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5版 毛概教案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逻辑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有关思想内容,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矛盾及其应对的不同方针,了解党的早期领导人强调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党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帮助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处理方式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既肯定了积极因素的存在,为调动积极因素奠定基础,又为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明确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并将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看作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以后,面对着国内处的一些复杂局面与种种困难、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毛概第4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手 工
业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 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 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
工商界人士和广 大群众一同欢呼 社会主义改造的 伟大胜利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 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 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 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 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 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 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 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 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 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1956年1月10日, 毛泽东在上海视察 申新九厂,左二为 荣毅仁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 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四马分肥”,即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 分配。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毛概第4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八至十五章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概课件-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题
• 1作在问泽件以的具9在4了最题东印部体5月6政《高。同发分情年2治论1国意给内况549日月局十务,县容,65讲2会大会中、,有年5话议关议央团由关日1为2充系上将以于对在月基》《分第上考苏政,础的论讨二党虑联治根,报十论次委到和局据吸告大的讲学国东扩刘取,关基了习际欧大少了《接系础。共国会奇5论》着上这产 家月议建十5作,次主在2上议日月大为毛印义处第,讲2关党泽发运理一日经话系内东稿动农次又毛中》文于,的轻 重以关及系国和际民形族势关分系析上中的过批高评估,计对战斯争大的林危的险批,评在, 社误会等主内义容建,设没实有践收中进照去搬。苏联经验的缺点和错
提出了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及 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 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成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方针,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重点的经济建设。
一方面大力改造旧工业,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
生活的需要,挤出巨额资金,进行新的工业建设。从1950
年到1952年,国家用于工业建设上的投资达26.98 亿元,
新建企业3,300 多个。
• 如阜新发电厂、山西重型机械厂等一批规 模庞大、设备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在中国大地兴 起,这对于恢复国民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 济封锁,顺利地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 这些企业的兴起并没有改变我国“一穷二白” 的落后面貌。仍然是一个不能制造汽车、拖拉 机、飞机、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这样, 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艰 巨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
毛概第四章
讨论结论2
(1)目标: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即由“私”变 “公”; (2)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3)方式:和平赎买,即让资本家在一定年 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4)弊端:改造过快、改造过急,对私有制 认识的局限性 。
Back
国家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
Back
经验3.
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坚持和平的方 法和自愿的原则 ;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资本主工商业的改造 ,以和平赎买的方 法进行,同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 和改造的方针。
Back
教训1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在改造过程中,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表现了明显 的优越性。”“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
Back
经验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业: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设想,创造出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手工业: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 且为手工业逐步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 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和平赎买, 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剧烈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两个层面
2、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Forward
问题思考与学生讨论(一)
1、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1)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决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Back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 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毛泽 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 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 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 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 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 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Back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教案
难点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教学
资源
网络多媒体教材相关文献视频
作业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课后
体会
本单元使用的外语单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单元教学进度(副页)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首页)
教师姓名
上课地点
本班教室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标题:
4.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单元教学学时
2学时
在整体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第10次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毛概第四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 步探索中所走的弯路和出现的失误? 2.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 时期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 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 党与非党的关系 8.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 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实现国家的工业 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 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 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 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农业和轻工 业。
毛泽东在论述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 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时指出: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性质不 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 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人民民主 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 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 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 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宝库。
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四章教案
目标
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导入
2、课程讲解
3、课程小结
4、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大学毛概第 4 章
4)缺点与偏差:
一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改造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单一; 二是对个体农业的改造,从初级社到高级社过 快,基础不巩固; 三是在城市,个体经济保留过少,也存在一些 不合理因素; 四是生产关系方面追求单纯的、单一的公有制, 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五是误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从而 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
2)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利用: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 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定发展; 限制: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 极作用; 改造: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 有制,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的核心。
3 )赎买政策: 给资本家以一定数量的股息、红利,实行 “四马分肥”,即:按国家得税、企业公积金、职 工福利奖金、资方股息和红利等四方面进行分配。 国 家 税 收:34.5% 职 工 福 利:15% 企业公积金: 30% 资本家红利: 20.5% “赎买”政策是和平改造方式,国家资本主 义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目的是壮大全民经济的实 力。
2、经济条件:
第二,经济结构:
一是官僚垄断资本占旧中国经济的80%;
二是私人资本主义占旧中国经济的20%;
三是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
2、经济条件: 第三,经济成分: 一是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二是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三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营; 四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践与意义
(中国的特色)
第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 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没 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1949年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因此,我国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时分配:4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3、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原因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和偏差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授课时数:2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难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教课设计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___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___讲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第 4 次课讲课概略讲课章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经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教课目的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 点难 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究中获得的正反双方面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中所形成得理论成就对稳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意义。
讲课●多媒体教室○公司●讲解课○实训课 学时2地址课 型○机房○实训室○现场○习题课教学过程(教课步骤) 时间分派教课方法教课目的培育学生总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启迪式 结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认识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课件视频内 我国的社会容主义道路探索。
第三步:讲解理论内容一、初步探究的重要理论成就。
65min 讲解、议论二、初步探究的意义和经验总结。
第四步:小结议论、剖析归社会主义初步探究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0min纳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理论成就培育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作 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究阶段的理论成就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课反省:教课设计(教课内容)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系统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论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 世纪 50 年月至 70 年月,环绕着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究;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联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拟订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目标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究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本质相联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质相联合,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同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在质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为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且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建国初期私人资本的几次投机活动以及私营工商业中相当严重的“五毒”现象,无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性。
毛泽东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因此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受到限制。
再加上当时私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营工业企业,也适应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最初三年的工商业调整中,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
经过调整,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市场出现初步繁荣景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等。
在实践上证明了调整改造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党的治国能力。
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同样可以作为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适当途径,同样可以靠生产协作提高生产力。
同时,中国广大而又极为分散落后的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根本无力进行机械化,不可能照搬“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发展模式,也适应不了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推动民族的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新中国的建立,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垮了封建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从而扫清了中国工业化和富民强国道路上的障碍。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尽快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呢?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因此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第五,“三反”、“五反”斗争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产生了在“三反”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向。
中共中央后来在总结“三反”时曾经指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已经开始造成了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
在此以前,三年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私人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大量订货,国内市场扩张,在政治上也需要国内的团结一致,从而使私营工商业在抗美援朝的加工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便开始想同国营工商业平起平坐,在利润上平分秋色。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腐蚀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有的不法奸商甚至在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需物资上做文章,将失效药品供应前线,使许多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其犯罪活动恶劣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因此,要顺利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六,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建国初期,党较早地进行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改造工作。
思想文化改造工作的主要方针,一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洋奴买办思想等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敌对意识形态,尤其深入地批判肃清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进行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反共宣传,在配合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为确立新民主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慎重对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共同纲领的思想”教育人民,教育改造资本家,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
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
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
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
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把土改后农民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合作化运动中来,防止了两极分化。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反对强迫命令,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三,逐步过渡。
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这样就使农民比较自然地适应集体生产方式,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
第四,实行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把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经验第一,和平赎买。
根据中国国情,正确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剥夺”和“赎买”政策,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国有化。
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采用了支付定息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