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 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 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 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 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 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 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 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没有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冷水中的浮游生物不能上达海水表层, 造成鱼类饥荒而大量死亡。大量死鱼又造成 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 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 成。
三、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专家声称北方干旱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小资料
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 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 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 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 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 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 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 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 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 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 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 的拉尼娜现象。
思考(第44页)
1.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 动感出现旱灾加剧,主要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 而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会引发洪涝灾害, 主要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
2.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 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 旱灾害相对较轻。
思考和活动答案
思考(第41页) 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 气候以干旱为主,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形成;赤道 附近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以湿润为主,主要受上升气 流影响而成。
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 克环流。(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表层水温分布与太 平洋相似,不过大西洋东西岸之间海水温差小于太 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沃克环流不如 太平洋上空的显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沃克环流。
难点Leabharlann Baidu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 能影响。
一、沃克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它包括: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 现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就是“沃克环流”。
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沃克环流沃克环流示意图
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调 节有重要作用。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 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 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会气温上升、暴 雨成灾,这就是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 娜现象发生 的重要依据。
沃克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厄尔尼诺现象
小资料
“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 纪20年代首先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 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 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 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 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 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 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 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 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 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 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 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 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 趋势。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 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 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 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 件”。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 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 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 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 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 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巩固练习
1.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A) A.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2.“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C( )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 C.赤道附近大西洋东部海区 D.西赤道附近大西洋西部海区
导入新课
1998洪灾
印尼雅加达水灾造成20人死亡34 万人离乡。
特大旱灾袭击内蒙古草原
江西遭严重旱灾百余万人饮水困难
第二节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利用有关地图、照片、文字等学习资料 对沃克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 现象的可能影响。
沃克环流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
太平洋中东侧: 干燥少雨——洪涝灾害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上升气流 太平洋西侧: 湿润多雨——干燥少雨,旱灾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下沉气流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台风势力增强
厄尔尼诺事件的简单模式
小资料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 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 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 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 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 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 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 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 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 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 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 -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 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 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 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 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 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二、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 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 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 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 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 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 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 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 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 象可能发生的是 A(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 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D )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 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 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 意图; 通过对比读图,比较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并能适当 表达; 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 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应对 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并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人 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因“拉尼娜”气候甘肃遭遇60年 来罕见持续降雪。
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1997年3月,在结束长达两年的拉尼娜现 象之后,西太平洋转而迎接厄尔尼诺的回归。
新一轮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原理图
拉尼娜现象成因示意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温, 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西部海区上升气流加强,沿岸更加湿 润。
正常状况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
归纳
它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 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西边的 印尼与澳洲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 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 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 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 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 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 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