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226ff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7.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爱护水资源1. 淡水资源有限,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2. 爱护水资源的措施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①生活上:a.使用节水器具;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②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
③工业上:循环使用。
(1)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特别提醒】①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②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蒸馏→吸附→过滤→沉淀;③上述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和软水1. 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2. 反应原理:[水很难解离,导电能力弱,常加入强电解质(如烧碱或硫酸)增加其导电能力]3. 实验装置:4. 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和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泡速度较快。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和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大约是和电源正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5. 气体的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6. 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7. 实验拓展(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此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通过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我们可计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1:8。
四、化合价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位置标出化合价,用“+n”或“-n”表示。
当n为1时,不能省略如+1Na,-1Cl。
2. 化合价规律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59张ppt)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5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5ee3cab0717fd5370cdc09.png)
考点3 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
正极
负极
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
检验气体的实验 气体名称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可 以 _燃__烧___ , 火 焰 呈
_复__燃__
_淡__蓝___色
___氧__气___
___氢__气___
气体体积比
_1_︰__2____
气体质量比
__8_︰__1___
考点聚焦
考点1 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 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 __数__目____和__大__小____不会变化,变化 的 只 是 水 分 子 之 间 的 __距__离____ 和 __排__列__方__式___。这样的变化属于_物__理__ 变化。
解释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变式题 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A )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解 析 柳絮纷飞是宏观看得见的物质柳絮在运动,不能用分子的 观点解释;其他项说明了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 很小等性质,都可以用分子观点来解释。
分子间隔的改变会引起热胀冷缩,在此变化中分 子的大小不变;还要注意,尘土飞扬、柳絮纷飞都属于宏观 物质的运动,不能利用分子的性质来进行解释。
考点2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区别
关系
澄清透明, 纯水 属于__纯__净__物__
通常浑浊, 天然水 属于__混__合__物__
天然水―蒸―馏→纯水
硬水 含有较多钙、 检验:加_肥___皂__水__,泡沫很少的是__硬__水____,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ddaa1457f1922791788e85b.png)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⑦漏斗
A. ①③⑤
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⑤⑥
2.量取液体读数时_视__线__和__凹___液__面__的__最__低__处_.相平 仰视 时会造成液体_量__多__了___,俯视时会造成液体量__少__了____.
A、水和蔗糖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9)、在水中加入明矾,溶解时用玻璃棒进行
搅拌的作用是: 加速溶解 。 10)、过滤时也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引: 流 。
11)、过滤后发现水仍浑浊,原因?应如何操作? 答:滤纸破损;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换一张新的滤纸,重新过滤。
9、吸附
3)、选出纯净物( A C)
混合物(
)
BD
A
B
C
D
3、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 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 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 的重新分配。
4、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净化天然水,常用的步骤有哪些, 各有什么作用?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 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起净化作用)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 :电极上有 气泡 产生,最终正极所产生的 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1:2
3、气体检验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 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中,负极气体 燃烧 ,火焰呈 淡蓝色 ,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 水雾 , 证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பைடு நூலகம்气
A、水的电解
B、氢气燃烧
C、食物变馊
D、液化空气分离出氮气和氧气
11、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 A )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考点梳理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c59660b84ae45c3b358ce4.png)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学案课时1 水 考点梳理考点一 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1)本质: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和 ,属于 变化。
(2)原因: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状态变化。
2.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 实现的,这个循环过程是由 提供能量。
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特别提醒】自然界的水大多属于混合物。
3.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常用净水方法 方法作用沉降 使天然水中较大的泥沙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 过滤 分离水与泥沙(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 吸附 除去水中的颜色及异味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可得到净化程度最高的水【特别提醒】净化水时,常会用到净水剂,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悬浮杂质的沉降,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及异味。
(2)自来水生产过程(自来水厂净化水流程图)(3)硬水、软水 ①概念:含有较多 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软水。
②检验: 。
③软化:a . (生活中常用),b . (实验室常用)。
考点二 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高频考点) (1)实验装置()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理分析:水分子先分裂成 原子和 原子,然后 、 原子分别组合成 分子和 分子。
(4)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 (填“大”或“小”,下同),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 ,二者体积比大约为 。
(5)产生气体的检验:待两支玻璃管收集了一定体积的气体后,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证明是氧气;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证明是氢气。
(6)判断正负极的产物: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7)实验结论①水是由 和 组成的化合物。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d1d6295fbfc77da369b128.png)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清单
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
的化学性质)
基本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有间隔
存,在相互作用;有能量,不断运
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固态的水:水分子能量最低,间隔较小(特殊),相互作用强烈,分子排列
有序,在固定的位置震动液态的水:水分子能量较低,间隔较小,相互作
用强烈,水分子排列不固定,
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能量较高,间隔较大,
相互作用很弱,在一定的空间内自
由运动。
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分子
的能量变化,引起运动速率的改变,
从而使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实现了
水的三态变化。
2、自然界中的水
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既实现了构
成
物
质
的
粒
分子
水分子
杀菌消毒:除去细菌和
病毒(化学变化Cl
2 ClO
2
O
3
)
蒸馏:利用各种成分沸
点不同加以分离。
工业:加入化学药品
家庭:煮沸鉴别方法:取等量的
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震荡,
泡沫高的为软水。
硬水
水的分解和合成
条件:水通直流电或加热到1800摄氏度以
上
条件: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验纯?)。
现象: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淡蓝色,烧杯内
壁有水雾,烧杯壁发烫。
结果:氢气在空气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水
的
水
的
物
质。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清单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61db753e647d27284b73516d.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知识点复习目标: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2、熟练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现象3、知道原子的复杂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4、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记住常见元素符号,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含义5、学会实验基本操作复习过程:【知识清单】一、运动的水分子1、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变所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3)、用分子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如水的蒸发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的电解2、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方法:①、沉降:加入絮凝剂明矾吸附杂质(吸附沉淀)②、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二低” “三靠”)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引流)③、吸附: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物理变化)④、消毒(加氯气),属于化学变化。
⑤、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2)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②蒸馏:分离液体与液体③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3)硬水和软水①鉴别:分别加入肥皂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不易起泡沫的为硬水②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二、水的分解与合成1、水的分解(1)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属于分解反应(2)、氢负氧正,氢2氧1电解水实验,正负两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为氢气可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正极气体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此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还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7b69745acfa1c7aa00cc45.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吸收热量)水蒸气→水→冰(放出热量)2、水的天然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作用:净化水、调节水资源平衡3、水的人工净化:A、沉降:除去大颗粒固体B、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一贴二低三靠)C、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D、蒸馏: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分离E、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可溶性固体F、除菌:利用化学变化除去细菌等4、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硬水会出现大量白色沉淀物)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化学式,有固定的熔沸点。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分类关系混合物物质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二元必有氧)三、水的组成1、水的分解(电解水)A、反应原理:2H2O=2H2↑+O2↑(分解反应:一变多)B、两极产生的气体:负氢正氧、氢二氧一(体积比)C、两种气体的检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能被点燃并产生淡蓝色火焰2、水的合成+O2=2H2O(化合反应:多变一)A、反应原理:2H2B、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放热3、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水的构成1、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原子内部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3、原子内部的几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原子结构示意图: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带正电、化合价显正价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化合价显负价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
5、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A、体积小、质量小B、在不断的运动C、相互之间有间隙五、元素1、元素的概念:含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新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总结
![新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16ac570b1c59eef8c7b46a.png)
新鲁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总结水(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本单元为大家分享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第二单元有帮助!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1、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
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
属于物理变化。
2、当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所以这个过程吸收热量。
3、当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变小,水由液变为固态。
所以这个过程是释放热量。
点击了解详细知识点大于大于大于大于大于九年级新鲁教版化学上册运动的水分子知识点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1、实质:分子间间隙和排列方式改变,分子数目和大小不变2、间隙:固→液→气一般间隙由小到大(水例外)3、水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点击了解详细知识点大于大于大于大于大于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知识点第三节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 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点击了解详细知识点大于大于大于大于大于九年级新鲁教版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知识点第四节元素1、明确元素符号定义:表示元素的拉丁文符号,是国际通用的。
2、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注意元素符号的书写: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元素,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用附加元素拉丁文名称的另一个小写字母的方法来表示。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123923c103d8ce2f01662376.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相互作用减弱,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相互作用增强,水又由气态变回液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由原子构成。
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蔗糖都是由分子构成。
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硅、碳、氦气等。
4、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含1021个水分子,水能透过滤纸。
(2)分子间有间隔。
热胀冷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减小。
气体容易补压缩,阳光下轮胎爆炸。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很远闻到花香,挥发,扩散,溶解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一、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
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水的净化方法1、水的净化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消毒杀菌。
(液氯、漂白粉。
化学变化)⑤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2、分离物质的方法:(1)过滤: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如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嘴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防止玻璃棒将滤纸划破,玻璃棒起的作用引流)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912b81b2c77da26925c5b0ff.png)
13 班同步作业要有所突破:
贾策、孔千一、刘建金、邢傲伟、曲继红
Company Logo
13班配套练习册优秀的
屈永浩、裴浩泽、孔旭、张亚轩、胡晓晴、 丰宇欣、徐文韬、袁芷若、徐威、上赢赢、 刘洪志、王子康、王衡、孟雯、王欣如、 高洪杰、渠春宵、慧思雨、刘婕、张新月
13班配套练习册有待提高的:
孔炎龙、卓晨洋、魏淼、邢傲伟、宫志坤、 刘晓娜、王乐康、巩坚、孔超群、王潇寒、 曲继红、陈雨晴
除去可溶性杂质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分离方法:沉降、过滤、杀菌消毒、吸附、 蒸馏、蒸发、结晶 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
硬水和软水
氢气、空气、水,矿泉水、自来水、二氧化碳、天然水?
鉴别:分别加入 肥皂水 ,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 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Company
Company Logo
17班配套优秀的:
孔秋雨、张明宇、孔令绕、殷鹏辉、 朱自清、孔宇昕、黄宵丽、王海燕、 孔凡坤、彭志瑞、贾胜楠、周鹏程、 曹思源、郭雯媛、李奥琪、常懿浩、 孔丹、颜世通、王海东
Company Logo
1班配套优秀的:
刘浩、李鹏飞、田淼、曹文瀚
至今未交作业的:
Company Logo
进入水的内部看水的三态
吸收热量
液态的水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自身有能量,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气态的水
Company Logo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存在着相互作用 4.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地运动 总结: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 的大小 和 数目 不变,变化的是水分子 的 间隔 和 排列方式 ,发生的是物理 变化。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a6d2b1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2.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提纲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基本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有能量,不断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固态的水:水分子能量最低,间隔较小(特殊),相互作用强烈,分子排列有序,在固定的位置震动水分子的运动态的水:水分子能量较低,间隔较小,相互作用强烈,水分子排列不固定,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能量较高,间隔较大,相互作用很弱,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运动。
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分子的能量变化,引起运动速率的改变,从而使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实现了水的三态变化。
2、自然界中的水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既实现了水资源的自身净化,又实现了水资源的从新分配。
纯净物和纯净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多种分子构成)并列关系分离原理:利用混合物各种成分默写性质不同进行分离。
混合物分离方法:过滤、吸附、蒸发、结晶、蒸馏的分离主要杂质:泥沙、可溶性矿物质、细菌、病毒沉降:除去较大颗粒的物质过滤: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天然水的净化吸附:利用活性炭等物质,吸附色素和异味(物理变化)净化方法蒸发结晶:分离可溶性矿物质杀菌消毒:除去细菌和病毒(化学变化)蒸馏:利用各种成分沸点不同加以分离。
硬水软化工业:加入化学药品家庭:煮沸鉴别方法:取等量的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震荡,泡沫高的为软水。
水条件:水通直流电或加热到1800摄氏度以上的分现象: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解气体能够被点燃。
相同压力下二者的体积比为1:2。
结果: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分子------水的天然循环、净化、分离提纯方法水的分解和合成水的合成物质性质条件: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验纯?)。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36faf256195f312b3069a563.png)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期末考点大串讲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实质: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3.爱护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等只占0.7%左右,而且分布不均衡;我国淡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淡水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严重缺水,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方法工业上:用水循环使用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代替漫灌来灌溉作物生活上:注意水的二次利用(2)水的污染及防治水污染的原因防治办法工业上生产中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中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生活污水要经过集中处理后再排放4.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净化方法原理作用沉降静置沉降,使难溶性大颗粒物质沉淀下来,与水分离除去大颗粒不溶性物质吸附沉降,加入净水剂明矾,使难溶性的小颗粒不溶物质沉降下来除去小颗粒不溶性物质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进行分离除去难溶性物质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自然界水中的一些色素和异味物质除去色素和异味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除去各种杂质(净化程度最高)注意:上述过程均是物理变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5.过滤、蒸发和蒸馏(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目的:防止液体溅出),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目的:防止戳破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目的:防止滤液溅出)。
注意: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无法除去可溶性杂质。
(2)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先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a0de47f7ec4afe04a1df75.png)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分子和原子
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溶液的配制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量”指质量,如果已知或所求的是其他量,如体积等,必须换算成质量。
⑵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计算时注意: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换算
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注意抓住在稀释和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在变化前后的关系。
⑷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梳理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f038e9aaef8941ea76e056d.png)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问题与猜想: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其中的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到了空气中,请你猜想并想象,湿衣服上的水分子是怎样到了空气中?封闭在针筒内的少量水煮沸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蒸气的体积变大?1、水的三态变化把在封闭的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液态的水煮沸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变大,这是为什么呢?固态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不能自由移动(不是不运动)液态水分子:间隔小、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气态水分子:间隔较大、完全自由运动2、三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水分子的大小、数目不变;水分子的排列方式、间隔改变。
2、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性质①分子很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③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二、水的天然循环1、我们的水资源2、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1、沉降:大颗粒的难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沉到底部。
2、过滤:(1)过滤器的制作(2)过滤装置及注意事项(3)实验分析: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了;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3、吸附:活性炭吸附剂,可以吸附一些有颜色、有气味的杂质。
4、蒸馏:5、自来水厂净水6、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区分:在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相同肥皂出现较多泡沫的是软水,出现泡沫较少或没有泡沫转化:设法消除或减少硬水中的钙,镁矿物质,在生活中在实验室常用蒸馏法,工业上用离子交换法或药剂软化法。
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水垢可有稀盐酸除去:CaCO3+2HCl=CaCl2+H2O+CO2↑)。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b1a2fef12d2af90342e645.png)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1、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因为水分子的运动致使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取能量时,运动加速,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掉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2、现象解说:能量—运动—间隔—状态二、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有存在互相作用(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同样;不一样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一样(5)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二、水的天然循环太阳为水供给能量,水经过三态变化,实现自己的天然循环。
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己净化,又达成了水资源的从头分派。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① 沉降(除掉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使悬浮物质的沉降)② 过滤(除掉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 吸附(除掉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松散多孔)④蒸馏(除掉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 获取的是蒸馏水)、⑤ 消毒杀菌。
(氯气)2、分别物质的方法:① 过滤:分别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 蒸发:分别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 蒸馏:分别沸点不一样的液体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许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变方法:煮沸、蒸馏等(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清洗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久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单浪费燃料,严重者可惹起爆炸。
长久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淆物纯净物:由单调物质构成的物质混淆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的物质宏观微观性质举例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拥有固定的构成、固定的性质水、二氧化碳,冰水混淆物等混淆物由多种物质构成由不一样种分子构成的是混淆物一般无固定构成、无固定的性质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电解水1、实验装置如下图: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批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1:2。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d654621bceb19e8b9f6ba5e.png)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一、水分子的运动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a)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b)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
(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6、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二、水资源、、水的净化(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0.3%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②各步骤的作用: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B软水C点燃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98ea99dc76eeaeaad1f33023.png)
见《零距离》 P66的考点4
过滤能否软化 硬水? 不能
蒸馏 1、分离酒精和水可用————方法 蒸发 分离食盐水中的食盐可用————方法 过滤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可用可用————方法
四.物质的性质。 4.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1)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具有的属性,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正在发生着。 如:酒精能燃烧、易挥发,属于酒精的性质; 酒精燃烧、酒精挥发,属于酒精的变化。 (2)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如:敞口浓硫酸质量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NaOH溶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因为NaOH能与CO2反应。
一.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 约1021个水分子 一个铁原子质量 9.288×10-26Kg
分子的体积小
分子的质量小
分子一定比 原子大?
2.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存在相互作用。 温度改变,分子间隔改变,分子大小不变。 热胀冷缩 3.分子本身具有能量,总是在不断运动。
(3)结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通电分解。 (4)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 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解水反应时,是___ 电 能转化成____ 化学能。 (6)利用该方法制取氢气消耗大量电能,成本很高。最理 想的制取氢气的方法是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利用太阳 能分解水制取氢气。 如图:从微观角度解释A和 B装置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装置C可用于野外净水,这 样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一、水分子的运动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
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
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
a)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
b)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
(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
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
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
6、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
新分配
二、水资源、、水的净化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
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0.3%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
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②各步骤的作用:
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
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
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
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
B
软水
C
点燃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
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过滤、吸附、蒸发(除去水得到固体)、结晶、蒸馏(除去杂质,得到液体)
三、水的组成、性质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F.检验:O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触该气体----木条复燃
H 2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接触该气体----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水电解的微观解释:
①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两结合成
氧分子;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③电解水中改变的粒子是水分子,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现象:①火焰呈淡蓝色②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③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气燃烧的结论:氢气燃烧生成了水
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 水
符号: H 2 O 2 H 2O
(3)微观解释: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结合成一个水分子,很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由一种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
如: 电解水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氢气燃烧
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而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弹性、硬度、导电性、传热性、可塑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易分解、能合成。
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助燃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例.下列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C )
A.汽油易挥发,碘能溶于酒精 B.铜绿受热易分解,氧气具有氧化性
C.金属铁能导电,钢铁易生锈 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
3、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区别:讲性质时,变化不一定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往往有“会,可以、能”等字眼;而讲变化时,该变化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
如: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镁带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水结成了冰——是物理变化;水会结成冰——是物理性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六、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等量关系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发现原子可以再分的科学家是汤姆森,在1897年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再分。
(5)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与解释
①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不改变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粒子几乎没爱、受阻碍。
②少数粒子改变了方向,仍然向前——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受到正电荷的排斥。
③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粒子撞上了金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小且质量很大)
七、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金,镁,铁,水银,铜,铝)、金刚石、硅、氦气,氖气,氩气
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八、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C -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
较所得的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没有g 或kg 单位,是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相对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原子实际质量之比。
九、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Na +: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省略不写)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镁原子 钠原子 硫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
量
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Al 3+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O 2--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数可能相同
离子结构示意图
氯离子(阴离子) 钠离子(阳离子) 镁离子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十、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①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
③同种元素不可能组成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若相同,则附另一字母)
(3)书写方法:前大后小(若有两个字母,第二字母小写)
(4)意义
注意:①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铁)、He (氦气) 、C (金刚石)、Si
(硅)(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②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
个氧原子;
(5)有关元素周期表
①发 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如O : 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②排列依据:按原子核内质子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③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
共7个周期。
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第一周期除外) 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
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6)元素的分类
(7)元素之最: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含量由大到小顺序:O 、Si 、Al 、Fe 、Ca
(8)元素组成的物质分类
十一数字“2”的意义:
2H: 表示2个氢原子
2H +:表示2个氢离子
O 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2单位负电荷
2Al 3+:2个铝离子
2H 2O:第一个“2”表示2个水分子;
第二个“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