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二)2024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二)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与控制的学科,对于保护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或病原体传播。
例如,流感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2. 飞沫传播: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病原体。
例如,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个体或物体传播。
例如,腹泻通过接触污染的手传播。
4.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中的病原体传播。
例如,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
5. 垂直传播: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病原体从孕妇传给胎儿或婴幼儿。
例如,艾滋病通过垂直传播。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
例如,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传播。
2. 卫生措施: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病患等。
3.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患有传染病的个体进行隔离,阻断传播链。
例如,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5.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并推广预防措施。
三、传染病的防控策略1. 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发出预警。
2. 检测与诊断:发展快速、准确的传染病检测与诊断技术,提高传染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水平。
3. 疫情调查: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与分析,确定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4. 药物研发:加强传染病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能力。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的挑战。
四、常见传染病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
2.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3.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传染病,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考试复习重点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照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有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除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体液免疫(B细胞):(1)IgM最先出现,近期感染标志;(2)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3)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变化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散发性发病→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
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④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详细)

传染病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目的要求:⑴掌握①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感染过程的5 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②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病(感染)后免疫性。
③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发热及热型,各种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肝脾大。
④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⑤基本综合治疗最为重要,传染病特异性的病原治疗。
⑵熟悉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及土壤传播),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环境、社会因素)。
②传染病的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涂片和分离(培养);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试验技术方法:(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测定、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气相色谱);基因检测。
③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传染病的分类及严格报告制度,病人与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措施。
④传染病的一般对症治疗,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增强免疫力和调整免疫功能。
⑶了解:①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②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两大类。
③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病原体的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⑤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⑴掌握①病原学: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体系统;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亚型;丙型肝炎的基因组结构;丁型肝炎病毒的delta系统。
②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各临床类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③诊断: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由传染源传播给易感人群并导致感染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进行分类。
1. 传播途径分类(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食物和水传播:通过食物和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霍乱、肠道疾病等。
(3)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4)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
2. 病原体分类(1)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等。
(2)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3)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肺炎等。
(4)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等。
2.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人们可以按照国家或地区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接种。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整洁,定期清理灰尘、消毒空气等,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4. 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期间,人们应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5. 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继续传播。
三、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特点和防控措施1. 流感(1)病原体:流感病毒(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3)防控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等。
2. 肺结核(1)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3)防控措施:结核病患者及时就诊和治疗、保持室内通风等。
3. 艾滋病(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等(3)防控措施:安全用针、正确使用避孕套等。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一、总论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2024

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与控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并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本文将进一步总结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重点包括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病原体特点与分类、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宿主与免疫以及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环境卫生的改善、病毒灭活和疫苗接种等。
2.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可以分为个体层面的控制和群体层面的控制,各种控制策略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效果。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疫情、判断疾病传播途径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
二、病原体特点与分类1. 病原体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生物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几大类别。
2. 病原体的特点:各类病原体在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特点,了解其特点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病原体的毒力:病原体的毒力不同,从而导致不同传染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4. 病原体的变异:病原体的变异是传染病流行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了解其变异规律对于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1. 传染源的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人、动物、环境等多种类型。
2. 传染源的特点:不同传染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其特点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直接接触、食物水源传播等,了解其传播途径对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宿主与免疫1. 宿主的分类:宿主可以分为人类宿主和动物宿主,宿主的特点和生理状况会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2.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是宿主对抗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免疫有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之分。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2024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染病学的关键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
正文: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及其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的传染病类别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5. 传染病控制与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二、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1. 病毒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2. 细菌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3. 真菌和寄生虫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4. 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途径5. 传染病病原体的诊断和鉴定方法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个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2. 社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3.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4.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与预防5. 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四、流行病学与传染病疫情监测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体系3. 传染病的警报级别和应急响应机制4. 传染病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5. 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五、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1. 新兴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2. 新兴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感染机制3. 新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传播4. 新兴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与挑战5. 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与传染病预警的重要性总结:本文介绍了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常见病原体、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与疫情监测以及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
对于掌握和应对传染病的重要知识非常有帮助。
通过加强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学_总结_重点_笔记_复习资料

总论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4、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6、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7、感染过程的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③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④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8、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9、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在感染过程中IgM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间。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则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10、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1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完整版)传染病学总结笔记

传染病学目录1,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性感染之间的区别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表现4,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5,重型肝炎的治疗措施6,肾综合征出血热7,肾综合征的治疗。
8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9流行性乙型脑炎与化脓性脑膜炎以及结核性脑膜炎定义10,流脑呼吸衰竭的治疗乙脑的一般治疗11 再燃:12普通型伤寒的血象特点13霍乱的临床表现14,细菌性痢疾急性休克型临床表现(周围循环衰竭性)15,细菌性痢疾脑型的临床表现()呼吸衰竭性16,中毒性菌痢休克型的治疗17,脑型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8,流行性脑脊髓炎19,爆发性流脑休克型的治疗20.试述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21 狂犬病伤口处理,22,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23 伤寒细菌学检查24 伤寒治疗:25霍乱的治疗26急性菌痢的治疗:27再燃28弛张热:29隐性感染(30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31猩红热32伤寒33散发性发病34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35潜伏期病原携带者36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 37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8回归热39健康病原携带者40间歇热41稽留热42流行43大流行44复发45感染(46传染源:47传播途径48暴发流行49不规则热50、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51肝炎的临床表现?52试述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正文1,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性感染之间的区别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传染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但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如强虫病、甲型病毒性肝炎、登革热和流行性感冒等,慢性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有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带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重点复习集
第一章 总 论 一 、 ★ 传染病的基本 概念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过程的 5 种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二)隐 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 染,病 原体侵 入人体 后,仅 诱导机 体产生 特异性 免疫应 答而不 引起 或引 起轻 微的 组织 损伤 ,因 而在 临床 上不 显出 任何 症状 、体 征甚 至生 化改 变, 只能 通过 免疫 学检查发现。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 的最常 见的表 现。 (三)显 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 病原体 侵入人 体后 ,不但 诱发机 体发生 免疫 应答 ,而且 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 组织损 伤引起 病理 改变和 临床表 现。 (四)病 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 体后 ,可以 停留在 入侵部 位或侵 入较远 的脏器 继续生 长、 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 (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 (五 )潜伏 性感染 :免疫功能足 以将 病原 体局 限化 而不 引起 显性感 染, 在机 体免 疫力 低下 时, 引起显性感染。 三 、 ★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 3 个基本条件
①活 动 性 肝 硬 化 :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 ②静 止 性 肝 硬 化 :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 型: ①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A 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可有门脉高 压症,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 道出血 。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 Child-Pugh B、C 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 象,如血清白蛋白<35g/ L,A/ G<1.0,胆红素>35mol/ L,PTA<60%。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 消化道出血。 四 、 ★ 实验室检查 ( 一 ) 肝功能检查 血 清 酶 测 定 :A 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

总论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微生物、寄生虫与人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名解/问答)1.病原体被清除(正>邪):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正>邪):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3.显性感染(正<邪):又称临床感染。
v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一、病毒感染1,感冒病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3天最强)机制:透明膜;表现: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轻;检查:病毒分离;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预防:疫苗。
2,禽流感禽类病源:(不是人)(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ARDS(进行性呼衰)检查:病毒分离,白肺:奥司他韦(发隔报治疗)3,肺炎病源:SARS冠状病毒,人)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免疫器官损伤;表现:发热:首发主要症状,呼吸衰竭,无上呼吸道卡他(感冒)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检查:淋巴细胞减少,特异性抗体、病毒分离、PCR;治疗对症,紫外线敏感,检疫期14天。
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
4,艾滋病病源:HIV人;途径:性传播、血液或液制品传播、母传播;机制:侵蚀CD4+T淋巴细胞;急性感染期(感3~14天)无症状染期(6~8年)卡氏肺孢子菌感最常见的感、最主要死因。
AIDS 发生卡波肉瘤主要是由于疱疹病毒8型染③弓形体脑、隐球菌脑病;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IV),诊:RNA;治疗:核苷类似物(夫定) 5,出血热病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全途径(只未明言性传播)机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一造成小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特征(三大主证):发热、出血、肾损害。
1.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2.休克期:低血容量休克(热退病重):3.少尿期:24小时尿量<400ml为少尿:4.多尿期:电解质素乱高峰再休克;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早期诊断-IgM,确诊-RNA“;治疗: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1.发热期抗病毒预防DIC 2.休克期一扩容、纠酸、活血管3.少尿期一利尿、稳定内环境4.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灭鼠。
6,狂犬病病源:狂犬病毒(科拉沙病毒)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人不是传染源;途径:接触传播(咬伤);机制:侵犯脑脊液实质,潜伏期可10年以上;1.前驱期:精神敏感一咽喉紧缩2.感兴奋期:极度兴奋恐惧、恐水、恐风引起痉挛3.麻痹期: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检查:分离、PCR;治疗:无有效办法,对症治疗,及时注射疫苗。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一)2024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本文将总结传染病学中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染病学知识。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传染病的基本定义及其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方法和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分类3.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和传播途径4. 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的关系5.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的定义和目的2. 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3.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4. 流行病学调查的调查设计和选择样本的原则5. 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与结果解读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其应用3.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评价和监测4.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社会行为和环境因素5.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疫苗和药物研发与应用四、传染病的全球流行趋势1. 全球传染病的特点和趋势2. 全球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3. 全球传染病的危害和挑战4. 全球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体系5. 全球传染病控制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五、传染病学的新发展和未来趋势1. 传染病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2. 传染病学的跨学科合作与研究3. 传染病学在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应用4. 传染病防控技术的发展和创新5. 未来传染病学研究的重点和挑战总结:传染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全球流行趋势以及新发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
熟悉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有助于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学 复习笔记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5. 潜伏性感染(late nt in 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2 )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 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 毒力(virulenee ):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 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 变异性(variability) :(1) 境、药物、遗传等因素(人工培育多次传代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2) 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逸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 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2. 促进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1、口、山(免疫复合物型)、W (细胞介导型)四型超敏反应,后二者最常见。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五.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七.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八.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 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又称为人兽共患病(zoonosis)2.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
传染病的特征十.基本特征:1. 有病原体(Pathogen)2.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 )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ee ):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 )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 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 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十^一 .临床特点: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再燃(recrudesce nee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sequela):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 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 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 (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
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 一般实验室检查2. 病原学检查3. 特异性抗体检测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传染病的治疗(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1.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传染病的危重症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菌素的适量应用)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麻疹合并脑炎感染性休克(扩容、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毒性菌痢细菌性痢疾概述: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
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一、病原学:1. 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
2 .志贺氏菌属的分型:按0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4群47 型。
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 .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
4 .致病因素:(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2)内毒素及外毒素;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
5. 抵抗力: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宋内氏< 福氏< 鲍氏< 志贺氏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2.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3.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季节一夏秋季;年龄一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发病机制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⑴痢疾杆菌因素①数量若105, 75液病;若180, 22%发病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2、痢疾杆菌致病机制:痢疾杆菌—胃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结肠—不引起发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和分泌型IgA的作用)结肠粘膜固有层粘膜炎症及局部微循环痉挛3、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①内毒素血症----发热、休克②粘膜炎症及局部循环障碍而形成溃疡腹痛、脓血便血管壁损伤内毒素血症|特异性体质儿茶酚胺等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心肌损害*组织缺血、缺氧血压下降脑水肿4、病理改变(Pathologic changes )①急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②慢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③中毒型肠道:病变轻全身:多器官血管痉挛实质细胞水肿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1周)1、普通型(典型菌痢):①起病急,高烧可伴寒战;②全身中毒症状:头痛、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