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说课稿子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市第二中学,我叫徐希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对机械运动的分类三部分容。

“运动与静止”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课的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2、教材的容: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学生也最熟悉,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学习。

本节要研究的“运动”只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的事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列举了乘客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例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给战斗机加油、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事例介绍参照物的概念。本节教材最后介绍了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对参照物的学习,应让学生观察录像片段或动画,设计物理情景,交流生活中的体会,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

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容的学习,教师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和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课容。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容。我从以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各个角度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要求一名八年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从学生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意识到其中所包含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学法:运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这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课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闪闪的红星》主题曲,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瞬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歌曲中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所描述的意境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新课讲授

在参照物、机械运动概念介绍部分,首先请班中三名国旗手到讲台前面来重现升国旗前的正步走。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三名国旗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向其中一名国旗手提出问题:你认为身边的这两位国旗手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通过学生直接观看,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学生观看小车运动的FLASH动画之后再次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司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参照物概念。同时认识到,一个物

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接下来,学生用手中物品亲身体验(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橡皮和课本各自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更好的理解参照物概念,理解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从而有效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容。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由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在个性化认识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理性化的理解认同。

最后,让学生举出若干生活中相似的例子,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介绍一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在生活、军事、文学、电影等方面应用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讨论“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利用这一规律回过头来解释课前的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境,学生就可轻松自如的进行解释。

观看动画并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由于这件事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引发思考。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而像地球同步卫星这样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同向、同周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技术中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问题,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当运动的相对性明确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参照物选择的原则,使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