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
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面子理论简介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
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1、语言交流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
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文学艺术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1、跨文化差异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
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2、面子保全与诚实沟通的平衡在交流中,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撒谎或隐瞒事实。
然而,长期的谎言和隐瞒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争议焦点。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作者:韩萍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理论;现状;不足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43-03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韩萍(1980-),女,安徽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On the “face”theor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HAN 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Abstract:“Face” is a typ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in local China. A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a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medium in such communications and exerts enorm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socia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a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roposes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Key words: face; theory; curr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对于面子问题的探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西方学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理论
Face-Negotiation Theory最早系统地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他通过戏剧做比喻,认为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总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就好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演出技巧操控观众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所谓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an image of self)这种关注是影响我们日常交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Stella Ting-Toomey于1998年提出的面子--协商理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面子的建构必须是双方协商的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努力。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积极建构自己的面子,同时也需要给予对方面子,维持自己的面子与维持对方的面子是相辅相成的。
Ting-Toomey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面子--协商理论是少数几个明确提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感知和处理冲突上存在差异的理论之一。
她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对他人“面子”的关心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关心程度的差异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冲突,这一评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面子--协商理论的基础。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谈话制约理论由韩国学者Min-Sun Kim于1994年提出,Kim的谈话制约理论主要是来源于西方学者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所提出的礼貌理论。
他认为谈话制约是个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关于信息构建方式的最基本的关心。
这种关心会影响个体参与的每一次谈话的特点,并影响个体的总体交际风格。
事实上,这一理论所关注的并非是“要说什么”,而是“如何表达要传递的信息”。
Kim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五种谈话制约,包括:对于明确性的关心、对于如何将强加事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关心、对于避免伤害他人情感的关心、对于避免使听话者形成负面印象的关心、对于交际有效性的关心。
“面子”的经济学
“面子”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论文报告:面子一、概念解析1.1 面子的定义“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自我感受、他人评价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自我价值感觉和社会地位感觉。
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东亚国家。
在社会学中,“面子”通常指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外在表现。
1.2 面子的特点(1)面子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认同和他人评价的心理体现。
(2)面子在自我和他人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面子的观念与认同是人内心对自我价值感官的体验,同时它会受到其他人的看待和评价。
(3)面子是可以衡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数。
(4)面子是可以互动的,不仅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也可以通过外部评价和认同来形成。
二、面子经济学理论分析2.1 面子与消费理论面子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才能塑造面子,面子也能引导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人们愿意去购买某些品牌、某些奢侈品是因为这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面子。
在中国,人们购买豪车、高档手表等奢侈品总是重在面子,证明自己能够承担得起高额价格。
同样的,在西方,人们会购买既昂贵又带有品牌标志的商品,因为这些品牌可以代表他们的身份和阶层。
然而,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能力,只有在支付得起的情况下才会购买高档奢华的商品。
因此,面子经济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消费模式,更多是表现出社会地位和阶层的一种手段。
2.2 面子与企业经济管理企业在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面子的因素,这在市场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企业的公共形象和品牌形象往往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某些产业中,由于技术风险或法治环境的风险较高,投资者除了看重企业财务状况外,还会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威信和技术能力。
又如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于公共形象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视,在经营决策中往往会考虑到公共利益因素,以免造成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
(完整版)英语语言学概论面子理论
Two types of face theory
Brown and Levinson (1987)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ace which are distinguishable yet related: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1) face concern dimension:self-face concern, other face concern or mutual face concern.
2 face need dimension :positive face need and negative face need
的行动自由和个人空间。所以发话人使用来暗示对方没有义务非要对
发话人的询问做出答复的方式,给听话人选择的自由,使听话人的负
面面子得到满足。
The reasons for protec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In term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needs,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also vary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value each of them. Because autonomy and uniqueness are more strongly valued i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than in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Markus & Kitayama, 1991). Individualists, compared to collectivists, may be more concerned with protecting negative face (TingToomey, 1988). Collectivists, compared to individualists, maybe more concerned with protecting positiv e face (Ting-Toomey, 1988).
[汇总]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qim社交法的范围
qim社交法的范围
QIM(Quantifier, Information, Manner)社交法主要关注交际中的明示和推理过程,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面子维护和威胁行为的策略。
该社交法的范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子理论:社交法建立在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框架之上。
面子理论涉及交际者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或威胁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面子,而QIM社交法则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的语言策略。
二、礼貌语言策略:礼貌语言策略是QIM社交法关注的核心。
在面对可能威胁面子的情境下,交际者会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包括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以实现明示和推理的目的。
三、明示和推理过程:QIM社交法强调了语言交际中的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
明示是说话人通过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表达其意图;而推理是听话人根据明示行为进行解码,推断说话人的意图。
四、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该社交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影响体现在教师强调特定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
学习者通过理解QIM社交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运用语言,以满足不同社交背景下的交际需求。
总体而言,QIM社交法的范围主要涵盖了面子理论、礼貌语言策略、明示和推理过程以及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等方面,旨在深入理解语言在社交中的作用和影响。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一、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是由加拿大社会学家埃希勒特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面子不再是一种单一和统一的概念,而是多维和多元的。
他从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来解释面子。
在社会性维度上,面子被视为一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人身份。
在自我性维度上,面子被看作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
在识别维度上,面子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面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视角下,积极面子的维护涉及到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1、尊重对方并维护其社会性面子面子在社会性维度上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象征,维护他人的社会性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礼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尊敬的语气和行为来展示我们的尊重。
对于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公共场合,对于他人的特殊需求和想法,我们也应该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并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以维护其社会性面子。
2、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维护其自我性面子面子在自我性维度上被视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因此维护他人的自我性面子同样非常重要。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面临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安慰的话语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维护其自我性面子。
3、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以维护个体的识别面子面子在识别维度上被认为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以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避免打断对方的发言、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姿态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赞美和肯定来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维护其识别面子。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面子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常常会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在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中,面子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自我面子、社会面子和文化面子等多个方面。
维护积极面子需要有一定的礼貌手段,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面子,提高人际交往的效果。
下面从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一些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一、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在社交场合中,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是维护面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交流中,人们往往会对他人的态度和观点给予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或厌倦的态度,而这种反应会伤害他人的面子。
相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可以显示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增加积极面子的维护。
二、适度的自我表达在社交中,适度的自我表达也是一种重要的面子维护手段。
适度的自我表达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适度的自我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面子,还可以促进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互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表达必须适度,避免过度张扬和自我膨胀,从而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避免直接批评与否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避免直接批评和否定他人是维护面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直接批评和否定他人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从而损害自己的积极面子。
相反,可以采取更加委婉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给别人造成负面影响,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
四、合理控制情绪和言行举止在社交场合中,合理控制情绪和言行举止也是维护面子的重要手段。
在与他人交流时,过分情绪化和言行失控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自己的积极面子。
需要合理控制情绪和言行举止,保持沉稳和冷静的态度,以便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维护自己的面子。
五、灵活调整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灵活调整自我形象也是维护面子的一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社交情境和对象,可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形象和态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增加自己的面子。
英语语言学概论面子理论
Two types of face theory
Brown and Levinson (1987)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ace which are distinguishable yet related: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positive consistent self-
image or “personality‟ (crucially including the de
s
-
ire that this selfimage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例二:A: Excuse me, Sir,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when would the match begin?
B. It will begin at 8 o'clock.
在例一中,讲话人得到了听话人的同意,他的正面面子得到了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在例二中,当说话人问及比赛何时开始时,他势必要打扰听话人
of) claimed by interactions”.
Negative face is “the basic claim to territories, personal preserves, rights to concentration.
例一:A: It's cold today, isn't it? B. Yes, it is.
Face Negotiation Theory
TingToomey's (1988) face negotiation theory is based on the work of Goffman (1959)and Brown and Levinson's (1987) politeness theory. The face negotiation theory is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face concerns as a behavioral guidance for conflict strategies. The theory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two conceptual dimensions:
关于面子理论论文
关于面子理论论文一、问题提出面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繁且涵义丰富的一个词。
许多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面子是非常典型的心理现象。
“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或经过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
这种定义是对过去关于面子定义的整合,也是对已有面子定义的补充。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面子概念的理解有误区,即面子就是金钱、地位、情感的占有等观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因为怕“丢面子”而“要面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目前直接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尚属空白,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了解,我们可以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面子观养成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何友辉认为对面子的测量转化成一个界定归属领域的问题,根据内在—外在,获致性—先赋性,道德的—非道德和个人—关系的维度对面子属性进行划分,但没有具体实证。
朱瑞玲通过收集没面子事件进行划分,认为“没面子”事件因素结构包括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和性道德事件,但收集的没面子事件是全社会范围,包括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段,并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独立群体进行分析。
所以此研究是通过收集大学生面子事件,对“有面子”、“没面子”事件的属性的划分。
并在这个面子事件属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面子需求。
陈之昭编制的面子需求量表有两个次量表:“爱面子”和“薄面子”。
前者是对有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后者是对没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但只研究了台湾地区男女生在“爱面子”和“薄面子”上的得分比较。
朱瑞玲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调查时测量面子需求强度是采用没面子事件下的难堪程度来测量其强弱。
这两个面子需求量表都没有指出大学生对在不同属性下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的差异。
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面子事件的属性和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邀请56位大学生,就日常生活中觉得有面子及没有面子的事各写出5到10项。
语言学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the positive consistent self-image that people have and want to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of by at least some other people.
礼貌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释合作原则未能解 释的某些现象。合作原则认为,语言交际的进行需要交际
双方遵循合作原则下的四项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 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可 以故意违反准则,说一些不真实的话,说过多的话,说不 相关的话,说隐晦的话等等。合作原则只是说明了交际者 有意违反准则可以获得特殊会话含义,但却并未解释交际 双方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消极礼貌策略
e.g. Can I have your comment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cal journalists in Hong Kong?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例句中使用了情态动词的问句
来维护嘉宾的消极面子。间接性策略在访谈节目 中的使用主要是主持人为了提出敏感性或是有争 议性的话题但也为了尽量避免伤害嘉宾面子的一 种面子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能够让访谈更加深 入,更具有吸引力。
⒂甲:唱的挺不错嘛! 乙:那当然了! 丙:哪里哪里,过奖了.
⒄皇上,臣弟给您请安了
⒃甲:今天的妆真漂亮. 乙:这个我很擅长啦! 丙:不是吧,我折腾了好久,都
担心见不了人.
⒂和⒃中的乙的回答就显得不礼貌,因为它们违背了"尽量 少赞誉自己"的次则;话语⒄也显得很符合身份,很礼貌得 体,因为说话人遵守"尽量多贬低自己"的次则.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面子》看中西文化差异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行为就是向对方表示双方的一致性,强调双方的共同性,这也称为“正面礼貌”(Goody,1978; Yule, 1996)BL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语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一、面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面子这一概念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在20世纪初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由于社会角色、社会期望、个体自我认同等因素而形成的一定形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形象,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点。
面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子的成就因素,即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经验和成就;另一个是面子的承认因素,即个体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支持和信任的程度。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子的概念、形成、意义和影响;面子威胁及其应对策略;面子修复及其机制;面子和认同的关系;面子和自我概念的关系等。
二、面子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现1. 面子和个性特征的关系。
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个体的面子感和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的面子,也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评价。
2. 面子和刻板印象的关系。
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个体的面子感受与其对他人的刻板印象有关。
个体的面子感受可能使其更容易接受或强化他人的刻板印象。
3. 面子威胁的形成机制。
近些年的研究指出,面子威胁的产生是由社会比较、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距问题。
4. 面子修复的影响因素。
面子修复不仅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和面子受损程度,还受到个体因素、情感因素、受众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5. 面子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最新的研究指出,面子感受程度越高的个体,其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也越高,因为他们更能成功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本质、阐明人类身份认同的机制、推动文化交流和个体心理健康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然而,目前面子心理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在逐渐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子感受在其定位和表达方式上也可能出现差异,此时对其研究的前提和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
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
面子理论是指,在汉族文化中,一个人存在着某种社会地位之上的精神地位。
它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所衍生出的特殊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也可以通过礼节和习俗形式表现出来。
面子的概念源自汉族的文化,但是它与日本的礼仪文化也有共同之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面子理论都源自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成为一个君主,需要拥有一定的威望,体现出自己高贵与威严,尊重面子这种观念就在这样的环境形成。
从儒家礼仪文化的观点出发,在社会上正确行事,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也可以称之为“面子”。
今天,面子理论仍然在汉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同的场合,学习不痛不
痒的礼仪规则,对自己的举止语言有全面的把握,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创造良好氛围,使自身获得尊重,进而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令形象更加受欢迎,也让自己有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
在汉文化中,面子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也影响着汉文化新的发展。
随
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子理论的认可程度也在加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的面子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反映出人们把重视和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作为个人发展的注意焦点。
因此,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
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增强人们对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期待,更多地提倡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让彼此关系更加友好,从而让人们更多地惜福祉,幸福生活。
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呵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7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首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礼貌现象,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语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
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
对此Leech认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人们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条准则: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 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其礼貌准则的“最大”“最小”“尽量”等提法显得比较极端。
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
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
他们又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的“威胁面子的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受损。
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和自己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面子”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环境下他又应该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
面子论TheFaceTheory
Face
Timage
(个人形象)
Positive face (积极面子)
Negative face (消极面子)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the positive consistent self-image that people have and want to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of by at least some other people.
• ( 2 ) “今晚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唱机吗 ? ”一个人对他的邻 居说道。“当然可以。你也想听 听 音 乐 吗 ? ” “ 不 , ” 他 回 答道, “今晚我想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下。”
2 .威胁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而产生的幽默
• ( 3 ) 妻子问丈夫: “你是喜欢我的温柔可爱呢, 还是我的聪 明美丽?”丈夫答: “我就喜欢你的这种幽默感! ”
威胁说话人的消极面子
7:麻 雀 问 乌 鸦 : “你 是什 么 鸟 ? ” 乌 鸦 说 : “我 是 凤凰 。” 麻 雀 : “有 你 这 么 黑 的 凤凰 ? ” 乌 鸦 白 了 麻 雀 一 眼 说 :“我是烧锅炉的凤凰! ”
损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
8:一 天 回 家 , 四 个 孩 子正 在 吵 闹 。 太 太 见 我 回 来 很 高兴 : “你 终 于 回 来 了 。 ” 我 以 为孩 子 们 怕 我 。 谁 知 太 太 接 着 说 :“家 中 只 有 你 听 话 , 乖 ! 快 去 帮我买袋盐。”
Thank you!
What is politeness?
• Politeness is showing awareness of another person’s face.(Brown and Levinson)
“面子理论”下电影《隐藏人物》的性别语言差异
“面子理论”下电影《隐藏人物》的性别语言差异引言:电影《隐藏人物》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改编自Margot Lee Shetterly的非虚构图书《隐藏人物:黑人女拓荒者和NASA的故事》。
该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叙述了黑人女性在NASA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逆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电影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现象。
一、“面子理论”概述:“面子理论”是由中国社会学家高华(Gao, 2006)在20世纪80时期提出的。
它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对自己形象和他人看法的追求及维护。
在语言交际中,面子是分外重要的,人们屡屡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因此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会受到面子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语言差异。
二、“面子理论”下的性别语言差异:1. 男性主导的话题选择和掌控在《隐藏人物》中,男性主导的话题选择和掌控表现得分外明显。
在NASA的工作场景中,男性工程师们屡屡主导着会议的议题和谈论的方向。
女性角色虽然也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往往被轻忽或被打断。
这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对等以及男性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不仅是仅限于互动沟通中,也反应在影片的剧情进步上。
2. 男性与女性的表达风格差异依据“面子理论”,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直接、简练的表述方式,以显示他们的自信和权威。
而女性则倾向于使用更加间接、悦耳的表达方式,更加重视他人的感受和保卫自己的面子。
在《隐藏人物》中,女性角色在与男性角色的对话中,表达方式屡屡显得更加含蓄和委婉,以防止激起男性的不满或产生冲突。
3. 语言上的性别卑视尽管《隐藏人物》揭示了黑人女性在NASA工作中所面临的性别卑视问题,但电影中仍存在着一定的语言卑视。
男性角色屡屡使用一些贬低女性的词汇或语言,如对女性的外貌进行评判和嘲讽。
这种使用语言进行卑视的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它们通过暗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女性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
五、面子协商理论
4. 面子是一个互惠的概念。美 国学者霍夫斯塔德和庞德发现: 儒学动力学其中一个主要特征 是面子的保护。由此可知保护 其面子是与来自亚洲文化圈的 人进行商业洽谈很重要的观念。 5。亚洲人倾向于使用许多中介 来维护面子。通过邮件间接来 避免因害怕而进行的当面沟通。 而美国人更喜欢采用直接的方 式直达要义,而避免使用中介。
支配性或竞争性冲突模式和独立 性的冲突解决模式 强调自我面子、独立型的自我阐 释类型
回避性或帮助性冲突模式和 关系的冲突解决模式 重视性的冲突解决模式回避性或帮助性冲突模式和关系的冲突解决模式强调自我面子独立型的自我阐释类型重视他人面子依赖型的自我阐释类型
五、面子协商理论的应用
1. 除了挽留面子,许多文化也会互相给面子,也就是说, 当我没面子时,你也可能被视为丢面子;或当您获得面子, 有时我也能获得面子。 2. 它与亚洲的文化关系网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定意义 上每个人都交错:自我意识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集团为导 向的概念。 3. 权力和面子概念之间具有强有力的联系。多数亚洲国家 的人了解他们有多大的面子。
六.面子协商理论的发展
一.最初只是关于冲突(Ting-Toomey, 1985)的“面子-协商”理论 (FNT)已经得到扩展,结合文化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特征来解释面子问 题、冲突形式和维护面子的行为 。 1. 冲突是个人原有身份认知或面子受到威胁或质疑时的面子-协商过程 。 2.面子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 二.文化变异性维度的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和面子行为以及冲突模式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张燕--维普资谈中西礼貌原则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
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
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
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 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
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
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
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
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
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现代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
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礼貌是“典型人”(Model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英语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
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
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
但Leech 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
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GenerosityMxa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xa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
的确,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
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
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
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1)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
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2)邀请与接受。
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
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
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
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
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大变革,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礼貌文化差异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礼貌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
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
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
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
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