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
金朝:元好问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标签
组诗、评论
译文
注释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赏析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费览观:费,费力。
览观,阅读难:(读第四声),祸害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论诗三十首体现的
论诗三十首体现的现代诗歌是一种充满深刻意味的文学形式,其蕴含的内容、审美以及抒发的情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众多的诗歌中,有三十首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其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北方文化中最核心的审美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社会、道德和宗教观念的深刻反映。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三十首诗歌所体现出的主题,来探讨这些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刻反映。
首先,要深入剖析这三十首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就必须从其所蕴含的审美理念上进行深入分析。
从文学的审美观来看,这三十首古典诗歌都是艺术家们试图表达内心无法言语的深层思考和感情的最完美艺术形式,从而使读者们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们利用精湛的语言功力把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景象抒发得恰到好处,使得文章节奏鲜明、抒情有力,语言精辟。
此外,作者们也把融入诗歌中的多种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诗歌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其次,这三十首古典诗歌也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代表着作者们对于古代北方社会、生活、道德乃至宗教观念的深刻反映。
在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们对于当时社会态度的看法,他们把对于当时社会深刻的思考抒发于诗歌之中,比如很多古典诗人都在诗歌里反映了敬畏至上、信仰宗教、追求自由等思想。
此外,从具体的诗句来看,也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时代的思考,例如在《渔父》中,作者比喻渔夫的人生遭遇,来表达上述思想。
同样,在《饮酒》中,作者也把饮酒的行为借比喻来表达追求自由、抗争压迫的思想。
此外,有许多古典诗歌中也体现出了探讨宗教观念的主题,比如一些诗歌让人们深思宗教虔诚的内涵,例如《孙子祭文》中的“祭酒斟满,信饶天地”等表达,让读者们感受到古代人对于宗教的强烈信仰。
最后,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三十首古典诗歌的特点是多样,其中体现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都是古代北方社会蕴含的核心元素,也是一些作品无法替代的东西。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导言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展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誉为“百代之谊,千古之言”。
本文将以论述的方式,探讨诗的魅力、作用和演变。
一、诗的魅力诗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通过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等元素的配合,诗歌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描绘外界的美景,诗歌都能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心。
二、诗的作用诗在人类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诗歌可以记录历史。
历代文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潮传承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
其次,诗歌能够表达人们的思考和见解。
文人墨客们利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对社会状况的批评,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反思。
诗歌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另外,诗歌也被用作一种媒介,传达着人间的情感和爱意。
爱情诗歌、友情诗歌等都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深深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诗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的自由诗,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创性,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现实。
尽管诗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但诗的本质并未改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歌,都具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功能,都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四、名家诗作欣赏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论诗译文——精选推荐
论诗译⽂论诗译⽂ 论诗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些观点。
是诗⼈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创作的。
以下的论诗译⽂是⼩编为⼤家精⼼整理的,欢迎阅读借鉴。
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传,⾄今已觉不新鲜。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 李⽩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好河⼭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出现,他们的诗篇⽂章以及⼈⽓都会流传数百年。
【作者介绍】 赵翼(1727~1814) 清代诗⼈、史学家。
字云崧,⼀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
乾隆⼆⼗六年(1761)进⼠,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州知府,官⾄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年辞官家居,曾⼀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家"。
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之五)"李杜诗篇万⼝传,⾄今已觉不新鲜。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杜甫、韩愈、⽩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启、吴伟业、查慎⾏等⼗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论⽐较全⾯、允当。
赵翼存诗4800多⾸,以五⾔古诗最有特⾊。
如《古诗⼗九⾸》、《闲居读书六⾸》、《杂题⼋⾸》、《偶得⼗⼀⾸》、《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些⽣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七古如《将⾄朗州作》、《忧旱》、《五⼈墓》,七律如《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壁》等,都有特⾊,并在造句、对仗⽅⾯见出功⼒。
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优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
唐先强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2)002
【总页数】3页(P174-176)
【作者】唐先强
【作者单位】杂志编辑部湖南永州 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J], 肖阳;赵韡
2.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诗歌理论看论诗诗 [J], 孙芳芳
3.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J], 高瑜
4.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分类和评析 [J], 左汉林
5.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学主张 [J], 王欢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诗译文(共10篇)
论诗译文(共10篇)论诗译文(一): 论诗的译文是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篇的译文赵翼论诗五首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看东西要靠自己的判断,文艺界里的评论往往都是众说纷纭、信口雌黄.就好比矮子在人堆里看戏,什么也看不见,却要人云亦云,说长道短的.这是说读诗写诗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被那些陈陈相因的俗见束缚住.论诗译文(二): 谢启昆写的论诗 :居士寻诗墨未干……一诗的解释!麻烦知道解释和寓意的朋友!居士寻诗墨未干,杏花消息雨声寒.谁言诗到苏黄尽,万里南行眼界宽.【论诗译文】这首诗是用来评价陈与义的.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他的词别具一格,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诗本身含义如下:居士(指陈与义)写诗,墨迹还没有干,杏花已经感觉到雨的清寒(烘托陈与义躲避靖康之耻的处境苍凉).谁说诗歌到了苏轼和黄庭坚这个地方就后继无人了(指陈与义的诗词也非常好)居士向南而去,一切都会有新的发现.(虽是逃离了京都,但是此去也有新的面貌.这是一种鼓励,让陈居士本人不要沮丧,对未来要有信心).这首诗立足于国家事件,虽题目为《论诗》,其实是论事.虽然北宋灭亡了,但是南宋尚在,还可以励精图治,重头再来.显出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论诗译文(三): 英语翻译论诗绝句中解识无声弦指妙这句怎么翻译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怎么翻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话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解识无声弦指妙的意思是无声胜有声,弦外之音要好好的理解.论诗译文(四): 贾岛传译文急用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塑、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今集十卷,并《诗格》一卷,传于世.译文:贾岛,字阆仙,范阳人.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 ,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禅寺,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视而不见.他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贯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高兴地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韩愈立马良久,说:"敲字好."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了名.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斜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自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皇上就下楼去了.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逐渐升为普州司仓.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 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自己题诗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这是我一年来的苦心啊."然后举怀痛饮放声唱歌才罢休.现收集其作品十卷,合为《诗格》一卷,传于世.论诗译文(五): 求《沧浪诗话·诗辩》译文【论诗译文】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诗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节.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关键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诗总体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有一种:入神.作诗而能入神,这是最高、最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大概很少.禅宗有不同的流派,有大乘和小乘,有南宗和北宗,有正道和邪道;获得佛教正法的人,才能领悟佛理的真谛.如果依据声闻、辟支二乘,都不是正法.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和盛唐的诗就是第一义的,大历以来的诗就已降到第二义了.晚唐的诗,就象是学声闻、辟支的结果.学汉魏晋与盛唐的诗,总要在临济宗之下.学大历以来的诗,总要在曹洞宗之下.大概是因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孟浩然的学力与韩愈相差很远,可是他的诗偏偏超出于韩愈之上,唯一的原因就是妙悟罢了.只有“悟”,才是内行,才是本行.可是悟的程度有浅有深,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领悟,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只是一知半解.汉魏诗人是上乘的,无须假借于“悟”,直抒胸臆就是好诗.从谢灵运到盛唐诸诗人,都悟得透彻;此外虽然也有领悟的人,都不能领会到真谛.我这样的评论不过分,议论也不错误.天下有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诗道也是这样.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么就是诗歌见识得不够广泛,诗歌研究得不够深入.试拿汉魏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晋宋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南北朝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诗人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开元、天宝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只拿李白、杜甫二公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所有晚唐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再拿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家的诗而深入钻研,它们真正的是非都能清楚地显出来.倘使对于这些还没有看出来,就是被邪法外道蒙蔽他的真识,不可救药,终究不能领悟.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一次劫难了.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黄庭坚在字句上更下了很深的工夫,他那套诗法后来很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只是进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象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地呢!唉!正法己经很久不传了.唐诗的理论没有大力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是明白的.现在既然提倡江西诗派就是诗正宗,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认为唐诗不过只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诗发展的又一不幸吗!所以我不自量力,从而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来作比喻,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地认定应当以盛唐为法.即使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不退避的.论诗译文(六):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两首诗全诗与译文《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令人叹惋.诗的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并不是落花的葬词,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论诗译文(七):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最好有翻译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送灵澈上人》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约客》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论诗》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论诗译文(八): 〈〈论诗〉〉李杜分别指什么李白杜甫论诗译文(九): 《论诗》中的李杜分别指()和().《论诗》中的李杜:指李白和杜甫.若是其他的问题说大小李杜是谁,那就是大李杜是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论诗译文(十): 论诗十三首其四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的翻译是什么诗句语言清新自然如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流露真朴淳厚的性情.虽然陶渊明自称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这是说陶渊明虽然是隐士,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论诗原文及译文。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约公元648—公元713),字元亮,号好问,唐代文学家,与孟郊、王勃、刘长卿、柳宗元齐名为唐代五大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著有《元氏随园集》《元氏雅言》《好问杂言》等著作。
其中,《好问杂言》是元好问的文论代表作,被誉为“盛唐史诗评价的最高表现”。
而《论诗三十首》则是《好问杂言》的一部分,是元好问论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论诗三十首》的价值《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诗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著作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我国诗歌批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音乐韵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诗学理论。
这些观念和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真”、“情”、“趣”、“致”四大审美标准,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真实感人”、“情致动人”、“姿态趣人”、“文采致人”。
这些标准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对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诗歌要“狷狭护雅”、“志致尚清”、“文辞贞肃”、“韵律清新”,并且提出了“志约风行”、“韵捷风流”、“辞贵风雅”、“句清风发”等创作原则。
这些创作技巧和原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第四、《论诗三十首》对音乐韵律的探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对诗歌的音乐韵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音同”“韵异”“声长”“辞近”等音韵原则,并且展示了对古代诗歌音乐韵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的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结语通过对《论诗三十首》的分析,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诗论观念和诗学理论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论诗三十首·二十三简析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
虚荒,虚假荒谬。
小说,无足轻重之说。
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
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
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
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倣傚的人便多起来。
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
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
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诗词作品:论诗三十首·二十三诗词作者:【金朝】元好问诗词归类:【评论】、【组诗】。
论诗三十首十五元好问的译文和注释
论诗三十首十五元好问的译文和注释诗三十首十五元好问的译文和注释是指《诗三十首十五元和问》这部杜甫著名诗集中的唐宋诗词。
“十五元和问”是诗集中最著名的十五句首句,被称为《十五元好问》。
以下是该诗集中的语句及其译文和注释:一、思凡愁数意寒,龟兹暮夜信长安:【译文】思绪满腹愁苦,乌龟来诉说远方长安此夜的关怀。
【注释】这句诗反映出了作者对故乡深情的眷恋,怀念当年荣华辉煌,而由于长期大乱造成的悲哀。
二、把今朝觞拜旧游,莫作伤心多余愁:【译文】喝满今朝觞,不用为旧日的行程感到伤心多余的悲伤。
【注释】这句诗强调,不用难过自己的过去,同时也暗示着把可有可无的感伤或拂去,继续前行的力量。
三、琼岛沧海欲穷故,玉门空插秋菊去:【译文】琼岛在沧海之间,却是旧时情深意长的地方;玉门可是空无一人,只有秋菊憔悴飘落寂寞无限。
【注释】这首诗形容了一片萧索破败的悲凉景象,又突显出一份迷人的惆怅之情。
四、神扶恩泽福无尽,财宝轻年谢天仙:【译文】上苍实现了慈祥的恩赐,使上苍的恩泽和劳福满盈;财富漂亮的年少,不断谢恩心满意足。
【注释】这句诗形容上苍恩赐年少财富,也赞颂了年轻时代年轻人对上苍的感谢之情。
五、威节星临方调会,紫微自缚不复传:【译文】威尊之誉星至,组织一场端庄的宴会;天微神明即使自己给自己安排,也无法再传出覆报。
【注释】威尊星至指封神相护成为君主,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封神之威尊的仰慕之情。
六、醉来风尘舞腻烟,头落戈印唆却眠:【译文】喝醉了,嗖地来来去去,场面烟火稠密;可谁能拆掉官非,唤醒一下这个沉睡者?【注释】这句诗说明了洋洋灿烂也尚未能破解官僚主义的桎梏,让受苦的民众沉睡在自我沉沦中。
七、慰藉无力削山腰,盼岁暗抚处子肩:【译文】它不但难以抹去山峦的歪曲之愁,也渴望着抚慰它们生老病死的脆弱和孤独。
【注释】这句诗抒发了作者怜悯贫苦民众的情感。
八、印象一笑庆生辰,半夜轩轾奋难还:【译文】带着一笑记住自己的生辰,半夜把轩轾奋起来,犹能再回返。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学主张
《论诗三十首》的诗学主张元好问总结起来是:(1)主张自得,反对模拟。
指出只有实证实悟才能下笔有神,批判了唐临晋帖般的模拟作风。
(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
在诗歌风格上,主张古调,反对新声。
古调指自然天成的风格,新声指夸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一套。
(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
(4)主张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
在理论上重视阮、陶、陈子昂的高风雅调,在创作实践上,又凌云健笔,强调刚健豪壮。
(5)主张真诚,反对伪饰。
下面的文章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一、推《诗经》之风雅,崇建安之风骨元好问写作这组论诗诗的缘由、标准以及目的,可以在《论诗三十首》中的前两首里找到答案。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针对宋金诗歌的某些弊病以及“伪体”盛行的现象,诗人推举《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并将其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
他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都是风雅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他愿以“疏凿手”为己任,辨明正伪,宣扬并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风格传统。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句表明,诗人推崇、欣赏曹植与刘桢二人雄壮的诗风。
以曹、刘二人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此诗下句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刘越石即刘琨,钟嵘评刘琨之诗为:“其源出于王粲”“自有清拔之气”[1],另外,刘勰认为刘琨的诗具有“雅壮而多风”[2]的特点。
诗人如此标举,实则是表达对曹操与刘桢所代表的质朴刚健、梗概多气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的推崇。
与诗人所推崇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相对的是文辞华丽、艳情绮靡的齐梁文风。
诗人十分反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诗作。
我们引用其诗第三首与第八首或可证明,即:“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元好问以张华之诗为例,表达其对文风绮靡婉丽,作文为博名声,缺乏建安风骨之诗的反感。
以此说明诗名是否出众不能作为评价诗歌“正体”与否的标准。
至于温庭筠、李商隐二人的诗作,与张华相较而言,更加婉约绮靡,似乎丝毫找不到建安风骨的影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柳宗元、谢灵运的,谢灵运是第一个写山水的诗人,他政治失意, 纵情山水,诗歌自然清新,风神高雅,是一个能够照映古今后世的诗人。柳宗元的诗歌淡泊 简古,如清庙之瑟余音宛啭,深谙谢灵运之遗风,并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很好地很难得。这 组诗:论诗歌的继承性。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诗歌历来有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初期和 诗只要和意即可,体式、韵脚不受限制,但后期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称为和韵。这种 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到了苏轼、黄庭坚已经发展成了诗歌的一种体式。而这种 诗歌受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迫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 成了亦步亦趋的可怜虫。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认为诗人应该象庾信 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这组诗:论诗歌的风格。 第二十二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赏析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 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 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 "。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 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论诗三十首 其三
论诗三十首其三
元好问〔金朝〕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简析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
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文、词、曲。
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论诗三十首》名句
《论诗三十首》名句
《论诗三十首》有多首同名诗词,以下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十四》。
全文如下:
论诗三十首·十四
元好问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这首诗的意思是: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论诗三十首·十四》是元好问的诗作。
全文如下: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十四》中,除了“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这句诗,还有“路出名区人更远,江山故宅草空存。
百年风雅废,我辈复情深。
”的诗句。
请注意,诗句的解释和赏析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诗词赏析书籍或网站,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古词《论诗三十首-十一》(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一
元好问[金朝]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标签
组诗、评论
赏析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
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
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
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绝句之析释《论诗三十首》绝句是元好问最有系统之论诗著作,自注:「丁丑岁三乡作.」据清施国祈《元遗山全集年谱》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所载,是在金宣宗兴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云: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岁.自贞佑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在其登第之前四年.(注十六).因此为青年时期之作品.以绝句形式论诗,自来都推杜甫《戏为六绝句》为嚆矢,其后李义山《漫成五章》、苏东坡《次韵孔毅父》、戴复古(石屏)《论诗七绝十首》、韩驹、吴可的《学诗诗》都是著名的论诗绝句.元好问之后,当推清代王士祯(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比较富於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注十七).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於曹植,终於南宋陈师道(后山).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论其论诗意见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论其诗者两人,是潘岳、陆机.借其言论以论诗者二人,分别是元结、陆龟蒙.借其所论之诗句以论诗者两人,分别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论诗者一人,是华歆.总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诗对这批作家采取分论、合论、或互见之体例来论述.而且针对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轻重祥略之别(注十八).虽然元好问在行文之间并未严格遵守时时代之秩序,整体看来,还是完整表现了古代诗歌发展览轮廓.以下即逐首试为析释: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之一)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之二)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之三)本诗元好问〈自注〉曰:「锺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可知是借《诗品》之论见出发.在元好问观念中,晋初之诗格高出齐、梁.故前半两句认为:建安诗坛之流风馀韵,在晋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为例即可概见晋人之壮怀.据《晋书王敦传》所载,王敦酒后好以如意敲击唾壶为节,吟咏曹操之乐府,往往击缺壶口.后半两句谓:张华之诗,往往巧用文字,托兴不高,似乎缺乏风云之气.然而,持其诗与晚唐时温庭筠、李商隐言情之作相比,又将为之奈何虽然本诗为张华开脱,其实仍旧主张作诗不宜「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之四)本诗元好问〈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在〈继愚轩和党承旨诗〉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可知元氏激赏陶渊明.萧统〈陶集序〉谓渊明:「语事理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锺嵘《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谓:「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於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之五)按《诗品》谓阮籍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宋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气骨.」本诗前半则指出诗人之所以用俶诡之诗笔,寄寓渊放之情怀.实因为已无其他东西能够浇平胸中之块垒.后半两句谓:以晋人之诗才来说,被世人视为狂诞的阮籍,实际并不狂.只是这种真况谁能领会阮籍之作风,一如黄庭坚(山谷)诗句所示:「面对横在面前之大江,纵声大笑.」只不过以傲视万物的姿态发为旷放的吟咏而已.这是论「旷放」的诗风,和「气骨」,「天然」同为元好问最欣赏的正体.阮籍处身乱世,为保全性命,故作狂诞,逾越礼教,他的诗俶诡不羁,兴寄无端,其实是寄托无限的沉痛和难言的志节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旷放」,与曹刘的「气骨」,有其内在的共通性,皆为真情之流露.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之六)按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遗憾的是心声心画常常失真,因此,仅看表现於外的文章,岂能论断作者真实的人格后半两句指出晋人潘岳(安仁)当年写的《闲居赋》,显现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谁能相信他为了求官,见到贾谧出门,竟望著路尘而屈膝下拜呢此诗主要在讥讽潘岳文行不一,并指出文章本於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响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与《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证.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之七)按前半两句谓:汉魏歌谣中那种慷慨任气之风格,到了六朝已经断绝不传,只有北齐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犹有此风.后半两句谓:大概是中原地区万古以来之英雄气慨,也传到阴山的敕勒川.本诗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族旧有之歌谣,极为豪莽.本诗举一实例,用以说明北朝文学的特质.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论》曾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显然元好问赞赏北方文学之主於气质住豪壮,意在对照南方文学之流宕绮靡.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之八)按《新唐书》卷壹○七〈陈子昂传〉云:「唐初,文章承徐、庾馀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此为全诗之所本.元好问於唐初诗人,仅推崇陈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问纵横驰骋於诗坛,犹不能湔除齐、梁绮靡之风.必待陈子昂承接六代风会,绍继传统,独开新途,始振起一代诗风.故后半两句谓:若论唐诗恢复正体之功劳,应依句践平吴为范蠡铸像之往例,也为陈子昂铸一座黄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复汉魏风骨之功.本诗指出六朝绮靡之诗风,至唐初仍然存在,始变绮靡,恢复汉魏风骨,当推陈子昂.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於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之九)按前半两句谓:缀辞行文,斗靡夸多,徒增阅览之劳.以潘岳、陆机相较,陆机之文章,犹有较潘岳冗芜之遗憾.后半两句谓:诗文为心灵之声音,但能完整传述心意,目的已达.倘如布谷鸟之澜翻啼叫,岂有何难《世说新语文学》云:「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此当为本诗之所本.然全诗之主眼并不在比较潘、陆之诗文,而是就潘、陆以针砭晋、宋诸家诗文之斗靡夸多.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十)按唐元稹於〈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中,对杜甫诗之铺陈,排比、词气、风调、属对,深致赞叹之意.元好问则谓: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但为诗歌创作之一途而已,推许杜甫,若局限於此,则其藩篱未免太窄.后半两句指出:杜甫自有旷世无匹之连城璧,怎奈元稹识见短浅,只识其中之碔砆杜诗之奥妙,元好问在《杜诗学引》已有说明,此诗重申杜诗为诗中之集大成,要妙难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识.继前诗针砭晋、宋诸家之「斗靡夸多」,本诗又间接指斥「排比铺张」.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之十一)前半两句谓: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若未亲临其境,只是暗中摸索,总是无法写真.清人查初白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后半两句谓:杜甫在长安,秦川景物尽入题咏,真切入神,恰似张张摩写出来的《秦川图》,只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刻划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本诗指出诗歌写作,贵在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方能传神写真.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十二)按前半两句谓:望帝的春心,托附在杜鹃鸟的悲鸣中;佳人的锦瑟,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后半两句谓: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的难以明了,大体与此相类.而诗家总是喜爱西昆之美好,唯独遗憾的是无人像郑玄笺注《毛诗》般,一一阐述他的义旨.按所谓「西昆」,众说纷云.宋刘攽《中山诗话》云:「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辟晦,时号西昆体.」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本诗似乎沿袭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观点,视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然其所论之重心,在李商隐诗「用事深僻」,以致「诗意晦涩」也.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庐.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之十三)玉川庐指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鬼怪趋险见称於后世.就元好问〈小亨集序〉来看,元氏对於鬼怪一派,必然深恶痛绝.因此前半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诗文创作皆有正当途径,谁像卢仝那样,恣意运笔,险怪作诗呢后半两句谓:正规的诗像楷书,往往不能让今人看入眼;别寻险径的怪诗,好比小孩涂鸦,有时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赏.本诗旨在斥责卢仝诗,别寻险径、刻意鬼怪,实非诗之正途,不足为训.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之十四)按前半谓:人的出处进退,有种种不同,大抵听凭个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贱视廊庙里的衣冠士呢后半两句谓:华歆见到片金,掷去不取,随即受到时人的尊重,其实不过伪装清高,以便求官觅侯.而那些崇敬华歆清高的人,结果都被自己的双眼所瞒骗.诗文之伪饰,正与此相类.这是对刻意作伪之指责.前论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则更进一步论「刻意作伪」之失,拈出华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华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说明诗歌创作不能作伪.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之十五)按前半两句谓:李白诗笔洒落,境格旷远,正如其诗所示:「好比银河洒落九天.」何尝作过「饭颗山前」讥诮杜甫之劣诗后半两句谓:世间还有一些东抹西涂的论者,批评李白在中原扰扰之际,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这又一种书生功利之见,诬枉像鲁仲连这一流的高士.本诗评论李白诗境格旷远.世俗失察,竟以不实之作相诬,书生功利之见相枉.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十六)按前半两句谓:自古抒哀伤之情,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写苦境之作,亦若灯前山鬼之落泪.实因哀苦易於撼动人心,比较讨好.此盖针对晚唐李贺所作之评论.后半两句谓: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此又进一步引李白诗为例,暗示李贺「幽冷哀激」之诗格,不及李白之「高华俊伟」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之十七)按前半两句谓: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的确深入发掘诗歌声律的奥秘,其研究创发之工夫,固然应予肯定,但是,这种人为声律果真值得用心吗后半两句谓:试看唐元结《水乐说》:本无宫徵之音响,却也自成云山间自然的雅乐.这是元好问反对人为声律之主张,因为他论诗主天然,诗歌中本有天然的声调,比起人为刻意之声律,更为可贵.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之十八)按前半两句谓:孟郊喜欢以穷困愁苦作为诗歌题材,至死如此.处身在高天厚地之间,却自囿於苦吟,不啻诗中囚徒.后半两句谓:试看韩愈自潮州还朝后之文章,与江山同其不朽.韩孟相比,韩愈应居陈元龙高卧的百尺楼上,高下岂可同日而语本诗指出韩、孟虽齐名,孟郊之穷愁实不堪与韩愈雄奇相提并论.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之十九)按本诗前半谓:万古以来,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涧阿,未能显扬於世.其一生的孤愤,如何抒解唐代诗人陆龟蒙〈自遣诗〉云:「无多药圃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曾以名品药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谓稚子不知珍惜,恐将明品药草持与一般春草共斗输赢.后半二句惋惜无人告知陆龟蒙:诗之品秩何独不然高低之比较,能有几多差别亦惟务实略名而已.本诗指出诗名之高下,无关乎诗之实质.如陶诗不为六朝人所贵,却大重於后代,即为实真名虚之例证.是以高人才士,励品为诗,应以实质为重,无须措意於声名品秩之高低.谢客风容动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二十)元好问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前半两句谓:谢诗之风神,映照古今.渊源於谢灵运之诗人很多,然而谁能比柳宗元所得更为深切呢以柳诗接谢诗,清人查初白誉为「千古特识.」又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前四句云:「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最能突显谢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党失势,贬邰州、永州、柳州,窜逐荒疠,自放山泽,悲恻抑郁,一寓於山水诗文.其寂寞不遇,实与谢灵运相同.故后半两句谓:柳诗正如拂动朱弦的瑟,一唱三叹的遗音彷佛犹在.这种冷寂的诗境,正象徵谢灵运当年的心境.窘步相仍死不前,唱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之二十一)按前半两句谓:作诗若窘束步履,一仍旧贯,至死不敢超越,就如后世的唱之作,见识不到前贤作诗的真性情.后半两句谓:作诗应秉持凌云之笔自创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趋,那也未免太可怜了.本诗指出诗人应自创新格,不当窘步因袭.都穆《南濠诗话》云:「东坡云: 诗须有为而作. 山谷云: 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无怪其语之不工.」古人和诗,初不拘体制,后有「用其韵」,「次其韵」,雕镂过甚,扭曲性情,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本诗旨在讥议宋人唱之风.皮述民先生另有一说,认为是论宋初西昆馆阁诸公.(注十九)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知是谁(之二十二)按前半两句谓:诗歌写作之出奇变化,往往是在似乎无奇可变之处,竟然更出奇笔.这种状况有若波涛流动,一波才动,万波腾涌.后半两句谓:从过去历史来看,只知诗歌发展报到苏轼、黄庭坚,变化之妙,已臻极致,后世随风而靡,变本加厉,驯致如沧海之横流.始作俑者,岂非苏黄本诗是论诗歌出奇变化之妙,至苏黄已臻极致;末流无此才调,效其放逸,不免逾矩.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之二十三)按前半两句谓:正如乡曲之学,虚诞不实;小家珍说,往往欺人.以俳谐的态度、怒骂的口吻作诗,难道适宜以俳谐作诗,杜甫、李商隐、苏轼皆所不免.《沧浪诗话》尝云:「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又论进代诸公诗云:「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可见宋人不乏俳谐怒骂之作.后半两句谓:当代却不乏如此写诗者,难怪会取笑古人迂拙,认为古人除了雅言之外,其他一概不知.则进一步指出当代不辨古雅,步趋俚俗之失.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二十四)按前半迳引秦观(少游)《春日》诗原句.元好问〈拟栩先生王中立传〉云:「予从先生学,问作诗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按:应作〈春日诗〉,下同).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也.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则好问此论袭自王中立.本诗指摘秦观纤巧靡弱之作,与韩愈豪雄奇崛之作相比,简直是女子诗.前面已指出张华之风云气少,温、李之儿女情多,至秦观之纤巧靡弱,真可谓每下愈况,故悬为诗家之大戒.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之二十五)此针对刘禹锡两首题咏玄都观桃花之作而发.按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裏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战乱之后的玄都观,已失旧有的规模,刘氏题咏的看花诗虽在,却只能抒发官场后进皆已贵显之悲怨.又刘禹锡大和二年又作〈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刘禹锡自己也是一个人间过客,却昧於代谢之理,重游玄都观发现已无桃树,只有兔葵等物摇曳於春风之时,他二度题咏,则是枉向春风怨刺兔葵了.从整体诗意来看,元好问旨在提出:「怨刺之作要切当事理,不可漫无限制」的看法.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之二十六)苏轼才雄气逸,胸襟超旷,所作若不经意而出,而淳洁精真,兼备众长.元好问以为:苏轼之作,有如金入洪炉,冶鍊不厌其繁,精真方止,不允纤尘污染,故能如是.后半两句谓:苏诗取材极博,不免变眩百怪.苏门弟子,果有忠直之臣,岂肯听任东坡百态俱备,万古常新,却无一人能嫡传光大.按苏门之中,无论是张耒、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号「苏门四学士」;或合陈与义、晁冲之为「苏门六学士」,皆本其才学体性,各擅所长,终与苏诗不尽相类.因此,本诗论及苏轼及苏门弟子,谓苏诗如百鍊纯金,备俱众美,门下难以绍继.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之二十七)诗谓宋初诗坛沉溺於「西昆体」,渐失本真;百年之后,始觉醒而回复古风;於是元佑诸家次第兴起,这是欧阳修、梅尧臣倡始的功劳.按欧阳修作诗步武韩愈,以气格为主,善用古文章法,气格情韵,皆有足观.梅尧臣覃思精微,深远闲淡,自成一家.就诗论诗,欧梅具为古雅正体,不可轻废.而王安石诗用意深切,律度精严.虽健拔有奇气,然至暮年方妙.欧、王同为宋代庆历以后之大家,然元好问似较拥欧,故后半两句谓:后人讳学王诗犹可理解,何以欧、梅一并毁废呢本诗指出欧、梅恢复古雅之正体,为苏、黄之前导,其功不可抹杀.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之二十八)按前半两句谓江西派之诗作,论古雅难谓与杜甫相近,论精纯又全失李商隐之精真.玩诗意,乃以「古雅」称颂杜甫;以「精纯」称颂李商隐.而江西诗社中人已难望其项背.故后半两句谓:论诗至此,宁对黄庭坚下拜,亦不愿作江西社中人.按江西诗派是宋朝南渡之后的大宗派,以上追古雅力避凡近为主要目标.但因承继黄庭坚奇崛拗劲之诗格,运用夺胎换骨之手法,刻意於字句之奇,隶事用典之巧.於是人工过深,凋损天趣,尽失古雅精真,此乃元好问批判江西诗社的原因.但是黄庭坚诗源自杜、韩,别创奇崛之诗格,於诗仍为正体,故元好问愿意下拜,以示崇敬.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之二十九)「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之名句.描写春意骀荡,却不假绳削,自然成文.此五字虽经万古千秋,仍然光景常新,故元好问特地徵引,称许一番.然而谢灵运之作风,其实十分重视雕镂,《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正可一字不易,移以论谢.至宋代,陈师道作诗重视人巧,浑忘天然.尤其卧思呻吟,闭门觅句,被后世引为趣谈.其为诗之刻意,与谢灵运实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后半两句谓:假使陈师道起死回生,一定要传话给他:闭门觅句的苦吟,对於诗道毫无助益,可怜他只是徒耗精神.元好问论诗主自然,故以谢灵运清新自然之诗句相对照,彰显陈师道之缺失.撼树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之三十)前半两句谓:评论古人诗作优劣得失,犹如蜉想要撼动一棵大树,自觉十分狂妄.原因总是书生技痒,喜欢论量高下.按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见元好问用韩诗,自嘲猖狂.后半两句谓:等到老死之后,或许留下千首诗歌,则不知将由何人校论短长.本诗是全篇总结,以为自作亦将为后人所论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