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矿生物浸出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铜的性质及用途
铜(Cu)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十九号元素,属于IB族,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是一种呈紫红色金光泽的金属。其密度8.92t/m3,熔点1083.4℃,沸点2567℃。延展性和导热性强;导电性高,仅次于银;硬度2.5~3,比重8.5~9。当铜中有杂质存在时,对其导电率有决定性影响。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在6000多年前就已被人类使用。在当前世界金属消费量中,铜仅次于铁和铝,居第三位。铜的导电率仅次于银,且铜比银的价格要低,所以铜在电器、电子技术等工业部门中应用最广,用量也最大。在通讯、水以及气的输送中也要使用铜。铜的导热性能也较好,仅次于银和金,其导热率约为银的73%,因此常用铜来制造加热器、冷凝器等设备。铜的延展性较好,易于成型和加工,在飞机、船舶、汽车等制造业多用来生产各种零部件。铜的耐蚀性较强,盐酸和稀硫酸与铜不起作用,因此在化学运输中多用来制造真空器、管道等。铜和黄铜还广泛地应用于自来水管道系统,可以提高管道系统的抗细菌能力[1]。
在当今社会,铜及其合金材料已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金属。随着铜金属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消耗量也将不断增加。
1.2铜资源分布概述
1.2.1世界铜资源分布概况
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主要铜生产国是智利,其产量约占世界三分之一,其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2]。从国家分布情况来看,智利、美国、秘鲁三国的铜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6%,美洲占了世界储量的近一半。而我国铜矿保有储量仅占世界储量基础的5.53%,居世界第七位,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绝对数量尚占优势,相对数量不足的矿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低。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储量数据库2009年的统计数据所显示,建国以来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查明铜资源储量约9949.74万吨。我国铜精矿的主要产地集中于江西、云南、西藏、安徽、及甘肃五个省(区),其中江西、云南、西藏三个省(区)查明资源储量合计占全国的48.6%,基础储量合计占全国的41.1%,因此,这三个省(区)是我国铜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铜矿成矿类型多样,按其地质-工业类型可分为:①斑岩型铜矿;②砂页岩型铜矿;③铜镍硫化物型铜矿;④黄铁矿型铜矿;⑤铜-铀-金型铜矿;⑥自然铜型铜矿;⑦脉型铜矿;⑧碳酸岩型铜矿;⑨矽卡岩型铜矿。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它们占世界铜总储量的96%左右[3]。各主要产铜国的资源大部分集
中在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黄铁矿型铜矿中。世界超大型铜矿的矿床类型、矿床数与储量情况见表1-1。
表1-1 世界超大型铜矿的矿床类型、矿床数与储量[3]
矿床类型
矿床储量
数量(个)所占比例(%)铜(万吨)所占比例(%)
斑岩型38 63 47920 64
砂页岩型15 25 18241 24
铜镍硫化物型 3 5 3500 5
黄铁矿型 2 3 1527 2
铜铀金型 1 2 3200 4
自然铜型 1 2 700 1
总计60 100 75088 100
1.2.2我国铜资源分布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铜矿类型相对比较齐全。其中最主要的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型(包括变质岩层状型和含铜砂页岩型)、火山沉积型(黄铁矿型铜矿)和铜镍硫化物型,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90%以上[4-5]。
(1)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约占全国铜矿总储量45.15%,是我国铜金属产量的主要来源。我国典型的斑岩型铜矿有江西的德兴铜矿、富家坞斑岩铜矿和西藏的江达玉龙铜矿。
(2)矽卡岩型铜矿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中铜储量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约30%,仅次于斑岩型铜矿。中国的矽卡岩型铜矿有江西城门山铜矿、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
(3)层状型(包括变质岩层状型和含铜砂页岩型)在我国分布也不少,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该类铜矿除了富含铜金属外,尚伴生有铅、锌、钴等,部分铜矿还有多种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4)火山沉积型(黄铁矿型铜矿)占全国总储量的7%。矿床几乎都是地槽发育早期海底火山活动的产物,受各级火山构造控制。甘肃白银铜矿是这类矿床的典型代表。
(5)铜镍硫化物型铜矿约占我国铜矿总储量的71.5%。我国铜矿床主要集中在安徽安庆、铜陵等地区,江西德兴、瑞昌、永平等地区[6-7]。
1.3黄铜矿浸出机制
1.3.1直接作用机制
生物浸出的直接作用机制(图1)是指浸矿微生物吸附于矿物表面,直接氧化分解硫化矿物的过程。微生物在其紧固器、菌毛或矿物表面黏着力的作用下,附着在硫化矿物表面的相关区域并通过微生物内的铁氧化酶和硫氧化酶氧化硫化矿物,将不溶性的硫化物转化成可溶性的硫酸型物质,从而获得生命所需的能量。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氧化亚铁硫杆菌吸附在矿石表面。
图1 生物浸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模式[11]
Samposn Philips等人[12]在证实了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现象之后,对生物浸出的直接作用模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释,他们认为微生物对硫化矿直接浸出的过程为:微生物吸附到矿物表面,氧化分解硫化物,得到氧化产物如二价铁离子、元素硫等,这些物质都能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提供能量,而矿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则通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质膜,在那里与微生物呼吸的氧结合。
然而研究人员对于微生物吸附到矿物表面的作用方式持不同意见。Golovacheva等[13]认为微生物是以化学吸附方式吸附在矿物表面,但Takakuwa 等[14]则认为是通过物理吸附。在支持化学吸附的研究中,Golovacheva等[13]发现在生物浸矿过程中微生物可能是通过一层未知黏膜黏附在矿物表面。他们推测这种黏膜可能是某种蛋白质,微生物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化学键或蛋白酶与矿物表面发生作用的。在支持物理吸附的研究中,静电力作用被认为是微生物在矿物表面发生吸附的一种有效途径。Devasia 等人[15]通过对微生物、矿物及与微生物作用后矿物表面的Zeta电位测定发现,微生物与矿物的作用使微生物和矿物表面的Zeta电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证明微生物的吸附对硫化矿表面的电性有较大影响。
尽管研究人员对金属硫化矿的生物浸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浸出体系的复杂性,对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直接作用机制并无定论,他们大体认为微生物对硫化矿浸出的直接作用可表示为
MS+2O2=MSO4,
式中,M为Cu、Zn、Pb、Co、Ni等金属。
1.3.2间接接作用机制
在多金属硫化矿床中,通常含有黄铁矿,黄铁矿在自然条件下会被缓慢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