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细则(一)
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成本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
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
在此情况下,没有一个综合的有效地办法,控制疫病的发生,只靠药物保健,很难达到安全的目的。
药物保健有三大弊端:①破坏猪群的免疫力;②增加生产成本;③药物保健往往以抗生素为主体,容易导致抗生素残留,产生耐药性,对人体健康不利,应尽力避免。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根据。
如何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呢?分如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对猪场建设的要求
猪场场址选择、合理布局、远离传染病原的猪场建筑是猪群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条件。
1.场址选择
猪场必须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开阔,有足够的地面,不过于拥挤。猪场的水质要符合标准要求,含有某些必需的化学元素,不含不利猪群健康的杂质。猪场的土质要求透气性好,易渗水、热容量大,可抑制微生物、寄生虫和蚊蝇的孳生。为了不与农争地,又便于防制疾病发生,可选择适宜的山坡地,把猪场建在山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①因猪场饲料消耗、产品出场、粪污、废弃物量多,运输量大,要求交通必须方便。②但距公路又不能太近,一般要求距铁路、国家一二级公路的距离不少于300~500m,距三级公路不少于150~200m,距四级公路不少于50~100m。猪场距居民点不少于300~500m,与其他猪场不少于1000m。猪场要建在居民点的下风方向。
③远离屠宰厂、肉类加工厂,这些地方往往是病原菌的集中地。
2.建筑分区
一个功能齐全的养猪场有许多建筑物,总体讲应严格分为如下四个独立区域。
(1)生活区。包括职工宿舍、文化娱乐、食堂等。
(2)生产管理区。有办公室、接待室、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饲料仓贮库、水电供应设施等。
(3)生产区。有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是猪场的主要建筑。
(4)隔离区。包括兽医室和病猪隔离舍、尸体剖检和尸体处理设施等,粪污处理也应放在这个区里。
3.合理布局
(1)四区独立。生活区应距猪场500m以上;生产管理区位于猪场的一端,形成独立的建筑群,与生产区之间有消毒室相联,消毒室的建筑如下图1所示。
图1 消毒室的设计
隔离与粪污处理区,在猪场下风方向50m处的一角并有小门控制。
(2)三点布局。生产区分为三点安排,公猪、配种、母猪、妊娠母猪以及产仔舍(哺乳母猪)放置一点,断奶以后的保育期猪单独一点;生长肥育猪放置一点。各点距离可能从20m至1000m以上,彼此用绿化带、水渠或围墙隔开,三点间有道路或门控制,不能随意往来。
(3)四区三点的风向安排
(4)场内道路与排水
净道与污道分开,净道运饲料,污道走粪便、病猪、死猪、出场猪等,净道与污道在场内不交叉。场区内排水系统主要为排除雨、雪水,一般在道路两侧,污水走暗沟,连通舍内粪尿沟。
猪舍内粪尿沟在小单元设置时,不能横向从上单元流向下单元,以免病原菌传播。
5.场区绿化
场内舍间植树,种草可以改善场区小气候。据报道,猪舍间种植速生高大落叶树,场内空地种植蔬菜花草,场区外5~10m防风林,可以使冬季风速降低70%~80%,夏季气温下降10%~20%,有害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细菌数减少20%~80%。可见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无疑对猪群健康十分有益。为此,猪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必须注意猪场的环境建设,绿化、美化养猪场,作好粪污处理系统,从条件上确保猪群健康。
养猪生产的工艺技术是实现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关键措施。生物安全体系能否建立,能否有安全的保障效果,决定工艺技术实施。如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
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母猪分段饲养及母猪分胎次饲养等等。
一、小单元全进全出
按四、五、六阶段工艺,以周制为生产节律,将全年生产量,均匀分布于每周内。以周一为始,周日为末。饲养于小单元猪舍内,实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有人对当前常用的生产工艺形式作过详细的观察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测定分3种形式,即传统饲养、流水式不能全进全出和小单元式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
表1单元式生产效果统计表
从表1可见,单元式生产的仔猪发病率、仔猪呼吸道发病率均低。同样,全进全出既是避免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2001年普渡大学教授Bud.Har mon作过一个试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全进全出的生产性能
从表2可见,全进全出比随进随出的饲养形式,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13.04%,达105kg体重日龄平均缩短了12d,平均每kg增重,耗料少0.23kg,即每kg增重节料7.62%。屠宰后肺部损伤和肺部感染分别减少52%和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