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第七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第七章
粗分散物系
>10-7m
混浊泥水,牛 奶,豆浆
3、胶体四大特征:(同溶液相比较)
①聚结不稳定性(热不稳自发聚沉)②多相不均匀性 聚结不稳定性 ②多相不均匀性(一相分散 于另一相,有相界面)③高分散性 ③高分散性(颗粒大小及胶团量不相同) 结构组成不确定性(受添加剂或添加物影响) ④结构组成不确定性 (真溶液:热稳,均相物系,组成,结构,分子量恒定) 4、胶体化学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物系及高分子溶液 5、表面:物体处于真空或与本身饱和蒸气达平衡的面。 6、界面:物体与空气或其他物体相接触的面(存在于两相之间 几个nm厚度薄层) 7、表面现象(Surface phenomenon):凡物质处于凝聚状态时, 其界面上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包括s-g,s-l,l-g,ss,l-l等统称表面)严格讲为界面现象,如:毛细现象,润湿 作用,液体过热,蒸气过饱和,吸附作用等统称界面现象 AS Sο (Interface phenomenon)。
(1)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分散相 分散介质 名称 气 泡沫 液 液 乳状液 固 悬浮体,溶液胶 气 液 固 固溶胶 固 气 液 气 气溶胶 固
实例 肥皂泡沫 牛奶 泥浆,金溶胶 浮石,泡沫玻璃 珍珠,某些矿石 某些合金 雾 烟
(2)按分散相的分散度分类
类型 低分子 分散物系 分散相粒子半 径 <10-9m 分散相 原子 离子,小分子 性质 均相,热力学稳定物 系,扩散快,能透过 半透膜,形成真溶液 均相,热力学稳定物 系,扩散慢,不能透 过半透膜,形成真溶 液 举例 NaCI、蔗糖的 水溶液,混合 气体等 聚乙烯醇水溶 液
之一):当毛细管插入润湿性液体水中时,管内液面呈凹面, △P背向 液面,使液体受到向上提升力而沿管内壁上升,当液柱产生的静压 力ρgh=△P时达平衡停止移动;反之,当毛细管插入非润湿性液体 汞中时产生管内凸液面,因△P向下,使管内液面下降至ρgh=△P 达平衡时停止,此为毛细现象。
南京工业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七章电化学
缔合离子
§7—3 溶液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弱电解质 : 电导率虽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稍有增大,之后减小,但并不显著。
因为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溶液中的分子数目虽然增加,但电离度 却随之减小,以致离子数目的增加量并不显著而造成的。
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与电导率的变化不同 当浓度降低时,由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减弱,正、负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故摩尔 电导率增加;当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 强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几乎保持不变。
弱电解质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摩尔电导率 增加甚多随着浓度的下降,该 溶液中的电解质数量未变,但电离度随之 增大稀释到一定程度后,电离度迅 速增加, 致使离子数目增加很多,因而摩尔电导率 显著增大
§7—3 溶液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科尔劳施(德国化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如以 C 的值为横坐 标,以 m 的值为纵坐标作图。强电解质的 m 与 C 之间有如下 关系:
z
• 上式又可写成: Q nF
• 因此 F 的物理意义:就是1克当量物质发生放电时通过溶液 的电量:此值也就是电极上有1mol电子转移时所带的电量。
F Le 6.0221023 m ol1 1.60221019 C 96484.6C • m ol1
96500C • m ol1
§7-2 离子的迁移数 1、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相连的电极是发生失去电子的反应是阳极。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 原电池:若电池能自发地在两极上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电流, 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则该电池就称为原电池
• 示意图如下: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无论是在原电池还是电解池中,人们总是把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 负极,在电势较高的极称为正极,在电解池中阳极是正极,阴极 是负极。
§7—3 溶液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弱电解质 : 电导率虽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稍有增大,之后减小,但并不显著。
因为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溶液中的分子数目虽然增加,但电离度 却随之减小,以致离子数目的增加量并不显著而造成的。
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与电导率的变化不同 当浓度降低时,由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减弱,正、负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故摩尔 电导率增加;当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 强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几乎保持不变。
弱电解质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摩尔电导率 增加甚多随着浓度的下降,该 溶液中的电解质数量未变,但电离度随之 增大稀释到一定程度后,电离度迅 速增加, 致使离子数目增加很多,因而摩尔电导率 显著增大
§7—3 溶液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科尔劳施(德国化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如以 C 的值为横坐 标,以 m 的值为纵坐标作图。强电解质的 m 与 C 之间有如下 关系:
z
• 上式又可写成: Q nF
• 因此 F 的物理意义:就是1克当量物质发生放电时通过溶液 的电量:此值也就是电极上有1mol电子转移时所带的电量。
F Le 6.0221023 m ol1 1.60221019 C 96484.6C • m ol1
96500C • m ol1
§7-2 离子的迁移数 1、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相连的电极是发生失去电子的反应是阳极。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 原电池:若电池能自发地在两极上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电流, 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则该电池就称为原电池
• 示意图如下:
§7-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无论是在原电池还是电解池中,人们总是把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 负极,在电势较高的极称为正极,在电解池中阳极是正极,阴极 是负极。
物理化学-7公开课获奖课件
Q Q Q cu z F cu zF
t
Q Q
u u u
t
Q Q
u u u
第14页
§7.2电解质溶液电导
(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电解质溶液和金属导体同样,有如下关系:
溶液电阻R,外加电压V和通过溶液电流I之间服从欧姆定 律,即V=IR;
溶液电阻R与两电极间距离l成正比,与浸入溶液电极面积 A成反比,
第20页
m (HAc) m (H ) m ( Ac ) m (H ) m (Cl ) m (Na ) m ( Ac ) m (Na ) m (Cl )
m (HCl) m (NaAc) m (NaCl)
m (HAc) m (H ) m ( Ac )
m
(H
)
1 2
m
E 0 rGm0 zF
E
E0
RT zF
ln Qa
E0
RT zF
ln
aGg aHh
a
a A
aBb
第41页
2.电池原则电动势E0测定和求算 a. E 0 rGm0
zF b. 假如参与反应物质均以纯态出现, 则电池电动势E=E0
Pb-PbO(s)|OH-|HgO(s)-Hg(l)
Pb(s) HgO(s) PbO(s) Hg(l)
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导致电子得失而形成。
上述两个过程缺一不可, 否则电能与化学能之间互相 转换是不也许持续进行。
第9页
本书中对电化学装置中电极命名约定: (i)电化学装置两个电极, 电势高称为正极, 电势低称为负 极; (ii)电化学装置两个电极, 发生氧化反应称为阳极, 发生 还原反应称为阴极; (iii)一般在习惯上对原电池常用下极和负极命名, 对电解 池用阴极和阳极命名。
t
Q Q
u u u
t
Q Q
u u u
第14页
§7.2电解质溶液电导
(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电解质溶液和金属导体同样,有如下关系:
溶液电阻R,外加电压V和通过溶液电流I之间服从欧姆定 律,即V=IR;
溶液电阻R与两电极间距离l成正比,与浸入溶液电极面积 A成反比,
第20页
m (HAc) m (H ) m ( Ac ) m (H ) m (Cl ) m (Na ) m ( Ac ) m (Na ) m (Cl )
m (HCl) m (NaAc) m (NaCl)
m (HAc) m (H ) m ( Ac )
m
(H
)
1 2
m
E 0 rGm0 zF
E
E0
RT zF
ln Qa
E0
RT zF
ln
aGg aHh
a
a A
aBb
第41页
2.电池原则电动势E0测定和求算 a. E 0 rGm0
zF b. 假如参与反应物质均以纯态出现, 则电池电动势E=E0
Pb-PbO(s)|OH-|HgO(s)-Hg(l)
Pb(s) HgO(s) PbO(s) Hg(l)
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导致电子得失而形成。
上述两个过程缺一不可, 否则电能与化学能之间互相 转换是不也许持续进行。
第9页
本书中对电化学装置中电极命名约定: (i)电化学装置两个电极, 电势高称为正极, 电势低称为负 极; (ii)电化学装置两个电极, 发生氧化反应称为阳极, 发生 还原反应称为阴极; (iii)一般在习惯上对原电池常用下极和负极命名, 对电解 池用阴极和阳极命名。
物理化学-第七章表面化学
7
五. 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表面张力及表面能湿作用;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 的铺展;毛细现象。
相界面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表面活性剂。
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现象;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8
§7-1 基本概念 一. 比表面积(分散度)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U G H F A A A A S ,V ,n B T , p,n B S , p ,n B T ,V ,n B
广义的比表面能定义:保持相应的特征变量不变,每增 19 加单位表面积时,相应热力学函数的增值。
比表面Av/(m2/m3) 6 ×102 6 ×103 6 ×105 6 ×107 6 ×109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的小 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 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胶体化学章节介绍)
24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有机物
水 苯 液体石蜡 汞
金属键
2. 形成相界面的另一相
由于两相界面上的表面吉布斯能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两相 之间密度的不同和两相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因此表 面吉布斯能的大小还和形成相界面的另一相有关。 液体/液体 苯 /水 橄榄油/水 表面能/ J· m 2 35.0103 22.8103
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时,可逆使表面积增加dA所需要对体系 作的功,称为表面功W’。
表面功的大小和dA成正比:
W = dA
式中 为比例系数,即在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的条件下, 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对体系所做的表面功。 16
五. 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表面张力及表面能湿作用;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 的铺展;毛细现象。
相界面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表面活性剂。
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现象;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8
§7-1 基本概念 一. 比表面积(分散度)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U G H F A A A A S ,V ,n B T , p,n B S , p ,n B T ,V ,n B
广义的比表面能定义:保持相应的特征变量不变,每增 19 加单位表面积时,相应热力学函数的增值。
比表面Av/(m2/m3) 6 ×102 6 ×103 6 ×105 6 ×107 6 ×109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的小 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 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胶体化学章节介绍)
24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有机物
水 苯 液体石蜡 汞
金属键
2. 形成相界面的另一相
由于两相界面上的表面吉布斯能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两相 之间密度的不同和两相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因此表 面吉布斯能的大小还和形成相界面的另一相有关。 液体/液体 苯 /水 橄榄油/水 表面能/ J· m 2 35.0103 22.8103
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时,可逆使表面积增加dA所需要对体系 作的功,称为表面功W’。
表面功的大小和dA成正比:
W = dA
式中 为比例系数,即在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的条件下, 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对体系所做的表面功。 16
高分子物理化学 第七章
2)2-2功能度体系 每个单体都有两个相同的功能 基或反应点,可得到线形聚合物, 如:
n HOOC(CH2)4COOH + n HOCH2CH2OH
HO CO(CH 2)4COOCH 2CH 2O
n
H + (2n-1) H2O
缩聚反应是缩合反应多次重复 结果形成聚合物的过程。
3)2功能度体系
同一单体带有两个不同 (或相同)且能相互反应的官 能团,得到线形聚合物,如:
按聚合产物分子链形态的不 同分类 线形逐步聚合反应 其单体为双功能基单体, 聚合产物分子链只会向两个方 向增长,生成线形高分子。
非线形逐步聚合反应 非线形逐步聚合反应的聚 合产物分子链不是线形的,而 是支化或交联的,即聚合物分 子中含有支化点,要引入支化 点,必须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含 三个以上功能基的单体。
n HO n HO
R COOH H O R CO n OH + (n-1) H2O R OH H O R n OH + (n-1) H2O
4) 2-3、2-4功能度体系
当功能度大于2时,分子链将向 多个方向增长,这样的话将得到支化 甚至是交联的聚合物。 例如: 通过苯酚和甲醛制备酚醛树脂时, 当反应程度较高时,可以得到支化甚 至交联的聚合物。
H (OROCOR`CO )m HO (COR`COORO)q ( OROCOR`CO)n OH ( COR`COORO)p H
+
既不增加又不减少功能基数目,不影响反应程度 特 不影响体系中分子链的数目,使分子量分布更均一 点 不同聚合物进行链交换反应,可形成嵌段缩聚物
线形缩聚动力学
1. 功能基等活性理论 缩聚反应在形成大分子的过程中 是逐步进行的,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 速率常数,研究将无法进行。Flory提 出了功能基等活性理论: 不同链长的端基功能基,具有相 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 功能基的活性与分子的大小无关。
物理化学-第七章-电化学
解: 电极反应: Ag e Ag
通入的总电量:Q I t 0.23060 360库仑
电极上起化学反应物质的量:
n Q 360 0 00373mol zF 196500
析出Ag的质量: m=n×MAg=0.00373×107.88=0.403g
二、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体积与浓度的关系如何呢?
c n V
(mol·m-3)
若n为1mol
Vm
1 c
m
Vm
c
S·m2·mol-1
注意:c的单位:mol﹒m-3
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G 1 R
K l A
G K
m
Vm
c
例: 298K时,将0.02mol·dm-3的KCl溶液放入 电导池,测其电阻为82.4Ω,若用同一电导池充 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测其电阻为 326Ω,已知298K时,0.02mol·dm-3的KCl溶液 的电导率为0.2768S.m-1 (1)求电导池常数; (2)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的电率; (3)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的摩尔电 导率。
★电池 汽车、宇宙飞船、照明、通讯、 生化和医学等方面都要用不同类型的化学 电源。
★ ⒊电分析 ★ ⒋生物电化学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第一类: 靠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导体
石墨
性质:
A.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F:法拉第常数,即反应1mol电荷物质所需电量 1F=96500库仑/摩尔
通入的总电量:Q I t 0.23060 360库仑
电极上起化学反应物质的量:
n Q 360 0 00373mol zF 196500
析出Ag的质量: m=n×MAg=0.00373×107.88=0.403g
二、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体积与浓度的关系如何呢?
c n V
(mol·m-3)
若n为1mol
Vm
1 c
m
Vm
c
S·m2·mol-1
注意:c的单位:mol﹒m-3
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G 1 R
K l A
G K
m
Vm
c
例: 298K时,将0.02mol·dm-3的KCl溶液放入 电导池,测其电阻为82.4Ω,若用同一电导池充 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测其电阻为 326Ω,已知298K时,0.02mol·dm-3的KCl溶液 的电导率为0.2768S.m-1 (1)求电导池常数; (2)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的电率; (3)0.0025mol.dm-3的K2SO4溶液的摩尔电 导率。
★电池 汽车、宇宙飞船、照明、通讯、 生化和医学等方面都要用不同类型的化学 电源。
★ ⒊电分析 ★ ⒋生物电化学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第一类: 靠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导体
石墨
性质:
A.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F:法拉第常数,即反应1mol电荷物质所需电量 1F=96500库仑/摩尔
物理化学课件7-熵变计算-A判据,G判据等(1)
dG SdT Vdp
p
T
S V V S
Maxwell关系式
V S
p
T p
S
S p V T T V
S p
T
V T
p
用途:(1) 以易测量 代替难测量
(2) 导出其他具 有普遍意义 的公式
四、基本关系式应用举例
➢ 解释规律(结论):基本关系式是武器
p T S V V S
S + S环 ≥ 0
S Q 0 T环
S Q T环
> 自发 =R
Clausius Inequality
➢ 展望未来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容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Helmholtz函数判据和Gibbs函数判据
Helmholtz function criterion and Gibbs function criterion
G
S
T p
U p V S
H p
S
V
A p V T
G
p
T
V
对应系数关系式
用途:证明题 分析问题
三、Maxwell关系式 若 dZ = Mdx + Ndy 是全微分,则据Euler倒易关系:
M y
x
N x
y
dU TdS pdV dH TdS Vdp dA SdT pdV
熵增加原理(namely, entropy criterion):
由S确定方向和限度,解决问题方便
熵判据的弊端:
(1) 计算S难度大。 (2) 适用范围小:只适用于孤立系统。 (3) 关于重新划定系统的问题:
Siso = S + S环 * 所答非所问:
p
T
S V V S
Maxwell关系式
V S
p
T p
S
S p V T T V
S p
T
V T
p
用途:(1) 以易测量 代替难测量
(2) 导出其他具 有普遍意义 的公式
四、基本关系式应用举例
➢ 解释规律(结论):基本关系式是武器
p T S V V S
S + S环 ≥ 0
S Q 0 T环
S Q T环
> 自发 =R
Clausius Inequality
➢ 展望未来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容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Helmholtz函数判据和Gibbs函数判据
Helmholtz function criterion and Gibbs function criterion
G
S
T p
U p V S
H p
S
V
A p V T
G
p
T
V
对应系数关系式
用途:证明题 分析问题
三、Maxwell关系式 若 dZ = Mdx + Ndy 是全微分,则据Euler倒易关系:
M y
x
N x
y
dU TdS pdV dH TdS Vdp dA SdT pdV
熵增加原理(namely, entropy criterion):
由S确定方向和限度,解决问题方便
熵判据的弊端:
(1) 计算S难度大。 (2) 适用范围小:只适用于孤立系统。 (3) 关于重新划定系统的问题:
Siso = S + S环 * 所答非所问:
物理化学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揭示了热量 传递和机械能转化之间的方向性。
VS
它指出,热量传递和机械能转化的过 程是有方向的,即热量只能自发地从 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机械能只 能通过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才能转化 为内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在能源利用领域,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导我们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势
统计热力学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统计方法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能够 更深入地揭示热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局限性
统计热力学涉及到大量的微观粒子,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借助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手段。
统计热力学与宏观热力学的关系
统计热力学和宏观热力学是相互补充的 关系,宏观热力学提供整体的、宏观的 视角,而统计热力学提供更微观、更具 体的视角。
0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为
能量不能无中生出,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
也可以表述为
封闭系统中,热和功的总和是守恒的,即Q+W=ΔU。其中Q表示传 给系统的热量,W表示系统对外做的功,Δ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它表明了在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 量守恒。
掌握理想气体和实际气 体的统计描述,理解气 体定律的微观解释。
了解相变和化学反应的 统计热力学基础,理解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 概念。
02
统计热力学基础概念
统计热力学简介
统计热力学是研究热力学系统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时微观粒 子运动状态和宏观性质之间关 系的学科。
它基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和 相互作用,通过统计方法来描 述系统的宏观性质,揭示了微 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
物理化学电子课件第七章电化学基础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
六、电导测定的应用
2. 难溶盐或微溶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很难用普通的滴定方法测 定出来,但是可以用电导的方法测定。用一已预先测定了电导率的高 纯水,配置待测微溶或难溶盐的饱和溶液,测定此饱和溶液的电导率 κ,则测出值为盐和水的电导率之和,故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
3. 在科学研究及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纯度很高的水。例如,半导 体器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清洗用水若含有杂质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甚至变为废品。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
表7-2 25 ℃时几种浓度KCl水溶液的电导率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
四、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科尔劳施 (Kolrausch)对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很稀的溶液中,强电解质的摩尔电 导率Λm与其浓度c的平方根呈直线关系,即科尔劳施经验式:
第七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第三节 可逆电池及原电池热力学 第四节 电极电势 第五节 不可逆电极过程 第六节 电化学的基本应用
第一节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电解池与原电池
电化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实现这 种转换的特殊装置称为电化学反应器,分为电解池和原电池两类。电 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而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三节 可逆电池及原电池热力学
四、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1.可逆电池的电动势E与电池反应的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ΔrGm的关
在恒温、恒压且电池可逆放电过程中,系统吉布斯函数的变化量等 于系统与环境间交换的可逆电功,即等于电池的电动势E与电量Q的乘积。 根据法拉第定律,每摩尔电池反应的电量为zF,故
第三节 可逆电池及原电池热力学
物理化学-表面性质ppt课件
由多相多组分热力学公式,如
dGSdTV dp idin
i
并未考虑相界面面积AS,对高度分散系统, 应有AS变量,有一个相界面,
热力学公式为
d G S d T V d p ds A idi n
i
d U T d Sp d V d A s idi n
i
d H T d S V d p d A s idi n
固-固界面
.
目录
7.1 界面张力 7.2 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 7.3 固体表面与吸附作用 7.4 液-固界面 7.5 溶液表面
. 10
基本概念
• 界面——两相的接触面。 3种相态:g, l, s。 有5种界面:g-l, g-s, l-l, l-s, s-s。
• 表面——与气体接触的界面。 g-l, g-s。 • 界面 有一定的厚度,不是几何面。 •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有特殊性。与相邻两侧的体相不同。如液滴蒸发. • 分散度 表示——比表面积。分散的程度, 表面积, 表面效应。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积,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
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
7.1 界面张力
气相
(1) 表面功
↙↓↘
↙↓↘
←↖↙↑↓↘↗→
液相
• 液膜面积与功 增大液膜面积 dAS, 需抵抗力F,作非体积功——
表面功。可逆条件下,忽略摩擦力,可逆表面功
W= σdAS
. 21
表面吉布斯能与表面张力的对比
1. 比表面吉布斯能与表面张力都是使用符号。
2. 比表面吉布斯能是从热力学角度讨论了比表面能的定义 和物理意义,表面张力是从观察的表面现象(力学)角度出发讨
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ppt课件第07章统计热力学基础[1]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7.1 概论 §7.2 Boltzmann 统计 §7.4 配分函数 §7.5 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 §7.7 分子的全配分函数 §7.8 用配分函数计算rGm 和反应的平衡常数
§7.1 概 论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统计热力学是宏观热力学与量子化学的桥梁。通过系统 粒子的微观性质(分子质量、分子几何构型、分子内及分子 间作用力等),利用分子的配分函数计算系统的宏观性质。 由于热力学是对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而言,这决定统计 热力学也是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对这种大样本系 统,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平均方法。
j
基态
3
2
第一激发态
1 2
第二激发态 5 2
ge 2 j 1 4 2 6
hc
/
cm1
0.00
404.0
102406.5
计算基态、第一、第二激发态的分数。
qe
ge,0
exp
e,0 kT
ge,1
exp
系统中一个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的Boltzmann因子求和;
或者:系统中所有可及能级的有效状态数总和,因此q又称 为状态和。
配分函数q是属于一个粒子的,与其余粒子无关,故称 为粒子的配分函数。
§7.4
配分函数的定义
配分函数
Ni N
g ei / kT i g ei / kT i
i
g ei / kT i
g ei / kT i
g e j / kT j
(2)在经典力学中不考 虑简并度,则上式成为
Ni*
N
* j
ei / kT e j / kT
第七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7.1 概论 §7.2 Boltzmann 统计 §7.4 配分函数 §7.5 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 §7.7 分子的全配分函数 §7.8 用配分函数计算rGm 和反应的平衡常数
§7.1 概 论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统计热力学是宏观热力学与量子化学的桥梁。通过系统 粒子的微观性质(分子质量、分子几何构型、分子内及分子 间作用力等),利用分子的配分函数计算系统的宏观性质。 由于热力学是对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而言,这决定统计 热力学也是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对这种大样本系 统,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平均方法。
j
基态
3
2
第一激发态
1 2
第二激发态 5 2
ge 2 j 1 4 2 6
hc
/
cm1
0.00
404.0
102406.5
计算基态、第一、第二激发态的分数。
qe
ge,0
exp
e,0 kT
ge,1
exp
系统中一个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的Boltzmann因子求和;
或者:系统中所有可及能级的有效状态数总和,因此q又称 为状态和。
配分函数q是属于一个粒子的,与其余粒子无关,故称 为粒子的配分函数。
§7.4
配分函数的定义
配分函数
Ni N
g ei / kT i g ei / kT i
i
g ei / kT i
g ei / kT i
g e j / kT j
(2)在经典力学中不考 虑简并度,则上式成为
Ni*
N
* j
ei / kT e j / kT
物理化学 第七章 扭转课件
1. 实验前: 实验前: ①绘纵向线,圆周线; 绘纵向线,圆周线; ②施加一对外力偶 Te 。
2. 实验后: 实验后: ①圆筒表面的各圆周线的形状、大小和间距均未改 圆筒表面的各圆周线的形状、 变,只是绕轴线作了相对转动。 只是绕轴线作了相对转动。 ②各纵向线均倾斜了同一微小角度 γ 。 ③所有矩形网格均歪斜成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所有矩形网格均歪斜成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提出刚性平面假定。 提出刚性平面假定。
传动轴
M0
y
φAB x M0
z
变形前
汽车转向轴 变形后
7.1 概念及实例
扭转变形
7.1 概念及实例 工程实例
汽车传动轴
汽车方向盘轴
7.1 概念及实例 工程实例
机床的传动轴
7.2 扭矩和扭矩图
一、计算外力偶矩的方法
已知:输出功率- 或马力) 已知:输出功率-P (KW或马力)轴 或马力 转速- 转速-n (r/min) ) 力偶矩Te(N.m或KN.m) 求:力偶矩 或 外力偶所作功率: 外力偶所作功率:
FN 图
A
简捷画法2: 简捷画法2:不取分离体画扭矩图 2:不取分离体画扭矩图
截面处扭矩的大小: 截面处扭矩的大小: 等于截面任一侧所有外力 偶矩的代数和。 偶矩的代数和。 外力偶矩符号规定: 外力偶矩符号规定: 规定外力偶矩远离截面为 指向截面为负。 正,指向截面为负。
其中的截面是我们为求轴的内所 画的假想截面。
τ´
b
τ
c
τ
d
使微元或其局 部顺时针方向 转动为正; 转动为正;反 之为负。 之为负。
四、剪切虎克定律: 剪切虎克定律:
ϕ 与 γ 的关系: 的关系:
γ ⋅L =ϕ ⋅R
物理化学第七章 电化学
CdCl2 a Cd
Q Id t
t 电流表:指示测定时,电路中 的电流变化。
界面移动法可以较精确地测定离子迁移数,关键是如 何寻找一种指示溶液,能与被测溶液之间形成一清晰界面。 形成清晰界面的条件:
n电解后=该离子电解前的物质的量n电解前±该离子参与 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n反应±该离子迁移的物质的量n迁
移
由实验数据计算离子的迁移数时,如果所用电极也参加电极 反应时,应加以考虑。
例:用两个银电极电解AgNO3水溶液,在电解前,溶液中每1kg 水含43.50mnol AgNO3。实验后,银库仑计中有0.723mmol 的Ag 沉积。由分析知,电解后阳极区有23.14g水和1.390mmolAgNO3。 试计算t(Ag+)和t(NO3-)。 解:用银电极电解AgNO3溶液时,电极反应:
导电机理 电子导体:电子定向运动 离子导体:离子在溶液中定向迁移 电流流经导体 不发生化学变化 发生电解反应 温度升高 导电性下降 导电性上升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共同特点: 当外电路接通时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有电子得失的 反应发生,溶液内部有离子做定向迁移运动。
电极反应:把电极上进行的有电子得失的化学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的总和对原电池叫电池反应,对电解池叫电解 反应。 注意: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失去电子通过外线路流向电源 正极.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叫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叫阴极. 正负极依电势高低来定.
阳极:Ag→Ag++e阴极:Ag++e→Ag
电解前阳极区在23.14g水中有AgNO3为:
43.50 23.14 1.007mmol 1000
由库仑计中有0.723mmol的Ag沉积,则在电解池的阳极也有相 同数量的Ag被氧化为Ag+ 所以Ag+迁出阳极区的摩尔数为: (n电解前+n反应)-n电解后=1.007+0.723-1.390=0.340mmol
物理化学电化学(新)PPT课件
波根多夫对消法
检流计中无电流通过时:
E E AC x N AC
.
38
§7.6 原电池热力学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dGT,p = δW’r
又
W’=-EIt=-EQ,
δW’r = - Ed(zFξ) = dGT,p 则单位反应进度的反应:
ΔrGmG T,p zFE
标准态下进行的反应:ΔrGmӨ = - zFEӨ
3Δ )rG m zF ;Δ r E S m z F E T p Q rm , T Δ rS m
.
43
§7.7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1. 电极电势 选氢电极作为参考标准,定义其在标准态
下的电极电势为0,以此电极为负极与欲测电 极组成电池,测得此电池的电动势即为欲测电 极的电极电势,也称为还原电极电势。
之间的关系:
QzF
Q --通过电极的电量;
z -- 电极反应的电荷数(即转移电子数)
ξ--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
F -- 法拉第常数, ≈96500 C·mol-1.
.
7
例题
0.20 A的电流通过 CuCl2溶液2 h,在 阴极上析出了Cu和H2,析出Cu的质量为 0.3745 g,求析出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33。
17
5. 应用举例
(1)柯尔劳施公式可以求算弱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
导率。
例题
已知25℃HCl、CH3COONa和NaCl极限摩 尔电导率分别是426.16×10-4、91.01×10-4和
126.45 S·m2·mol-1, 求CH3COOH 的极限摩尔电 导率。
.
18
(2)计算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及解离常数
物理化学第七章 电化学(7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可以看着是相距1m的两电极间放置 体积为1m3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3)摩尔电导率m 摩尔电导率---单位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单位为S· 2· -1 m mol
m c
例题:在291K时,浓度为10mol· -3 的CuSO 4 溶液的电导率为 m 0.1434 S· -1,试求CuSO4的摩尔电导率 m (CuSO4 ) 和 ( 1 CuSO4 ) m 2 1 的摩尔电导率 m ( CuSO4 ) 2 解: 0.1434S m1 m (CuSO4 ) 14.34 103 S m2 mol 1 c(CuSO4 ) 10mol m3
1 0.1434S m 1 m ( CuSO4 ) 7.17 103 S m 2 mol 1 1 2 2 10mol m 3 c( CuSO4 ) 2 注意:
1.计算时浓度c的单位应采用mol· -3表示。 m 2. 在使用摩尔电导率这个量时,应将浓度为c的物质的基本 单元置于 m 后的括号内,以免出错。
单位:m 2 · -1· -1 V s
u t u u
u t u u
已知OH-离子的迁移速度是K+离子的3倍。
通电后:
电解质溶液中各区仍保持电中性,中部溶液浓度不变,但是 阴、阳两极部的浓度互不相同,且两极部的浓度比原溶液都 有所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同。
离子电迁移过程中的规律:
2 t ( SO4 ) 1 t (Cu 2 ) 0.711
§7.3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Fra bibliotek率• 3.1 定义
(1)电导G 电导---电阻的倒数,单位为S
G 1
R
1S 1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有1 mol银析出。
常用的库仑计: 银库仑计:Ag/AgNO3 铜库仑计:Cu/CuSO4
7.2 离子的迁移数
1.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的定义
电迁移——离子在电场下的定向运动。 阴离子(anion)→阳极(anode) 阳离子(cation)→阴极(cathode)
阳 极
阴 极
每个电极:流出的电荷量=流入的电荷量=总电荷量Q
此题还有另一种解法,即对阳极区的
N
O
3
进行物料衡算
n电解后= n电解前+n迁移 = n电解前+t(NO-3)n反应
t( N O - 3 )= n 电 解 后 n - 反 应 n 电 解 前 = 1 .3 9 0 0 .- 7 2 3 1 .0 0 7 = 0 .5 3 0 t ( A g + ) = 1 - t ( N O - 3 ) = 1 - 0 . 5 3 0 = 0 . 4 7 0
t(Ag+)n反应
t( A g + )= n 电 解 前 -n 电 解 后 + 1 = 1 .0 0 7 -1 .3 9 0 + 1 = 0 .4 7 0
n 反 应
0 .7 2 3
t ( N O - 3 ) = 1 - t ( A g + ) = 1 - 0 . 4 7 0 = 0 . 5 3 0
溶液内部有离子作定向迁移运动。 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发生; 极板与溶液界面上进行的化学反应电极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之和为总的化学反应: 原电池电池反应; 电解池电解反应
阳极-正极 电解池
阴极-负极
阳极-负极 原电池
阴极-正极
2 电解质溶液和法拉第定律
电解质溶液是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工作介质
阴离子
OHSO42-
ClNO3HCO3-
U−∞ /(m2V-1s-1) 20.52×10−8 8.27×10−8 7.92×10−8 7.40×10−8 4.61×10−8
25℃时,0.1mol/L NaOH中Na+的迁移数(t1)与同浓
度NaCl溶液中Na+的迁移数(t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A. t1 = t2
vB=uBE
uB--电迁移率,电场强度E=1 Vm-1时离子B的运动速度
uB=vB/ E
综合起来有:
p304
298K时无限稀释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率
阳离子
H+ K+ Ba2+ Na+ Li+
u+∞ /(m2V-1s-1) 36.30×10−8 7.62×10−8 6.59×10−8 5.19×10−8 4.01×10−8
解:电极反应为: 阳极 Ag→Ag++e阴极 Ag++e- →Ag
对阳极区的Ag+ 进行物料衡算
n电解前(Ag+) =43.50×10-3×23.14 mmol=1.007 mmol
n反 应 (Ag+)=0.723m m ol
对Ag+ 物料衡算有 :
n 电 解 后 = n 电 解 前 + n 反 应 - n 迁 移
总电荷量=正离子传递的电荷量+负离子传递的电荷量
即:Q=Q++Q-
或: I=I++I-
一般地,v+ v- ∴ Q+≠Q-, I+≠I-
离子的迁移数t:某离子所运载的电流占总电流的分数
若溶液中只有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它们的
迁移数分别以t+和t 表示,有:
t+
=
I+ I+ + I-
t-
= II+ + I-
由阳离子、阴离子分别传递的电流:
I I
将(2)代入(1),有t
A sv c z F A sv c z F
(2)
I
A sv z c F
I I A sv z c F A sv z c F
z+c+ = |z– |c–
同理:
t+、t– 只与离子的运动速度有关 与离子的价数及浓度无关
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电场强度有关 当外电场稳定时,离子B的运动速度正比于电场强度:
第七章
电化学合成 电化学分析
电解 电冶金
光电化学 生物电化学
电化学
化学电源 电镀
电催化
腐蚀与保护
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主要着重介绍电化 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用热力学的方法来 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化学能
原电池 电解池
电能
1 电解质溶液(§7.1 --§7.4) 2 原电池(§7.5 --§7.9) 3 电解和极化(§7.10--§7.12)
显然 t++t- =1
(1)
对于含有多种离子的电解质溶液则有
某稀薄的KCl溶液中Cl-离子的迁移数为0.505,该溶 液中K+离子的迁移数为 0.495 。
电迁移过程示意图
阴极区 中间区 阳极区
阴
阳
极
极
阴、阳离子运动速度的不同 阴、阳离子迁移的电量不同 离子迁出相应电极区物质的量不同
求算离子的迁移数
= 6.023×1023(mol-1)×1.602×10-19 (C) 1 F = 96485 C·mol-1
通过电极的电量正比于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与电极 反应电荷数的乘积,比例系数为法拉第常数。
例:电解AgNO3: 1 F 电量通过,析出Ag的物质的量?
解: Ag e Ag000z 1 ξ Q/(zF) 96500 /(1 96500) 1mol ξ ΔnB / νB ΔnAg ξνAg 1 1 1mol
B. t1 > t2 C. t1 < t2 D. 无法比较
2.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希托夫(Hittorf)法 原理:分别测定离子迁出(入) 相应极区的物质的量及发生 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通过 物料衡算得到离子迁移数。
物料衡算通式:
例:用两个银电极电解AgNO3水溶液。在电解前,溶液中每1 kg水含 43.50 mmol AgNO3。实验后,银库仑计中有0.723 mmol的Ag沉积。 已知电解后阳极区有23.14 g 水和1.390 mmol AgNO3。试计算 t (Ag+) 及 t ( NO3-)。
7.1 电极过程、电解质溶液及法拉第定律
1 电解池和原电池
r
G
0 m
237.129kJ mol1
正反应自发进行; 逆反应不可自发进行
利用电能以发生 化学反应的装置
称为电解池
阴极: 阳极: 电解反应:
阳极: 阴极:
电池反应:
利用化学反应以产生电 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其共同的特点是,当 外电路接通时:
Hale Waihona Puke 导体电子导体:电子作定向运动 (金属、石墨等) 通电时无化学反应
离子导体:离子作定向运动 (电解质溶液等) 通电时有电极反应
离子导体导电包括 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 和同 时 在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两个部分
法拉第定律电解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量与通过 电解池的电量成正比。 1 mol电子电量 = L×e
常用的库仑计: 银库仑计:Ag/AgNO3 铜库仑计:Cu/CuSO4
7.2 离子的迁移数
1.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的定义
电迁移——离子在电场下的定向运动。 阴离子(anion)→阳极(anode) 阳离子(cation)→阴极(cathode)
阳 极
阴 极
每个电极:流出的电荷量=流入的电荷量=总电荷量Q
此题还有另一种解法,即对阳极区的
N
O
3
进行物料衡算
n电解后= n电解前+n迁移 = n电解前+t(NO-3)n反应
t( N O - 3 )= n 电 解 后 n - 反 应 n 电 解 前 = 1 .3 9 0 0 .- 7 2 3 1 .0 0 7 = 0 .5 3 0 t ( A g + ) = 1 - t ( N O - 3 ) = 1 - 0 . 5 3 0 = 0 . 4 7 0
t(Ag+)n反应
t( A g + )= n 电 解 前 -n 电 解 后 + 1 = 1 .0 0 7 -1 .3 9 0 + 1 = 0 .4 7 0
n 反 应
0 .7 2 3
t ( N O - 3 ) = 1 - t ( A g + ) = 1 - 0 . 4 7 0 = 0 . 5 3 0
溶液内部有离子作定向迁移运动。 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发生; 极板与溶液界面上进行的化学反应电极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之和为总的化学反应: 原电池电池反应; 电解池电解反应
阳极-正极 电解池
阴极-负极
阳极-负极 原电池
阴极-正极
2 电解质溶液和法拉第定律
电解质溶液是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工作介质
阴离子
OHSO42-
ClNO3HCO3-
U−∞ /(m2V-1s-1) 20.52×10−8 8.27×10−8 7.92×10−8 7.40×10−8 4.61×10−8
25℃时,0.1mol/L NaOH中Na+的迁移数(t1)与同浓
度NaCl溶液中Na+的迁移数(t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A. t1 = t2
vB=uBE
uB--电迁移率,电场强度E=1 Vm-1时离子B的运动速度
uB=vB/ E
综合起来有:
p304
298K时无限稀释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率
阳离子
H+ K+ Ba2+ Na+ Li+
u+∞ /(m2V-1s-1) 36.30×10−8 7.62×10−8 6.59×10−8 5.19×10−8 4.01×10−8
解:电极反应为: 阳极 Ag→Ag++e阴极 Ag++e- →Ag
对阳极区的Ag+ 进行物料衡算
n电解前(Ag+) =43.50×10-3×23.14 mmol=1.007 mmol
n反 应 (Ag+)=0.723m m ol
对Ag+ 物料衡算有 :
n 电 解 后 = n 电 解 前 + n 反 应 - n 迁 移
总电荷量=正离子传递的电荷量+负离子传递的电荷量
即:Q=Q++Q-
或: I=I++I-
一般地,v+ v- ∴ Q+≠Q-, I+≠I-
离子的迁移数t:某离子所运载的电流占总电流的分数
若溶液中只有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它们的
迁移数分别以t+和t 表示,有:
t+
=
I+ I+ + I-
t-
= II+ + I-
由阳离子、阴离子分别传递的电流:
I I
将(2)代入(1),有t
A sv c z F A sv c z F
(2)
I
A sv z c F
I I A sv z c F A sv z c F
z+c+ = |z– |c–
同理:
t+、t– 只与离子的运动速度有关 与离子的价数及浓度无关
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电场强度有关 当外电场稳定时,离子B的运动速度正比于电场强度:
第七章
电化学合成 电化学分析
电解 电冶金
光电化学 生物电化学
电化学
化学电源 电镀
电催化
腐蚀与保护
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主要着重介绍电化 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用热力学的方法来 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化学能
原电池 电解池
电能
1 电解质溶液(§7.1 --§7.4) 2 原电池(§7.5 --§7.9) 3 电解和极化(§7.10--§7.12)
显然 t++t- =1
(1)
对于含有多种离子的电解质溶液则有
某稀薄的KCl溶液中Cl-离子的迁移数为0.505,该溶 液中K+离子的迁移数为 0.495 。
电迁移过程示意图
阴极区 中间区 阳极区
阴
阳
极
极
阴、阳离子运动速度的不同 阴、阳离子迁移的电量不同 离子迁出相应电极区物质的量不同
求算离子的迁移数
= 6.023×1023(mol-1)×1.602×10-19 (C) 1 F = 96485 C·mol-1
通过电极的电量正比于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与电极 反应电荷数的乘积,比例系数为法拉第常数。
例:电解AgNO3: 1 F 电量通过,析出Ag的物质的量?
解: Ag e Ag000z 1 ξ Q/(zF) 96500 /(1 96500) 1mol ξ ΔnB / νB ΔnAg ξνAg 1 1 1mol
B. t1 > t2 C. t1 < t2 D. 无法比较
2.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希托夫(Hittorf)法 原理:分别测定离子迁出(入) 相应极区的物质的量及发生 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通过 物料衡算得到离子迁移数。
物料衡算通式:
例:用两个银电极电解AgNO3水溶液。在电解前,溶液中每1 kg水含 43.50 mmol AgNO3。实验后,银库仑计中有0.723 mmol的Ag沉积。 已知电解后阳极区有23.14 g 水和1.390 mmol AgNO3。试计算 t (Ag+) 及 t ( NO3-)。
7.1 电极过程、电解质溶液及法拉第定律
1 电解池和原电池
r
G
0 m
237.129kJ mol1
正反应自发进行; 逆反应不可自发进行
利用电能以发生 化学反应的装置
称为电解池
阴极: 阳极: 电解反应:
阳极: 阴极:
电池反应:
利用化学反应以产生电 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其共同的特点是,当 外电路接通时:
Hale Waihona Puke 导体电子导体:电子作定向运动 (金属、石墨等) 通电时无化学反应
离子导体:离子作定向运动 (电解质溶液等) 通电时有电极反应
离子导体导电包括 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 和同 时 在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两个部分
法拉第定律电解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量与通过 电解池的电量成正比。 1 mol电子电量 =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