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GIS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GIS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计算机;
2.ArcGIS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1.实验原理: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的系统。

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用来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GIS技术在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实验方法:
四、实验步骤:
1.启动ArcGIS软件,在主界面点击“打开”按钮,选择一个已有的地理数据文件进行加载。

3.通过“绘制”工具栏的不同绘图工具,可以在地图上绘制点、线、面等地理要素。

4.选择“选择”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选择操作,如选择一个
区域内的所有要素。

5.选择“查询”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属性查询操作,如查询
其中一字段大于其中一值的要素。

6.选择“分析”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操作,如计算
两个要素之间的距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实验总结:
七、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GI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ArcGIS
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查阅相
关资料和询问老师的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实验。

实验中,我发现GIS技术
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我们理解地理问题和进行地理数据分析非常有帮助。

我会继续学习和研究GIS技术,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gis实训报告

gis实训报告

gis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和目的二、实训过程2.1 数据收集与整理2.2 数据处理与分析2.3 空间数据可视化2.4 空间数据应用与评估三、实训结果四、实训总结五、参考文献初来乍到并踏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的大门,我怀着好奇和期待参与了这个有趣而又有挑战的实践项目。

本文将详细描述我在该GIS实训中所做的工作,包括实训背景和目的、实训过程、实训结果以及个人的总结体会。

一、实训背景和目的这次GIS实训是作为我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巩固和应用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项目,我们将有机会运用真实的数据(如地理、气候、人口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加深我们对GIS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实训的主题是区域气候变化对某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

我们通过收集相应的数据,了解气候变化、人口统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并运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最终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关人口迁移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结论。

二、实训过程2.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训开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各种需要的数据。

这包括气候数据、人口数据以及城市规划数据等等。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并在收集完成后进行了整理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整理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排除其中的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然后,我们通过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和提取需要的指标和变量。

最后,我们使用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3 空间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后,我们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空间数据可视化。

通过地图、图表和其他可视化方式,将复杂的数据转化成易于理解和沟通的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的图层叠加、符号化和颜色填充等功能,使得可视化结果更加直观生动。

2.4 空间数据应用与评估最后,我们将所得到的空间数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目录 (1)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2)1、课程设计目的 (2)2、课程设计任务 (2)二、实验准备 (3)1、数据准备 (3)2、软件准备 (3)三、基于南方CASE7.0的栅格图层矢量化步骤 (4)1、栅格图像的配准 (4)2、栅格图像的纠正 (9)3、栅格图像的矢量化 (11)四、GIS课设总结 (13)一、实验目的与任务1、课程设计目的GIS 原理课程设计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实践环节,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有效手段。

通过运用CASS7.0的矢量化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练对CASS7.0的操作,能熟练使用CASS软件进行基本的地理信息分析与操作。

2、课程设计任务1、栅格图像的配准:要求学生能根据图上的格网线坐标推算出8个以上特征点地理坐标,然后将图形坐标和地理坐标进行匹配。

2、利用CASS7.0新建矢量图层(等高线、道路、建筑物、水系等图层)。

3、利用CASS7.0的矢量化模块对配准的栅格图像进行分层矢量化。

二、实验准备1、数据准备江西省上饶地区波阳县湾山地形图 1:10000 地形图――1.TIF 2、软件准备南方CASS7.0,AutoCAD2004。

三、基于南方CASE7.0的栅格图层矢量化步骤1、栅格图像的配准1、打开南方cass7.0,改变图形比例尺为1:10000。

图3-12、如图,在栅格影像图上找两点,并根据这两点的实际坐标画两个圆作为匹配辅助圆。

图3-23、插入格式为.tif的光栅图像。

图3-34、将图像上与之前画的圆圆心对应的其中一个点,平移至所画的圆。

图3-45、解算缩放比例。

1)、画线。

图3-52)、点击“工程应用---->查询线长”,查询所画的直线线长。

图3-6图3-73)、调出计算器功能根据所摄取两个圆心之间的实际距离与插入图像的两点间的图上线长之比计算缩放比例。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习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习报告

GIS理论与实践学习报告一、GIS理论1.GIS根本概念GIS全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中文名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局部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展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它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根本技术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2.GIS的开展(1)GIS的开拓期〔60年代〕: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首先提出了GIS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GIS——加拿理信息系统,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这一时期,GIS开展的另一显著标志,是许多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例如1966年美国成立城市和区域信息系统协会,1969年又建立州信息系统全国协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68年设立了地理数据收集和处理委员会。

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对于传播GIS的知识和开展GIS的技术,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GIS的稳固开展期〔7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及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环境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促使GIS迅速开展并得以稳固。

(3)GIS技术大开展时期〔80年代〕: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推出了第四代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传输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时效得到极大的提高。

GIS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从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到应急反响,从商业效劳区域划分到政治选举分区等,涉及到了许多的学科与领域。

(4)GIS的应用普及时代〔90年代〕:国家级乃至全球性的GIS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例如GIS已列入美国政府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方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战略也包括GIS。

毫无疑问,GIS将开展成为现代社会最根本的效劳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融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测绘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能力。

本次 GIS 地理信息系统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深入了解 GIS 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熟练掌握常用 GIS 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我们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训内容(一)GIS 软件的学习与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一款主流的 GIS 软件,如 ArcGIS 或 SuperMap 等。

通过软件的安装和界面熟悉,逐步掌握了数据的导入与导出、地图的创建与编辑、图层的管理与操作等基本功能。

例如,在数据导入方面,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不同格式的数据(如Shapefile、CSV 等)成功加载到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和预处理。

在地图编辑过程中,我们能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点、线、面等地理要素,并对其属性进行编辑和赋值。

(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是 GIS 应用的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实训的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投影变换、坐标转换、数据裁剪与合并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还掌握了空间查询与分析的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获取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影响,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利用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通过叠加分析可以判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三)地图制作与可视化表达地图是 GIS 成果展示的重要形式,因此学会制作精美、准确的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地图符号的设计、地图布局的调整、图例的制作以及地图的输出等内容。

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标注,将地理数据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地图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GIS课程实习报告

GIS课程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班级:XXXX姓名:XXXX学号:XXXXX指导老师:XXXX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实习目的本实习是为学习和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专门设计的。

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数据库以及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显示输出等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了解ArcGIS10.0的基本组成,了解Geoway和ArcGIS10.0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了解GIS数据库的相关知识;了解Geoway和ArcGIS9的文件结构和类型,掌握创建这些文件的方法;掌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方法、数据编辑方法;TIN生成、DEM生成、坐标变换的基本方法;掌握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数据显示的基本方法以及布局地图的制作和输出方法。

2.实习内容2.1Geoway数字化实习采用软件Geoway数据加工平台进行数据采集,使用I49G037012栅格图,自选邻近的数字化4块公里格图块进行网数字化,使用自动跟踪、边角提取等有效的数字化功能对该栅格图进行数字化并输出成图。

2.2ArcGIS软件学习学习ArcGIS软件,根据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ArcGIS软件的学习,同时学会运用其强大的分析功能进行空间分析,并学会制作地图、生成TIN、DEM等内容。

ArcGIS软件学习主要内容包括:1)ArcMap 简介2)要素及其属性查询3)专题地图显示4)属性表的编辑、连接、维护5)相互位置查询、空间连接6)地图布局与报表7)栅格数据生成和显示8)栅格空间距离计算9)再分类与叠合计算10)邻近区11)多边形合并、叠合12)地表模型生成、显示13)工程中的土方、纵坡14)视线、视域15)最佳路径、最近设施、服务区16)点、线、多边形要素输入和编辑17)多边形要素的高级编辑18)拓扑规则19)投影变换、坐标校正20)通过转换建立数据库21)ModelBuilder2.3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考核结合Geoway数字化成图,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要求所用图层不少于2层,运用到的功能不少于3个。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GIS课程设计学院: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期:课程设计1 使用 ArcMap浏览地理数据一、课程设计目的GIS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地理信息系统后,按照教学大纲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实习。

围绕有关GIS的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GIS的原理完成实习内容:1. 了解地理数据是如何进行组织及基于“图层”进行显示的;2. 认识ArcMap 图形用户界面;3. 通过浏览与地理要素关联的数据表,你可以了解地理数据是如何与其属性信息进行连接的;4. 掌握GIS两中基本查询操作,加深对其实现原理的理解;5. 初步了解设置图层显示方式-图例的使用。

二.Arcgis 9.3简介1.GIS:GIS 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的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

2.arcgis9.3平台介绍ArcGIS是ESRI在全面整合了GIS与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他多方面的计算机主流技术之后,成功地推出的代表GIS最高技术水平的全系列GIS产品。

ArcGIS是一个全面的,可伸缩的GIS平台,为用户构建一个完善的GIS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ArcGIS的基本体系结构能够让用户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部署GIS功能和业务逻辑,无论是在桌面、服务器、网络还是在野外。

GIS技术通过提高信息交换和协同处理的水平,在众多的领域如辅助决策、资源及资产管理行业,在强化工作流程等方面极大地体现出其价值,很明显地为使用GIS技术的各种组织节省了费用。

目前,为了将空间信息和空间功能扩展到企业的整个组织中去,传统的面向桌面的GIS需要向面向服务的GIS转化。

从这层意义上看,GIS专家除了应用桌面软件管理空间数据资源,创建各种地图,组织面向不同需求的分析模型之外,还需要将这样的GIS信息和成果发布出去,使组织内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人员,甚至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普通大众能够分享到空间信息和空间服务带来的益处。

GIS课程学习报告

GIS课程学习报告

GIS课程学习报告1、GIS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2、GIS的组成:从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

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

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外围设备等等。

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 软件,等等。

GIS软件的选型,直接影响其它软件的选择,影响系统解决方案,也影响着系统建设周期和效益。

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也是GIS系统的灵魂和生命。

数据组织和处理是GIS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人是GIS系统的能动部分。

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决定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

系统人员按不同分工有项目经理、项目开发人员、项目数据人员、系统文档撰写和系统测试人员等。

各个部分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是GIS系统成功建设的重要保证。

3、GIS的原理: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

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4、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1、课程设计地点:GIS实验室。

2、设计内容:1)图形输入与编辑;2)拓扑建立;3)图形裁减、误差校正、投影转换、图框生成;4)掌握GIS空间分析方法(DEM建立)。

3、时间安排:第三学年第三学期(短III)一、课程设计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GIS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能够更广泛的了解GIS的应用领域,并且更牢固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的相关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能够达到以下的目的:1. 熟练运用MAPGIS软件扫描矢量化1:2000地形图,掌握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熟练掌握MAPGIS的空间数据输入与输出,及图形编辑等功能。

3. 了解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4. 了解GIS相关产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状况、方向和趋势。

5. 了解GIS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应用实例,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原理,以及分析需求的方法。

6. 掌握GIS空间分析方法(DEM建立)。

7.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GIS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学习GIS相关知识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GIS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 熟练运用MAPGIS软件矢量化1:2000地形图,掌握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熟练掌握MAPGIS的空间数据输入与输出,以及图形编辑等功三、课程设计具体内容(一) 1:2000地形图扫描矢量化1.栅格影像校正、图框套合:要进行地图数字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栅格图像的影像校正、图框套合,这是在“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析”子菜单里进行的。

在“文件”下拉菜单中选择“数据输入”选项,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中的“数据转换类型”里选择“TIF文件”然后点击“添加文件”按钮,通过浏览方式添加需转换的栅格地形图,接着点击“转换”按钮系统自动完成转换并将其保存于与源文件相同的路径之下,转换完毕后关闭此对话框结束转换,在“文件”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影像”选项,在系统弹出的选择界面,点击“打开”按钮载入影像文件。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实验一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

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

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

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

1.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

2.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

3.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

gis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gis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gis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GIS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GIS软件进行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操作;具备运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GIS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GIS基本概念:介绍GIS的定义、发展历程、组成部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GIS数据:讲解GIS数据的类型、采集、处理和存储方法,以及数据质量评价。

3.GIS空间分析:阐述GIS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

4.GIS可视化:介绍GIS地图制作、符号系统、视觉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5.GIS应用案例:分析GIS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GIS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GIS技术的具体应用。

3.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GIS软件,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GIS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一批GIS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展示GIS原理和应用案例。

4.实验设备:配备高性能的GIS软件和相应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上机实验的需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GI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4

《GI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4

《GI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四实验名称空间数据处理实验目的1.掌握空间数据处理(融合、拼接、剪切、交叉、合并)的基本方法,原理。

领会其用途。

2.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熟悉ArcGIS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技术4.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空间数据处理是基于已有数据派生新数据的一种方法。

是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来实现的。

是基于矢量数据进行的,包括如下几种常用的操作:融合,剪切,拼接,合并(并集),相交(交集)。

实验数据云南县界.shp; Clip.shp西双版纳森林覆盖.shp 西双版纳县界.shp实验过程记录:一、试验主要步骤第1步裁剪要素在ArcMap中,添数据GISDATA\云南县界.shp,添加数据GISDATA\Clip.shp (Clip 中有四个要素)激活Clip图层。

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要素,点击打开ArcToolbox,指定输出要素类路径及名称,这里请命名为“云南县界_Clip1”指定输入类:云南县界指定剪切要素:Clip(必须是多边形要素),重复以上的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后将得到共四个图层。

注意确保不要选中“云南县界”中的要素,如果选择了“云南县界”中的要素裁剪完成的只是被选中的那一部分要素。

第2步 拼接图层在ArcMap 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你在剪切要素操作中得到的四个图层 点击打开ArcToolbox ,在ArcToolbox 中执行“追加”命令,输出要素:设定为 云南县界_Clip1,输入要素:依次添加其它三个图层,右键点击图层“云南县界_Clip1”,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执行“数据”->”导出数据”。

指定导入数据的路径和名称:YNOK.shp,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就完成了将4个图层拼接为一个图层的处理。

四个图层一个图层加载数据YNOK.shp ,查看图层及打开其属性表看看与“云南县界”中的属性表有何区别。

(右下图可知YNOK 的记录比云南县界的记录要多,各属性值也不完全一样。

地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地信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提高在实际项目中应用GIS技术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的系统。

GIS的基本原理包括: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GPS、地面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空间数据。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校正、投影、拓扑等。

3. 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提取有用信息。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 数据采集:使用GPS设备采集实验区域的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利用GI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3. 数据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

4. 数据输出: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 准备GPS设备,包括接收器、数据线等。

- 选择实验区域,并确定采集路线。

- 按照设定的路线,使用GPS设备采集地形数据。

2. 数据处理:- 打开GIS软件,导入采集到的GPS数据。

- 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坐标校正、海拔校正等。

- 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

- 进行拓扑处理,包括消除重复点、连接线等。

3. 数据分析:- 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 对分析结果进行属性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或优化建议。

4. 数据输出:- 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输出。

- 选择合适的输出格式,如PDF、JPEG等。

- 打印或保存输出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通过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了以下目标:1. 加深了对G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掌握了GIS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技能。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

GIS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篇报告旨在介绍一个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思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GIS课程设计并如何逐步实施。

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

2. 课程设计步骤2.1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在进行GIS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GIS技能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则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例如学生能够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2.2 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GIS基础知识、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常用GIS软件的使用等。

学习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在线教程和实际案例等。

2.3 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座、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2.4 实施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思路,逐步实施课程设计。

可以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GIS课程设计的重要性GIS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GIS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地理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GIS课程设计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结论通过本篇报告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进行GIS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思路。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实施课程设计,是进行GIS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GIS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IS实验报告三

GIS实验报告三

《GI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三学生姓名:朱山昱班级:0802602 学号:19实验名称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属性编辑实验目的1.利用ArcCatalog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理解Personal Geodatabse空间数据库模型的有关概念。

2.掌握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的基本操作。

3.掌握根据GPS数据文件生成矢量图层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图层属性表间的连接(Join)或关联(Link)关系。

实验原理ArcCatalog 用于组织和管理所有GIS 数据。

它包含一组工具用于浏览和查找地理数据、记录和浏览元数据、快速显示数据集及为地理数据定义数据结构。

ArcCatalog 应用模块帮助你组织和管理你所有的GIS 信息,比如地图,数据集,模型,元数据,服务等。

它包括了下面的工具:●浏览和查找地理信息。

●记录、查看和管理元数据。

●创建、编辑图层和数据库●导入和导出geodatabase 结构和设计。

●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搜索和查找的GIS 数据。

●管理ArcGIS Server。

ArcGIS 具有表达要素、栅格等空间信息的高级地理数据模型,ArcGIS支持基于文件和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两种数据模型。

基于文件的数据模型包括Coverage、Shape文件、Grids、影像、不规则三角网(TIN)等GIS数据集。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实现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基于Access文件的格式-称为Personal Geodatabase,另一种是基于Oracle或SQL Server 等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是geographic database 的简写,Geodatabase 是一种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技术来表现地理信息的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是ArcGIS软件中最主要的数据库模型。

Geodatabase 支持在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表中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

有关gis的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

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

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

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

1.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

2.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

3.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

gis课程设计汇报模板

gis课程设计汇报模板
30.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评估方式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教学反思和调整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教学创新
为了提高本章节的教学吸引力和互动性,我们将尝试以下教学创新方法:
31.翻转课堂: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
八、教学反思和调整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包括:
28.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调整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29.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兴趣,调整教材的章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1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GIS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和局限。
四、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3.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GIS教材,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14.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城市规划GIS应用教程》。
15.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GIS原理和应用。
16.实验设备:配置GIS软件和相应硬件设备,保证学生实验和实践的需要。
五、教学评估
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包括:
17.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18.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如GIS案例分析、空间数据处理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精选五篇]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精选五篇]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二是在学完GIS原理后,按照教学大纲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实习。

围绕有关GIS的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在教师指导下,按照GIS的原理完成实习内容。

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对GIS基本原理的掌握,锻炼对GIS基本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熟练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编辑处理,结合数据的类型、数量与质量,建立空间数据库。

2.掌握GIS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的方法,运用GIS软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与操作步骤,并运用GIS软件输出设计成果。

3.掌握GIS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专题图制作方法,运用GIS软件设计一幅专题地图,并进行排版输出。

4.掌握地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方法,运用GIS软件实现三维景观图的制作。

与专题图的制作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方法;5.任选任务进行GIS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并提交电子版成果资料。

二、课程设计任务(一).专题图制作1.总体设计:明确制图目标,搜集专题图制作相关资料与数据,制定专题图技术路线与流程,要求技术路线完整,实施性强;2.详细设计:1)专题图制作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要求数据的现势性好,精度高;2)地理地图的制作,要求符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内容完整、符合制图规范;3)专题属性信息的整理与编辑,要求信息丰富,现势性好,数据完整准确;4)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制图设计方案合理,颜色协调、符号分级明确;华北科技学院课程设计5)专题图的布局与整饰,要求布局合理,要素完善,配置协调。

3.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完整,图表清晰、编号一致,心得体会较深。

(二).空间分析的应用1.分析问题,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设计解决方案;2.收集必要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编辑与重分类;3.依据空间分析模型进行数据的各项空间分析,包括数据查询与分类、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分级分析等。

(完整word版)GIS理论与实践学习报告

(完整word版)GIS理论与实践学习报告

一、课程学习目的学习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习该专业时,要着重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综合目的有以下几点。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二、课程学习相关内容1、理论部分主要内容理解GIS的相关概念、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GIS的运用.掌握地理空间信息的描述方法、GIS的特点、类型与组成.了解GIS的基本功能和用途,理解地理数据分类描述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地理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掌握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了解栅格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化方法。

了解GIS的发展概况,地理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两种空间数据结构的特点及其编码方法。

关于GIS 的理论是学习相关软件的基础。

2、上机实践主要内容由于GIS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各种GIS软件平台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500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报告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授课老师:2013年1月4日摘要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坡向不仅可以定量描述地形地貌特征,同时和滑坡灾害的发育存在很大相关性。

需要对评估区域的地形进行空间分析,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地形分析数据。

将GIS技术应用在地质灾害空间分析中,可以较好地解决地形空间分析的问题。

主要内容如下:1.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的关系;2.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包括其数据的准备、构建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因子的提取;3.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空间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字:GIS;地质灾害;空间分析;坡度;坡向目录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 (4)二 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 (4)2.1 GIS数据准备及分析软件 (5)2.2 构建格网数字高程模型 (5)2.3 地形因子的提取 (6)三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空间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6)3.1 三维地形图 (7)3.2 高程分析 (7)3.3 坡度分析 (8)3.4 坡角分析 (9)四感悟 (9)参考文献 (10)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的计算机系统’它是由一些计算机程序和各种地学信息数据组织而成的空间信息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测绘学、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及数据库技术于一体"以其对空间地理数据强大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处理功能而鲜明的区别于普通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空间数据处理#属性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能够对复杂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管理和分析建模"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集成的基础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有效表达、处理以及分析与地理分布有关的专业数据的一种技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展示有关地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新的手段和平台。

从20世80年代以来,GIS在灾害管理中得到逐步深入的应用:从简单的灾害数据管理、多源数据集数字化输入和绘图输出,到DTM和DEM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从GIS结合灾害评价模型的扩展分析;到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再到WebGIS。

GIS的核心是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由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构成。

运用GIS所具有的数据采集和提取、转换与编辑、数据集成、数据的重构与转换、查询与检索、空间操作与分析、空间显示和成果输出及数据更新等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地质灾害评估的需要,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用于地质灾害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可以图层的形式显示或者报表、表格形式输出,为专业部门或决策部门提供灾害管理和决策依据。

二 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与风险共存,始终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减灾和灾害管理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基于GIS技术的面向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利用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快速评估方法研究,是面向我国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的重大需求,服务于政府及地方社会解决突发性地质灾害损失应急评价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救灾、减灾等提供信息保障和决策支持。

2.1 GIS数据准备及分析软件在进行灾害研究及评估前需要准备多项数据,主要是野外实测CAD数据的整理,然后提取CAD数据中的高程点数据为dat文件。

将该dat文件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后面所有的应用分析都是基于野外实测CAD数据进行。

CAD数据的处理软件有多种,其中主要有国外的ArcGIS、MapInfo、GeoMedia、Giswin还有国内的MapGIS、GeoStar、TopMap、GeoBean等。

2.2 构建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EM)区域地形的基础信息之一,是赖以构建区域地形型和进行各种地形研究的基础信息。

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

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

数字高程模型作为地理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信息资料和赖以进行地形分析的核心数据系统,不仅可以提取地形起伏度、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参数,同时能够成为定量分析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评价的基础。

图1 数字高程模型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格网DEM)是把DEM覆盖区划分成规则格网,每个网格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用相应矩阵元素的行列号来实现网格点的二维地理空间定位,第三维为特性值,可以是高程和属性。

在本项目中,主要采用MapGIS软件生成格网DEM。

在MapGIS工作平台下,利用该软件的强大地形分析功能模块DTM分析模块,采用采用离散数据网格化方法,离散化方法主要采用距离幂函数反比加权网格化方法,网格间距应选择10m左右,生成GRD地形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应选择合适的格网间距,间距过大不能反映地形的准确程度,间距过小则数据量过大,影响处理速度。

实验证明,10m左右能够较好的反映地形起伏情况。

2.3地形因子的提取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个分支,其它各种地形特征值均可由此派生。

DEM是DTM的一种特例,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字表达。

DEM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

采用收集到的数字等高线数据建构10m空间分辨率格网DEM,并基于DEM进行空间分析,提取坡度、坡向等空间信息,进行地形分析,比较准确地表达了研究区的总体地形特征,为该区的地质灾害评估等提供了地形方面的基础数据。

建立DEM的方法有多种:(1)直接从地面测量,例如用GPS、全站仪、野外测量等;(2)根据航空或航天影像,通过摄影测量途径获取,如立体坐标仪观测及空三加密法、解析测图、数字摄影测量等等;(3)从现有地形图上采集,如格网读点法、数字化仪手扶跟踪及扫描仪半自动采集然后通过内插生成DEM等方法(整体内插、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

地形因子的提取只要是指研究区坡度与坡向的提取。

坡度是指GRID中像素高程值的变化率,计算结果以度、小数或百分数的形式存放在像素属性中,分别用0~90度来表示,每一定的度数间隔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坡向亦是如此;坡向是指GRID中每个像素面的朝向,范围为0~360度,其中0度代表北,90度代表东等。

迄今为止,坡度和坡向的计算方法可归纳为五种:四块法、空间矢量分析法、拟合平面法、拟合曲面法、直接解法。

前三种方法是解求平均坡度而设计的, 后两种方法是解求地面最大坡度而采用的。

经证明,拟合曲面法是求解坡度的最佳方法,拟合曲面法一般采用二次曲面)。

对地面模型的坡度、坡向进行分析时,先对原始稀疏数据加密,然后计算各单元的坡度、坡向,并将结果数据以“.BMP”或“.GRD”(其高程信息为高程点的坡度、坡向或粗糙度)格式保存到用户指定的文件中,供制图或分析时使用。

如果想绘制坡度图,可以先用此功能产生坡度GRD文件,然后运用“平面等值线图绘制”功能就可以出坡度图了。

以格网DEM为基础,利用ARCGIS的GRID模块的地形分析功能生成坡度图、坡向图,利用该图生成平面等值线方式的坡度图、坡向图。

三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空间分析过程中的应用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是调查地质灾害活动规模,统计地质灾害对人口、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核算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问接经济损失,评定地质灾害等级。

对于有发生可能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是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对此有人称之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其基本内容和步骤是:首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受灾体的可能破坏程度,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灾害区的易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预期损失,即进行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评价。

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定量化反映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破坏损失程度,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任务有:(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3.1 三维地形图三维地形图,又称三维电子沙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它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仿真等高新技术的结合。

它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

三维地形图主要以一种三维电子沙盘的形式反映研究区的地形起伏情况,根据高程的不同赋予不同颜色值,制作出三维地形图,用以表达不同的地形起伏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三维地形图3.2 高程分析高程(标高)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

简称高程。

“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一个要素。

高程测量的方法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水准测量是精密测定高程的主要方法。

高程分析是指根据现状高程点,按高程范围对地形进行填充,生成高程分析图。

高程分析图主要是对由离散数据生成的“.GRD”格式数据进行等值线分析产生的。

经过分层设色后,不同高程的范围值被赋予一定的高程数据,显示不同的颜色值,来反映不同的地形起伏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高程分析图3.3 坡度分析坡度是描述地形特征信息的重要指标,它能够间接表示地形的形态起伏和结构特征,并且反映地貌坡面的倾斜程度。

目前,坡度多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 (DEM)计算得到的,坡度表示地表面在某点倾斜程度的一个量。

因此,它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其模等于地表曲面函数在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面夹角的正切,其方向等于在该切平面上沿最大倾斜方向的某一矢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即坡向,它们在水文模型建立、土壤侵蚀分析、水土流失监测、地貌形态模拟,生态环境研究等地学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