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习中国经济史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曲折,树立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 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 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2)
•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经济 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要研究制约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也要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将中国经济发展 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中国经济与世 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中国经济史的 重要内容。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下篇由五章内容构成,阐述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破坏,满目苍 夷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现代化 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讲述新中国成 立以后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为了尽 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第十三章第至十五章,分 别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阐述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第 十六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概括,阐述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要成就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总结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以 及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 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 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 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 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 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 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 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 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 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中篇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中篇由第六章内容构成,讲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 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中心线索,分析中国传 统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转化,即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和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演进的历史过 程。
• 中篇的篇章结构为:第六章阐述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变 化与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 大门之后,在西方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扩张、机器制造 的商品和资本输入的双重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启了经济近代 化的进程。第七章讲述近代中国政府管理机构和经济政策与 制度的变化;第八至十章分别讲述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十一章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行 总体概括,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4)
• 3.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经济史是 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学习经济史是理 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 经济学理论又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正、 完善的,因此,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与经济发展相关 的资料(史实和统计数据)进行解析,检验理论的适用性 、合理性、科学性,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又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3)
• 2. 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 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 二级学科,是理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 题而产生的。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经济实 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另一方面,无论是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创新,还是突破、修正旧理论的创新 ,都只有从实践材料出发进行探索,才能形成新的成果, 而实践材料的本质就是历史。因此。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 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 动的主体。 •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 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 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 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展开的,它 要受自然环境、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经济史 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身,还要包括制 约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1)
•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表现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之中。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1)
2.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 史观,也是经济史学最科学、最基本的历史观。 •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不外乎有几种方法:归纳法,即由 个别、特殊推出共性、一般;演绎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特殊;证伪 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反驳)→新问题的过程,循环探索,使科 学知识得以创造。 •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是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 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3)
•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 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 统一。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中,每一个发展阶段占 主导地位的、获取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方式。
• 上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 心线索,打破朝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 经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形成;第二至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 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的 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 总体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 质特征。
5.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 意义。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 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中国经济史
绪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
•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 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 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 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 中国经济史涵盖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古代至当代社 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方式上包括了先秦至 明清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耕织结合为特征的发展演变历程 ,以及19世纪后半期以来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在生产动力上体现为由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向机器大 工业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 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中国由农耕 为主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的现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 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等问题。
本教材的特点是: • 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
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 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 • 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 • 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上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 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 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2)
•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经济 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要研究制约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也要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将中国经济发展 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中国经济与世 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中国经济史的 重要内容。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下篇由五章内容构成,阐述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破坏,满目苍 夷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现代化 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讲述新中国成 立以后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为了尽 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第十三章第至十五章,分 别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阐述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第 十六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概括,阐述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要成就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总结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以 及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 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 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 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 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 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 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 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 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 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中篇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中篇由第六章内容构成,讲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 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中心线索,分析中国传 统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转化,即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和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演进的历史过 程。
• 中篇的篇章结构为:第六章阐述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变 化与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 大门之后,在西方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扩张、机器制造 的商品和资本输入的双重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启了经济近代 化的进程。第七章讲述近代中国政府管理机构和经济政策与 制度的变化;第八至十章分别讲述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十一章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行 总体概括,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4)
• 3.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经济史是 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学习经济史是理 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 经济学理论又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正、 完善的,因此,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与经济发展相关 的资料(史实和统计数据)进行解析,检验理论的适用性 、合理性、科学性,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又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3)
• 2. 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 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 二级学科,是理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 题而产生的。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经济实 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另一方面,无论是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创新,还是突破、修正旧理论的创新 ,都只有从实践材料出发进行探索,才能形成新的成果, 而实践材料的本质就是历史。因此。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 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 动的主体。 •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 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 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 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展开的,它 要受自然环境、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经济史 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身,还要包括制 约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1)
•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表现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之中。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1)
2.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 史观,也是经济史学最科学、最基本的历史观。 •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不外乎有几种方法:归纳法,即由 个别、特殊推出共性、一般;演绎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特殊;证伪 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反驳)→新问题的过程,循环探索,使科 学知识得以创造。 •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是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 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3)
•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 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 统一。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中,每一个发展阶段占 主导地位的、获取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方式。
• 上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 心线索,打破朝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 经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形成;第二至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 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的 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 总体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 质特征。
5.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 意义。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 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中国经济史
绪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
•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 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 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 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 中国经济史涵盖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古代至当代社 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方式上包括了先秦至 明清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耕织结合为特征的发展演变历程 ,以及19世纪后半期以来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在生产动力上体现为由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向机器大 工业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 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中国由农耕 为主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的现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 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等问题。
本教材的特点是: • 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
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 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 • 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 • 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上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