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3-4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合集下载

第三节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导纲)

第三节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导纲)

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导纲)考点说明:(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知识结构:重点提示: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

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

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

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关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国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转变为农工商并重思想。

重农即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①商鞅变法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②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保护小农经济发展、解除国家财政困难、支持对匈奴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总之,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3)刺史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建立之初起到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发展到后来,刺 史却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 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 削,反迟,祸大。”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 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 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
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思考:“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 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 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
3.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 度的变化是 ( )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4.《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 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 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 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皇帝
最最高高统统治治者者



丞太 相尉
御 史 大
公 九
中央政府
专 制
诸卿

卿 制
中 央
郡(守)

县(令)
郡 地方政府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1.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1.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复习1预习设问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2、西汉刺史制度建立的时间、职权和东汉刺史职权的变化;3、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两大措施及其结果;4、汉朝察举制的性质、作用和东汉前、后期察举制主要依据的变化;5、两汉编户齐民的概念、身份和负担。

自主预习特点:,有所。

①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州作为——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

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汉初制与制并存。

王国:名义受,实与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享用,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

“”: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

目的:为适应的需要。

含义:即选举。

是由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主要选官途径。

主要方式:西汉:举,东汉:。

衰落: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由此形成发展。

征召: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①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

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达五千。

六百多万。

②义务及负担: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和、。

田租较轻,但、及附加税、杂役很重重点知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摘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削近迟,祸大。

”摘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汉书主父偃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人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人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的统治: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措施,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推恩令,察举制,编户齐民。

二. 重点、难点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汉武帝大一统的各方面措施;光武中兴;对两汉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解。

难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对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阅读课)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两汉的统治,要求了解西汉兴衰的历史过程,东汉建立、统治政策调整和东汉中后期统治的黑暗,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对历史的影响等。

(一)楚汉之争秦朝末年,反抗暴秦的队伍中两个势力最大的军事集团领袖——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为争夺统治权,从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范畴,而是新的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战争。

经过4年的斗争,最终以刘邦取得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中国统一于一个新的封建政权——汉。

(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1.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数量大大减少。

西汉初年,面临经济凋敝,政治困窘的局面。

(客观原因)为改变困窘的局面,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初期的皇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主观原因)2.“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在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局势的同时,汉高祖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

(1)罢兵归农,大量士兵转向农业生产,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2)复故爵田宅,既扶植和保护了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3)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1. 前言两汉时期,即西汉和东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制度创新。

本文将就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展开讨论。

2. 政治制度2.1 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朝,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皇权日益强化。

皇帝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控制军队、财政、司法等关键领域。

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实施中央的政策。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文官制度两汉时期重视文官制度,因为文官被视为政府的核心和精英。

人才选拔依赖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官员职位。

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3 封建制度在两汉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皇帝赐予功臣土地,并授予特殊权力和特权。

封建制度的存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3. 经济制度3.1 国有经济在两汉时期,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官僚体系和土地赋税,控制大部分的土地和生产资料。

这种集中的国有经济模式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并确保了社会的秩序。

3.2 农业经济农业是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民占据了社会的绝大部分,农业税收贡献了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政府通过土地制度和税收政策来调控农业生产,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3.3 手工业经济在两汉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制陶、制瓷、制铁等手工业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并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劳动力的分工和职业的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4. 结语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文官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有经济、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则为后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以上为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考点5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学生用)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考点5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学生用)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本节学习重点: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2、西汉刺史制度建立的时间、职权和东汉刺史职权的变化;3、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两大措施及其结果;4、汉朝察举制的性质、作用和东汉前、后期察举制主要依据的变化;5、两汉编户齐民的概念、身份和负担。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

(1)“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①②③④(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①②.③.④.(3)秦汉政治经济制度比较:2.关于重农抑商政策3、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探索4、关于秦亡汉盛问题5、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1.(1992年全国卷)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王的权力不包括【】A.征收租税B.任免官吏C.释放官奴D.铸造钱币2.(1993年全国卷)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3.(2002年广东卷)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材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4.(2000年山西文综卷)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B.主要形式是乡举里选C.选官不重门第与出身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5.(2002年广东)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2004年新课程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一、选择题1.刺史制度()A.是汉承秦制,起源于秦朝的御史大夫制度B.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百官,具有较高的级别C.在西汉时加强了皇权,到东汉时削弱了皇权D.刺史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2.东汉末年刺史的职能是()A.监察特定区域内的封建官员B.监察中央百官的官员C.执掌州的军政大权D.地方行政区域州的监察官3.西汉前期统治者在施政措施上的最大失误是()A.实行编户制度,对人民进行严格控制 B.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C.对匈奴采取了耻辱的和亲政策 D.实行无为而治,不利于经济的恢复4.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的根本目的是()A.禁止王国官吏进入中央任职 B.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C.防止诸侯王与官吏串通 D.孤立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5.造成“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的举措是()A.刘邦分封异姓王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汉武帝颁布“附益法”6.西汉选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察举②皇帝征召③乡举里选④门第族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东汉后期,以察举方式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A.声望 B.才能 C.门第族望 D.裙带关系8.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是()A.一种行政管理制度B.一种赋税制度C.一种地方行政机构D.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9.下列有关西汉编户制度叙述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编入政府户籍,无独立的身份,人身依附关系十分严密B.编入政府户籍的人要承担沉重的田租C.编户制度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在文景之治的盛世,老百姓也要承担沉重负担,说明西汉的强盛是虚伪的繁荣10.编户制度下的农民负担国家税役的依据是()A.土地 B.人口 C.资产 D.地区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2、演变——东汉 (1)内容: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乡举里 选),逐渐被官僚家族把持。 (2)影响: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门阀士族。
四、编户齐民 1、编户制度 (1)内容: 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 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2)性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 税制度。 (3)目的:控制和剥削平民。 2、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田租、人口 税、更赋、徭役、杂役。 3、影响:农民负担沉重,影响正常农业 生产和生活。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主要含义: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 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 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 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同时又兼 有封国制;
④秦朝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 籍;汉朝推行严格的编户制度。 ⑤汉朝建立和发展了选官制度,包括察 举和皇帝征召。
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 变化是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5.《贾谊· 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 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1.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
A.①②
C.②③④
B.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 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相权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
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
3、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的基础是 A.中央政府实力强大 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实行休养生息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精品)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精品)

7、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8、影响:汉初的赋税制度,对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汉王 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 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 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刺史制度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 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子消弱矣。”
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
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 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统 的人才功标臣准。:也汉正武因帝继为承有了这汉样高一祖批“布文衣才卿武相将”,的才经使验,汉汉 武武官帝的帝要主时的要期是途成德径为才我兼备国的封人建才社,会不中论一出身个。辉孝煌廉时成代为。当时做
123)))该我该壁们壁画今画反天反映在映了选的怎拔是样人怎的才样一和的种任一历用种史人制现才度象上??应这其该一成如制因何度是吸始什取于么历何?史时? 你的现如经象何验:评教汉价 训代这 ?被一举制荐度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
僚集团。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 和 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 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 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 还规定田租十 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 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主观目的——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 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
1。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疑难解析
基础练习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6.“汉承秦制”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机构的建制
疑难解析
基础练习 历史史料
知识结构
②地方行政区划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7.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 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基础练习 历史史料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 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子消弱矣。”
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 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 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基础练习 历史史料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5.《贾谊· 治安策》建议: “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 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 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
历史史料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基础练习 历史史料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基础练习 历史史料
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后者主 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 子弟。 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 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王 国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 法与中央对抗。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高中历史书目录必修一: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1、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的影响3、第二次鸦片战争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5、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7、新思想的萌发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清朝政局的变动2、洋务运动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4、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5、甲午中日战争6、瓜分中国的狂潮7、戊戌变法8、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4、中华民国的成立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独裁统治2、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2、五四爱国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高中历史书目录必修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九一八事变4、红军的长征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2、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1、清朝晚期文化(一)2、清朝晚期文化(二)3、民国时期文化(一)4、民国时期文化(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七章:“----”的十年1、全国大动乱2、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居面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一: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3、文艺复兴4、宗教改革第二章:资本主义革命时代的东西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4、欧洲的启蒙运动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6、美国的建立7、拉丁美洲独立运动8、16~18世纪的亚洲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亚洲革命风暴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1、自然科学2、文学和艺术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二: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4、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4、美苏争霸5、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6、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3、世界经济的发展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1、科学技术2、学术思潮和教育3、文学艺术高中历史书目录选修三: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4、夏、商、西周的文化5、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1、秦朝的统治2、两汉的统治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5、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6、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7、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类和民族融合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1、短暂的隋朝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3、唐朝后期的政局4、隋唐制度的革新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隋唐时期的交往友好8、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1、五代十国2、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4、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5、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6、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7、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7、明清时期的文化高中历史书目录整理。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的郡县制和封国制
(1)原因:
历史:
楚汉战争中,刘邦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分 封七个异姓王,以获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主观目的: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欲 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
(2)内容
2、解决措施
(1)汉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 (2)汉武帝 推恩令(削减王国面积) 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2)经济: 赋税制度 田租(按亩纳税,交纳实物) 算赋(丁税) 口赋(儿童税) 更赋(代役税)
徭役 兵役
(2008年广东卷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收入 赋 粮食 田租(上缴实物)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兵役和徭役 数量 8500 283 406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 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 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备注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同上
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设立:西汉武帝 (1)原因:汉武帝后期, 疆域大扩展,需要 加强朝廷对全国范围的控制。 (2)内容:全国划分13个州,作为监察区, 每州设刺史1人,以监察地方。
2、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 州: 监察区 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官 所治有定处) 高于郡守) 地方军政长官)
刺史: 监察官 治所(无适所治 官阶(低于郡守 职权(监察官
四、编户制度——赋税制度
1、含义:
西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 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 户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据。 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思考:“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 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 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
标准 人才在地方声望
门第望族
演变原因 东汉是豪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
后果
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
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
2)现该象壁:画汉反代映被的举是荐怎的样人的成一为种举制荐度人?的这门一生制、度故始吏于,何他时? 你们如以何君评臣价、这父一子制之度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 由3)了下我一而们个上今个推天官选在僚人选集才拔团为人。官才的和制任度用—人—才察上举应制该。如始何于吸西取汉历。史 的它成经加因验强:教了由训中于?央察集举权标,准扩笼大统了,统缺治乏基严础密;的但考到核东,汉被中举后 期荐,要者导破多致格为了提私累拔人世和的公重门卿用生的德、世才故家兼吏地备,主的他形创们成新一并人旦发才为展;官起,来就。成 为反举对荐任人人的唯属亲吏,,提彼倡此任结人合唯,贤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
C、结果:
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 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从此,王、侯不 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 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选官制度—察举制
(一)目的 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
(二)察举制的演变 1.西汉
A.削夺王国的封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 难点: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辨证掌握。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

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一)刺史制度l. 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东汉时,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后来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1.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

西汉承袭这种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

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

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

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 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

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

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三)察举制1. 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岁单人才,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

他还连续大规模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沿途供给食宿。

到京后,武帝亲自召见,被看中的,授予官职。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2. 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那时,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

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这些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这些官僚集团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乘机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四)编户齐民1. 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汉朝国家统一,人口众多。

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人口也达到五千六百多万。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这就是编户齐民制度。

2. 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

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3. 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

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

③从政治强制手段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制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导致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举步维艰。

2.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铁农具式样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耧车。

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两汉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时达八百多万顷。

(3)稻麦种植的推广。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带来益处。

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著名的有《汜胜之书》及《四民月令》。

农学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汜胜之书》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农学家汜胜之撰写。

汜胜之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书中还提到纺织、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副业生产。

(三)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 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2. 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1)纺织业。

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两汉时,丝织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

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的丝织品。

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

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

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2)冶铸业。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发展起来。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规模都很大。

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

那时,低温炼钢技术也已发明并得到推广。

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

(3)制漆业。

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工艺水平很高。

那时好的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

制一座屏风就需要“万人之功”。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业。

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

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包括池盐、海盐、井盐等。

(5)造船业。

两汉时水陆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造船业发展的表现:一是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二是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 商业繁荣的原因: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2. 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汉朝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市”,虽遇战乱也不终止。

(4)稳定货币。

在货币的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 城市的发展繁荣。

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

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

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在当地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