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
初中地理_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能运用地图或有关资料分析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指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列举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世界之最吗?(我们一起来回答)世界最大的半岛_____世界上最大的群岛____世界最高峰_____世界最高的高原_____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_世界最深的淡水湖___世界陆地最低点_____世界最大的大洲________追问: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你们都知道这些世界之最都位于哪一个大洲?2、导入复习课题: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3、板书复习课题,出示考纲要求和学考情况二、夯实基础考点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1、半球位置展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地图2、海陆位置展示亚洲海陆位置图片(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小部分位于西半球;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小部分位于南半球;(2)、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3、经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南北跨纬度约90度(10°S—80°N),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考点二: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关系1、地形展示亚洲地形图(1)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都位于亚洲中部,(2)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的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的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的南部,伊朗高原位于亚洲的西部。
初中地理_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基础目标)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基础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和范围。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基础目标)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升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教学准备:幻灯片、投影片、地球仪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动手实践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情景导入师: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儿?(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兵马俑、泰姬陵、珠穆朗玛峰、死海、贝加尔湖等)师: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
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亚洲人自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生:(异口同声)东半球。
师:(引导)是完全位于东半球吗?生:(有争议)不是,是主要位于东半球,其东北部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
师:再看看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生: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师:(总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半球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图中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看图回答)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师:再找出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洲?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生:(讨论后回答)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6—1亚洲》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6—1亚洲》一. 教材分析《6-1亚洲》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亚洲的概况,掌握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和特征,提高对亚洲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亚洲的一些地理特征和现象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基本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兴趣,增强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和特征。
2.教学难点:亚洲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亚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从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和特征。
【最新文档】初一地理《亚洲》评课稿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一地理《亚洲》评课稿篇一:初中地理评课《日本》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评课分析XXXX学校 XXX3月18日我听取了我校骨干教师XX老师讲授的七年级下册《日本》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各种地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X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X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
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亚洲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国家周边有哪些重要的亚洲国家?”接下来便是自主导学:自学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即临海、邻国,经纬度、到与大小的比较以及内海等硬件知识。
然后深入读图,一下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日本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特点三个问题。
联系旧知识,知识贯穿良好。
再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学习日本频发地震的原因以及相应措施。
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
最重要的是,陈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
如:“既然日本频发地震,又有这么多的预防措施,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说课稿2022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说课稿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青海一中李清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课时,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这两个小节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但是教材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的分析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同时还要继续对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高二地理《中亚》同课异构评课稿
高二地理《中亚》同课异构评课稿高二地理《中亚》同课异构评课稿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
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
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
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
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
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
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
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
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
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初中地理亚洲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亚洲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居住的大洲——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讨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亚洲的具体国家或地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亚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 提问:亚洲有哪些著名的地理特征?引发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
2. 讲解亚洲的范围: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东与北美洲相望。
3. 讲解亚洲的气候: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4. 讲解亚洲的自然资源:亚洲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水资源丰富,有长江、黄河、恒河等。
5. 讲解亚洲的人口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不均匀,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较为稠密。
6. 讲解亚洲的经济特点:亚洲经济实力雄厚,有中国、日本、印度等世界强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国家仍处于贫困状态。
四、案例分析1. 分析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初中地理_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教学设计(复习)一、教材分析第六章亚洲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哪些地图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进入复习阶段,学生的两极分化更严重,有些学生可以说是掌握的很差,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
尽量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三、教学目标•1.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归纳亚洲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阅读亚洲的资料,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通过阅读地图,归纳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4.认识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亚洲,你知道些什么?(二)新课呈现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 (一)世界第一大洲1--读课本2-6页、10-11页图文内容,完成《说明指导》20-21页框题一、世界第一大洲的内容和框题二2.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内容。
核对答案。
2.明确亚洲的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欧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亚洲的地理位置对气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
3.读图,明确亚洲的面积。
读亚洲四至图,明确: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读图,明确亚洲的分区。
4.明确亚洲的人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地理评课说课稿
地理评课说课稿地理评课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评课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评课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东南亚”是我们开始学习的一个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近国家”的基础。
一、说教材《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和城市分布、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本节教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地形”、“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
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地区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几点: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重点:是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_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亚洲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归纳亚洲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发现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特点;2.运用猜想实践和逆向思维的方法,发现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教学难点】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猜想实践法、逆向思维法等相互结合。
【学法指导】1.在上学期已经进行的读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本节的知识点基本上都需要落实到地图上,大量的读图、用图训练必不可少。
2.而初一的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比较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好奇心重,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特别快,抓住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以上知识点的获得我们借助的学习方法有:(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的方法;猜想实践的方法;逆向思维的方法;其中,读图分析的方法,可以说是我们地理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些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能更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我们进入今天最后一个环节“举一反三,用一用”我们以北美洲为例,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其地形、河流特点。
多媒体展示:展示北美洲密西西比河图,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干流及其主要的支流,并观察流向。
通过密西西比河干流和支流的流向,猜想北美洲地势特点。
运用北美洲40°N的地形剖面图,试分析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的地势变化特点?说出北美洲西部、中部、东部主要的地形类型?总结归纳:北美洲的地势特点?【小结】这是我们通过读图,分析图得出的北美洲的地势特点,与我们之前由密西西比河的河流流向猜想出来的地势特点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找出密西西比河干流及其主要的支流,并观察流向。
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
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费县一中高二地理组张富美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地理教学水平,加强地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2016年4月21日,全县高二地理教师在教研员张文勇主任的带领下,在费县一中举行讲评课和研讨活动。
尹司雯老师和姚琳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稍作总结。
一、从教学目标制订分析两位老师的课都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考点为依据,真题做领航,立足于学情,落脚于区域地理复习,符合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难度适中。
同时,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从目标达成分析两位老师的课上,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两堂课虽然课容量及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能根据各自学情,精准定位,抓住重点,夯实基础。
尹老师将亚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为一体,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二者之间联系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姚老师主讲亚洲的自然地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位老师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的思想贯穿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
三、从教材处理上分析尹老师主要以学生手中资料为宗,结合时政热点讲解本节知识,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姚老师精心准备了导学案,对教材内容做了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位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来看:两位老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实际。
课前都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分组展示。
尹老师针对C班学生,解读考纲之后,先做了学法指导,以答题结构指导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学习。
而姚老师针对水平更高的B班学生,先试做真题,感悟高考,再精讲重点内容,进行对点练习,做自然地理学习的规律总结。
亚洲的地势特点评课
亚洲的地势特点评课摘要:一、亚洲的地势特点概述二、亚洲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三、亚洲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四、亚洲的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五、总结正文:一、亚洲的地势特点概述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多的人口。
从地势上来看,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同时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也广泛分布。
总体上,亚洲的地势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亚洲的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亚洲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亚洲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这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亚洲内陆地区遇到高山、高原等地貌阻碍,难以深入内陆。
因此,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往往呈现出大陆性特征,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其次,亚洲的地势也影响了亚洲的降水分布,由于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内陆,使得亚洲内陆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少,而沿海地区则因为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三、亚洲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由于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这使得亚洲的河流大多从中部高原、山地发源,流向周边的海洋。
如我国的长江、黄河,都是从西部的高原、山地发源,然后向东流去。
这种流向使得亚洲的河流在流程中,需要克服地势的高差,因此,河流的流速往往较快,同时,由于河流在流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也较强。
四、亚洲的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亚洲的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由于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这使得亚洲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而沿海地区则因为地势平坦,且有河流的便利,因此,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此外,亚洲的地势也影响了亚洲的资源分布,由于亚洲的地势复杂多样,因此,亚洲的资源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为亚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总结总的来说,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的地势特点评课
亚洲的地势特点评课
摘要:
一、亚洲地势特点概述
1.地势高低差异显著
2.地形复杂多样
3.河流系统丰富
二、亚洲地势特点的具体表现
1.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集中
2.青藏高原等高原地带显著
3.东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广阔
4.众多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三、亚洲地势特点的影响
1.气候多样性
2.资源分布不均
3.地理隔离与交流
正文:
亚洲是一个地势特点非常显著的大陆,其高低差异显著,地形复杂多样,且拥有丰富的河流系统。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集中,青藏高原等高原地带显著,东部和南部沿海有广阔的平原,同时还有众多的大河,如长江、黄河等。
亚洲的高大山脉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等地区,这些地区的
山峰高度普遍较高,对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高原地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亚洲的气候和生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平原和印度河平原等,这些平原地带为农业和人类居住提供了便利。
亚洲的河流系统丰富多样,如我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印度河等,这些河流对农业、水资源利用和交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亚洲的河流系统也是其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的调节和水资源的分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亚洲的这种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气候、资源分布和地理隔离与交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其气候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亚洲的资源分布也受到地势的影响,如青藏高原的高原地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则适宜农业生产。
【最新文档】亚洲评课-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亚洲评课篇一:亚洲的评课《亚洲的自然环境》评课记录八年级赵丽刘志杰: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李冬梅: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魏春芳: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盖群: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徐小英: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篇二: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费县一中高二地理组张富美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地理教学水平,加强地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201X年4月21日,全县高二地理教师在教研员张文勇主任的带领下,在费县一中举行讲评课和研讨活动。
世界地理分区 亚洲[优课优讲]
1、气候分布及成因分析 2、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位分析
两极地区
1、气候特征及成因 2、极地科考
课堂类别
9
亚洲
考纲要求: 1、亚洲的位置、范围。 2、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课堂类别
10
一、亚洲自然地理环境 (一)位置
1、半球位置
课堂类别
11
经纬度位置:亚洲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多 80°N
课堂类别
6
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地区
1、国家和石油分布 2、尼罗河及河谷农业,地中海农业 3、埃及的旅游区位分析 4、东非大裂谷成因
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部非洲
1、国家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2、气候分布及成因
以南非为中心的非洲南部地区
1、国家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2、东西气候的差异
课堂类别
7
欧洲西部地区
1、海洋性气候成因及东西差异 2、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旅游业) 3、德国鲁尔工业区
40
课堂类别
22
亚洲大陆30°N 地形剖面图
课堂类别
23
(三)气候概况
1、复杂多样 ——南北跨纬度广,东西海陆差异大;地形复杂,起伏大 2、季风气候 ——背靠最大大陆,面向最大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显著 3、大陆性气 ——地域辽阔,广大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 候分布广
课堂类别
26
课堂类别
东亚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 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包含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课堂类别
18
南亚:亚洲南部临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 中亚:深居内陆、以白种人为主、信仰伊斯兰教 如: 哈萨克斯坦 西亚: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伊朗高原、安拉托尼亚 高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低处:死海(—400米) 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富 汗、伊拉克 北亚:衣:毛皮 食:驯鹿 住:木屋 行:雪橇
亚洲的评课
《亚洲的自然环境》评课记录
八年级赵丽
刘志杰: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李冬梅: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魏春芳: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盖群: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徐小英: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世界上的地区评课稿
世界上的地区评课稿标题:世界各地的课堂风景一、北极圈内的极地学校北极圈内的极地学校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地区之一。
这些学校位于极地地区,给孩子们提供了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孩子们在这里不仅需要学习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应对极端天气的技能。
他们学会如何穿越冰川、建立雪屋以及与野生动物相处。
在这些学校里,孩子们的课堂是广袤的冰雪世界,他们的老师是大自然的智慧。
这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勇气和适应能力,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然资源。
二、非洲的乡村学校非洲的乡村学校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不同寻常的课堂风景。
这些学校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接受教育。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并没有阻止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热情。
他们用木板和石头做成的书桌,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字迹,无不流露出他们对教育的渴望。
这些学校的老师们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尽管他们的工资微薄,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心无人能比。
三、欧洲的国际学校欧洲的国际学校是世界教育领域的瑰宝。
这些学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希望在这里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国际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国际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四、亚洲的传统学堂亚洲的传统学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这些学堂承载了几百年来的教育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经典著作、礼仪规范和传统艺术。
课堂上,老师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学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人才。
这些学堂见证了亚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五、南美洲的农村学校南美洲的农村学校是希望的摇篮。
这些学校位于山区和丛林中,孩子们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
初中地理_亚洲的地形、河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亚洲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两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讲授新课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活动一:找一找亚洲的以下地形区,1、青藏高原、2、帕米尔高原、 3、德干高原、 4、伊朗高原 5、西西伯利亚平原、 6、华北平原、 7、喜马拉雅山脉、 8、珠穆朗玛峰、 9、里海、 10、贝加尔湖、11、死海、12、阿拉伯半岛、 13、马来群岛教师:观察地形类型有哪些?学生:高原、山地活动二:演一演判读“亚洲地形图”和剖面图,组员分别扮演北纬30 °和北纬80度穿过的地形区,按照相对位置站成一排。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亚洲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亚洲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地理课,主题为“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人文环境”。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亚洲大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他们的地理知识和国际视野。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亚洲的主要国家和人口分布情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亚洲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文化包容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亚洲的地理位置:介绍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
2.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介绍。
3. 亚洲的人文环境:涉及亚洲的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和城市、文化特点等。
4. 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探讨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直观教学: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起学生对亚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知:系统介绍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亚洲的了解和看法。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亚洲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地理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亚洲》的评课稿
费县一中高二地理组张富美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地理教学水平,加强地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2016年4月21日,全县高二地理教师在教研员张文勇主任的带领下,在费县一中举行讲评课和研讨活动。
尹司雯老师和姚琳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稍作总结。
一、从教学目标制订分析
两位老师的课都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考点为依据,真题做领航,立足于学情,落脚于区域地理复习,符合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难度适中。
同时,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从目标达成分析
两位老师的课上,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两堂课虽然课容量及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能根据各自学情,精准定位,抓住重点,夯实基础。
尹老师将亚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为一体,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二者之间联系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姚老师主讲亚洲的自然地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位老师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的思想贯穿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
三、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尹老师主要以学生手中资料为宗,结合时政热点讲解本节知识,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姚老师精心准备了导学案,对教材内容做了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位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来看:两位老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实际。
课前都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分组展示。
尹老师针对C班学生,解读考纲之后,先做了学法指导,以答题结构指导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学习。
而姚老师针对水平更高的B班学生,先试做真题,感悟高考,再精讲重点内容,进行对点练习,做自然地理学习的规律总结。
二者的教学思路虽不同,但都脉络清晰,收放自如。
此外,尹老师的课堂引入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地理。
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两位老师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对点练习中都有体现。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两位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得较为合理。
尹老师的课容量稍大,因此密度稍大,但效率很高。
姚老师的课容量适中,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足,并在课堂最后进行了预习指导。
五、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有效结合:两位老师都采取了鼓励性教学,课堂上生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特别是姚老师的课堂,相信学生,注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两位老师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
同时,在板书应用上也恰到好处,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弥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足。
六、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两位老师的板书各有千秋,尹老师的板书逻辑清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姚老师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2、教态:两位老师专业素养极高,因此对课堂把握游刃有余,自信大方,举止从容。
3、语言:二位老师都熟练运用普通话,语言生动形象,表达准确清晰。
尹老师语言幽默活泼,妙语连珠,姚老师语言快慢适度,字字珠玑。
七、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尹老师由于课容量大,语速过快,另外,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指导讲解,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稍少。
姚老师声音温婉,但不够响亮,而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没有及时检查,规律总结部分最好再稍作实例分析。
以上是我个人根据4月21号的讲评课活动做的总结,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受益最多的当属我们年轻教师。
尹思雯老师与姚琳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专业知识与教学环节几乎无懈可击。
两位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严谨认真,精心备课,整节课节奏紧凑,收放到位,对于知识点把握精准,信手拈来,令我佩服又羡慕。
而且,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贯彻“5W”学科总结连,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次的研讨活动,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加勤奋努力,每节课都必须精心备课,向精品课看齐,尽快成长为地理教学的中坚力量。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此类研讨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科总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