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

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

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朝鄂尔泰》材料二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

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

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

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6分)【答案】(1)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妨碍国家的统一;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

(2)特点: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

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抓住关键词句即可归纳出政治上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妨碍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上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关系上和阶级关系上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历史真题与答案解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历史真题与答案解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历史真题与答案解析【真题再现】1、(09上海历史)“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9上海历史)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

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3、(09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表现: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专考经义和时务 策;整顿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设专门学 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是举,破格用人。
(3)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有助于变法人 才的培养;强化经学,也加强了对士. (1) 思想:理财关键在人;开辟新财源,以增加国 家财政税收;理财要得当,得法。
4.(1)原因:冯太后执政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孝 文帝个人的勤勉与孝谨;北魏恢复和发展经 济、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 (2)执政方式:勤于政事,坚持不懈;轻徭薄赋, 爱惜民力;征巡天下,严格执法。
5.(1)拓跋民族相对落后,而汉族文明相对进步;本 民族善于学习的传统和成功经验;顺应历史潮流,稳 固统治的需要。
8.(1)原因:改革以维护宋氏利益集团的眼前利益为出发 点,因而急功近利;改革措施违背了公正和人权的原则, 百姓没有从中受益。
(2) 示例一:材料观点有失偏颇。其主要从现代政治理论 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和条件,是不客观的。 示例二:材料观点正确合理。“王安石变法”本质. 上是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变法本身也在王安石 死后被逐渐废除,没有起到挽救宋氏政权,改变宋朝 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
(2)学习并提倡汉族王朝的礼仪;仿照建立汉人的官 制;继承并推广儒学。
(3)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在黄河流 域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 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6. (1)不足:学校废弛,徒具空名;教学内容脱离 实际,学非所用;培养之人.难堪大用。
(2)原则:学用一致;教育应为政治服务。
1. (1) 作用:其一,废井田、开阡陌,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形 成;其二,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使民富国 强;其三,《农爵论》 奖励农耕,激发农人勤奋耕耘,稳定 财源;其四《军功论》奖励军功,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 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其五,《郡县论》 推行郡县制,使 全国治权一统;其六, 《连坐论》,推行保甲、连坐法,使 民众怯于私斗犯罪;其七,《度量衡论》统一-度量衡,杜绝 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 有利于政 治集权;其九《齐俗论》有利于移风易俗。(任答其中三个 方面即可) (2)原因:顺应了私有制发展、加强君主集权与历史统- -的 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等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近代化的含义、阶段、事件、特点
2、洋务运动的时间 背景: 指导思想: 口号或目的: 建立的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 结果: 评价
《同治夷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 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 以制器为先。”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 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 涂饰,虚有其表。”
2、民族大融合的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作用: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1、秦国改革事件,人物,指导思想,背景, 内容,作用。
2、民族大融合的事件: 内容: 作用: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无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 为,当加降黜。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1、伟大的转折的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978年 内容: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 想、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以邓小平为核心。意义:使中国走上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内容:土地公有的前提下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一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二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三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 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 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 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 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 西方仍然失败”。
1、消灭地主的事件: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消灭地主阶级 农民获得了土地 解放农村 生产力。 土地所有制:农民所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向一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梭伦改革;知道并理解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命题形式看,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同时也会涉及选择题的考查。

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全面理解掌握本考向。

例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改革就是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时 改革 背景/ 期 名称 开始
内容
影响
中 国 古 代 史
前356
年,为
了富国
商鞅 变法
强兵, 秦孝公 任用商
鞅在秦
国进行
变法。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是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改 革
时 改 背景/开始 期革
名 称
内容
影响
性质
世 新 国内战争 规定农民在向国家交 新经济政 社会主义
界 经 结束,为 了粮食税以后,余粮 策把社会 性质的改
现 济 了恢复被 归自己支配,他们的 主义同市 革;是社
代 政 战争破坏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场和资本 会主义制
1、进一步梳理、归纳、认识了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历 史史实。
2、学会对诸多改革历史事件的分类归纳:
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按性质分
资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如戊戌变法;
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如改革开放;
按结果分:同一时期,同一制度的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按程度分: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
另一种是对上层建筑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
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国富强起来,但是
中 国 近 代 史
洋 务 运 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单选题(共2题)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如此自由”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二、材料分析题(共6题)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测试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测试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测试题2010-91. (9分)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

注意审题和课本知识的准确应用。

答案:(9分)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分,其中措施1分,影响1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1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

——梭伦【材料二】 Our constitution does not copy the laws of neighbouring states;we are rather a pattern to others than imitators ourselves. Its administrationfavours the many instead of the few; this is the why it is called a democracy.——Pericles 【材料三】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一、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594年2、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随着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当选为首席行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3、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4、内容:(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作抵押。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数量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3)改革国家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5、特点:改革存在“中庸”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6、意义:(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7、局限性:(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力。

(3)允许贵族报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二、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2、背景:(1)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

(2)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4、指导思想:法家思想5、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5)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

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考向一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讲高考(1 )考纲要求知道梭伦改革;知道并理解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命题规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命题形式看,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同时也会涉及选择题的考查。

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全面理解掌握本考向。

例1 ( 2018年新课标I卷文综历史15) 1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 )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 )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第〈1〉冋,“区别撷,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一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J 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寻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这些变革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1. 秦朝统一天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统一等,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管理。

这一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唐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不再以出身为依据,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而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这一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3. 清朝废科举与洋务运动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现代化改革尝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洋务运动也暴露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薄弱之处,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五四运动则是在1919年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呼吁民主、科学、民族独立等,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改革和变革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衡水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衡水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颗星1到5题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颗星 6到7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来源】【百强校】2017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考点74 中难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考点74 中难(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4分)考点74 中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6分)2.(15分)【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文综考点74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考点74 中难(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高中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4)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5-7)本试卷共七道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和张汤向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算缗”。

根据颁布的“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规定凡二缗抽取一算,即一次性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

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

“算缗令”颁布后,有产者大多不愿主动申报,出现了“富豪皆争匿财”的景象。

两年后武帝颁布“告缗令”,鼓励举报,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

此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

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武帝委派张汤、杨可、杜式等酷吏严格落实“告缗令”。

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之后,“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抄产,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制改革的影响。

2、(15分)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

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

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

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

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

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2020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0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0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颗星1到5题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颗星 6到7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来源】【百强校】2017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考点74 中难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考点74 中难(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4分)考点74 中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6分)2.(15分)【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文综考点74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考点74 中难(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49历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49历史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非选择题(20*5=100分)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央政府就规定,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

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

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416.6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1%,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0.5%。

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20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2)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优化;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补充等。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就规定……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得出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依据材料“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得出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依据材料“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可以得出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专项训练)专题17第37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版含解析

(专项训练)专题17第37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版含解析

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标要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主干梳理1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经济上:0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0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03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04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金版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2)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阶级关系变化。

(3)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4)经济基础变化引起上层建筑改革。

二变法内容1.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2.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4)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5-7)本试卷共七道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和张汤向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算缗”。

根据颁布的“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规定凡二缗抽取一算,即一次性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

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

“算缗令”颁布后,有产者大多不愿主动申报,出现了“富豪皆争匿财”的景象。

两年后武帝颁布“告缗令”,鼓励举报,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

此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

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武帝委派张汤、杨可、杜式等酷吏严格落实“告缗令”。

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之后,“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抄产,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制改革的影响。

2、(15分)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

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

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

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

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

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

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困,其子秦孝公继位。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世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献公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献公改革的作用。

3、(15分)材料贞观元年,唐大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府兵的任务是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

……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

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

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之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

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黄水华《中国古代兵制》(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4、(15分)材料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

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

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

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

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

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发展工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因此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利润,从而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资金。

而厂长大多是一些现役或退役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对贪污和剥削工人却颇为在行。

此外,外国商人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一些老式的、使用过的,或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这一切造成工厂产量下降,亏损巨大,难以维持下去。

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了)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6、(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女沙皇,她执政34年,对内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改革事业,面时18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外形势,推行“开明专制”,进行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叶卡特琳娜二世即位后立即奖赏在政变中立功的贵族和军官,还把大量土地连同1.8万农奴赏赐给亲信,培植势力。

1764年颁布敕令,决定重新没收教会土地,交给国家经济院管理。

她取消了彼得三世时丹麦的宣战令和俄普军事同盟条约,从普鲁士撤回了俄国的军队。

1773年5月,狄德罗60岁时,来到俄国,受到女沙皇的热情接待。

她的敕令中,取消了工业垄断权,宣布工商业自由,允许一切人创办各种作坊并生产各种的手工业品。

对外贸易方面继续推行彼得一世时期的重商主义,保护并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18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加上宫廷和官员们的开销不断增加,造成了国家经济混乱和大量国家预算赤字。

面对此种严重形势,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府除了袭用增加赋税的办法外,还用发行纸币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赤字。

——摘编自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

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

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

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

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

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那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

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营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特点:以财产作为征税依据;利用民众力量;强制性;与抑商政策相配合。

(2)积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阻碍商业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征税依据、利用力量、推行方式、与其他经济政策的联系等方面概括。

(2)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评价,在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同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2答案及解析:答案:(1)特点: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重点是经济和人治方面;以“协调矛盾”为策略,支持地主,抑制贵族。

(2)作用:承认了土地私有,打破了贵族垄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商鞅变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改革氛围(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解析:(1)从秦献公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策略等角度回答。

(2)根据秦献公改革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3答案及解析:答案:(1)特点:州剌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兵农合一;体制完备。

(2)积极意义: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兵制改革。

(1)“特点”,依据材料中“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得出州刺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根据材料中“居无事则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得出兵农合一,根据材料中“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得出形成了完备的体制。

(2)“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中唐太宗时期军府的分布、府兵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4答案及解析:答案:(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

(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太学教育改革。

据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

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得出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 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据材料“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得出北宋的经济发展对实用性人才提出了要求;据材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得出太学教育不能满足北宋社会现实的要求。

(2)据材料“北宋太学教育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 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太学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据材料“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