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5-第四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5-第四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a7545779563c1ec5da717f.png)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阶段 春秋以前,支付手段仍多是用贝。
贝币,甲骨文“贝”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 战国时代青铜铸币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布币、刀币、环钱 三大系统。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 以方孔圆形的铜钱(即半两钱)为下币。从此铜 钱的形制固定下来,沿用两千余年。
(四)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阶段
•白银的货币化,发端于南宋。经过几百年的酝酿, 特别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 银大量输入,到明代中期以后,白银终于排挤了纸 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而确 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 制度。 •然而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制度却非常粗陋。皆以重 量为单位,辨别成色更是复杂,这无疑增加了交易 成本。
• 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谓之一条鞭, 其主要内容是:
• 第一,将各种名目的赋役和徭役合并征收,并将部分丁役 负担摊入田亩;
• 第二,徭役中的力役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工应差,每 年编派一次;
• 第三,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 改为用银折纳;
• 第四,赋役的征收由地方官府直接办理,赋役外的土贡杂 税也逐渐合并征收。
二、货币制度的变迁与特征
• 人类历史上,曾经主要有两种货币文化,一是希 腊体系,二是中国体系。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较早 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而且其货币制度和文化独 立发展、自成系统,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 了深刻影响。
• 主要特点: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集中于一体; (二)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显著地域性;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f59dabc1c708a1294a4415.png)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学习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思考题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关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d137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c.png)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沿海开放城 市的开放,吸引了外资和技术 ,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 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 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01
02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意义
学术价值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深 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根 基和内涵,推动相关学科 的学术发展。
现实意义
通过对历史经济现象的研 究,可以为现实经济问题 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为 经济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文化传承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传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 经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 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展望经济发展前景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揭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为 制定长远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为推动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的提高
铁制农具的普及,牛耕技术的推 广,水利设施的完善。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冶铁、煮盐等行业的兴盛 ,以及官营手工业的崛起。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长安、洛阳等商业都市的兴起, 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折
农业生产的破坏
战乱频繁,水利失修,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 响。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比较、分析, 揭示历史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意义
17-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17-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88a5421d43323968011c9285.png)
第二节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体制的变迁
• 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是一次新的“凤凰涅磐”, 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一套现代化的经济体 系。
第四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
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战略支撑。 •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 开放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 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中国党和国家的胸怀。 •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第一节 政府的作用及其职能转变
二、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底子极端薄弱,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经济力量才能发展一些 国家急需的工业项目。因此,中国选择通过计划 经济体制来进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 重已经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 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计划经济的转变。
•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章小结
•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因 为无论从人口规模上看,还是从历史传承上看, 中国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国。对于这样一 个国家,世界上没有成熟的发展样板。中国道路 是中国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探索而 形成的。“中国奇迹”是世界人民对我们发展成 果的积极评价。毋庸置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 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 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存在 机遇。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dfa57f5901020207409c7f.png)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7f9e51ba1aa8114531d90d.png)
•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古 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体 制,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 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和普遍 奴隶制。
1.1 农业革命的发生
在大约距今1.1万年,最后 一个冰河期结束,气候逐渐 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 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 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 时代。
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 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 城市的王家大道将城市区域 分为一个个住宅区,国家机 关集中在一个市区,另有手 工业区、商业区和外国人居 住区。
2.2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 夏王朝吞并了周围的氏族和部落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被吞
并的各个部落,变成了夏王朝的集体奴隶,世代延续, “子孙为 隶”。以后他们逐渐成为夏代社会中主要的农村居民,被称为 “众”。 • 到了商代,这种农村居民仍被称为 “众”。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他 们没有任何权利,被迫以大部分时间为奴隶主从事各种农田劳动, 还必须为奴隶主承担各种劳役,有时还被征集入伍,在奴隶主贵族 的带领下征伐周围的方国。但 “众”是本族、本土的奴隶,多年来 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生活 在奴隶状态下的农民,即 “普遍奴隶”。奴隶除来源于战俘外,也 有一些平民因犯罪而沦为 “罪隶”。
• 僧侣和武士两个高级瓦尔那共同组成孔雀王朝的专制统治支柱。 国王是最高行政代表、最高军事统帅,还亲自处理重大司法案 件,国王开始被神化。
• 国王之下,中央设有负责专门事务的文武大臣,地方则有省长 总督,而且多由王族成员和国王亲信担任。
• 国王从统治阶层选拔官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地方官吏, 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分配,同时管理渔 猎、林木、采矿等;第二类是城市官员,主管工商业、外侨外 商、人口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征收城市的什一税等;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别掌管海陆部队,以及骑兵、象兵和后 勤辎重等。
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8c4f7f2ca6c30c2259019e85.png)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
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肯定 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之起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 始。
第三节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的确立
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
• 五年计划及年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 “一五”时期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 • 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高积累。 •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一直是政府投资的重点。 • 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封建土 地制度被废除,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 情,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 国营金融体系和国营商贸体系的建立。 • 统一财经的完成。 • 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调整主要围绕着公私工商
3.9
54.4
41.7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
• 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 制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并 保证了在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
• 对政府干预的过度倚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 中共八大前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
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封锁禁运拉开帷幕。
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94d48d284ac850ad024285.png)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古代商业发展成就
(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
1. 农业及其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1)
创中 造国 了传 当统 时农 世业 界在 的利 最用 高土 水地 平方 。面
曲辕犁
水转筒车
水排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1)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龙骨水车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2)
•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农业和手工业所形成的生产力 ,经过商品交换(产品交换为初始形式),趋向较好的资源配 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样一种运行机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关键因素。
• 国家政权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而征收 的赋役,属于地租的转化形式。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主导 作用,即税收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各级机构和官吏的执行力, 往往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耕织结 合的自然经济特质,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以 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 济结构。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3.传统农业的类型是大陆集约型农业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94d48d284ac850ad024285.png)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是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化。北方草原新崛起民族重心东 移,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也随之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1)
中国古代都城和运河移动示意图
3.古代手工业成就
•产品种类繁多的古代手工业,工艺制作水平精良,尤其是 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印刷等行业很长时间居于 世界领先地位,丝织品和陶瓷以及宋代以后的茶叶成为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的命名也源 于对输出商品的高度评价。 •官府手工业承担着皇室、官府、军队所需日常物资的供应 和重大、繁多的营建工程。 •私营手工业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生产,从小型作坊到大 型手工业作坊再到手工工场的发展趋向,酝酿着新经济因素 的出现和形成,北宋时期已初露端倪,但始终没有凝聚成改 造社会的力量。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Hale Waihona Puke 古代商业发展成就(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
什么? 3.引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4.如何评价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06565dbed5b9f3f90f1c7c.png)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1)
(二)人口行为 • 人口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人口 变动是人口行为所引起的,最基本的人口行为有生 育行为、死亡行为、迁徙行为和社会行为。 •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仍很盛 行。因为人口多意味劳力多,而劳力多则财富生产 才能增多。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2)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三)人口结构
• 人口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群体中各种不 同成分所占的比例,又称为人口构成。 • 职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 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决定了职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二、人口增长、波动与迁徙
• 我国古代社会人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 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 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人类 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资源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的 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 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 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与土地是固定地联系在一起 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 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口既是古代 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 杆。
1-绪论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1-绪论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22ddda9e31433239689385.png)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 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 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史
绪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
•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 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 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 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 意义。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 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1c0f9e0c22590102029d7f.png)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2)
2. 土地私有制
• 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制框架下的以国 家让渡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作为全部所有权,对土 地产权进行的进一步分割,其在中国古代形式上的 变革实质上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 权、支配权、收益权在国家、地主、自耕农、佃农 之间所占份额变动所引起的。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京杭大运河和灵渠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水利措施(续4)
• 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建设远不如前朝历代发展 快,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较少,多以修复前朝故道 为主。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 ,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 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 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水利措施(续5)
(三)航运工程的发展
石锛
二、古代农牧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04157ddf561252d381eb6eb7.png)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文学类课程《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课程《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 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 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 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课程《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课程《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课程《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 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 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课程《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课程《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 含新中国法制史) 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商法学》对应课程商法学、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金融法、破产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课程《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 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 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 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1c0f9e0c22590102029d7f.png)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二古代牧业的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的畜牧业政策第二节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农业政策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第一节 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荒政与仓储(续3)
• 1.常平仓,功能在于平抑物价,丰年谷贱时广为 收贮,荒年百物腾贵,官府开仓向灾民抑价售粮 ,尽可能使灾民不致饥饿流离。常平仓通常由政 府委派大司农之类的专官管理。
• 2.义仓,粮谷由百姓以“义租”的形式额外交纳 ,由官府贮藏管理,故名“义仓”。
• 3.社仓,粮谷由地方豪富或一般民众自动输供,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生产率比中农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06565dbed5b9f3f90f1c7c.png)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
(二)户籍政策
•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 ”“黄籍”“籍账”等。 • 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 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 税、调派劳役的依据。
第三节 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 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中国经济史第13章马工程
![中国经济史第13章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85a76876fad6195f312ba6be.png)
二、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也
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目的: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经济,为工业化建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 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 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 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 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进步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进步
二、农业机械的使用
2、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 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 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 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 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 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 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 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 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1995年,我国农业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9%
部 分 按 手 印 农 民 合 影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 (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 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 保证把小孩养活到1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2)
•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经济 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要研究制约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也要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将中国经济发展 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中国经济与世 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中国经济史的 重要内容。
•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展开的,它 要受自然环境、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经济史 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身,还要包括制 约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1)
•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表现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之中。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4)
• 3.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经济史是 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学习经济史是理 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 经济学理论又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正、 完善的,因此,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与经济发展相关 的资料(史实和统计数据)进行解析,检验理论的适用性 、合理性、科学性,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又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经济史
绪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
•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 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 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 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 动的主体。 •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 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 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 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5.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1)
2.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 史观,也是经济史学最科学、最基本的历史观。 •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不外乎有几种方法:归纳法,即由 个别、特殊推出共性、一般;演绎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特殊;证伪 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反驳)→新问题的过程,循环探索,使科 学知识得以创造。 •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是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 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3)
• 2. 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 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 二级学科,是理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 题而产生的。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经济实 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另一方面,无论是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创新,还是突破、修正旧理论的创新 ,都只有从实践材料出发进行探索,才能形成新的成果, 而实践材料的本质就是历史。因此。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 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 上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 心线索,打破朝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 经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形成;第二至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 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的 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 总体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 质特征。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下篇由五章内容构成,阐述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破坏,满目苍 夷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现代化 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讲述新中国成 立以后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为了尽 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第十三章第至十五章,分 别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阐述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第 十六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概括,阐述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要成就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总结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以 及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 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 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 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 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 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 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 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 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 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 • 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
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 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 • 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 • 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上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中篇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 中篇由第六章内容构成,讲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 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中心线索,分析中国传 统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转化,即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和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演进的历史过 程。
• 中篇的篇章结构为:第六章阐述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变 化与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 大门之后,在西方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扩张、机器制造 的商品和资本输入的双重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启了经济近代 化的进程。第七章讲述近代中国政府管理机构和经济政策与 制度的变化;第八至十章分别讲述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十一章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行 总体概括,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3)
•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 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 统一。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中,每一个发展阶段占 主导地位的、获取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方式。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 意义。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 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学习中国经济史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曲折,树立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 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 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 中国经济史涵盖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古代至当代社 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方式上包括了先秦至 明清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耕织结合为特征的发展演变历程 ,以及19世纪后半期以来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在生产动力上体现为由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向机器大 工业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 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中国由农耕 为主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的现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 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