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合集下载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易感动物1、病原微生物:是发生相应疫病的基础,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没有相应疫病的发生。

2、传播途径:是指可以通过海、陆、空进行传播以及被病畜(病猪等)污染的物体和人都可以作为传播的媒介,是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易感动物:是发生疫病的关键,如果动物群具有强大的抗病能力(不易感),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途径,动物群可以抵抗耐过不发病。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要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生物安全有两个层面,国际层面上,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集中在预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疫病传播,这对于具有巨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来说是其主要的关注所在;猪场层面上,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疫病防制措施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原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内容:隔离、消毒、防疫、驱虫、保健、检疫、灭害(鼠、蝇、蚊、驱狗猫等)一、猪场隔离•隔离:将猪场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范围内)进行饲养管理。

•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各生产区人员之间的隔离、外来人员隔离、引进猪的隔离、病猪隔离1、隔离的内容包括如下:1.1、隔离舍:与生产区要一定距离,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引种隔离舍,距生产区至少500米以上(地处下风口);病猪隔离舍,一定要在下风口;1.2、严控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获准进场者一定要净化隔离3-5天方可进入1.3、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1.4、本场生产人员:外出必须48小时内返场,饲养员禁止串栋串舍;各生产区工具用具和物品必须专用。

•1.5、严禁场内人员在生产区内开伙;不准外购肉制品进场。

•注: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①、最危险的传染源,生产病源数量最多,毒力最强,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疫病;•②、一般隔离用抗菌素治疗2-3天无效者及时处理;•③、深埋、焚烧、尸井消毒等无害处理(必须远离水源、下风口)。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丁玫(贵州农业职业学院551400)摘要:近年由于非洲猪瘟的涌入,中国的养猪业受到严重的冲击,“非洲猪瘟”俨然成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消灭病原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从而达到防止疫病发生和阻断疫病传播的目的。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和确保畜产品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洲猪瘟;猪场;防疫;生物安全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发病后死亡率达100%,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防范,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至2018年8月1日我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后,非洲猪瘟在我国相继蔓延开来,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养猪企业也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也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猪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1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就是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来进行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护措施,即:阻断场外病原微生物进入场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场内或场间进行传播,提高场内动物抵抗疫病的能力。

2影响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猪场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场内因素和生产管理。

外部因素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入到场区,如:车辆、物品、人员等;内部因素是当病原体已经在养殖场内存在时,防止病原体在场内进行传播、感染猪群或向其他养殖场散布的措施;生产管理即是防止病原体通过人员及物资的流动进出场区或在场区内散布。

除此外,猪场的选址、建设、布局均需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且为猪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全面的营养是猪群健康生长的基本保障。

3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3.1合理的场区建设猪场场址决定了猪场的整体生物安全水平,不仅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而且要始终遵循远离“传染源”的原则,如:远离屠宰场。

同时,还应考虑选址在地势平坦干燥、水源充足、电力和交通便利场地。

猪场的生物安全

猪场的生物安全

猪舍建筑(设施设备)
4、配备疫苗冷冻(冷藏)设备、消毒和诊 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或者有兽医机构 为其提供相应服务; 5、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 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6、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 动物隔离舍。
猪舍要求(猪只饲养密度 )
猪群别 每栏饲养猪头数 (头)
1 后备公猪 1~2 后备母猪 5~6 空怀妊娠母猪 4~5 哺乳母猪 1 保育猪 9~11 生长育肥猪 10 ~20
66
234 240
待产与哺乳母猪
哺乳仔猪 保育猪 (上4-下6周) 育肥猪 合计 产床数量 限位栏数量
19
150 150 225 612 540 1017
57
450 450 675 1836 1620
114
900 900 1350 3672 3240
21
170 170 255 680 600 1136
种公猪
每头占床面积 (m2∕头 ) 9.0~12 .0 4.0 ~5.0 1.0 ~1.5 2.5~3.0 4.2 ~5.0 0.3 ~0.5 0.8~1.2
猪舍要求(圈舍面积m2
猪舍类别 种公猪舍 后备公猪舍 100头基础母猪 300头基础母猪 600头基础母猪 64 12 192 24 384 48
猪群结构
年产窝数
基础母猪 成年公猪 后备公猪
2.0
100头 4 1 300头 10 2 600头 20 3 100头 4 1
2.2
300头 10 2 600头 20 3
后备母猪
空怀母猪和 妊娠前42天 妊娠中后期母猪
11
45 36
33
135 108
66
270 216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4 卫生防疫 制度
4 . 1 严 把 出入 关
过 加 强饲 养管 理 ,定期 驱 虫 ,提高 饲料 的 营养水 平 ( 尤 其是 对饲 料 原辅 料 霉 菌 毒 素 的控 制 、氨 基 酸 的平 衡 、微 生 态 制 剂 的添 加 母 猪怀 孕 后 期 、仔 猪 断奶 前 养猪 场 大 门要 专 人 值 守 ,进 入 场 内的 所 有人 员 、 车辆 必 须 等 ),对 不 同阶 段 猪 的关 键 时 期 ( 经过 严格 消 毒 。人员 要走 消 毒通 道 ,经洗 手 、脚 踩 消毒液 后 方可 后 、转群 前后 、免 疫 前后 ) 添 加 电解 质 、维生 素等 免疫 增 强剂 , 进入 办 公 区 ;原 料 车和 本场 车辆 进场 前 ,车 身 和所有 车 轮必 须经 促进 猪 只免疫 系统 发 育完 善 ,修复 免 疫功 能 ,真正 实 现猪 群保健 过 彻底 消毒 。非 本 场车 辆要 停在 场外 ,不准 进入 场 区 。必须 进场 给养 猪带来 的经 济效益 。 的运载 工具 经严 格 消毒 后 ,按 指定 路线 、固定 的装 猪 台装猪 ,每 7 饲养管理 次 装猪 后 都要 对 出猪 台及装 猪 车辆 停 车处进 行 严格 认真 的 清洗 消 7 . 1 稳 定 员工 队 伍 ,建 立科 学 完 善 的 管理 制度 毒。 实行 绩效 工 资 ,不 断提高 员工 的工资 待遇 、改 善 员工 的生 活
疫 病 防 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 0 1 3 年安全体系建设
吴 月玲
( 宁夏 中卫市沙坡头区动物疾控 中心,宁夏 中卫 7 5 5 0 0 0 )
保 障猪 群健 康 、实 行健 康养 殖 、提 高饲 养管 理 水平 是养 猪场 舍专 用 ,不 得 串舍使 用 ,防 止交 叉传 染 。医 用器 械每 次使 用后 都 实 现经 济效 益 最大 化 的有 力支撑 ,而建 立 养猪场 完 善 的生物 安全 要清 洗消毒 ,免 疫 、治疗时要 l 猪l 针头 。 体 系则 是 实现 健康 养猪 的根 本保 证 。养 猪场 完 善 的生物 安全 体 系 4 . 2 . 5 做好 断脐 、剪牙 、打耳 号 、去势等 工作 的消毒 。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猪场生物安全的建设成为当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一个兽医专家,我对各种养殖技术都非常了解,并且深入研究了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点。

首先,建立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止传染病传播和保证生产环境清洁的基础。

一个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疫苗接种计划,病害监控系统,生物安全设施,以及员工培训和操作规程。

疫苗接种计划是预防猪场疾病传播的基础,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病害监控系统则可以及时发现猪只的异常情况,通过隔离和治疗措施及时控制疫情的扩散。

生物安全设施包括隔离区、消毒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等,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员工培训和操作规程是确保农场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其次,猪场要注重生物安全的前期预防工作。

在进猪时要对进场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措施,确保新进的猪只没有带入传染病。

同时要加强猪场周边环境的治理,防止野生动物的入侵和疾病传播。

此外,猪场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第三,猪场要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疫病监测是及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和防疫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进行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疫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疫病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疫情信息,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第四,养殖场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员工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猪场生物安全的实施和效果。

因此,猪场要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防疫、消毒和隔离等工作。

同时,猪场要加强员工对于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猪场要与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养猪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养猪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养猪厂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养猪厂所有员工、参观者、供应商等相关人员,以及养猪厂内部所有生产、管理、科研等活动。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养猪厂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养猪厂应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明确生物安全措施和要求。

3.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养猪厂应定期对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改进,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四、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 人员管理(1)员工健康管理:员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的员工不得从事与动物接触的工作。

(2)人员培训: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生物安全意识。

(3)人员进出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外来人员需经严格审批,并采取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

2. 物资管理(1)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生产资料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

(2)饲料及添加剂:确保饲料及添加剂的质量安全,防止病原传播。

(3)兽药及疫苗:严格执行兽药及疫苗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

3. 场地及设施管理(1)猪舍及附属设施:定期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生物安全措施。

(2)粪便及废水处理:严格执行粪便及废水处理规范,防止病原传播。

(3)垃圾处理:严格执行垃圾处理规范,防止病原传播。

4. 疫病防控(1)疫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疫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3)疫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疫病防控措施,防止疫病传播。

5. 应急预案(1)制定疫病防控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应急措施和应急队伍。

猪场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疾病防治措施,以预防新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保护猪群健康,以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方法。

生物安全主要由4部分组成:生物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猪群的健康管理和猪场的环境管理。

一、生物性安全防疫生物性安全防疫在养猪业上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从外界带来疫病的危险性,目的在于保持猪群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疫病发生的3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及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采取相应的生物性安全防疫措施,从而防止或减少猪群疫病的发生。

导致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猪只之间的身体接触、粪尿接触、空间共享以及猪场选址、动物传播媒介、猪场工作人员、参观者、猪场水源和运输工具等。

二、主动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是指为了保障猪群的安全和健康生产,生产者制订实施的各项生物安全计划和措施。

主要包括猪场安全防疫制度、场内猪群的健康检测、免疫计划等核心内容。

1.防疫制度与执行主要包括对猪场、猪群、人员和其他生物等诸多对象的防疫措施。

兽医技术人员是主要的制定人和实施人,拟定全场的防疫、检疫、消毒、驱虫等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配合畜牧技术人员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监测,定期检查猪场全流程的防疫工作。

2.猪群的健康监测切实做好日常的疫病检查和检测工作,掌握猪群健康动态,评估猪的生物学性状与现有猪场环境中真实的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猪只的临诊检查、病理解剖检查、实验室诊断、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步骤。

3.免疫计划制订免疫计划,通过免疫接种疫苗或菌苗来保护猪群免受许多疾病的侵扰。

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或菌苗有计划地主动攻毒,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保护猪群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特定的传染病所传染。

疫苗接种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的疫病发生情况、疫苗性质、猪群健康和其他因素,使用适当种类的疫苗、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

三、猪群的健康管理通过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来保证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目前,已有许多规模猪场都提倡健康管理,并积极探讨健康管理模式。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消毒1 , 产区净道每周消毒1 . 次 生 次 污
道 每 周 消 毒 2 【 猪 舍 内 环 境 消 毒 次 2 】 。
以喷 雾 至 墙 壁 地 面 微 湿 为 度 。若有 病
死 猪 . 在 死 猪 运 走 后 , 即 对 本栏 和 应 立 相 邻 的 栏 圈 用 消 毒 液 冲洗 。
关键词
消 毒 药 水 并 保 证 其 浓 度 。 场 内 环 境 应 定 期 消 毒 , 道 、 道 以 及 猪 舍 周 边 都 净 污 应 定 期 消 毒 。 猪 场 大 环 境 应 每 月 彻 底
中 图分 类号 :85 文献 标 识 码 : ¥1. 4 B
文章 编 号 :0 80 1(000 - 0 8 0 10 — 442 1)7 0 3- 2
才 可 以 进入 。
2 3 饲 料 、 资 消 毒 . 物
1 . 猪 场 各 岗 位 人 员 之 间 不 得 随 .2 2
体 系是 很 重 要 的 工 作之 一 。疫 病 流 行
的 三大 环 节 包 括 : 原 微 生 物 、 播 途 病 传 径和易感动物。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目 的 就 是 要 阻 断疫 病 流 行 的 三 个 环 节 ,
要。 实践 证 明人 可 以传 播很 多疾 病 : 链
球菌 、 口蹄 疫 、 耳 病 、 蓝 猪瘟 等 。 重 视 应 进 场 人 员和 生 产 人员 的 消 毒 、隔 离 工 作 。 对 于 车辆 消毒 , 先 , 严 格 控 制 首 应 外 来 车 辆进 入猪 场 ,进入 猪 场 的 车辆 必 须经 过严 格 的 消 毒 方 能进 入 ,首 先 应 用 高 压 冲洗 机 清 洗 表 面 污垢 ,然 后
毒、 防疫 、 虫 、 健 、 害 ( 、 、 、 驱 保 灭 鼠 蝇 蚊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群生物平安体系建立细那么〔一〕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猪场的生物平安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

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平安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开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本钱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

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

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

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

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

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

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

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

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尽管猪场生物安全在行业中未被重视,但它对行业未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病菌的蔓延。

一、猪场生物安全的意义1、确保饲料、兽药和其他物质安全可控。

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有助于确保饲料、兽药和其他重要物质的安全,确保物质是经过审查,卫生和符合预期的。

2、尽量减少自然病原的传播风险。

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减少自然病原的传播风险,并有效确保家畜的健康。

3、环境卫生保护。

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可以确保环境卫生和清洁,减少有害微生物和固体污染。

二、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原则1、建立有效的检测机制。

应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期间检测机制,以确保质量方面的安全。

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应简单明确,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猪农场;建立有效的防疫控制制度和清除机制,以防止病原传播。

3、建立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应确立可靠的投入供应和成本控制机制,以保证安全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具体措施1、畜药进场管理。

严格实施场内畜药购进、使用和出库的记录,同时实施有效的畜药监管措施,并建立专门的畜药监管机构对畜药进出场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2、防疫检疫管理。

应实施多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及时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防疫检疫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3、安全生产教育。

要定期开展猪场安全生产教育讲座,整合和强化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行业内的安全意识,增强对生物安全的重视。

四、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1、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网。

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网,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病菌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传播、发生和蔓延。

2、强化监管能力。

应提高管理和监督能力,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加强监督管理,做到管一处、教一处、动一处,有效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

3、保障经营质量。

要加强缉查和检查,及早发现家禽安全隐患,确保养殖流程和猪场的健康,保障以质量安全的产品走向市场。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猪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至关重要。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和管理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和管理措施

2020.10作者简介:穆龙伟(1978.10-),男,山西省原平市人,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和管理措施穆龙伟1贾文星2(1,山西省原平市王家庄畜牧兽医中心034100;2,山西省原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034100)摘要: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发生,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应从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选址与布局、出入管理和物资及有害生物的管理控制等方面着手,落实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开展预防免疫及疫病监测和定期开展消毒灭源等措施,构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猪场;生物安全;建立;管理措施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发生,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为此,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已成为巩固非洲猪瘟防控成果,防止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重要手段。

1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基本原理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目的是阻断场外一切有害病原感染猪群,维护猪群健康安全,保障猪场正常生产。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围绕控制传染病3要素开展,即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

其具体任务就是对与猪场生产经营相关的人流、车流、物流、猪流等实行有效管控。

猪场间生猪流动,一般应按照原种场→祖代扩繁场→父母代猪场→商品场→体系以外猪场的顺序流动;本场猪群的健康等级由高到低是:公猪、母猪群、保育猪,最低的是育肥猪。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原则就是猪群要依据健康等级单向流动不可逆,即猪群流动方向必须是高健康等级到低健康等级,不可逆流。

2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内容2.1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为保障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长期稳定运行,生物安全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猪场必须组建一把手为领导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配备生产管理、疫病防控技术及门卫等关键岗位人员,制定完善的免疫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疫情报告和处置制度、检疫和疫病监测制度、养殖档案管理制度等生物安全制度,以及人员管理、工作职责等有关制度,并要定期培训,有条件时模拟演练,力求人人有意识,个个能掌握。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猪产业安全体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养猪与环境的协调和猪肉产品对人类生物安全的影响。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是猪产业安全体系的基础。

亿万农民进城务工,由猪肉生产者变为猪肉消费者,使我国养猪业赖以供求的数量基础迅速瓦解,猪产业正处于由千家万户向大规模生产的快速转型阶段,而大规模的养猪生产又面临着疾病的威胁和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重新思考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新观念、新工艺和新技术已成为当前养猪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1.“易控性”的建设规模建设规划从疾病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易控性的适度规模建设思路。

所谓易控性就是不再建设大规模连片集中式猪场,而是提出小群体大规模的设计方案。

如占地60亩养母猪600的万头生产线,就应该选择两个区域,以300头母猪为一个生产区的生产规模。

一个占地300亩的猪场不如选三个100亩的区域,设3个小区,每个小区间隔一定的距离,每个小区为一条生产线,从而降低猪群密集的程度,达到疫病易于控制的目的。

尤其在当今我国包括高致病性蓝耳病等急性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更应该严格控制同一地点的规模,而且各自的小规模从环保角度出发还可以与消化粪便、污水处理能力相适应,与环境对猪-微生物系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2.“三点式”的工艺安排大型规模化猪场中有不同的生产体系,但有的生产体系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的瓶颈,如传统的单点式等。

当前蓝耳病的重大危害已成为改变原有的“一条龙”式的生产流程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采用“三点式”的生产体系,即配种、妊娠、产仔为一个独立区,保育为一区,生长育肥为一区,在猪舍设计布局上体现了无混杂、最适宜饲养量和分阶段隔离的三个原则。

并尽可能地加大三个区间的建设距离,各区之间人员、物品用具各自独立、互不交叉,可以有效地防止疫病的传播。

“三点式”的生产体系强调全进全出制度,而全进全出制度的基础就是我们下面所提出的阻断式的猪舍建筑-“软卧包厢式设计”。

这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在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经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分点生产模式是成功的,而且对猪蓝耳病和其他疾病的控制有着很好的效果。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要点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要点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要点生物安全在养猪生产中的定义是遏制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入侵猪群,减少和控制传染病在猪群中传播。

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养殖密度大,生猪之间接触频繁,导致疫病传播风险加大。

同时,在非洲猪瘟(ASF)疫情形势下,规模猪场更应意识到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防控规模化猪场暴发烈性传染病,而且对确保生猪复产增养意义重大。

1 规模化猪场选址和布局1.1 场址选择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是猪场的选址,场址选择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地理位置选择向阳避风、水电和饲料原料供应充足、交通便利的无污染区域,并且远离铁路、公路等主干道,距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场和无害化处理场所等3km以上,同时避开有野生动物活动的区域。

1.2 场区布局场址确定后规划场区布局,根据地势建设和当地风向划分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以及隔离区,猪场内各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且设置绿化隔离设施。

办公区为猪场各职能部门,生活区地处办公区内侧,为员工生活起居之所,应设置消毒通道并对其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作为猪群集中生活的生产区是场区布局的关键,该区域布局猪舍时应有利于生物安全防控,应从上风向往下风向顺次分布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和育肥舍,各猪舍间距应10m,并且根据猪场繁殖类型配置相应栋舍。

生产区和生活区间的距离应50m,并设置消毒通道,生产区内划分宽为7m的清洁道和宽为3m污物道,二者不得交叉。

隔离区应设置在猪场下风口,旨在避免病原体经空气流动污染生产区,隔离区设置垃圾场、隔离舍、沼气池以及粪污处理场等,并且确保隔离舍与猪舍间距100m。

此外,猪场周围应设置围墙隔离外界,猪场出入口设置消毒池,同时配备消毒和诊疗等用于疫病防控的设施设备,以保障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

2 规模化猪场相关制度和规范2.1 消毒制度建立完善的消毒卫生制度是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消毒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杀灭,有效预防猪场重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概述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概述

☆2019年第5期Expert's Advice行家指点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概述文I翟新验张倩张淼洁王慧强杜建刘林青付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5008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200704)。

猪病一直是影响养猪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预防和控制猪病进入猪场的有效措施,在实现疫病净化和消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致病因子对人和猪的危害,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养殖业安全。

一、概念和作用生物安全涉及的范畴较广,现阶段主要包括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基因工程领域3个方面。

猪场生物安全是指生猪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或是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猪群,保证猪群健康与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综合性技术或是管理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的环境因素在保障动物健康方面起到必要及重要的作用,给猪群提供安全、稳定、舒适的环境,即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体系中动物生长,使其生长性能发挥最佳。

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预防措施,清除猪场内对猪群致病的病原,减少或是杜绝动物群体的外源性感染机会,极大地降低猪只的发病、死亡和淘汰,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根本上逐渐降低猪群对疫苗和药物的依赖,提升生产性能和品质,达到经济、高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从而产生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影响因素和途径动物疫病发生要具备3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预防和控制猪场猪群发生疫病的重要手段。

将可能影响猪场猪群发生疫病的因素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见图1。

一是通过引种、人员、物料以及其他动物,或是空气和饮水,造成将猪场外病原引进到猪场内部的传入风险;二是饲养模式、管理方式、防疫等方面不足,造成猪场内病原传播、扩散的风险;三是病死猪只、外售猪只、粪污、废弃物、人员、车辆等管理不当,造成猪场内病原传出猪场的风险,或是引起猪场内病原传染风险。

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总则

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总则

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总则(草案)现代规模化养猪场,其对猪场整体的生物安全防控原则是:积极、科学、适用的以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细致的以诊治为辅。

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应包括以下七方面: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检疫与隔离、猪场的清洁与消毒、猪只的免疫计划、猪只的驱虫计划、猪只的疾病诊治、猪只的营养与管理。

一、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1、猪场的选址与科学布局:猪场的选址应避开居民区和交通主干道,但交通应便利,地势高燥且水源方便的地方,其三公里内应无散养户。

养殖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分区布置,各功能区之间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厂区内空地应保有100%植被覆盖,不得有裸露的土地。

场区内的道路应划分出净道和污道,并严格坚持实施。

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主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场区主风向的下风向及地势较低处。

管理区内包括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饲料车间、肥料车间);生产区内为商品猪养殖舍;隔离区包括兽医室和隔离舍。

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地地势,依次合理布局各区域。

2、猪场基本防疫设备设置:猪场的外围最好建有活水生物防卫水沟,以防止外界动物的侵入。

四周建有密闭围墙,入场口建有淋浴室、更衣室和紫外光消毒室以及洗手台,场内建有转猪通道、上猪台、隔离舍、待售舍、饲料库房、入口汽车消毒池等。

3、人员车辆控制:养殖场区内应按照其防疫功能区的划分严格控制各区域的人员,严禁串场串区域。

场区工作人员应严格自觉的遵守猪场防疫制度(如不得随地吐痰大小便,不得饲养宠物,不得在场区开小灶)。

其外来参观人员应杜绝进入生产区。

因工作需要需进场的应严格经过消毒程序后方可进入。

场区大门及其各出入口都得设有消毒池,并每两周更换一次消毒液。

大门要设有长为机动车辆车轮周长一周半长的消毒池并结合喷雾消毒设施,进、出车辆必须严格仔细消毒。

停车场地应保持清洁,每两周清洗消毒一次。

猪场生物安全系统要点

猪场生物安全系统要点

3437卷第12猪场生物安全系统要点乔松林 1,解伟涛 2,郭振华 1(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2. 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生物安全(biosecurity )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保障人和动物健康。

猪场生物安全指的是通过对猪只、人员、车辆、物品等采用严格的隔离、消毒和检疫措施控制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也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场内不同猪群、个体之间病原传播。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及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是猪场疾病防治的前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ASF )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深刻影响。

ASF 发生后,我国科学家加速了疫苗研制速度,但由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组、感染和致病机制的复杂性,预期短期内难以研制成功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和治疗药物,ASF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猪场的常态化疾病。

ASF 疫情发生后,我国养猪业创新性地提出了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了能够有效应对ASF 疫情常态威胁基金项目: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2012-0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5)作者简介:乔松林(1970-),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猪重要病原致病机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E-mail :摘 要: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防控疾病的前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

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以来,疫情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深刻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病都将是我国猪场的常态化疾病。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我国养猪业创新性地提出了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了能够有效应对疫情常态威胁的生物安全技术体系,两年多来的防控实践证明了这些生物安全防控手段的有效性。

文章总结了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希望可以为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参考。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控 制 的 三 角 体 系 , 过 生 物 安 全 的 有 效 实 施 , 为 药 物 治 疗 和 通 可
7 全进 全 出
全进全 出, 批量生产 。越来越多的猪场采 用此饲养方法 ,
尽 可 能 做 到 同 日龄 范 围 内 的 猪 只 全进 全 出 。 只要 不 重 新 引 进
猪 只, 在一定时 间内出完 , 算全出。全进全 出并 不强调一场 也
9 多点 生产
两地生 产方式 , 配种 、 孕 、 怀 分娩和哺乳 在一地 , 育 、 保 生 长和育成在另一地 。三地生产方式 , 配种 、 怀孕 、 分娩和 NS , - L
3做 好选 种计 划
选种 前必须做好疾 病检测 , 严格检疫 , 确认 无任何 疫病 。 特别 是对 布氏杆菌病 、 伪狂犬病 、 繁殖与 呼吸综合 征等重要 的 传染性疾病 , 检测通过放置隔离 区进行隔离观察 。引入猪场前
再次检测 , 合格 后 方 可 入场 。
然后集中在_一 起保育 , 生长及育成又在 另一 地。现 流行 的是三
地生产模式 。各地相 隔几 里至几十里 , 须交 通发达 , 运猪车辆 配有饮水及 哺料设 备 , 则猪 的移动对猪 只影 响不大 , 不会产生
大的应激反应。
4 加 强饲 养 管理
能 下 降 , 长 断 奶 至 发情 的 间 隔等 ) 延 。
2 实行严 格 的隔离 、 消毒 制 度
出入 生 产 场 所 的运 输 车 辆 必 须 经 过 严 格 的 清 洗 和 消 毒 。
生产 区间内的运输: 具要 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 【 保持清洁卫生 。 不能将场 内的运输 工具 到场外使 用。
生虫 ) 侵人 畜 ( ) 禽 群体 、 为保 证畜禽 等动物健康安 全而采取 的一 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 , 是较经济 、 有效 的疫病控制手段。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十三、防鸟
设计好的猪场,鸟儿不能进入到生产车间, 鸟儿进入猪舍的危险主要有两点,第一传 播疫病,第二是偷吃饲料; 防止方法:在窗户上装上铁丝网,门上装 帘;
十三、灭蚊蝇
蚊蝇的危险: 蚊—传播乙脑、5-9月诱发猪只的皮炎肾病综合症; 蝇—传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
十四、灭蚊蝇
防止: 蚊——猪舍外点灭蚊灯,猪舍内点兽用三 合一蚊香; 蝇——饲料中添加盐酸环丙氨嗪,用灭蝇 灵,粘蝇板;
十二、空气质量控制
控制: (1)此外,某些植物对铅、镉、汞等重金 属元素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植物叶面、树 叶等还可吸附、阻留空气中的大量灰尘、 粉尘,而使空气净化。
十二、空气质量控制
( 2 )在保证正常生理要求下,磨粗的比磨 细的饲料好,饲喂湿料好于干料 ( 3 )夏季打开猪舍窗户,做到空气流通; 冬季定时开通排风装置排出污浊空气。 ( 4 )夏季启用喷水装置,每天执行5 一8 次
十六、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四、猪场地址选择
四、猪场地址选择
四、猪场地址选择
五、入口处控制
1、人员的控制: (1)危险人员的分类: ①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人; ②杀猪的人; ③购买猪只的人; ④场内员工及家属; ⑤供应商; ⑥参观者;
五、入口处控制
1、人员的控制: (2)人员的管理: ①场内工作人员:采用半封式管理(员工 不允许去其它养殖场 、农贸市场、屠宰 场),发生疫情时采用全封闭式管理或一 直采用全封式管理; ②员工休假或亲属探亲后,在办公区隔离 48小时后,按猪场规定的进场办法处理后 才能进入生产区;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方案
一、猪场生物安全的概念
通过有效的手段,控制外源性疫病传染进猪场, 不在猪场内发生疫病。 1、控制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传播,包括病原传 入和传出; 2、外部和内部传染源的控制; 3、当前猪病日趋复杂化,猪场的生产安全受到 了极大的威协;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及评估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及评估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及评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加速,猪肉作为重要的肉类食品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生猪养殖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方法。

一、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概述为了确保生猪养殖能够达到良好的生物安全水平,建立一个系统的养殖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职责分工明确、流程规范、设施设备完善、疫病监控和预防、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生猪养殖的健康水平,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保证猪肉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1. 职责分工明确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第一步是明确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分工。

包括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动物卫生部门、养殖场管理人员等,每个部门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协作,确保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流程规范建立流程规范是构建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

养殖场应该制定详细的养殖操作流程,并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从饲料投放、饮水管理、疫苗接种等方面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细化每个环节的要求,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3. 设施设备完善良好的生猪养殖设施设备是确保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

养殖场要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场,包括猪舍的设计、通风设备、防护措施等。

同时,对养殖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杜绝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隐患。

4. 疫病监控和预防生物安全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疫病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在疫苗接种、消毒、隔离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5.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为了保证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疫病的风险。

从养殖场的进出管理、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饲料和饮水的质量控制、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生物安全标准真正得以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细则(一)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

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成本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

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

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

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

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

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

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

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

在此情况下,没有一个综合的有效地办法,控制疫病的发生,只靠药物保健,很难达到安全的目的。

药物保健有三大弊端:①破坏猪群的免疫力;②增加生产成本;③药物保健往往以抗生素为主体,容易导致抗生素残留,产生耐药性,对人体健康不利,应尽力避免。

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根据。

如何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呢?分如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对猪场建设的要求猪场场址选择、合理布局、远离传染病原的猪场建筑是猪群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条件。

1.场址选择猪场必须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开阔,有足够的地面,不过于拥挤。

猪场的水质要符合标准要求,含有某些必需的化学元素,不含不利猪群健康的杂质。

猪场的土质要求透气性好,易渗水、热容量大,可抑制微生物、寄生虫和蚊蝇的孳生。

为了不与农争地,又便于防制疾病发生,可选择适宜的山坡地,把猪场建在山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①因猪场饲料消耗、产品出场、粪污、废弃物量多,运输量大,要求交通必须方便。

②但距公路又不能太近,一般要求距铁路、国家一二级公路的距离不少于300~500m,距三级公路不少于150~200m,距四级公路不少于50~100m。

猪场距居民点不少于300~500m,与其他猪场不少于1000m。

猪场要建在居民点的下风方向。

③远离屠宰厂、肉类加工厂,这些地方往往是病原菌的集中地。

2.建筑分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养猪场有许多建筑物,总体讲应严格分为如下四个独立区域。

(1)生活区。

包括职工宿舍、文化娱乐、食堂等。

(2)生产管理区。

有办公室、接待室、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饲料仓贮库、水电供应设施等。

(3)生产区。

有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是猪场的主要建筑。

(4)隔离区。

包括兽医室和病猪隔离舍、尸体剖检和尸体处理设施等,粪污处理也应放在这个区里。

3.合理布局(1)四区独立。

生活区应距猪场500m以上;生产管理区位于猪场的一端,形成独立的建筑群,与生产区之间有消毒室相联,消毒室的建筑如下图1所示。

图1 消毒室的设计隔离与粪污处理区,在猪场下风方向50m处的一角并有小门控制。

(2)三点布局。

生产区分为三点安排,公猪、配种、母猪、妊娠母猪以及产仔舍(哺乳母猪)放置一点,断奶以后的保育期猪单独一点;生长肥育猪放置一点。

各点距离可能从20m至1000m以上,彼此用绿化带、水渠或围墙隔开,三点间有道路或门控制,不能随意往来。

(3)四区三点的风向安排(4)场内道路与排水净道与污道分开,净道运饲料,污道走粪便、病猪、死猪、出场猪等,净道与污道在场内不交叉。

场区内排水系统主要为排除雨、雪水,一般在道路两侧,污水走暗沟,连通舍内粪尿沟。

猪舍内粪尿沟在小单元设置时,不能横向从上单元流向下单元,以免病原菌传播。

5.场区绿化场内舍间植树,种草可以改善场区小气候。

据报道,猪舍间种植速生高大落叶树,场内空地种植蔬菜花草,场区外5~10m防风林,可以使冬季风速降低70%~80%,夏季气温下降10%~20%,有害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细菌数减少20%~80%。

可见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无疑对猪群健康十分有益。

为此,猪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必须注意猪场的环境建设,绿化、美化养猪场,作好粪污处理系统,从条件上确保猪群健康。

养猪生产的工艺技术是实现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关键措施。

生物安全体系能否建立,能否有安全的保障效果,决定工艺技术实施。

如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母猪分段饲养及母猪分胎次饲养等等。

一、小单元全进全出按四、五、六阶段工艺,以周制为生产节律,将全年生产量,均匀分布于每周内。

以周一为始,周日为末。

饲养于小单元猪舍内,实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有人对当前常用的生产工艺形式作过详细的观察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测定分3种形式,即传统饲养、流水式不能全进全出和小单元式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

表1单元式生产效果统计表从表1可见,单元式生产的仔猪发病率、仔猪呼吸道发病率均低。

同样,全进全出既是避免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

2001年普渡大学教授Bud.Har mon作过一个试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全进全出的生产性能从表2可见,全进全出比随进随出的饲养形式,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13.04%,达105kg体重日龄平均缩短了12d,平均每kg增重,耗料少0.23kg,即每kg增重节料7.62%。

屠宰后肺部损伤和肺部感染分别减少52%和11.6%。

二、早期断奶与隔离饲养1993年以后,美国开始试行一种新的养猪方法,称之为SEW。

中文称之为隔离式早期断奶。

这种方法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分娩前按常规进行有关免疫注射,仔猪生后吃好初乳,并按程序作疫苗防疫注射。

在10~21d断奶,然后在隔离条件下保育饲养。

使母仔分开,隔离到250m到10km以外养育。

即通常我们说的三点式饲养,空怀待配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饲养在一点,断奶后的培育仔猪饲养在一点,生长肥育猪养在一点。

SEW法有以下特点1.妊娠母猪作好免疫,对一些特定疾病产生抗体,可垂直传给胎儿,获得免疫力;2.仔猪吃好初乳,从初乳中获得必要的抗体;并进行必要的免疫,增强仔猪免疫力;3.在第1.第2两条作好后,仔猪22日龄以前体内有足够抗体,断奶后移到洁净、良好隔离条件的保育舍内饲养。

保育舍实行全进全出。

4.这时仔猪具有一定的采食能力,只要饲料配合好,仔猪会具有良好的消化能力;5.母猪可以及时配种,提高繁殖力;6.仔猪健康无病,不受病原体干扰,生长发育正常,耗料量降低,提高生长速度。

为了避免疾病干扰,保障猪群健康,采用早期断奶隔离饲养,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从日本的试验材料上可看出其效果,可见表3所示。

表3 早期断奶隔离饲养与常规断奶的比较从表3可见,断奶提早4.5d,母猪年产仔窝数增加0.18窝,年提供断奶仔猪多5.04头,生长发育猪达100kg体重时间缩短33d,每千克增重耗料和带全群耗料减少0.36kg和0.44kg。

由于健康情况良好,生产经济效益随之提高。

三、三点式饲养三点式饲养在国内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2005年第3期《养猪》杂志发表的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邓志欢等人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针对一点式饲养(将种猪、保育猪、育的育肥猪养在一起)、二点式饲养(将种猪、保育猪养在一起,育成、育肥猪养在一起)、三点式饲养(将母猪、公猪、空怀猪、妊娠母猪及哺乳猪养在一点,保育猪养在一点,育成育肥猪养于一点,点与点之间相距1000m以上,采用全进全出,高床产仔和保育)三种饲养方式进行试验,2002-2004年25个猪场的生产成绩统计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繁殖性能的统计表4可见,三点式比二点和一点平均每窝多产活仔猪0.11头和0.33头,哺育仔猪成活率高2.10%和3.98%,繁殖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样,三点式饲养对生长发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也有良好的效果。

见表5。

表5 增重与饲料报酬从表5可见,三点式肥育猪达100kg体重日龄比一点式缩短了15d(8.82%),平均月增重高3.06kg(16.8%),肥育猪每千克增重耗料节省0.22kg(7.53%)。

三点式饲养比二点式和一点式减少了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死亡率,减少了出栏猪的医药费,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阶段死亡率统计表4、5、6引自邓志欢等,《养猪》2005-3 可见,三点式饲养平均每头出栏猪医药费比一点式饲养节省7.06元/头(30.62%),全程死亡率降低3.75%。

同样,对伪狂犬病、蓝耳病的控制,由于采用了三点式饲养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点式饲养时两种病的阳性率均为0。

为此,早期断奶三点式饲养是规模化养猪场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四、引种与保健引种前必须对引种地进行疫情调查,从无疫区引种。

引种前作主要疫病的检疫,确定引种猪健康无病,并开据健康证明。

引进种猪在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护,避免感染。

对运输车辆作彻底清洗消毒。

新引进的种猪,在远离饲养场的地方应有30d以上的隔离观察期,确认健康无病,并逐渐与原有猪群循序接触,才能合群饲养。

五、注意满足猪只生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只需要一个适宜良好的环境。

环境的卫生条件在人为控制下,通过建筑设备、工艺程序进行调节,以达到猪的生理要求。

猪舍环境卫生的控制与调节,必须符合猪的生物学特点。

1.对温、湿度的要求猪是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是依靠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在调节过程中都依赖于环境的影响。

但猪的生物特点又与其他动物不同,如:猪的皮毛稀疏(成年猪每cm2皮上只有10根毛),保温隔热性能很差,而皮下脂肪和上皮组织含水量很少,脂肪的导热系数极低,猪又无汗腺,故大猪极端怕热。

环境温度一高,就采食下降,体内热积蓄增加,不食不长、闹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