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
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
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
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
一、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
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
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不仅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倾斜,掀起了反对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新潮流,通过理性拥护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自由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中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自由主义思潮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导向,他们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自由主义思潮中寻求了解放的方向。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包括文化自由、民主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等,这些思想渗透至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的理念、表达方式和行动方针等,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首先,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自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文化自由是一种倡导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文化活动的思想,强调个人对文化创作的自由和权利。
五四运动期间,文化自由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知识分子开始抛弃传统文化束缚,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形式。
同时,他们也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弊端和瓶颈,推动中国文化朝着更加开放、进步的方向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中的民主自由思想也在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民主自由思想是指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呼吁政治改革,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他们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体制,倡导建立新的政治体系,使社会更加民主化。
再则,五四运动中的社会自由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社会自由思想强调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包括受教育的机会、职业平等、财产权利等。
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实现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争取人民的平等权利,使社会更加公平和透明。
简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简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观要求以及领导的个人因素等原因,积极进行理论探索,逐渐摸索出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群体的改造之路。
本文就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始末展开研究,并探求其经验教训,重新审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标签: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中国共产党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史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次运动虽不及50年代中期思想大批判以后后来的双百方针、反右派运动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冲击更是让人们无暇去了解这次运动的本身,但是1951年的秋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确实给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狂风,这阵风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确实广泛而深远的。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的原因1. 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观因素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蒋介石集团不得人心。
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将政权紧紧的握在手中,抗战以来,共产党人留给人民的是实事求是、拥军爱民。
经过三次战役,共产党已经在人民心中成为一个进步的象征。
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的自动接受改造的心理对这场思想解放改造运动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知识分子的罪恶意识是这场改造运动的心理基础,他们当中有的崇尚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有的是反对暴力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负罪感油然而生。
2.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迫切要求“四面八方,不要四处出击”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极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出的口号。
他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进攻面太宽,走得太远,搞得太紧张,十分不利。
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地方,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坚持“四面八方”。
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中共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政治巩固和经济工作中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技巧]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0发生于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既有内在的动因条件,也有外在的思想的影响。
0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内在因素:0一、洋务运动0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此次活动长达三十年,被称为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0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0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
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0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0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
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进而提供后来一系列革命运动的物质来源。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文学院综合实践周选题报告中文152 陈溪贺子晨林思雯摘要:明确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作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由此进一步探索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的起因,影响以及实质。
基于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与思考,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基于青年的诉求,留下最重要的影响是青年发声的先驱典范”的结论。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二)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三.对五四运动的了解(一)五四运动的起因(二)五四运动的实质—知识分子的表达(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青年的诉求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现今学术界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来作为上个世纪十年代后期和二十年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事实上,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互有关联,相互影响。
1915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版为《新青年》,这一事件掀起了一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从广义上来说,则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运动之后扩展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新文化运动(1915),五四运动(1919)和以后CCP建党(1921)建军(1927)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线索,是不能割裂来看待的。
因此,要讨论五四运动,就必须先谈论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为了更加容易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我们从它开启的标识入手思考——《新青年》。
陈独秀开办《新青年》,这自然不是陈独秀一时兴起。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主将和中坚是当时中国先进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人格主体和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与他们求真求新传播文化的职业本位意识、倡导个性追求自由的内心向往、济世救民安邦兴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其群体队伍的扩大与成熟和“抵强御侮”、“国存自强”的民族意识等紧密相关。
尤为可贵的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宣扬的精神,不仅有其历史价值,而且有其现实意义。
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的产生1、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求真求新、传播文化的职业本位意识是助成“五四”产生的思想条件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传播知识,发展科学和文化,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神圣天职。
李大钊、陈独秀宣传社会契约论、生物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与政治学说,尽管其潜台词不是局限于“为科学而科学”本身,但他们的职业本位或首要的最初的手段则是求真求新和传播知识。
因此,当近代中国“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逐蹙”的荒诞怪谲肆意污染、灵学会设坛扶乩甚嚣尘上以及儒家伦理纲常被定为“国教”之际,陈独秀等人便率先喊出“尊科学、崇理性、斩迷信,打倒孔家店”等进步口号,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大力提倡“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应当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得以蔓延与拓展,究其原因,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这种追求真知、探索未知、反对复古倒退、倡导改革进步等职业本位意识的驱动直接相关。
2、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倡导个性,追求自由的内心向往是导致“五四”产生的价值基础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从形式上看,它是维新派介绍“天赋人权说”、革命派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但从内容上看,则是中国现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残酷现实反思后所表现出的理性觉醒和内心向往。
五四倡导的“法律上平等之人权,伦理上独立之人格,学术上破除迷信,思想自由”,反对儒家独尊,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认识自我,既是当时中国进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残酷现实作历史反思后的幡然觉醒,同时也是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提倡个性解放,强调独立人格等内心向往的外化表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左转成为共产党
知识分子为何左转溯源:部分知识分子为何向左转?【政治精英们长期无法达成共识,政局动荡不安,君主制复辟一再发生,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信奉共和主义的知识精英的激进化。
许多新知识分子对政治现状感到幻灭,认定现实的政客们已经连根坏掉,并不能实现他们的共和主义理想;旧的道德与文化已经无法支撑共和政治,真正的共和政治必须建立在新的道德和文化的基础之上。
“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其参与者尽管看起来远离现实的民国政治,但其指向却是在“新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政治”,唤起新的政治主体来拯救当时已病入膏肓的共和政治。
当然,“新文化”与“新政治”的实现未必要通过暴力革命,它也可能通过教育、实业与社会试验来进行——正如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尝试过的那样,但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并迅速影响到中国之后,在革命政党领导下进行暴力革命就成为一条立竿见影的捷径。
原本主张通过教育、实业与社会试验来救国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国共两党领导的革命大潮之中。
新的革命不像之前的“护法运动”那样,还会围绕着《临时约法》这个法律文件而展开,而是一场真正的、全面的、不妥协的以枪杆子重新建国的革命。
新的革命不仅抛弃了宪政的手段,其直接目的也不是建立宪政,而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将北洋集团分裂之后日益破碎的国家重新整合起来。
这场革命的领袖孙文将“宪政”这个在民初看起来仿佛在咫尺之遥的目标推迟到“军政”与“训政”两个阶段之后。
对于孙文来说,真共和派再也不能和各种各样的假共和派分享权力了,只有在打倒后者、塑造适合共和政治的人民之后,真正的共和才能成为现实。
但在打倒假共和派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实行宪政的。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这一追求同质性的政治逻辑并不因孙文逝世而终结,而是继续向后延伸。
也正是在这一政治逻辑中,“大妥协”才得到了“革命不彻底”这样的历史评价。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以下为剪切的图片文字】资料:知识分子开始启蒙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写到:【(五四运动)这次知识分子运动由周策纵做过很好的研究,认为它是成功地进行1925 到1928 年的国民革命的必要准备。
谈谈五四运动
谈谈五四运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讲到了“五四运动”。
该课内容安排得很简略。
但这个历史事件决不简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者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下面,笔者就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意义及历史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条件:1919年中国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极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第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败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最基本的原因。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建立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外不但没能取得民族独立,反而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对内不但没能取得民主共和,反而陷入北洋军阀的暴虐统治。
这样,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不但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愈益尖锐激烈,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第二,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仅一百多万人,而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到二百万人左右。
随着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工人斗争也日益发展。
正是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中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力量。
第三,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客观上为新思潮的传播扫清了道路,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要求个性解放。
浅析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浅析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作者:王静来源:《世纪桥》2020年第09期摘要: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各种因素推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即近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科学的理论指引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衰败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撼,促使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即马克思主义与知识分子对理想社会的蓝图相匹配、契合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以及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促使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诞生半个世纪后渐渐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选择,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进程,其中五四时期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则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主义”为什么能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能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1471这是学术界较为普遍认可和熟悉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本文试图从知识分子角度出发,将知识分子的个人背景、自身特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探究其在五四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科学的理论指引中国革命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避免。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3]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环境的混乱,使得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寻求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这也是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原因。
浅析五四运动
浅析“五四运动”摘要: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回顾,简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思考其影响和对我们现在的启发:今天,我们身为大学生为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真正的实现几代中国人所盼望的正的实现几代中国人所盼望的""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理想,必须重新发扬五四的启蒙精神,在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教育的同时,充分的实行思想自由与政治民主,积极而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五四运动背景意义影响意义启发1.五四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随之《新青年》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随之《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广大国民。
新文化运动更是推动了国民的思想,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无产阶级开始壮大。
清末以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当时中国一直遭受着列强的的侵略,并在北洋军阀的残酷统治下,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派代表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在会上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出,国民愤怒,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巴黎和会的失败成了导火线,最终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青年思潮的兴起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青年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新文化运动和青年思潮的兴起的标志。
这次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于中国青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运动的原因和影响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青年思潮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正值中华民国的形成初期,鸦片战争和庚子赔款等屈辱历史的后遗症仍未完全解决,加之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使得中国社会积聚了极大的不满情绪。
五四运动的爆发具有直接和深远的背景原因,这也为新文化运动和青年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二、五四运动的原因1. 政治原因: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政府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捍卫显得软弱无力,政府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损害,激起了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反侵略的意识。
2. 文化原因:当时中国社会仍然沉浸在传统封建礼教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进步思想的传播,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渴望变革和进步。
3. 经济原因: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极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十分艰辛。
而外国列强的压迫和掠夺更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中国青年开始反抗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三、五四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在这次运动中,大量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和新思潮,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新的艺术和文学形式开始出现,尤其是白话文的普及,使文化更加通俗易懂,触及到普通民众。
2. 政治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青年开始关注国家政治和民主运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未来,应该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教育改革: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倡导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提倡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从“软弱性”到“革命性”——论叶绍钧短篇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性格变化
从“软弱性”到“革命性”——论叶绍钧短篇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性格变化摘要叶绍钧是我国的新文学历史上最早出现并且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他的小说主要是揭露旧社会教育界黑暗的内幕,然后透过教育界,把罪恶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旧中国。
他在创作中,多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贫穷和悲苦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叶绍钧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的观察和描写,加上他冷隽和客观的写作特色以及内心的炙热的感情,用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描写了旧社会里蜷缩在一隅的下层知识分子和其他受侮辱和损害者。
叶绍钧笔下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多是在生活和旧社会的压迫下,怯弱、空虚并且自私自利,他希望他们有所改变,这就诞生了从软弱性到革命性的转变,他希望知识分子都站起来反抗。
[2]本课题从叶绍钧的短篇小说入手,分析了这些知识分子性格变化。
课题的内容从知识分子的性格变化、知识分子性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知识分子的革命性必然取代软弱性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软弱性;革命性;知识分子;性格;变化From the theory of "weak" to "revolutionary" - Ye Shaojun short stories of the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changesAbstract:Ye Shaojun was first appeared in China's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one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education novelist\". His novels mainly reveal the old society education dark inside, and then through education, to the point to the whole of the old China of evil. In his works, many with immersive feeling, to reflect the fate of social poverty and misery for the bottom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living conditions. Ye Shaojunnovel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ism, \"gray\" life of his calm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his LengJuan and objectiv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ner hot feelings, with a pair of penet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eye, described in the old days huddled in a corner of the lower intellectuals and other insult and injury. Ye Shaojun's ordinary citizen intellectuals, is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old society, and in life more timid and empty and selfish, he wants them to change, it was born from the weakness to revolutionary change, he hopes the intellectuals stand up. [2] this topic from the short story of Ye Shaojun, analyzed the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changes.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changes, the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changes and the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must replace the weak sex this paper expounds three aspects.KeywordsWeak sex; Revolutionary; The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change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第一章序言 (3)第二章知识分子的性格变化 (3)(一)软弱性 (3)(二)软弱性向革命性过渡 (4)(三)革命性 (5)第三章知识分子性格变化的原因 (6)(一)国内形势的变化 (6)(二)作家思想的变化 (61)(三)知识分子的革命性必然取代软弱性 (7)1.进步势力必然会推翻反动统治 (7)2.新思潮必然会战胜旧意识 (8)3.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8)第五章结论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1①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文艺月刊》第2卷第4号。
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实践
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实践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运动。
它是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兴起的,是中国先进青年借鉴西方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与制度进行批判和改革的一次伟大探索和实践。
本文就五四运动的表现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
一、思想启蒙与学术创新五四运动是一个思想启蒙和学术创新的时代,以“救国”、“救民”、“救亡”为宗旨,被先进青年视为强制性的责任。
五四运动的鼓动人员是一批成长于民主革命时期的有识之士。
他们汲取了西方知识的精华,通过将其汉化并加以改进,成功地开展了一场压抑已久的文化革命。
这场文化革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民主思想。
五四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一次批判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民主思想逐步被提出。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组织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封建学运。
五四运动学生们发表了大量呼吁民主和诉求社会进步的演讲和文章,明确要求废除帝制和推动宪政改革,认为只有推动全面的民主改革才能拯救中国。
这些呼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强烈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
2.推崇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期间,陈省身先生发起了一场救国运动,其目的是要推动科学的发展,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运动主旨。
五四运动学生们发表了大量呼吁科学进步的文章,提倡独创性思维和自由探索。
他们号召民众加强对科学教育的投资和研究,为扭转中国教育和科学的良性循环而努力。
3.探索新文化。
五四运动期间,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文化、新思想。
他们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探索了现代化的文化形式。
五四运动学生们通过创立文化杂志、举办文艺讲座、组织展览、电影等形式,传播现代文化和先进的文化思潮,推动了文化与艺术的新发展。
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评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首次对自身的准确性和责任进行了自我批评。
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对于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和现状不可避免的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也认识到不仅仅是正式的社会机构,个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力量才是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群体对社会变革的迫切诉求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群体对社会变革的迫切诉求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运动,它的影响深远,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形势与社会面貌,更是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精神面貌。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这些人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迫切的诉求。
一、自主意识加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青年群体的心态也比较被动。
但随着运动的兴起,青年们的自主意识和民族意识也日渐增强。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思考如何接受适合现代的文化;同时也开始调查研究祖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思考如何复兴中华民族。
二、民主自由主义思想普及五四运动是一场提倡民主自由的运动,青年群体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论,提倡普世价值观。
其中,新思想、新文化等成了青年探索人生的关键词汇,民主、自由、平等、科学、进步等成了青年的内心渴求。
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质问,又是对正在改革和发展的现代文明的接受和追求。
三、教育改革的呼声五四运动中,青年群体反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制度,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呼声。
他们要求改革学校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同时也呼吁开创教育科学、教育普及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也带来了一股学生运动的热潮,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逐步推动了学生权益的保障,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四、经济民主化的呼声五四运动中,青年群体呼吁经济权利的保护和民主化的呼声。
青年们开始反对专制的封建土地政权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呼吁经济改革。
并且提出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应当得到保障的思想。
五、国家独立的呼声五四运动期间,青年群体开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地位,提出独立自主、拒绝国耻、争取国家解放的思想。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五四运动的壮烈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这场运动让青年群体的诉求和呼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宣扬,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何重要影响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发生于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民主与科学为主要目标。
这场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政治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国家的革命斗争。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
运动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声势,抗议者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五四运动的政治影响在于,它唤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思想文化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场运动中,学生运动领袖们呼吁摒弃封建观念,倡导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并提倡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思想。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改革和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新的文化思潮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运动的思潮影响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也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出现了激烈冲突和碰撞。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效应,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和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社会影响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民主意识觉醒。
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运动、工人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各个社会群体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抗争。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契机,推动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革。
运动中展现的社会改革诉求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运动进行解读,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原因1.1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割据混乱,社会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2 引发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中国对于和约的内容感到愤慨与失望。
此前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已经削弱了封建帝制的威望,中国民众对于国家未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公正待遇感到愤怒,加上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不满,终于引爆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发展与特点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聚集起来,表达对于国家现状的不满与愤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与要求。
2.1 反对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各国平等待遇。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不平等条约是国家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争取平等权益来振兴中国。
2.2 推动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兴起,同时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拯救国家。
2.3 推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革新。
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学生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推崇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科学肯定,批判封建传统。
2.4 形成了爱国主义情操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热情,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愿意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三、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起因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革新的迫切需要。
浅析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试论述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答:(1)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社会进步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希望。
然而,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中国。
封建思想死灰复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进步问题依然无法达到解决。
①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依然顽固。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政权,民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中国处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政治黑暗口甚一口,尊孔复古的潮流时有泛起。
而袁世凯颁发“尊崇孔圣”通令,恢复了中小学生的读经科目,并把“孔法圣”列入教育宗旨之中。
孔庙祭孔、天坛祭天接连进行;各地陆续出现了尊孔复古的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崇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各种名目的组织。
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央政权,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最高统治者。
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独裁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他的野心更滋长了。
但是袁世凯政府的“统一”局面只是暂时的,它的强大只是表面的,它埋藏着无数的矛盾:袁世凯与其部下之间的矛盾,袁世凯部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袁世凯与各地军阀之间、以及各地军阀彼此之间的矛盾等等。
大军阀以“武力统一”相号召,小军阀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
一次相联系的就是连年不息的内战。
祸国殃民的军阀统治,使民族危机口益严重,使人民生活在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
(2)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径激化了民族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怀着希望参加巴黎和平会议,收回战败国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和特权。
然而,中国政府所提要求全部被否决,英美等帝国主义,根本无视中国的利益,无视中华民族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无数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激怒了广大的人民大众。
①日本强占山东并企图独霸中国。
一战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要求占有德国在山东半岛的各项权利,并将这些权利扩展到山东全省。
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是什么_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解析
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是什么_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解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二十一条”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新思想传播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教育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
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
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国耻情绪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成因、特征及发展-2019年文档
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成因、特征及发展笔者自2012年始,用三年多的时间,陆续对60余位抗战老兵进行了访谈,记录了他们个人的抗战口述历史。
这些老兵关于抗战的集体记忆均具备一个共性,就是呈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及中华民族有自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抗战胜利的核心因素在于中国自身因战争被动员起来的民族主义的力量。
国弱积贫的中国之所以能战胜日本侵略者,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主义精神。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亡国亡种的危机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觉悟,“中华民族”成为全民共同认可的精神坐标。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而言,既是反对侵略的抵抗运动,也是民族复兴的爱国运动。
刘大年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运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吕思勉曾说:“民族主义,原因受异族的压迫而起。
”这种因压迫而起的民族主义使中国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不分党派不分阶层团结一致救亡图存。
国外学者也尝试从民族主义的视角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
英国学者方德万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次毫不含糊的胜利”。
日本学者池田诚等以中国民众为主体研究抗战历史,认为“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它以极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支不可征服的力量。
”正是中国民众民族思想的觉悟,形成了全民族强大的抵抗运动,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任何民族主义因实践主体、表现特质及产生背景而异。
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的学识、眼界和胸襟使他们比一般的民众拥有更自觉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种自觉的民族主义精神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尤为突出。
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产生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产生于救亡图存的需要。
事实上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构,中国知识人从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均得益于这场民族解放战争。
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战时青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精神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国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十八世纪中叶发端并渐次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答:
(1)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社会进步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希望。
然而,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中国。
封建思想死灰复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进步问题依然无法达到解决。
①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依然顽固。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政权,民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中国处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政治黑暗口甚一口,尊孔复古的潮流时有泛起。
而袁世凯颁发“尊崇孔圣”通令,恢复了中小学生的读经科目,并把“孔法圣”列入教育宗旨之中。
孔庙祭孔、天坛祭天接连进行;各地陆续出现了尊孔复古的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崇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各种名目的组织。
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央政权,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最高统治者。
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独裁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他的野心更滋长了。
但是袁世凯政府的“统一”局面只是暂时的,它的强大只是表面的,它埋藏着无数的矛盾:袁世凯与其部下之间的矛盾,袁世凯部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袁世凯与各地军阀之间、以及各地军阀彼此之间的矛盾等等。
大军阀以“武力统一”相号召,小军阀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
一次相联系的就是连年不息的内战。
祸国殃民的军阀统治,使民族危机口益严重,使人民生活在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
(2)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径激化了民族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怀着希望参加巴黎和平会议,收回战败国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和特权。
然而,中国政府所提要求全部被否决,英美等帝国主义,根本无视中国的利益,无视中华民族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无数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激怒了广大的人民大众。
①日本强占山东并企图独霸中国。
一战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要求占有德国在山东半岛的各项权利,并将这些权利扩展到山东全省。
第二号五条,要求独霸南满和东蒙。
第三号二条,要求独霸汉治萍公司及其附近矿山一切权利。
第五号七条,要求控制中国政治、财政、军事主权和警察机关;独霸军火生产;把福建、江西、广东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购买土地,设立病院、学校和寺院,进行宗教宣传。
袁世凯急于称帝,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早日称帝,他表示完全承认日方的要求,并令外交总长在条约上签字。
②巴黎和会实为分赃会议,民愤不断。
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由于中国
在大战中参加了英、美等协约国方面,所以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和会。
在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中国的七项希望条件案,还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
这实际上是要废除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在华的主要特权。
但是巴黎和会只是一个分赃会议,基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和会完全被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他们自然不甘心轻易失去维持他们生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特权,而是要利用此机会对世界进行重新瓜分。
中国两项提案一提出,和会高级会议便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以内为由,拒绝讨论。
和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各项权利,中国要求归还山东权益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
(3)新文化运动赋予文化人新思想新视野
自近代后,无论用西方先进技术还是先进的政治体制改造中国,都是成效甚少。
一些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领域进行反思,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廊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摆脱封建蒙昧思想的束缚,在更深的思想层面实现彻底的革新。
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①从文学革命开始革新。
随着《新青年》倡导的以科学民主为两大旗帜,并向孔孟儒家学说发起猛烈攻击,观念革命、价值重建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播工具语言的改革被提上历史发展的口号。
于是,就发生了文学革命。
它的基本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主要是外来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趋势,而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新文化运动。
②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启蒙社会。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面对辛亥革命后严峻的政治现实经过苦苦思索后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民主共和之所以得而复失,是因为国民精神没有得到解放和提高,没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认真进行民主共和的思想教育,没有深入批判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旧道德、旧文化、旧风俗,没有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在新文化运动中,针对社会现实,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便应运而生。
提倡民主,是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反对仍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义的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和伦理原则;提倡科学,是为了反对封建复古的潮流和迷信盲从的倾向。
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对孔家店进行了猛烈的轰击,它对蒙昧主义惊醒了坚决的斗争,使广大青年从沿袭几千年的孔夫子宗教教条统治下解脱出来。
(4)十月革命给了知识分子新希望新方向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给正处在为寻求救国道路迷茫的知识分子们指明了方向。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广泛关注。
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他们积极得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工人运动实践中,给中国社会进步以新的启发。
①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俄国学习。
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动集中表现为道路的重新选择。
西方国家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巴黎和平会议上西方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事实,与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俄国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特权,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斗争的行动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先进分子由此开始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了俄国。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逐步认识、理解、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俄国学习。
②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工人阶级以政治大罢工的突出表现发挥了其它阶级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北洋军阀,也空前震撼、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促使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改造的重要主体力量,并迈出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最初一步。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从斗争实践中感受到民众的力量,开始重新认识平民的地位,重新审视自身的作用。
他们开始认为“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各个政派呈现出多方位、多角度共同关注工人运动的热烈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