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茆林艳)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科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路实验,具有初步的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物理量。
2. 掌握简单直流电路的简单计算。
3.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理解电路的无源元件及其伏安特性,掌握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
4. 理解电路等效概念,掌握支路电流分析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
5. 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概念,掌握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
6. 理解三相正弦电源,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
7. 理解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模块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电荷,电流,电路,电阻,电压,电功,功率;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第二节简单直流电路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端电压,电源的输出功率,电池组,电池的串\并\混联,电阻测量,电位计算第三节复杂直流电路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第四节电容器电容器,电容,电容器的串\并\混联,电容器的充放电第五节磁场和磁路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物理量,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磁路第六节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电磁感应定律第七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物理量,交流电的表示方法第八节正弦交流电路纯(电阻\电容\电感)电路,交流电路的功率第九节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源\负载),安全用电第十节变压器和电动机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第一模实验块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仪器使用及元器件识别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学会测试元器件的参数和特性第二节基尔霍夫定理,叠加定理及戴维宁定理掌握直流电路的测试第三节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产生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教学重点:电阻电路分析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辅以电化教学手段,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其内容由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产品设计的工程路线,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机电产品综合设计等四个部分组成。
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所学的电工学、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设计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各项技术的相互接口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或设计简单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维修、运行管理、改造等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安排在所有必修课程修完后进行,学生应具有机械设计、液压气动、传感器、机电控制与控制工程基础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的学习,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个结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产品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2.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工程路线,能够针对具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确定开发工程路线。
3.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常用传动机构,常用动力驱动装置,常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
4.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动力、控制、传感检测等四个基本结构要素的技术特点,掌握这些结构要素中典型结构装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齿轮传动比的选择原则,直流力矩电机和步进电机伺服控制的特点,典型位置传感器(电位计、光电编码器)的特点及选择原则,STD工业控制总线的特点和主要应用形式等。
5.了解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特点和设计方法,学会设计简单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型课程,涉及面宽。
教学形式建议包括电视录像授课,自学及面授辅导等形式,其中,电视授课以讲授重点、难点和应用实例分析为主。
五、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教学要求中,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基本层次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象:三年制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课时 36学分:2课程目标1.总目标本课程是工科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高度“机电”结合的课程。
课程要求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维基础,把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学会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将来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群职业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突出的岗位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质量法律意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或设备的操作、维护、安装、调试及管理。
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根据各专业的需求确定选修内容●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和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机电产品的功能原理分析,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实例。
二、内容要求●基础教学模块主题1:机电一体化概论(约10学时)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和特点。
;3.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主题2:机电一体化的分类(约4学时)1.了解机电一体化是如何分类的;2.掌握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3.熟知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
主题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约8学时)1.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对机械本体的要求;2. 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传感器;3.熟知目前常用的工控机;4.掌握常用的执行元件、驱动部件的作用。
主题4: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约10学时)1.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技术;2. 了解信号处理技术和变频器技术;3. 掌握PLC技术及应用;4. 掌握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58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设计英文名称:Mechatronics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时/学分:42/2 (其中实验学时: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选用教材: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朱喜林,张代治科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书:[1] 郑堤、唐可洪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2] 张建民:《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年[3] 胡泓,姚伯威:《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执笔人:朱喜林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本科生,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方向学生的主要专业可之一。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前3年的知识能够记忆不得理解,并学会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习者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和共性关键技术,通过专业课教学及相应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质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达到知识能力结构的机电一体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它包括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而生产出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为了在当今国际范围内技术、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列入本国的发展战略。
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共性理论与技术,为开发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十分必要。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学会应用所学的机械学知识和电子学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建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简介•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和信息等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机械与电子、控制的有机结合。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是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制定的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掌握机械、电子、控制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3.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定义、特点和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知识–机械元件和传动装置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电子基础知识–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控制基础知识–控制原理和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控制系统的调试和优化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机电一体化应用实例–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实施。
–智能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
•评估方式–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
–期中考试和期末综合评估。
建议参考教材和资源1.《机电一体化技术》 by 张三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by 李四3.机电一体化电子教案结语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领域具备竞争力。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机械、电子、控制等基础知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致力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汇编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汇编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汇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为该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研究该专业课程,学生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电一体化需求。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课程目标包括: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机电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 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设计、调试和优化方法;4. 培养分析和解决机电一体化问题的能力;5. 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基础知识;3. 机电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和优化技术;6.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7. 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
四、课程评估为评估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可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评审;3. 期中和期末考试;4. 课程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为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议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目;2.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软件;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4. 研究资料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2. 实验和实践操作;3. 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4. 项目设计和报告展示。
七、总结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汇编旨在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基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高度“机电”结合的课程,将学生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8学时,3学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知识,使学生将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地“融合”,并由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备、产品,如:数控机床、机械手、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FMS)、无人生产车间等的原理、调试、维护到小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改装,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及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与装调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高等职业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维基础,学会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将来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群职业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突出的岗位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分类及发展趋势。
2)掌握模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应知、应能的知识和技能。
4)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关技术的联系和接口关系,了解产品开发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拆装、调试和操作的基本技能;2)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体系,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学会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三)素质目标1)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操作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中级)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
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
一、培养目标
(一)中级工培养目标
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熟悉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能维修机床及供电电器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等工作任务,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人才。
二、综合职业能力
(一)中级工综合职业能力
1.能严格遵守企业工作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2.能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3.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机床,完成一般的编程、维修,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4.能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
5.能与领导、同事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质量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竞争和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心理。
三、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一)中级工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在各类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机修电工等工作,取得维修电工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四、课程设置
(一)一体化课程
(二)一体化课程描述
整理现场,。
《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是一个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工程性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通过学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达到对工业控制要求完成编程设计, 调试的能力。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于传统的顺序控制、闭环控制、运动控制、数据处理以及复杂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工厂自动化网络等。
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技术, 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之一。
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急迫任务。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相衔接, 与后续课程《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等相衔接, 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三、设计思路通过教师到企业对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调查,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为服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思维习惯,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使学生掌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理论的精髓。
本课程设计主要应用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按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主要应用方向分为以下四类: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2.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指令系统、编程方法、PLC系统的设计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调试和维护方法4.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网络连接等可编程序控制技术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 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PLC控制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 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课程培养目标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学生电一体化的系统知识,将所学“机”和“电”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使用,凭借着对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和维护,全面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的前叙课程是:机械制图、电机拆装维修、机床电气控制、PLC可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将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知识,让学生科学地建立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结构,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维护方法,培养机电一体化岗位素质,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准备。
二、课程设计思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机电岗位群,岗位人员持有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证书。
机电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常用的仪表有万用表、钳表、兆欧表、示波器等,常用的工具有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剪线钳、验电笔等。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知识、电力电子知识、自动控制知识于一体的课程。
课程从工作过程分析出发,根据企业机电岗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工作项目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项目的内容选取应当具备以下特点:选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工作项目中应当使用岗位常用的工具、有操作规范的训练;工作项目应当尽量使用机电一体化各种常用的器件,例如:电机、变频器;工作项目中应当包含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各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课时数为80学时,4学分。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对常见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安装、调试和操作等活动,使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装调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群职业素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标准80课时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提高学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分析机电设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为80学时,5学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知识,并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机械部件、位置检测技术、CN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系统接口技术等。
主要内容有:掌握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设备常用的光栅、编码器、磁栅、磁编码器等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掌握综合应用测量器件、电气控制元件等所组成的PLC控制系统的分析能力;掌握综合应用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等所组成的CNC控制系统的分析能力;掌握综合应用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所组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能力;并能完成以上系统的调试与维修。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高等职业学院的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系统、检测、CN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液压及气动控制系统等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识读以上控制系统的电气图、完成安装调试过程、诊断与排除故障等,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修的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1. 了解光栅、光电编码器、磁栅、磁编码器的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2. 了解通用PLC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综合系统的组成、原理,掌握其调试、维修方法;3. 了解综合应用变频器、交流伺服等装置的国产典型数控系统的组成、原理,掌握其调试、维修方法;4. 了解机/电/液/气综合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掌握其调试、维修方法。
5. 通过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关技术的联系和接口关系,了解产品开发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 会使用光栅、光电编码器、磁栅、磁编码器;2. 会分析、调试、维修步进驱动系统、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变频调速系统;3. 会分析、调试、维修能使用、调试、维修国产数控系统与机床;4. 能维修机/气/液综合控制部件与系统。
课程标准体例
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编制日期:年月日《加工制造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基础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的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安全用电与电气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电路图的识读技术,能正确选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检测、分析常用机床电气电路的初步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结构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删除繁冗的计算和原理推演,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包括:安全用电常识、电路基础知识、常用电工工具与电工材料、机床电气与拖动技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知识、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基础、电气设备常见电气故障的处理等内容。
2.课程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和一般防护措施,会对触电者进行急救处理,会处理一般的电气火灾事故;2.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相关知识,能看懂、会分析常用交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3.了解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材料的相关知识,会正确选用电工工具与电工材料;4.了解常用电气元件的名称、电路符号与规格特性,能正确选用常用电气元件;5.掌握电力拖动常识,会识读一般电气控制图,能分析一般电气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6.初步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技术,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用电工仪表进行常规电工测量;7.了解设备常见故障的种类,能正确处理和排除一般电气故障。
专业教学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资料全
专业教学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资料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的结合,将机械与电气控制相结合,实现机械运动和电气控制的一种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标准应当具备以下内容:1.基础知识:包括机械与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机械设计、电路理论等。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机械与电气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技能: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与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养。
学生应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案例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与维修等相关技能。
3.实践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与理论基础。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4.创新能力:学生应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应融入一些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5.团队合作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小组项目中体验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6.伦理意识:学生应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与社会责任感。
7.信息素养:学生应通过教学培养信息素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支持学习与研究。
8.实践教学手段:教师应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仿真实验、实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标准应当综合考虑理论和实践,并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具备综合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教学内容要注重伦理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技术,传承传统,创新未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数控编程加工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数控编程加工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零件加工、CAD/CAM技术应用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前续理论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1.2设计思路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实际产品中的典型零件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分为数控工艺与编程理论+仿真+实操,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轮26学时,操作30学时。
2、课程目标本课程其任务是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同过实践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形成的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与能力:熟悉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要点及数控加工编程方法;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一般过程,进而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过程;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探究。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让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 l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 2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标准的要求,将本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 3 )通过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制造技术方向)课程标准《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课程标准(146学时)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制造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具备零件测绘和识读第三角投影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高技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和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
本课程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即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包含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两部分内容。
鉴于计算机绘图已逐渐代替手工制图,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使本课程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设计时考虑相对弱化画法几何的教学和板图尺规练习,强化徒手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培养,力求打破固有的体系,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 》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综合化的核心课程《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
考虑到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节介绍国外常用的第三角投影视图的画法与识读。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正投影法来分析、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用绘图软件(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图形、中等复杂零件图、简单装配图及简单三维造型的能力,并能进行相关的尺寸与技术要求标注。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与实现》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与实现》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2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类型实践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学分1学分课程学时24学时修读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合作开发企业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执笔人宋云艳、刘子彤审核人张继媛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程,实践课程。
是在学生具备液压、气动传动及可编程控制器相关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具体项目实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课程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系统地运用所学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
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机电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修课程为:《识图与制图》、《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
后续课程为:《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通过对本专业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及服务、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岗位分析,基于具体的机电气一体化的产品设计过程,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机电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系统地运用所学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各类机电设备操作、安装、维护、检修、调试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1知识目标(1)PLC的知识。
(2)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
础》
课程标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80 学时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中的综合化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
本位”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与实践相联系,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展开设计。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结构与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特点, 面向机电类企业, 围绕常用的机电设备的结构原理 及应用展开,可操作性强。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系统的组成及其原
介绍,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个总体了解和掌握, 明
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念和内容, 为学
生后续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
1. 通过介绍和观察体会,懂得“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同于传统的“机”和“电” 。
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包含的机械、自动控制、
4.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方式及其应用特点。
5.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及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技术体系的组成及其发展前景。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知识要点: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以及机电一体化的
理,机械和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自动控制理论简介, 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自动生产线等。
课程教学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与实践密切相联, 注重新知识、 新技术的
它是“机”与“电”的有机融合,不
电机等技术基础知识。
发展前景,掌握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学习方法。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知识要点: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的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主要涵盖内容、应用、
发展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知识要点:通过和其它的机械设备相比较,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及发展机电一体
化产品的重要意义;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机械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对机械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掌握。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平面连杆机构
知识要点: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原理,了解并能判断连杆机构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以及演化,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
第二节凸轮
知识要点: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应用场合,了解各类凸轮机构的优缺点。
掌握凸轮机构在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名称和术语,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第三节轮系
知识要点: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了解渐开线齿轮、斜齿圆柱齿轮、锥齿轮的传动特点。
了解轮系的作用,掌握定轴轮系的组成原
理和应
用。
第三章传感器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基本会使用各种传感器。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的方法
第一节传感器概述
知识要点:了解传感器的功能、信息检测和变换,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熟悉传感器的使
用方
法。
第二节检测系统及传感器的特性与性能指标
知识要点: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检测系统的特性与性能指标,掌握传感器的特性
与性能指标。
第三节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知识要点:了解传感器的分类,掌握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了解传感器的信号的输入和输出。
第四章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在工业中的用途,掌握其接口技术的相关原理。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评价方法第一节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知识要点: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方式,了解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第二节工业控制计算机
知识要点:了解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特点及要求,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计算机接口技术
知识要点:了解接口的概念及其功能,掌握计算机和外部的通信方式。
了解I/O 控制方式,掌握
D/A 、A/D 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控制原理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常见设备的控制原理,能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知识要点:掌握自动控制的有关名词的定义,了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传递函数和状态方程。
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一些常用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控制过程。
第二节机电控制系统概述
知识要点: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了解机电控制系统的作用,掌握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简单装置的控制
知识要点:了解控制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简单的装置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第六章伺服控制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的方法第一节概述
知识要点:了解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分类,掌握伺服系统的技术要求,了解伺服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二节直流伺服电动机
知识要点:了解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分类,掌握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了解直流伺服系统的应用。
第三节交流伺服电动机
知识要点:了解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种类、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的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节步进电动机
知识要点:了解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步进电动机的特性,掌握步进电动机的控制与驱动方式。
第七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一些工业中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概况。
考核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第一节数控技术
知识要点: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数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趋势,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了解数控机床的检测装置和典型的机械结构。
第二节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概况、控制技术和编程技术,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节自动生产线
知识要点:了解自动生产线系统的形成、发展、分类和特点,掌握自动生产线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作用。
四.课程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五年一贯制教学。
2.本课程最好由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任教。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并应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教学短片。
4)在讲解过
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要为今后所学的专业课做好铺垫。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等。
2.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3.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测、答辩、开卷测试等方法。
4.评价重点为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阐述。
三)试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广,试验和实训设备应尽可能配齐,详细配置如下。
1、文字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
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2、多媒体教学资源
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 能够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 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 录像资料。
此外,还可以利用投影片、挂图等进行辅助教学。
3、实验室资源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并购置所需的设备, 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五)其他
如有需要,可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学校
根据标准的要求安排足
合计80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茆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