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赏析11
《秋夜》鉴赏
《秋夜》鉴赏《秋夜》鉴赏过程:1、阅读2、讨论3、明确4、多重解读鲁迅写本文的时候,正是“《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他“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感到苦闷、孤独,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自序》)。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但是鲁迅并未消沉下去,而是继续以笔为武器,同黑暗的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
文章描写的是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景物描写背后贯穿的是深沉含蓄的情感线索;在行文上,则以“我”的视点游动为转移。
写后园:“……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反复点明枣树?历来有争议。
大概是为了表明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种景物中突出枣树的形象。
另外,作者还有可能是为了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
此数语可视为本文文眼,就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中的文眼一样,因为它们是写“我”的孤愤心境的起点,是理解本文写景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纽。
写夜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蓝,着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
它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黑暗社会。
写小粉红花:它是无名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
其特点是: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
它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写枣树、夜空和月亮:枣树比小粉红花看得、想得更远;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
其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
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
夜空的形象在这里有所变化,“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一面。
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原先它像夜空一样嚣张,现在比夜空还要脆弱。
秋夜赏析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
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
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
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
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
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秋夜》鲁迅赏析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 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 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 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 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原来,这位新娘就 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 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可当场就露馅了, 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 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 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 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 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 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 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 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 脱俗的远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 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 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 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 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结婚以后,鲁迅和 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自己说: “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 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 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 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 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散文《秋夜》开篇的第一句,许多人觉得不解:为何不直接写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呢?这样写似乎有语意重复之嫌,更有九零后的小朋友认为作者为赚稿费刻意增加字数罢了,呵呵,这话说出来就贻笑大方了!鲁迅乃一文学斗士,连死都不怕,还怕穷不成?这种写法确实有意思,值得深究!如果撇开通篇主题不谈,这句话有些累赘,现实生活中也少有人这样说话。
可正是这样一句看似累赘不合逻辑的话,才构建出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
在我看来,如此遣词造句至少有四个妙处。
第一,这是一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推拉、摇移且广角度地描述了后园墙外的全貌。
将视线慢慢地从一株枣树推转到另一株枣树,用递进的手法反映出作者烦闷孤寂的心情。
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树,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单调且孤独。
这种孤寂的感觉,若用“院子外面有两株枣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如此效果。
第二,隐含了作者对这种孤寂现状的不满,鲁迅先生渴望新鲜的生命,作者很期待,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于是渐次加重了失落之感。
这就好比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偏有一对女儿,当别人问起时,他若回答有两个女儿,这话听上去稀松平常。
但如果他说: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千金,老二还是个千金。
其求子得女的失望之情于话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第三,需结合作者对景物描写所赋于的象征意义来解析,此散文写于1924年12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同鲁迅先生自己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且压抑的,但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枣树在文中即暗喻了同作者一样清醒韧性战斗者的形象,为何不写一株?那样不成力量;为何不写三株,三谓多,而当时的革命势力还远没达到多的地步。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时代背景:《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
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
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
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
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
《秋夜》鲁迅赏析解析
国民党 1949年逃往台湾后,则对鲁迅著作采取查、 封、禁、堵的政策。 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 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 党特务机构a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国民党统治集团充分施展了他们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一方面加紧对鲁迅进行监视、迫害、打击,通缉令 直到鲁迅去世时仍未解除;另一方面他们也始终存 有幻想,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妄 图拉鲁迅转向。 鲁迅临终说:1.坚拒世人的物质恩惠:不得因为丧 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2.让他们仇恨去,我也 一个都不宽恕.这是一个永不衰弱的灵魂它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 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格。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 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 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 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他 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 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 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 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 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 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 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原来,这位新娘就 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 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可当场就露馅了, 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 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 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 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 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 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大学语文11——秋夜
“我”形象分析
所有的景物都是 一 通过“我”的视 个 觉、听觉、感觉 孤 来表现的。“我”独 大都处于静止的 而 思索,仿徨之中。愤 懑 直接描述 的 “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 探 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 索 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 者 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 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 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 理解。
第三层:(第10自然段)“我默默地敬奠这 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已经不再讳言“敬 奠”,表明态度。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 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 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 们。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象征手法,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 征意义的事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 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 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 2.分析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抒情。 本文主要采取象征手法抒情。作者把景物拟人 化,使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等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 黑暗社会。小粉红花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 的被压迫的弱势人群;枣树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 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小青虫象征着投奔 光明却无谓地牺牲的幼稚的人们。
鉴赏与写作 (2)在似乎静止的事物中蕴涵着活跃 的动态。
文章所写的室外的景物有枣树、天空、星星、野 花草、月亮等。在深邃的秋夜,这些景物原本是静止 不动的,但是作者赋予它们以人性的生命,于是它们 就有了思想,有了行为。如秋夜的天空,“仿佛想离 去人间”’,“‘陕着几十个星星的”“冷眼”,极细 小的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 “护定”他的“皮伤”。
《秋夜》鲁迅赏析
《秋夜》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赏析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秋夜》的主题、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杰作。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秋夜》的主题。
《秋夜》是一篇描写秋夜景象的散文,通过对秋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鲁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同时,他也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其次,让我们来分析《秋夜》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秋夜》采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秋夜的细腻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美丽与神秘。
同时,鲁迅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考究,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力。
此外,鲁迅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使《秋夜》成为了一篇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佳作。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秋夜》的思想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敬畏生命;自然是美丽的,应该赞美和保护自然;社会是复杂的,应该深入思考和批判社会现实。
同时,鲁迅也在《秋夜》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和自然。
通过对《秋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生命、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秋夜朝花夕拾好句赏析
秋夜朝花夕拾好句赏析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赏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却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紧密的交织着,这点点火焰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带人走出冰谷.我们现在跑的就是一条窄小险阻的小路,左面就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就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就是伯德角茫茫廪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赏析: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景色,但鲁迅先生却可以这么好的把它描写出来,换作是当地人,是不可能发现这样的景色,也写不出这样的话的吧.想起后生的快感,生固然可以眷恋;但想起后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就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社会阶层,其实都就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判罚.赏析:在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似乎把生死看得很开,但是他也告诉了我们,贫富贵贱是不可能伴随一生的,虽然“见阎王”有点迷信,可是不能做坏事却是真的,也是硬道理,这段话意思表达很直白!不必说道比碧绿的菜畦,扁平的石井栏,矮小的皂荚一棵,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道鹤蝉在树叶里长吟,营养不良的黄蜂条叶在菜花上,帆耳蝠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回去了.单就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存有无穷趣味.赏析:虽然鲁迅先生用了“不必说”,可这些不必说的却正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百草园,有五颜六色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昆虫,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虽然不是些多么有趣的东西,可是那种自然的却是作者的最爱,那里是他的乐园.天空一碧如洗,美好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构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荡漾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曝光的通亮.赏析:(我自己写的,见笑)这是一段景物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光柱让我们知道阳光的形状.语言非常优美,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很享受,惬意的样子.人呢,能够四肢了,自然就是两大进步;能够骂人了,自然又就是两大进步;能够写字作文了,自然又就是两大进步.然而也就邪恶,因为那时也已经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晓得说道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就可以狂吼的动物,就是在免不得“颜厚存有臭美”.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我总要上下四方谋求,获得一种最白,最白,最黑的咒文,先去附身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死去了真存有灵魂,因这松省的心,必须坠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去附身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必须张开许多铁钳,将什么“出生太荒”之流卡住;也听见自己着急背诵的声音两声捏,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叫声似的.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却被父亲突然叫住,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却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扫兴,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但是,和无常打趣,就是大家都存有此意的,因为他沉实,快乐发议论,存有人情,——必须找寻真实的朋友,好像还是他恰当.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和喜爱之情,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和善心.我们现在跑的就是一条窄小险阻的小路,左面就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就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就是伯德角茫茫廪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但是,和无常打趣,就是大家都存有此意的,因为他沉实,快乐发议论,存有人情,——必须找寻真实的朋友,好像还是他恰当.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东京也无非就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看去确也像是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失没法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主队着小辫子,顶上得学生制帽的顶上低高耸起至,构成一座富士山.也存有退出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犹如小姑娘的发髻通常,还要将脖子抖几抖.真的标致极了.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作者简介鲁迅(.9.25~.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赏析鲁迅的《秋夜》
赏析鲁迅的《秋夜》如下是有关赏析鲁迅的《秋夜》:《秋夜》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也是《野草》的首篇,在整体的精神脉络和美感氛围上几乎浓缩了整部《野草》的全部信息,预示了《野草》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一句为界,《秋夜》在文本结构上大致可分为2个部分。
恶鸟的“哇”声打破了第1部分“秋夜”幽暗静谧的氛围,从而转入第2部分鲜明的动而有声的世界。
第1部分,似乎是随着一个夜半醒来的夜游者的视角,作者描绘了“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非常之蓝”、“鬼眨眼”的“奇怪而高的天空”、“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瘦的诗人”、“蝴蝶”、“蜜蜂”和“打枣子”的“孩子”,展开了一个“秋夜”的流动的夜的幕景首先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幽暗隐秘的“野草”氛围。
由“恶鸟”的叫声引出了“夜半的笑声”挂在英雄嘴角的微笑终于爆发出来。
第2部分动而有声的世界由此打开。
因为被“笑声”赶进房间的梦游者旋高了“灯火的带子”幽暗的梦境被彻底打破。
灯光下一个鲜明的有声有色的现实世界展开在读者面前: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多么清晰、具体、细密甚至繁琐的写实主义描写与第一部分素淡朦胧的抽象之笔相比完全是另一付笔墨。
神来之笔不见了只剩下事无巨细的写实主义的平凡。
残梦碎影似乎尚在对枣树的想象刚刚又要出现就被作者马上砍杀把目光聚焦在“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身上。
在细密的现实主义的描绘中随意点染的“一枝猩红色的栀子花”、“苍翠得可爱的小青虫”使幽暗的夜景顿时更加鲜明恰如在第一部分幽暗朦胧的夜的幕景上赫然点上两笔鲜明的色彩《秋夜》的描绘终告完成。
秋夜鲁迅赏析
秋夜鲁迅赏析《秋夜鲁迅赏析》“哎呀,这秋夜可真让人感觉不一样呢!”我和小伙伴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那是一个宁静的秋夜,月色如水洒在地上。
我们几个小伙伴慢悠悠地走着,路边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秋天的故事。
“你们说,鲁迅先生写的《秋夜》会是怎样的呢?”我好奇地问。
“那肯定很有意思呀!”小明立刻接话,“说不定就像这秋夜一样,有很多神秘的地方。
”“嗯嗯,我也这么觉得。
”小红点头赞同,“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那么深刻。
”我们一边走一边讨论着,仿佛走进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秋夜。
我想象着那两棵枣树,直直地刺向天空,是那么倔强和孤独。
“哎呀,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孤单一样呢。
”我自言自语道。
“对呀对呀,不过我们有彼此就不会那么孤单啦。
”小伙伴们笑着说。
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公园,找了个长椅坐下。
秋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
“你们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秋夜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也许是他在那个秋夜有特别的感受吧。
”小明思考着说。
“说不定是看到了什么让他触动的东西。
”小红也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我静静地想着,脑海中浮现出鲁迅先生坐在窗前,看着秋夜的景象,心中涌起无数思绪。
“那他一定是个很细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我感叹道。
“是呀,鲁迅先生可厉害啦!”小伙伴们齐声说道。
这个秋夜,我们沉浸在对鲁迅先生和他的《秋夜》的讨论中。
我们仿佛和鲁迅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文字中的力量。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这秋夜的月光,虽然柔和,却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他用他的笔,写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也有温暖。
我喜欢这样的秋夜,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文学,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就是我眼中的秋夜,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秋夜》的理解呀!。
《秋夜》赏析
《秋夜》赏析《秋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写室外景物,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自然段)写室内景物。
第一自然段没有从较大场景着笔写秋夜,而是劈头一句即以奇特的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
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接着一个自然段写深秋的夜空,作者先点出并且突出了它的“奇怪而高”,难以捉摸的特点。
然后写天空与人间难以弥合的距离,突出了它对人间的冷漠无情。
再写天空“闪闪的鬼䀹眼,冷眼”,更写出了天空的阴险狡诈,对人间的敌视态度。
最后写天空”自以为大有深意”,其实是隐藏杀机的微笑。
把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自然是天空对人间生命的虐杀。
这一段既是对深秋夜空自然景色的描写,又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阴险丑恶的神情,象征了北洋军阀统治及一切恶势力的黑暗、残忍、狡诈和冷酷。
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简约而异常形象的笔触刻划了小粉红花的形象,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
这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许许多多倍受恶势力摧残压迫的弱小者。
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不仅寄寓了作者对弱者深深的同情和鼓励,而且有力地衬托了枣树的刚强性格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第四、五自然段是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作者饱含深情,不惜笔墨塑造枣树这一战斗者的形象。
他饱经沧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他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顽强不屈: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帮凶月亮;他坚韧不拔: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面对顽敌“他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
鲁迅秋夜赏析11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
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
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
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
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
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秋夜》赏析
秋夜/ 鲁迅赏析【1】:这篇散文选自鲁迅散文集<野草>。
这篇散文叙述了在秋天的夜晚,后园墙外的两棵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形态,干子直刺天空,比喻对社会的不满。
描写了天空、月亮、星星、小粉红花、枣树、恶鸟、小青虫等事物,以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言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痛恨至极和对英勇青年的敬奠。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本可以修剪成"墙外有两株枣树",而作者这样写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沉重,也体现出后园的凄凉,描写两棵单剩干子的枣树,从而衬托初作者的心情。
采用重复的写法,强调枣树的重要性,也暗喻勇敢反抗的热血青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小粉红花,象征旧社会中的弱者。
他们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痛苦却无奈,只能幻想着"春的到来"。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红惨惨地""瑟缩"等词表达出鲁迅对社会下层群众的同情,揭示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鲁迅《秋夜》的赏析与战斗精神探寻
鲁迅《秋夜》的赏析与战斗精神探寻
鲁迅的《秋夜》是一首抒发深情、充满朝气的诗歌,在它身上寓藏着鲁迅多种斗争精神的
发挥。
自古以来,秋夜是诗人们最喜欢写作的主题,也是大家最为浪漫的一种感受。
《秋夜》是
鲁迅一生最著名的诗篇,其中结合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
在诗歌的开头,鲁迅以一种深厚的情感描绘出秋夜的景象:“秋夜,银色的星宿落在空中,寂静无声;秋夜,湖水潺潺,那清冷的月光洒在湖畔,显得神秘而又神圣。
”诗中洋溢着
一股暮色,它犹如无尽的美丽,充满了静谧和宁静。
在诗的最后,鲁迅表达了他的斗争精神:“秋夜,胸中的思念和激情熊熊燃烧,短暂的安
详消失,秋夜,让我们把革命的信念传承下去,让我们放歌高歌大唱,勇往直前!”这句
话象征着鲁迅对战斗的决心,他决心把革命的信念传承下去,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而奋斗。
借助这首诗,鲁迅展示了他热忱的斗争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秋夜里勇敢地前行,不断奋斗,勇往直前,在无懈可击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总之,鲁迅的《秋夜》既有浪漫的诗情,又有鲁迅的斗争精神,它既是精神的启蒙,又是
斗争的激励,更是一种抒发深情的表达。
鲁迅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斗争的精神,他的诗歌
给了人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使我们深受鼓舞,勇往直前!。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展开全文秋夜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时代背景:《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
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
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
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
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
鲁迅秋夜中+赏析
鲁迅秋夜中+赏析
工业时代,电影的出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艺术升级,融合了视觉跟听觉刺激的电影其吸引力远超文字,在电影面前,文学的死亡似乎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赏析:
第三段作者以简约而异常形象的笔触刻划了小粉红花的形象,善良、弱小而富有美丽的梦幻,她出身低微,不知道名字,而又十分柔弱。
这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许许多多倍受恶势力摧残压迫的弱小者。
原文: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秋夜赏析11《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
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
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
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
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
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
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1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
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
它是热忱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幼小者(青年人)的象征,作者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着这些苍翠精微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3、《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其特点是:第一,抓住景物特征。
这是象征意蕴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二,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
第三,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一幅枣树和夜空的对峙图,就是既写实,又融进作者主观情思与幻觉的象征写意图。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加上文笔的冷隽峭拔,使作品具有情景交融、境界幽深、寓意深远、诗意浓郁的特点,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读了几遍后,我只是觉得此文很有些诗意,且带些萧瑟的悲怆意味。
于是,便查阅相关资料,以求读懂它。
1925年12月15日日本政府出兵进入中国东北;192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出兵干涉中国告全国民众书》。
但从此点探究,终不得解。
再查阅其它赏析,发现此文是先生肺病复发,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作的一首死亡之歌。
而网页中也仅仅只有北大的钱群理教授对此文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赏析,读钱教授的赏析文章,终于2让我对这篇《腊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阅,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钱教授分析,这是先生由于身缠恶病,面对死亡而讨论死亡,面对迟暮而讨论迟暮。
是先生个人性的一个文本。
赏文中甚至引用了鲁迅先生自己的一句原话:《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想必教授分析得是对的罢,对此我不再深究。
意思是先生在此文中将自己比喻为一片斑驳的病叶了。
在这里,我仅就赏文中的“生与死”作些延续的讨论。
关于生与死,很多哲人都讨论过他们的终极意义。
其中,尼采的自杀(疯)与自己探究的生死哲理可谓是相得益彰。
尼采曾说:我要去呼吸自由,纯净的空气。
于是在他44岁的时候,他疯了,但他在他疯狂的状态中呼吸新鲜空气去了。
“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纪伯伦说。
纪伯伦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在讨论生与死的时候还说:“假如你真要瞻望死的灵魂,你当对生的肉体大大地开展你的心。
因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一件事。
”两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纪伯伦同样英年早逝,终年48岁,在生前也被别人骂作疯子。
鲁迅先生在面对死亡时可以说同出一辙,即便是重病在身,先生并没有颓废,而是将自己的重病之躯赋予红、黄、绿的色调,给自己残余的生命涂上五颜六色,在题辞中更是说道:“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先生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不是生或者死之本身,而是生与死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在刘如溪老师的博客中,他对生与死的研究很有几篇文章,他由“蜉蝣之生”到“生且不怕,何惧死乎”再到“死且不怕,何惧生乎,”的感悟,道出了生与死存在的积极意义。
赛恩斯说:“怕死比死更可怕。
”无数哲人用生命告诉我们,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不知道生的份量。
引用一位自称般若物语博友的话:“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
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
”当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要照照镜子,微笑着对自己说:“嗯,不错,我还活着。
”两晚下来,没有好好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竟在此故作高深地探讨生与死。
对我本人而言,这个命题确乎过于深奥,然不自觉地在这个古老的哲学漩窝边游离,算是我的一次试游吧123456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3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shan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4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
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
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
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
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
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
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