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2007年第二版泛大西洋协作组 (TASC)
分级标准对主髂动脉病变的分型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24):1883-1896 J Vasc Surg. 2007 Jan;45 Suppl S:S5-67.
2007年第二版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 分级标准对股腘动脉病变的分型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24):1883-1896 J Vasc Surg. 2007 Jan;45 Suppl S:S5-67.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24):1883-1896
静息时踝肱指数(ABI)
ABI 正常范围
<0.40 CLI
≤0.90 0.91-0.99 下肢缺血 临界值
1.00-1.40 正常值
>1.4
血管严重钙化或弹性 减低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24):1883-1896
测量运动后ABI
下肢ASO发病与诸多危险因素
相关 年龄
(每增加10岁)
HR 1.39
HR 1.22 高甘油三酯
吸烟
当前吸烟:HR 2.09 之前吸烟:HR 1.87
HR 1.16
高胆固醇血 症
Lancet. 2013 Oct 19;382(9901):1329-40.
糖尿病
HR 1.68
高血压
HR 1.4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主 要内容
概述
• 定义 • 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诊断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标准 • 分期和分级标准 • 诊断流程
治疗
• 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 • 间歇性跛行的治疗 • 严重下肢缺血和保肢治疗 • 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
下肢ASO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南解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 thero S clerotic O cclusive disease ofthe L ower E xtremities, ASO-LE)是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并正造成越来越重的疾病负担。
21世纪以来,全球SO-LE的发病率相对增长了23.5%,保守估计全球有至少2.02亿患者[1],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10%以上,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1]ASO-LE医疗费用支出显著升高,2004年美国血管疾病相关医疗费用支出约为2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与血管重建手术相关[2]。
血管重建技术进步为ASO-LE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挽救了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肢体,而且显著的改善了间歇性跛行患者的生活质量[3, 4]。
尤其是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PTA)的出现和进步弥补了传统开放动脉转流术的创伤大、恢复期长、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高的缺点,正快速取代开放转流手术,成为病变类型较轻、或者禁忌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的首选干预方案[5]。
然而,下肢腔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ASO-LE患者PTA手术指征的把握以及支架成形的选择。
CLI患者需要接受血管重建手术已成共识,其挽救肢体的获益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3]。
但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手术选择仍备受质疑,能锻炼、药物治疗等非手术疗法也被证明能使部分ASO-LE患者跛行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6],过度积极的外科干预并无有力的循证证据支持;介入手术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更使得医生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下肢疾病临床指南委员会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针对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临床决策[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国内外相关指南解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国内外相关指南解读周围动脉疾痢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 PAD)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约有超过200 万人罹患此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
本文将结合欧洲心脏学会指南(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简称ACC/AHA).美国血管夕卜科学会指南(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 SVS)等国内外相关指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解读。
1 •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据文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超过200万, 其发病率在过去的十年中增长了23.5%,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尤为明显,与人口老龄密切相关[1,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男性患者中较为常见[2-4]o另有文献报道,在高收入国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发病率基本持平,而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女性患者发病率则高于男性患者,且发病年龄更小[1,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除了与人口老龄、性别有关之外,还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月旨质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慢性肾功能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6-13]o此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还可能与种族有关,一项美国健康与营养状况昔查结果显示在西班牙裔中ABI<0.90的现象较白种人更为普遍,GENOA硏究证实了这一结果”但其同时也指出这种差异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4, 15]。
2」|ffi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病变早期多数患者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据文献报道,无症状患者约占病人总数的3%~10% ,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高,美国ACC/AHA指南指出50岁以上的PAD 患者中无症状患者约占20~50%[16, 17]。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XXX血管外科学组发布的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以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和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为基础,参考2011年XXX和2011年XXX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本指南定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慢性进展性疾病,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间歇性跛行,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缺血性静息痛。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严重肢体缺血指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糖尿病足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和病史下肢ASO的早期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和下肢疼痛,尤其是在运动后。
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出现在休息状态下,同时还可能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皮肤色泽改变、溃疡和坏死等症状。
病史询问应重点询问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以及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下肢ASO的体格检查包括脉搏触诊、肢体血压测量、皮肤温度测量、肢体肌力检查、感觉检查以及下肢动脉听诊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08
了解患者是否有 药物过敏史,特 别是抗凝血药物
过敏史
体格检查
● 观察患者的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脉搏等 ● 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 测量患者的下肢血压 ● 检查患者的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 检查患者的下肢动脉搏动情况
体状况
3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戒 烟、限酒、合
理饮食等
2
监测血压、血 糖、血脂等指 标,及时发现
异常
4
加强锻炼,提 高身体素质,
增强抵抗力
谢谢
04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
发病原因
吸烟:吸烟是导 致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的重要原 因之一
高血压:高血压 是导致下肢动脉 硬化闭塞症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 患者更容易患上 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
肥胖:肥胖也是 导致下肢动脉硬 化闭塞症的原因 之一
家族史:家族中 有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病史的人 更容易患上该病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了解下肢动脉的 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
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程 度,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脂、 血糖、血压等指标,评估病情
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的心 脏功能,评估手术风险
3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01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CD-10-170.2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等。
2.体征:下肢皮温低,皮肤苍白,脉搏减弱、溃疡、坏疽等。
3.ABI、血管超声、CTA、MRA或DSA等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ABI、血管超声、CTA 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颈动脉彩超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扩张血管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神经组织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术中应用抗生素等。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出院前复查下肢动脉CTA。
2.术后用药:根据卫生部38号文建议选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体温正常,切口无感染迹象,肢体活动正常。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血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等病变。
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跛行、坏疽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相关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吸烟、饮食、运动等习惯,以及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等。
2.体格检查:包括上下肢的血管搏动、皮肤颜色和温度、肌力等,意在发现下肢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的体征。
3.脉搏波测定:通过脉搏波形态、峰值速度等指标,判断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
4.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形态。
5.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有无血液异常。
二、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禁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脂血症、保持适当的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凝药物等,以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和预防血栓形成。
2.介入治疗:适用于疼痛明显、休息后没有缓解、血流受限或足部坏疽的患者。
(1)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内放置球囊,通过球囊充气扩张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2)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后,内置金属或塑料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性。
(3)血栓清除术:通过导管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插入器械,将血栓清除或通过溶栓药物溶解。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变严重、介入治疗无效或血流受限严重的患者。
(1)血管旁路移植术:将患者自体的血管作为旁路,使血液能够绕过病变段,恢复下肢的血供。
(2)血管修复术:对于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进行血管修复术,以恢复血流通畅。
三、常见的并发症1.下肢坏疽: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皮肤和组织坏死。
2.感染:由于坏疽和缺血,易导致细菌感染。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是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并造成越来越重的疾病负担。
侵入性血管重建技术尤其是腔内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随之带来越来越多治疗选择以及手术指征把握的问题。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2015年发布了无症状性及间歇性跛行ASO-LE的临床诊治指南,首次明确不主张对无症状性或耐受良好的跛行患者施行预防性的侵入性血管重建,强调了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为核心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以运动治疗为核心的功能锻炼方案的重要性。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下肢疾病临床指南委员会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针对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ASO-LE)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SVS临床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临床决策。
本文围绕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血管重建策略,深入解读SVS临床指南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及意义。
一、无症状性ASO-LESVS临床指南首次独立阐述了无症状性ASO-LE的诊治策略。
在此之前,其他临床指南如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r,TASC)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Ⅱ等,均未专门论述无跛行症状的ASO-LE患者的诊治策略。
无症状性ASO-LE通常是指踝肱指数≤0.90但没有间歇性跛行或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患者。
既往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SO-LE患者中有症状与无症状的比例约为1∶3,因此,无症状性ASO-LE患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无症状性ASO-LE患者的发现与在普通人群或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中广泛开展血管功能检查,尤其是踝肱指数密切相关。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指南及更新
急性肢体缺血 (acute limb ischemia, ALI)
无脉、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和厥冷是急性肢体缺血的典型特征性 表现。
⑴缺血早期皮肤苍白,之后皮肤常为紫绀。 ⑵厥冷是一个典型症状,尤其是在对侧肢端温暖时。
⑶急性肢体缺血早期感觉受损可能较轻;轻触觉、两点间识别力、 振动觉和本体感觉的丧失通常早于深痛觉压力觉。 ⑷运动能力的丧失表明严重威胁肢体的缺血。持续疼痛、感觉丧失 和足趾肌力减弱是识别集体处于缺失危险的最重要的特征。
ABI≤0.9(异常)
二维超声检查 动脉功能测定
运动试验后测定ABI
正常:不诊 断LEAD
异
常
运动后ABI下降20% 诊断LEAD
运动后ABI正常 不诊断LEAD
寻找引起下肢症状 的其他原因
进一步证实LEAD诊断 评估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
治疗原则
去除危险因素
• 患者教育
足部皮肤紫绀)、股动脉闻及杂音、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
动减弱或消失;
(2)静息ABI<0.90,TBI<0.70,运动后下降20%; (3)超声多普勒检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CTA、MRA、血管造影) 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2、急性肢体缺血(ALI)的诊断标准:
包括提示肢体危险的5“Ps”——疼痛、麻痹、感觉异常、无脉和 苍白 (pain, paralysis, paresthesias, pulselessness, and pallor)。 临床诊断动脉栓子的根据:
严重的肢体灌注不足引起长期的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和坏疽如不进 行有效治疗,6个月内常需进行截肢手术。 静息疼痛:①患者不适通常在卧位时加剧,在肢体下垂时减轻。② 严重CLI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比末期癌症患者还差。④一些同时 有糖尿病和CLI的患者表现出严重的CLI与组织坏死,但由于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南解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 thero S clerotic O cclusive disease ofthe L ower E xtremities, ASO-LE)是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并正造成越来越重的疾病负担。
21世纪以来,全球SO-LE的发病率相对增长了23.5%,保守估计全球有至少2.02亿患者[1],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10%以上,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1]ASO-LE医疗费用支出显著升高,2004年美国血管疾病相关医疗费用支出约为2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与血管重建手术相关[2]。
血管重建技术进步为ASO-LE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挽救了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肢体,而且显著的改善了间歇性跛行患者的生活质量[3, 4]。
尤其是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PTA)的出现和进步弥补了传统开放动脉转流术的创伤大、恢复期长、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高的缺点,正快速取代开放转流手术,成为病变类型较轻、或者禁忌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的首选干预方案[5]。
然而,下肢腔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ASO-LE患者PTA手术指征的把握以及支架成形的选择。
CLI患者需要接受血管重建手术已成共识,其挽救肢体的获益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3]。
但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手术选择仍备受质疑,能锻炼、药物治疗等非手术疗法也被证明能使部分ASO-LE患者跛行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6],过度积极的外科干预并无有力的循证证据支持;介入手术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更使得医生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下肢疾病临床指南委员会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针对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临床决策[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 肢体缺血缺氧。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栓形成、溃疡、坏疽等严重后果。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早期症状与体征
01
02
03
早期症状
下肢乏力、麻木、发凉、 肌肉萎缩等。
体征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下肢皮温降低,皮肤色泽 苍白或发绀。
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随着年 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发病 率高达15%以上。
地域差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欧美等发达国 家更为常见,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果和患者的康复。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 高压氧治疗等,适用于症状较 轻、不适合手术或药物治疗的 患者。
其他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方式需注意治疗效果 的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康复。
04
预防与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
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 快走、慢跑、游泳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 肥胖,有助于降低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控制危险因素
01
02
0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文档编制序号: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 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以累及大中动脉为主,呈多节段分布,有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可达0. 6%~9. 2% ,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
1 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7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2000 年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报告欧洲人口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为0.6%~9.2% ,其中约5% ~10%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 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约60%~80%的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病变,约12%~28.4%合并颈动脉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后较差,其中间歇性跛行病人5年病死率约30% ,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的下肢缺血病人5年病死率达70% ,主要死亡原因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2 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
2. 1 临床分期(表1) 国内外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有两种,即Fontatine法和Rutherford法。
Fontaine分期如下Ⅰ期:轻微症状期。
多数病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
此时让病人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Ⅱ期:间歇性跛行期。
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
跛行时间越长,行走距离越短,则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临床上常以跛行距离以200m做为间歇性跛行期的分界, Ⅱ期常常被划分为Ⅱa期(绝对跛行距离> 200m)和Ⅱb期(绝对跛行距离≤200m)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要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要点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二)定义1. 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流程表现的慢性进展型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的表现。
2. 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 . 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 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 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 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5. 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 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成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为严重。
7. 踝肱指数(ABI):指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有助于对缺血程度的判断。
8. 趾肱指数(TBI):指足趾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与ABI一样,是评估下肢缺血程度的常用指标。
(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下肢ASO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有:1. 吸烟2. 糖尿病3. 高血压4. 高脂血症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 慢性肾功能不全7. 炎性指标二、诊断(一)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
下肢ASO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烂的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诊断和治疗。
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控制糖尿病等。
这些因素都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
2.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3.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下肢血管的弹性和保持血管通畅。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会使下肢动脉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诊断方面,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下肢疼痛、烧灼感、行走困难、脚趾发绀等。
然后通过一系列检查确定诊断:1. 测量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通过测量上肢和下肢动脉血压差,来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MRI等,可以观察下肢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瘤样扩张等。
3.血液检查:进行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的检查,评估动脉硬化和诱发因素。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手术和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如抗高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血药等来缓解症状和防止疾病的进展。
2. 血管介入手术:如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可以通过机械扩张狭窄的动脉血管或支撑狭窄的部位,恢复血流通畅。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无法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旁路手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恢复下肢功能。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方面。
2024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24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下肢肌肉疼痛、无力、地感消失、溃疡和坏疽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并且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下面是2024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的概述。
1.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专题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四个方面。
临床症状包括下肢肌肉疼痛、无力、地感消失、溃疡和坏疽等。
体征包括血管杂音、下肢活动受限和血压下降等。
专题检查包括ABI(踝肱指数)的测定、硬化指数的测定、DP检查、CT检查和MR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经股动脉造影、经脊柱造影等。
2.分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分期可以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
常用的分期方法有Rutherford分期和Fontaine分期。
根据分期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3.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避免寒冷刺激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解痉药、扩血管药和抗凝药等。
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进行有氧运动和肌肉锻炼等。
4.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支架置入术、血栓抽吸术和血栓溶解术等。
支架置入术是指通过导丝导管将支架放入狭窄的血管中,扩张血管并恢复血流。
血栓抽吸术是指通过导丝导管将抽吸器放入血管中,将血栓抽出。
血栓溶解术是指通过导丝导管将溶栓药物注入血管中,溶解血栓。
5.外科治疗:外科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和血管成形术等。
血管旁路手术是指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旁边建立一个新的血流通道。
血管成形术是指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放入球囊并充气,扩张血管内径并改善血流。
总的来说,2024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诊断、分期、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几个方面。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关键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平、覃晓、舒畅、翟水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 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7.踝肱指数(ABI):指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通过肢体的节段性压力测量获得,为无损伤动脉供血状态评估方法。
该比值有助于对缺血程度的判断。
8.趾肱指数(TBI):指足趾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与ABI—样,是评估下肢缺血程度的常用指标。
长期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和长期透析患者由于血管中膜钙化,利用ABI常不能有效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可通过测量TBI评估血管供血状态,因为这些患者趾端动脉通常钙化不严重。
(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下肢ASO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1.吸烟:吸烟和下肢ASO的发生明显相关。
吸烟可以减少运动试验时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增加CLI和截肢的危险。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2.糖尿病:糖尿病使本病发生率增加24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本病的风险是男性患者的23倍。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相应A SO风险增加26%。
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较之高715倍。
3.高血压:高血压是下肢ASO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收缩期血压相关性更高,危险性相对弱于吸烟和糖尿病。
4.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使下肢ASO的患病率增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对于普通人群,ASO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合并概率明显增高。
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 0%的ASO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6.慢性肾功能不全:有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与AS0相关,对于绝经后女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是AS0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7.炎性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是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应。
与同龄无症状人群相比,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后发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率明显增高。
二、诊断下肢AS0的诊断必须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特殊检查的结合确立。
(一)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
大部分早期下肢ASO病例没有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下肢轻度麻木不适,但是在这部分患者可以检测到动脉功能的异常(如运动后ABI降低),且心血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
下肢ASO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下肢ASO 的体征主要有肢端皮温下降、皮肤菲薄、毛发脱落等营养障碍性改变,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收缩压下降,肢体溃疡、坏疽等。
1.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往往会导致下肢肌群缺血性疼痛,症状在运动过程中尤为明显,即出现间歇性跛行,通常表现为小腿疼痛。
当血管病变位于近心端时(如主髂动脉闭塞、髂内或股深动脉病变),间跛也可发生于大腿或臀部,即臀肌跛行。
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其他病变导致日常活动受限时症状可不典型。
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主动脉缩窄、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腘动脉瘤、腘动脉窘迫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均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
此外多种神经源性疾病、肌肉关节性疾病和静脉疾病也可能产生小腿疼痛症状,因此间歇性跛行的病因需要鉴别诊断(表1)。
2.严重下肢缺血:下肢出现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症状和体征,病程超过2周,严重程度取决于下肢缺血程度、起病时间以及有无诱发加重的因素。
静息痛为在间歇性跛行基础上出现的休息时仍然持续存在的肢体缺血性疼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肢端,通常发生于前足或足趾。
静息痛在夜间或平卧时明显,患者需将患足置于特定位置以改善症状,如屈膝位或者将患足垂于床边。
静息痛应与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的疼痛相鉴别,后者常见于糖尿病和椎管狭窄患者。
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振动觉和位置觉受损,反射减弱。
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疼痛,在直立或后伸等体位变化时会进一步加重。
患肢缺血持续加重可出现肢端溃疡,严重者发生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可加速坏疽。
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足趾或足外侧,任一足趾都可能受累,常较为疼痛。
少数病例的溃疡可发生在足背。
缺血性足部受到损伤,如不合脚的鞋子导致的摩擦或热水袋导致的烫伤,也可使溃疡发生在不典型的部位。
除动脉供血不足外,足部溃疡还可能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
常见的有静脉性溃疡,多发生于下肢内踝上方(足靴区)。
这种静脉血流淤滞所引起的溃疡,典型表现是溃疡周围湿疹和皮肤色素沉着。
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导致下肢溃疡的形成。
由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导致外周神经受损,患肢保护性感觉丧失,局部压力负荷过大,在反复受到机械压力的部位可发生溃疡。
神经性溃疡通常位于身体承重部位,有鸟眼状外观和较厚的胼胝。
溃疡周围皮肤感觉丧失,无痛感,触诊足部温暖,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存在(表2)。
3.急性下肢缺血:下肢ASO的起病过程一般较缓慢,但当其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时,由于肢体动脉灌注突然迅速减少,可出现急性下肢缺血。
急性下肢缺血即可发生在已有ASO临床表现的患者,也可发生在既往无典型症状的患者。
急性肢体缺血的典型表现为“5P”症状,即疼痛(Pain)、苍白(Pallo r)、无脉(Pulselessness)、麻癖(Paralysis)和感觉异常(Paresthes ia),也有将冰冷(poikilothermia)作为第6个“P”。
症状的严重程度常常取决于血管闭塞的位置和侧支代偿情况。
疼痛是患者急诊就医的最常见症状。
患者通常会主诉足部及小腿疼痛感。
体检脉搏消失并可能出现患肢感觉减退。
轻触觉、两点间辨别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的受累常早于深部痛觉。
与足外侧相比,足内侧肌群在发病早期受下肢缺血的影响相对较小,如出现持续静息痛、感觉丧失和内侧足趾活动障碍则提示患肢存在极为严重的缺血。
在患肢缺血程度评估过程中,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非常重要(表3)。
(二)实验室检查在首次诊断下肢ASO时,应常规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可以治疗的高危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和相关动脉硬化所致的器官损害(肾功能)。
1.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
2.血糖:空腹和(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3.尿液常规:了解有无血尿、蛋白尿等。
4.肾功能:了解肾功能情况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血管外科手术十分重要,有利于评估术后肾衰的可能性及采取相应对策。
除常规检查外,需进行肌酐清除率、尿浓缩试验及肾图等。
肌酐清除率代表肾小球滤过率,当低于50ml/min,血清肌酐开始上升。
血清肌酐>265mol/L,尿素氮>8.9mmol/L说明存在肾功能障碍。
肾图检查可以通过描记示踪剂的时间-放射性升降曲线对单/双肾功能进行评估。
注意不应为检查而延误急诊手术时机。
5.血清脂质:血清脂质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甘油三酯。
空腹胆固醇水平>7mmol/L人群中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成倍增加,总血脂浓度与HDL的比值是反映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之一。
LDL增高是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而HDL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