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预防。
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先进的。
首先讲预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范于未然,把这个叫做预防。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明确提出来中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他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把预防概括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个思想和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观点是一致的。
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差一点(的医生)治有病的,就是刚刚得病,他还行,早期就发现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疗;最次的医生才治真正已经得病那个病。
体现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第二个问题讲讲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是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概括为三个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所谓未病先防,是指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前面讲的摄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
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们讲摄生基本原则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调节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这在前面我们(讲)摄生原则里面讲到了。
除此之外,还强调一个避其毒气。
因为邪气不仅仅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甚至生命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主张要想防止疾病的发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避其毒气,防止邪气侵袭。
除了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还有一个药物,药物预防,天花免疫。
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医学第一次提出来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医学就是用牛痘,咱们中医学讲用的是人生过天花的痘,用它来免疫。
这(是)在十六世纪提出来的,被世界免疫学界称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提出了好多药物预防的方法。
比如,现在感冒,最近广州出现了非典型肺炎,主张药物预防,用清热解毒的(药),什么板蓝根、大青叶,来预防,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1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
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
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到现在为止,目前学术界认为用这样一个表述方法来对中医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作个界定。
那么现代这种定义有多种定义方法,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一)五行的特性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
”,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
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
5.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 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 属于土。
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第十四页,共43页。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 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第十五页,共43页。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 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详解演 示文稿
第一页,共43页。
(优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 件
第二页,共43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 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 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 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第三页,共43页。
第二十页,共43页。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自然界
人
体
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色 化 气 方季 行 脏腑 体 官 志 液 脉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 《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未年伯阳父
对地震的解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 不能蒸”所引起的。
• 医学上:公元前541年即周景王四年,
秦医和给晋侯诊病,就用六气致病来 解释病因:“天有六气,淫生六疾, 六阳)
• 白天(阳) 下午——阴(阳中之阴)
•
前半夜——阴(阴中之阴)
• 黑夜(阴) 后半夜——阳(阴中之阳)
• 二.一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
化。
• 如寒证与热证的转化。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 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 阳——热、上、左、外、动、明亮 阴——寒、下、右、内、静、黑暗
• 老子把阴阳的概念上升为一对哲学概
念。认为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 的形式有对立、消长、依存、转化, 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就形成了 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理论——阴阳学 说。
•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2.几个基本概念
2.1阴与阳:
属于哲学范畴,是 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1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Yin-yang theory)的起源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人们发 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 黑与白、寒与热、动与静等,于是 就用阴和阳这两个有相对意义的概 念来加以说明和解释。
•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 《诗经》已有了阴阳对立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2)
阶段的主要矛盾。
❖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
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2)联系:
❖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
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
不同证候。
❖
症状
❖病
证
❖
体征
若干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
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
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
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
2、症、证、病、三者关系
(1)区别:
❖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 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
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
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现在上课。
接着往下讨论有关问题。
有的同学提出来,结合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最近这几年提出了一个微观辨证问题。
辨证论治,前面讲过,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现在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咱们湖南的郭老,郭振球老师提出来的。
建立微观辨证这个概念,怎么看?我认为,将来的发展趋向,既有宏观的辨证,按照中医传统的辨证的规律,我们经过证候规范化以后,使我们的概念更明晰,对证候的诊断标准更规范,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标准。
这也是当代中医药研究,至少说(是)“X”期间的一个重大攻关课题。
现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做这项工作,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咱们中医基础学结合起来,正在做。
是九五末期开始的,X期间一个重大课题。
至少第一关,证候的标准,中医的描述,传统的办法把它说清楚,这是一。
那么,由于人们从证候入手探讨和现代医学某些学说的相关性,做了好多工作。
那么最终能否探讨清楚,微观辨证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我同意这个(说法)。
但是,我觉得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指标能为我们中医确定某一个证。
别说是特异,就是相关,按照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就是相关性高一点的结论也未得不出来,这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这样呢?大家可能印象都很深,说脾气虚的诊断标准,唾液淀粉酶的排泄,D—木糖的排泄,有的文章报道,说这是诊断脾气虚的特异性指标。
那么我们就考察他得这个结论,根据什么科学事实经过研究得出这个结论呢?最初咱们搞脾气虚是从胃炎开始的,慢性胃炎开始的,在临床上是从腹泻开始的。
动物实验,是给鼠灌大黄,让它腹泻,用这样一个脾气虚模型来探讨的。
那么主要是指脾虚而言的。
即使加上慢性胃炎,它属于消化系统的改变。
那么把脾气虚,应用消化系统的病理改变作为前提,也就是在慢性胃炎、溃疡病或者肠炎的疾病条件下,所表现的脾虚,我们测定,消化系统表现消化功能障碍的,做了好多指标,最后发现唾液淀粉酶和D—木糖排泄率,好像和它们关系比较密切。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3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如:
①精气血津液中血与津液的比较。相同点:来源相同、性质相似、功能相近;不同点:运行有别,血行脉中,津液则可行脉中,可行脉外;其相互关系,血与津液可以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之说。
②六淫病因的比较包括:除认真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和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外;还应比较其致病特点的异同,如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为百病之困脾者——湿邪,易扰心者——火邪等;六淫中具有部分相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如属阴的邪气——寒邪、湿邪;易伤津者——火、燥、暑邪;既伤津又耗气者——火邪、暑邪;只伤津不耗气者――燥邪,等等。
3.归纳总结规律,便于强化记忆
《中医基础理论》由于中医学理论抽象、方法独特,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通过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可以通过先记忆后理解方式进行学习。
3.1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记忆。如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可以概括为“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2.1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阴阳学说学习中,阴阳的概念抽象难懂,在学习时可结合省内外相应地名,如济阳县、蒙阴县、华阴县、华阳宫等理解阴阳源于“日光向背”的渊源;结合冬天雪后化雪时山之南北坡与河之南北岸之不同,理解“阳主热、阴主寒”的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的有关成果,如以正负离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正物质与反物质等等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阐述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以自然界南风(热带风暴)与北风(寒流)的抗争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来解释阴阳消长平衡、以及阴阳偏盛偏衰所出现的寒热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阴阳平衡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 相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都可以用阴阳理论来解释。
五脏与五行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 用五行理论来解释。
养生调理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调节 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 体健康,预防疾病。
05
04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在液为涕,开窍于 鼻,通于秋气。
六腑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
受纳和腐熟水谷,即主受纳也主 腐熟。
小肠
主消化和吸收食物。
三焦
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作用。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大肠
主传导和排泄糟粕。
04
中医的经络理论
经络的分类和作用
03
中医的脏腑理论
五脏
心
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开窍于 舌,为阳中之阳脏,通于夏气。
02
肝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 泪,开窍于目,为刚脏,通于春气。
01
03
脾
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开窍于口,通于湿土之气。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 谢,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开窍于耳及二阴,通于冬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外环 境变化有关,病因包括六淫、七 情、饮食劳倦等,病机则涉及到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
02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 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相互 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互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
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
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
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它的概念、判断,逻辑思维过程以及这个理论。
离开这个前提,按照同学们在高中学习的受近代或者现代教育,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所开那些门课程。
那种思维方式是学不好中医的,更学不好中医理论。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讲课就以讲脏腑为例,反复强调,同学们,同样一个心脏,中医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心脏的概念,而解剖学的心脏是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科学思维方式,所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抽象的结果,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
离开这个前提,就难以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这是第一点。
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作为我们本科生刚入学的时候,应该准备好的条件。
第二点,就学习这门课程而言,要始终(从)基本概念入手。
一门科学,它是由若干学说组成的。
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每一个学说都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规律,由这三个知识要素构成,按照逻辑关系把它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基本概念是构成一门学说,构成一门科学最基本的要素。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首先从概念入手,逐个把概念搞清楚,先总的搞清楚,然后,横的搞清楚。
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理论学通、学好。
如何把握这个概念?大家知道科学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它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这才叫科学。
同学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那就是按照现行的教科书来学习,现在教科书里面给同学们提供的概念,教科书编写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到目前为止,得到学术界共识,相对稳定的内容,才能写进教科书里面。
换句话说,教科书里面所提供的概念,是学术界所共识的,它给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至于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其他不同提法,作为本科学生学习,教科书里面一般是不纳入的。
除了教科书之外,随着同学们的学习年资的增长,还可多涉及之。
中医对基本概念的研究,也是当前中医药界研究重大课题,就是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问题,实际上就是概念的界定、规范。
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同学们追踪这样一个动态,看这个概念最新怎么表述?将来一旦在全国明确公布了,中医药的名词术语规范,包括它的释义、它的语言符号、名称的确定。
一旦公布了以后,就变成我们国家的权威性的表达。
将来同学们在学完教材基础上,凡是已公布的名词术语,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涵、处延的界定,叫释义,有差异的地方,今后一律以名词术语的规范为准。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它也反映、体现了一个科学概念是运动变化的。
因为从古至今,虽然经过现在的整理,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下定义。
前面课程讲到,就以健康的定义,以西医为例,下二十多个定义。
每个定义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下定义应该符合科学定义的原则。
这样,站在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并不等于概念齐。
这是第二点,关于从概念入手,这是一。
看工具书,要看最新的工具书。
这是关于学习概念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理论当中的基本概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单字构成一个词,双音词也可构成一个词。
总之,词可以是单音的,也可以是多音的。
每一个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要对它进行释义,汉字的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多义性,内涵的多义性。
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维特点,强调按照形式逻辑来推理,强调定义它的内涵,表述它一个概念定义的时候,必须是单义,不可多义,有个严格的规定。
也就是说,一个术语在这门科学里只有唯一的解释,它的内涵不准出现第二个。
而中国的文化恰恰与之相反。
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有个意和象(在)里头。
因此,它每一个单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转化成我们现在(对)概念下定义,就从义项来说,它含多义项。
但是,多义项,自有文字那天开始,注释文字那天开始,有《辞书》开始,都限定了这个义项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另外一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某一个义项使用条件,从古至今也说得非常清楚,概念是清晰的。
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的多个义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那个(义项)?把握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这个思维方式,就是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就没有办法来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这是第二点,讲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
比如说,第一章,第一个就讲气。
从古至今,说得很清楚。
抽象气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文字符号的气,经过高度抽象,脱离开它的物质原形,抽象出它的结论,概括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吧!首先承认它是物质,同时,又强调它具有功能的含义。
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考虑,这是中国的文化。
按照西方思维特征,物质就是物质,不能有功能的意思,它俩不能是功能和物质的统一、它俩实际是对立的。
非此及彼,非物质就功能,非功能就物质。
而中国的文化,既可以非此及彼,又可以亦此亦彼,这就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离开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气的概念。
我们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所有涉及概念都是这样,都是这样一个界定,都是这样一个特征。
这是如何学习概念?第三、怎样去掌握中医的理论?前面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构成的,由科学事实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经过推理而得出来的。
而这个推理,要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按形而上学的那个逻辑学来推理的。
换句话说,用现在逻辑学来说,传统逻辑是指西方最早的,我们今天叫形式逻辑,翻译过来,西方叫传统逻辑。
而我们中医学思维方式呢?尽管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决定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
而西方文化中心的传统模式是传统逻辑,不是辩证的。
在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取得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描述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俩不能等同,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它简单等同起来。
所以,就引出第三点,怎样学习中医理论。
因为中医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现象的,那么西方的医学,它也是研究生命现象的。
对于人体的认识,中医学最早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就以脏腑为例,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解剖学那个心肺脾肝肾,不可同日而语。
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中医就必须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西医就按西医思维方式来理解,两者不能混同起来。
也就是第三点提出来,因为同学们都学习过近代科学、现代科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不能拿解剖学那些知识来同中医对号。
如果说脏象和解剖学还有点相近的话,那同学们学习经络的时候,上哪找其解剖?如果找不着了,那就中医不科学了吗?变成玄学了吗?一定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理论,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今后毕业以后,既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那就是中医也学得清楚,西医也学得清楚。
至于今后,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你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是简单进行横向的比较。
否则的话,学不了中医。
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认真学习中医某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哪些基本概念构成的?哪些基本知识构成的?最后,它用什么思维方式?结果推出的结论是什么?前面我们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个原理。
就分析这个句子而脾胃、气血、化源,仅从这,就牵涉到这么多概念。
那就得问,什么是脾胃啊?脾胃它有什么功能啊?什么叫气血啊?气血和脾胃有什么关系啊?那怎样来通过脾胃和气血,最后推出来它是气血化生的源泉呢?找出它们的构成,这个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它是怎样推理出来,得出这个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理论,不是仅仅为了说明这个理论,为什么?其一、是它的说明意义;其二、更重要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学里面用它做什么?怎样用它去认识生命、认识健康、认识疾病、认识人们的养生和保健?不是就理论谈理论。
我想如何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中医学这个思维方式去学习,我看通过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在今后,再通过其他科学习,进一步来加强对它的认识,基本上就能把问题搞清楚了,大致的体系能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