通。

交通是一个动态体系,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生态作用。

2.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多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a.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基础上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①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市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互相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道路系统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的要求。

所以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的道较完善的方案。

②城市道理系统不是消极的适应城市的总体布局,而是积极配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具体意见。

做出相互协调、有机联系,使整个城市具体布局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③现代城市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也要满足清洁、安静、生动、美观,因此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织城一个合理的交通网。

④城市用地安功能布局时,要求形成各部分交通系统及全市性交通系统;
⑤城市总体布局中要尽量使交通能够均衡分布;
⑥城市道路系统要求要有一定的干道网密布;
b. 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c.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d.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e.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f. 要考虑远期的发展;
3.城市道路为何要形成系统
交通运输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和城市发展。

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的发挥也是紧密相关的。

a)从城市的角度将城市道路应当形成系统;
城市中各个组成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城市的骨架;
道路形成系统市城市用地风能组织合理化的前提,有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的就是古罗马发达的道路系统;
b)从道路本身来讲也要形成系统
i.只有形成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体效益。

ii.城市是融汇多种类型交通的统一体,如果不加以规划使之形成系统,会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在考虑交通运输组织市要 1. 合理的布局城市的人流吸引
点从而影响,从而影响部分设施的布置;2. 引开过境交通;3. 交通分流
4. 组织立体交通。

如此从系统的交通出发发挥城市道路的最大组织能力。

4.城市道路与过境公路异同点
1.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其中:
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客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

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

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

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

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如表所示:
表道路四级划分表
项目级别设计车速(km/h)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机动车道宽度(m) 道路总宽(m) 分隔带设置一级60~80 >=4 3.75 40~70 (必须设) 二级40~60 >=4 3.5 30~60 (应设) 三级30~40 >=2 3.5 20~40 (可设) 四级30 >=2 3.5 16~30 (不设)
2.过境公路
城市过境交通流是不以本城市为目的,只是通过该城市的交通流。

因这种交通的起迄点不在本城市内,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

无法绕行时,有时用地下或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

过境公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散过境交通流的作用。

3.异同点
作用与服务对象不同: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的交通,连接城市各个地区,以保证构筑方便完整的城市交通体系。

过境公路主要用于不需要在城市停留的过境车辆迅速,便捷的通过城市,避免于城市道路重合,以避开过量的交通拥挤。

分级与限速
设计要求不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在过境公路的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可达性的要求,过境公路的设计,不应穿越城市的中心区,应在规划中城市的边缘通过,用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连接城市的中心区,并在城市的周边形成环路与干线公路相连接,分流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量,以便快捷、安全地出入城市的中心区或通过该城市。

5.城市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结构中的对其功能
性质和技术等级如何进行区分
a)城市道路的性质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市中心、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风景浏览、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的作用
城市道路是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市区范围内人工建筑的交通路线,主要作用在于安全、迅速、舒适地通行车辆和行人,为城市工业产生与居民生活服务。

同时,城市道路也是布置城市公用事业地上、地下管线设施,街道绿化,组织沿街建筑和划分街坊的基础,并为城市公用设施提供容纳空间。

城市道路用地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道路规划红线之间的用地部分,是道路规划红线与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因此,城市道路是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按客货流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述规划指标: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级外,为了明确城市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应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并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各自道路系统。

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6.公交优先
公共交通的类型和特征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和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和
小客车)组成。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各有利弊,且公共交通工具有新的发展。

●考核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四个方面
●迅速——缩短行车间隔,建立公交专用道
●准点——判断公共交通运营好坏的主要标志
●方便——合理布线,提高覆盖率
●舒适——改善候车和换乘条件
7.现代城市交通的特征有哪些
现代城市交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