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心中有座佛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而王维则更高,隐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才是盛唐时期真正的明白人。
最重要的是,王维并非没有才华,相反,我们看看他有多厉害:15岁时,王维便名满长安,受王公贵族追捧,就连玉真公主都忍不住倾慕他的“风流”,一度倒追王维,为野史留下不少“素材”。
可让王维出名的,反倒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能力(全才)。
17岁时,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岁时,写下《李陵咏》、《西施咏》等,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21岁时,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皇家司乐,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
这样说可能不具体,也看不出差距,我们来和盛唐其他“大诗人”比较一下:李白和他同岁,44岁才奉诏翰林,还是贺知章推荐的;孟浩然参加科举时,已经39岁,且一生无官;杜甫40岁之前,依然在江湖飘蓬。
张九龄35岁中的进士;王昌龄28岁及第;白居易38岁登明经科;贾岛43岁中进士;孟郊46岁中的进士,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就是这么“牛”的王维,突然在28岁的时候想做个“普通农民”,隐居淇上,3年后他的爱妻过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因感念妻子,余生未娶。
6年后,王维通过张九龄的提携,才又回到朝内。
之所以王维心性淡然,是因为他的母亲虔诚礼佛,从四五岁时起,王维就开始吃素,后自己也开始笃信佛法,所以王维的诗,都颇有禅意。
44岁时,李白正在宫中为贵妃作《清平调》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建造“辋川别业”,再次为自己的归隐作准备。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维一生中有两处“黑点”,也是被后世之人诟病最多的。
第一: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时,王昌龄大骂张九龄弄权,并因此被贬官。
同样是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此时却没有站出来。
于是很多人说,王维懦弱,不够仗义,甚至忘恩负义。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孟浩然说起。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过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高峰,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一历史因缘,王维这位精通禅学,擅长诗歌,首创泼墨山水画,熟谙音律的艺术巨匠出现了。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字摩诘,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诞生于今山西省祁县。
其父王处廉,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王维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
其弟王缙,官至丞相。
王处廉去世较早。
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约606-706)的大弟子。
神秀示灭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
《宋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开元九年(721),二十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授官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
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王维个人简介

王维个人简介(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

王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一个朝代,后代的很多诗人都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生在盛唐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
可是历史证明生在盛唐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生在盛唐也有很无奈的时候。
一个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才子王维,就是生在唐朝盛世的诗人。
有人会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诗写在一幅画上,这种逻辑我也没法反驳。
王维有哪些惊世之作,又有哪些坎坷的遭遇呢?且听我娓娓道来!一、孤独的重阳节现在的小伙伴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可能不深,没有端午、中秋那样有节气氛围,因为端午和中秋都有好吃的啊。
但是古人是很看重重阳节的,认为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节日。
一般会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的习俗。
那么王维的重阳节是如何度过的呢?王维的祖父是朝廷的乐官,从小教他音乐,父亲教他诗书,母亲是个佛教徒从小教他画画,从这点可以看出王维的家人可以开一个艺术培训班了。
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王维并没有骄傲自大,为了早日取得功名,王维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去京城学习了。
是金子肯定会发光,王维刚到京城他的才华就显现了出来,尤其是音乐才能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从此王维便成名于天下。
哎,没办法,他想低调但是实力不允许啊!两年后的一天王维走在大街上,看到了很多人头戴茱萸要去登高望远。
这时王维才想起来今天是重阳节,离家两年的王维忽然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和儿时玩伴,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王维写下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直白一点就是说“我想妈妈了,想亲人了,想我的小伙伴了”,就这样在人们相聚的时刻,王维却孤独的度过了重阳节,和今天过年不回家的人群十分的相似。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王维“以佛入诗”辨-模板

王维“以佛入诗”辨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王维的冷知识

王维的冷知识
关于王维,以下是几个可能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1. 王维的状元之路:王维的状元身份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是通过托关系走后门。
他和岐王关系好,便托关系找到了太平公主,走的后门。
第二年,王维被钦点状元。
2. 王维的多才多艺:王维不仅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还是一个全能的文艺青年。
他精通琴棋书画,后人推他为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他的诗和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外,王维还精通音乐。
3. 王维的佛教信仰:王维有“诗佛”之称,他的字“摩诘”和号“摩诘居士”都与佛教有关。
他深受佛教影响,尤其是禅宗的影响。
他的五言诗尤其出色,后人称他为“天下五言诗第一人”。
4. 王维的衣冠冢:王维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之后不久便去世了。
他的衣冠冢位于山西祁县古县镇下古县村,现立石碑题写着唐尚书右丞王维衣冠之冢。
5. 王维与孟浩然: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这表明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这些冷知识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它们展示了王维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王维相关文献或请教历史学家。
王维与佛的渊源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王维与佛的渊源,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禅宗主张“自性自悟”,强调的是修道者通过自性的顿悟理解佛法大义。
这种禅悟与艺术创作中的妙悟,有近似之处。
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澄澹精致”,“浑厚闲雅”的独特风格起了积极作用。
禅趣,又叫“禅悦”,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轻安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体现了禅宗追求“静心”的宗旨。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王维最有禅境的一首诗

王维最有禅境的一首诗诗人信佛的,王维当属第一。
王维,字摩诘,被誉为“诗佛”,经历过安史之乱,在宦海沉浮之后,诗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人生感悟。
王维把禅渗透到他的诗歌中,建立了一种轻禅的风格,这也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大贡献。
《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据记载,王维晚年长年吃素,诗的前四句是诗人为招待来访的僧人而写的。
接下来的六句话描述的是釜山的僧人到达后的场景。
诗人和他们一起吃饭读书,体现了拜佛参禅的诚意。
王维的读经和与僧人的交流,使他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在于寂静和涅槃,所以现实的生活并不重要,这使他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隐居后,自得其乐,宛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
感兴趣的时候就一个人闲逛,坐在水的尽头看云的变化。
“谈笑无还期”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里的芙蓉花开了又败。
顺应自然的本性,故步自封,没有人欣赏,也不指望有人欣赏。
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酌酒与裴迪》请给你斟上酒自慰自宽,人情无常如波涛。
相逢老来防备剑,你却忽然第一个笑我。
草绿始终被细雨滋润,花枝欲展开却遇春风冷。
世界上的云不值一提,不作为一个高海拔的山林吃。
这首诗以激愤的文字劝解朋友,似乎把世间的一切不公都表现了出来,表现了王维想利用世人却未能如愿的愤怒。
王维“以佛入诗”辨(一)

王维“以佛入诗”辨(一)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1〕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文解释:不知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好几里才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阵阵钟声。
流泉遇到岩石发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深的松林上生出寒意。
暮色降临宁静潭水弯曲之处,安然修禅制服各种欲望。
译文1: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解释:无人径:不见人影的径路。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曲:水边。
安禅:安然入禅境。
赏析:诗人晚年的诗文中常带有一种恬静的意境。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描写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景色,然而无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
诗人进入茫茫山林中寻访香积寺,见景生情,由远到近,描绘了访问途中见到的景色,透露恬淡宁静的气氛。
全诗由景写情,构思巧妙,自然天成。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高二作文】佛 我眼中的王维作文1200字

【高二作文】佛我眼中的王维作文1200字佛,我眼中的王维王维,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一个兼顾世俗和宗教的艺术大师。
他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人喜爱的诗人之一。
在我眼中,王维更像一个佛陀。
佛陀,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是追求人类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而王维的诗作,也常常给人一种超凡脱俗、超越尘世的感觉。
他善于从自然万物中寻找艺术灵感,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诗意和哲理性。
他的诗作时而深奥,时而明了,时而寄寓意味,时而直接表达真实感受。
正如佛陀的教诲一样,王维的诗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佛陀教导我们要超越欲望,摆脱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王维的诗作也蕴含着这种追求。
他写过《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暗示了人类的追求,即虽然我们能欣赏到自然的美景,但人类的欲望却永无止境,挑战也永无止境,永远都可以再往前一步。
王维于此呼应佛陀的教诲,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只是一层楼梯,当我们登上了楼梯的一层,就应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佛陀教导我们要同情一切生命,包容一切事物,摒弃嗔恨和偏见。
而王维的诗作也传达了这种思想。
在他的《画》一诗中,他以笔墨勾勒了一幅静物画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幅画面中有一个人独自坐在竹林中,边弹琴边长啸。
他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融为一体。
这表现了王维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性的包容和理解。
佛陀教导我们要洞悉生命的真相,超越生与死的界限。
而王维的诗作也带着一种深邃的哲理。
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他写道:“中有一人字夏侯,利钝空洞如海底。
所之罔不救,君子失其器。
”这首诗表面上讲述了一个人的平凡经历,然而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引人深思。
王维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心灵上太过空虚,就会被各种媚俗和诱惑所俘获,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品质。
王维,心中有座佛

王维,心中有座佛
熊天红
【期刊名称】《课外阅读:中下》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有“空山”意向,它体现了王维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倾向,也是唐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倾向。
【总页数】1页(P281-281)
【作者】熊天红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校,重庆涪陵4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佛"王维的佛诗艺术简析 [J], 袁延兵
2.敦煌石窟中的佛座图像研究之一——须弥座 [J], 杨森
3.广州地铁广佛线列车扭杆座和钢索座裂纹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J], 李智勇
4.王维的佛根与禅心 [J], 徐晓玮;戴虹
5.广州地铁广佛线列车扭杆座和钢索座裂纹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J], 李智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维,心中有座佛

王维,心中有座佛王维,心中有座佛在王维的诗中,经常看到“空山”这个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炊黍饷东淄。
(《积雨川庄作》)“空”有许多解释:空虚──穷尽──空间──无──穿透──使空虚──浮泛而不实际──廓大。
这里的“空”是什么意思呢?应选择那一个义项呢?“要懂得诗歌,一定要会知人论世。
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创作大约以四十岁为分界线,象许多诗人一样,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游侠、边塞诗来表现盛唐的文治武功,其中《少年行》写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老将行》写老将的雄心勃勃。
后期的诗大多写隐居终南山、悠居川别墅的闲情逸致。
这里提到的几首诗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人笔下的“空山”,想来应该是作者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夜登华子冈,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当待春中,草木发,春山可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从这约友人同游的短信中,王维描绘的“川别墅”周围的山水景物,应该是流水轻漾沦涟,春山林深木茂,“轻出水,白矫翼,露湿青皋,麦朝”,“有深趣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么一个有着明月、青松、清泉、修竹、莲花、浣女的幽闲去处,一个王孙也可留居的高雅所在,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象成一个光秃秃的穷山。
那么,这个“空”似乎就应该理解成“茂盛”、“清空”、“空灵”、“寂静”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是清闲的,心是静穆的,惟有心的澄净,才能真切感受落花的倏尔飘逝,和春山之夜的幽静清空。
而山鸟的惊鸣,似乎搅扰了春山的梦,可转念一想,王维却是用以静写动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这座“空山“,有桂花随风飘零,有山鸟翩飞鸣叫,有清泉潺潺流淌。
王维诗中有佛,但生活中非常现实功利

王维诗中有佛,但生活中非常现实功利王维和李白是同时代的大诗人。
王维少年得志,出名较早,在开元天宝年间有“天下文宗”之称。
他混迹官场的时间比较长,官当得也比李白大,最后干到了尚书右丞(副部长级)。
他崇信佛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后世称其为“诗佛”。
诗佛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诗佛”是后世对王维思想状态和创作风格的总体评价。
但从个人经历遭遇看,你会发现现实中的王维大部分时间离“佛”很远,反而是一个很现实、很功利的人。
王维与孟浩然为求功名求宠公主。
王维年轻时长得很帅,又会写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招人喜爱。
公元720年,王维首次到长安应试,因为没有什么关系,失意落榜。
为了求得科第门路,王维通过一些人的引荐,拜见了很有权势的皇帝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史书中记载,“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在酒宴上为玉真公主演奏了一曲《郁轮袍》,公主芳心大喜,让人领着王维到内室换上锦绣衣衫,然后坐到酒宴的上首席位。
王维风流倜傥,温润如玉,公主越看越喜欢。
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为求生路被迫附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李隆基带着一群大臣一路往西逃,因为跑的太急,一些底层的官吏来不及通知,就糊里糊涂地当了俘虏,56岁的王维就在其中。
安禄山知道王维的大名和才华,就强迫他作自己建立的大燕政权的给事中。
王维知道安禄山的凶悍,为求活路只好答应。
但不久就吃了些药物,谎称不能说话,被遣送到了洛阳,拘禁在菩提寺内。
被困期间,王维写了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表明了王维不愿作伪官的心迹,也成了他的救命诗。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肃宗李亨查处在安禄山这边做官的人,因为有这首诗的缘故,王维被从轻发落。
面对杀人如麻的安禄山,风流才子王维选择了屈从,没有做刚烈殉国的忠臣。
虽然不能苛责一介书生的软弱,但毕竟也是王维人生的一个污点。
诗佛王维:潜心向佛,30岁开始独居,诗中全是“空”

诗佛王维:潜心向佛,30岁开始独居,诗中全是“空”诗佛王维,你可曾了解?王维写的最多的,是山水田园诗,一生朴素,为人低调。
王维诗、书、画、乐皆出众,就连苏轼,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他诗与画相融,超乎于常人。
王维之所以被称作为诗佛,这是因为,他非常信佛。
信到什么程度呢?首先,王维是维摩诘的铁杆粉丝,因为他的名字是维,字是摩诘,这三个字如果放到一起读,就是维摩诘。
另外,还有证据,王维在家里,一直是吃素的,这和他母亲一样,一生都是“褐衣蔬食,持戒安禅”。
《旧唐书》里也写道:王维“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生活如此清苦,在常人眼里,觉得诧异,但在王维眼中,却是安然。
一个潜心向佛的诗人,自然能够做到心静如水。
除了食素、向佛,王维还不近女色,这个也有证据,《旧唐书·王维传》中写道:“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什么意思呢?王维三十来岁的时候,妻子病故,他没有再娶,从此终身独处,这一点,在当时的诗人们当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另类!潜心向佛的王维,早就看透了红尘,在他诗歌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字,就是“空”字!诗友们可以一起读读下面这些诗句,这些诗句当中,都有一个“空”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螟》)“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出塞作》)“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菩提寺私成口号》)“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老将行》)“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夜曲》)“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晚年的王维,在遭遇了战乱之后,隐居到了终南山,他更领悟了“心王自在,万有皆如;顶法真空,一乘不立”的真意,即使在临终之时,王维还十分从容地用佛法来勉励自己,“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
“佛”系王维:向往宁静,愿沉醉于终南山~

“佛”系王维:向往宁静,愿沉醉于终南山~王维,字摩羯,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一代文豪苏轼对这位文学家和画家有过一个非常中肯且重要的评价,他曾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可以说是对王维的诗艺与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与总结。
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华的王维在诗歌,绘画与音乐上都有造诣,所以当他十五岁去京城应试的时候,在京城里一展才能,得到了京城里一些显赫的王公贵族的欣赏。
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时候,王维非常幸运地状元及第,接着开始了自己的官僚生涯。
可是在面对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百态人生万象之后,他很疲惫,在信仰与追求上逐渐皈依佛教上来。
他的字“摩羯”就来源于佛教,在文坛上后人称他为“诗佛”,同时这种信仰使得他更追求平静的自然美好。
在宦海沉浮的他仍然把握住空闲时间来修养身心,亲近自然。
他想要从那些繁文缛节中挣脱出来,挖掘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感受自然里的生命律动。
于是他在京城南部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远离官场,徜徉在自然山水之中。
这座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敞亮的建筑,有青山有绿水,有树林也有溪谷,而且其间散布着若干零星的馆舍。
在这里王维想要使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一种最自然的姿态,而不是受到“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的束缚与限制而无法保持本真。
有这样的绝好去处,王维终于能够与他的知心好友以一种悠然自在的闲适态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这里,王维面对的是清新美好的自然世界,不需要过度地受制于官场的压力。
他穿行于青山绿水之中,从而感受到一份自然的美好。
我们可以从他的这首《终南山》来一同以他的视角欣赏他隐居之地绝妙的自然风物: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王维《终南山》刚一开篇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就以夸张的手法来勾勒终南山的大体轮廓,使读者在心中有大概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心中有座佛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诗中,经常看到“空山”这个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
(《积雨辋川庄作》)
“空”有许多解释:空虚──穷尽──空间──无──穿透──使空虚──浮泛而不实际──廓大。
这里的“空”是什么意思呢?应选择那一个义项呢?
“要懂得诗歌,一定要会知人论世。
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创作大约以四十岁为分界线,象许多诗人一样,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游侠、边塞诗来表现盛唐的文治武功,其中《少年行》写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老将行》写老将的雄心勃勃。
后期的诗大多写隐居终南山、悠居辋川别墅的闲情逸致。
这里提到的几首诗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人笔下的“空山”,想来应该是作者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从这约友人同游的短信中,王维描绘的“辋川别
墅”周围的山水景物,应该是流水轻漾沦涟,春山林深木茂,“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垅朝”,“有深趣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么一个有着明月、青松、清泉、修竹、莲花、浣女的幽闲去处,一个王孙也可留居的高雅所在,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象成一个光秃秃的穷山。
那么,这个“空”似乎就应该理解成“茂盛”、“清空”、“空灵”、“寂静”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是清闲的,心是静穆的,惟有心的澄净,才能真切感受落花的倏尔飘逝,和春山之夜的幽静清空。
而山鸟的惊鸣,似乎搅扰了春山的梦,可转念一想,王维却是用以静写动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这座“空山“,有桂花随风飘零,有山鸟翩飞鸣叫,有清泉潺潺流淌。
在《竹里馆》里,王维就换了一种说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样,“深林”、“幽篁”等就成了“空山”的代名词。
既然如此,王维为什么不用“深林”这样简单的词汇,而偏要用“空山”这样艰深难懂的字眼来表示诗歌的意象呢?
原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大问题!
我们先从王维的人生历程来看: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
贬官济洲时已有了
隐居思想的萌芽。
”
“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他大约在四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觉得仕途生‘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弹琴赋诗’,吃斋念佛。
”
“甚至对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里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
”
“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
──(摘自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王维》)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
──(《旧唐书·王维传》)
由于王维对禅的极大崇拜,他的名字都与佛教有着关联。
王维,字摩诘。
这名与字就来源于佛经《维摩诘》。
再从社会文化大背景来看:
佛教产生于印度,汉时传入中国。
隋唐时,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佛教中的禅宗认为“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因而主张不立文字,不诵经纶,不习禅定,不必遵守教规教律。
勿须成年累月苦炼修行,只要领会佛经精神,觉悟到万法皆空,即可成佛。
由于禅宗的简便易行和世俗化,所以拥有众多的教徒。
这其中就包括王维。
许多佛教徒本身就是大知识分子,他们我行我素,随遇而安,流觞曲水,吟仰啸歌,或防浪形骸于天地之间,或传经布道于百姓之中,或寄情于山水,或隐身于民间,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屡遭挫折的封建士大夫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与其百般挣屡遭磨难,不如游仙访道聊度人生。
禅学在知识分子中的盛行,使与佛道人士有着或深或浅的交往就成为唐代士人的普遍倾向:例如孟浩然与“独与烟霞亲“的裴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作过官的读书人)、刘长卿与曲山人、岑参与刘山人的交往。
常建游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被视为千古名句。
最著名的是贾岛与李凝的交往,他在《题李凝幽居》中:“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表现了诗人还俗后还思空门的情绪。
而王维自己与裴迪的交往则更是传为文坛佳话。
佛教对古典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数千卷佛经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遣词造句方法,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等都受其影响,
佛教哲学本身蕴涵的极大的智慧,它那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和对彼岸世界的探讨,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进行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王维与佛教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这也就难怪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也正因为这样,王维在进行诗歌创作时非常讲究“妙
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
“妙悟”一词来自佛典,《肇论》曰:“玄道在于妙悟”),他在观察周边人事景物时,就常常杂以禅意,因而诗中经常出现“空“这样的佛教用语。
所谓“空”,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而没有实在的形体。
《维摩诘诸法言品》:“何以为空?”对曰:“空于空。
”由于王维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高超的悟性,他很好的理解了“空”的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是为“空山”。
然而王维毕竟又是现实中的人,在客观上,“空山”就是“春山”,具有山的普遍性。
所以,“空山”,在客观上,应理解为“茂盛”、“清空”、“空灵”、“寂静”的山;在主观上,则是王维内心禅意的表现。
王维,心中有座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