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 21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091e7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2.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山水秀丽可人亲”、“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可能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文中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长相思》这首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背诵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85625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0.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绝句》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音乐等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5.欣赏拓展:欣赏与三首古诗相关的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56253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3.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山居秋瞑》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中景物描写细致,静中有动,寄托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深林的心愿,是山水诗中的名篇。
古诗配有插图,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居秋瞑图。
《山居秋瞑》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选编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山居秋瞑》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第一首诗,在教学时我会注重方法的渗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暝、浣”等2个生字,会写”孙”字。
2.进一步学习诵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能运用平板配合课堂教学。
但对于他们来说,读懂大意,读出情感还有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情景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法完成学习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新课导入,引出课题1.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728ae1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7.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古诗。
诗人王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宁静和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山水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通过讲解、朗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引导他们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和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和印象,激发他们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理解诗的大意。
3.研读: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6ee86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三首》中的某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古诗中难理解词语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难点:对于古诗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和背景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每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文本解析:逐句解析每首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古诗元素,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对古诗的运用和创造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a251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9.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杂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亲友的心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静然的感觉;而“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以抒怀和感伤之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望去,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的豪情。
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展
示人物志气和独立个性。
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笔墨,又融入了大气磅礴的豪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采用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
考和感慨。
诗中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直面内心的坚强态度。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身世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命运的不平与
叹息,同时也鼓励自己坚持追求理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融入哲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通
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和欣赏,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有助
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13d0430066f5335b812132.png)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29b4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4.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短诗,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结构分析和意境表达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背景介绍:本诗描绘了诗人一个人在安静的夜晚里,寂寞思乡的心情。
据史书记载,李白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而这首诗则是在他游历途中,寄望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结构分析:诗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四句共十六个字,每句字数分别为五、七、五、五。
通过准确的字数分配,诗人有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情感。
意境表达:诗中清晰描绘了夜晚的静谧氛围,通过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同时,诗人利用“过江千尺浪”和“人在天涯”这两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的远眺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背景介绍:宋代时期,杭州的鹳雀楼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坐落在风景优美的西湖旁,因其高而著名。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所作,表达了他的抱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诗歌内容:诗歌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四句,每句都含有丰富的意象和隐喻。
首先,通过将登楼比作登临高处,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壮观景象。
接着,诗人通过对周围风景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眼中的美丽景色当中。
最后,诗人通过以雄鸟为比喻,来反衬自己的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
意境表达:诗人通过具体描绘鹳雀楼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营造了一种宏伟壮观的氛围。
同时,通过以雄鸟为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壮志和追求。
三、《望军城》《望军城》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望军城的壮丽景色,呼唤着兵马们的勇猛之情。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背景介绍:杜甫在写这首诗之时,正值战乱岁月,战事频繁。
他在这首诗中以望军城的景色为基础,表达对边防军队的敬佩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3b557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b.png)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清朝的纳兰性德。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冬夜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三句,每句七字,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二、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3.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理解与体会(10分钟)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进行互动交流;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五、板书设计(3分钟)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2. 学生观察板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1. 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深入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42c78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8.png)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取了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学习。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中对于每首诗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同时,每首诗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以及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对于不懂的生僻词语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教师进行解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244a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a.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夜景象的古诗,作者张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这首诗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创作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相关资料,以及古诗文朗诵等辅助教学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激发他们对《枫桥夜泊》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或手工艺品,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4ad9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8.png)
21《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出古诗活动1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导入: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悠久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不仅有不朽的《诗经》《离骚》,还有清新的汉乐府诗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
到了唐宋时代,诗歌已经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他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课件出示)活动2 理解课题,了解写作背景1.板书诗题,引导质疑: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2.理解诗题。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读诗题想象画面。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顺势过渡: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傍晚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其中的意境。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及学习积累来进一步了解诗人,把握王维的诗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d686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c.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陆游、林升、龚自珍等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生平遭遇,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和赏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内容、诗人简介、意境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练习题: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示儿》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接着,教师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讲解,介绍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感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古诗接龙游戏,要求每组学生按照顺序朗读古诗,不能出现错误。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07437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4.png)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以及表达方式,能够朗读、鉴赏三首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与阅读能力。
2.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古诗词三首》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录音设备
•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词
3. 教学过程
3.1 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想象古人生活的情景,引出古人感怀之情,介绍古诗词的背景。
3.2 教学内容
1.第一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2.第二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3.第三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3.3 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查阅其他古诗词,展开创作,或让学生用所学的诗词写一篇作文。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韵律、意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交流。
5.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
6.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2be1b1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c.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组课文,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它们以深邃、静谧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诗人深厚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掌握诗句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听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如何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重点掌握《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名句;理解《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感受《长相思》中的“山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等词句。
2. 诗人情感的体会:通过诗句的分析。
四、说教学难点1. 意境的感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意境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其意境较为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
2.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视频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文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e4368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 2 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课文,包括《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文字表达,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古诗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与现代文学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基本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古诗a.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b.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c.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4.朗读、背诵古诗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5.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杜甫林升陆游七绝七绝七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7a29f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看注释、查字典,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在紧贴诗句的想象中,走进诗词描写的意境。
3、运用互动反馈技术,通过三个按点的选择,逐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体会诗人通过写景叙事抒发思乡之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四、说学情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古诗词的方法,能够通过看注释、查资料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知道诗词写了哪些景和事,知道表达思乡的情感。
但是不能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见到景见到事,不能入景就不能入境,更不能入心,就不能真正感悟到思乡之情。
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
五、说教法学法教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逐渐走进词的情境,词人的心境。
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梳理、归纳学生的生成,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促进深入学习,从而深入感悟诗人的感情,揣摩诗人抒情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枫桥夜泊》,我们感受到了张继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步骤二.检查预习1.同学们,昨天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自己是怎样预习的?(通过结合注释、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等方法,试着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一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f593e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b.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诗歌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借助注释,理解音义。
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的意象。
3.紧扣诗眼,通过吟诵声音,感悟诗人的“愁”。
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愁”。
通过“钟声”的意象,感悟愁苦的诗人心境终归平静。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
四、说学情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鸟”、“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情景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法完成学习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014e03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5.png)
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们看的诗)3.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等。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与那些诗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再读古诗,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朗读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分出来。
复习古诗朗读节奏。
(223)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给儿子写诗?(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身体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一份(遗嘱)。
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全诗,结合课本里的注释,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一)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学生解释诗意。
(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元知、但、九州同)2.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ac4a6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e.png)
四、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怎么用——结合诗人的经历体会情感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丰富情感
四、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怎么用——对比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叠加情感
四、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怎么用——对比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叠加情感
五、对比诵读,深化主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两个生字,会写“祭、乃”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和《题临安邸》。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一、教材解析 二、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前 两句突出了一个“悲”字,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看到山河破 碎,诗人内心沉痛但并非绝望,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明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 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
——艾青《我爱这土地》
一、单元统揽,理解要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落实课后要求 2.自主学习,调动已知经验(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
3.重点反馈,知识方法并重(夯实基础+关注方法)
教材解析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面对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面对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一句“西湖歌舞几时休”令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暖风” 一词一语双关,直指当时南宋朝廷的现状,全诗讽刺了南宋权贵 们忘记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土地,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 严厉谴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
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
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讲解诗句翻译: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寓情
山居秋暝明月、清泉——明净清幽春芳已逝于景理想境界竹喧、莲动——纯朴自在留在其中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讲解古诗
①“霜满天”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提示:“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指的是严寒,“霜满天”指空气极冷。
②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
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眠。
一个“愁”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诗的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
5.诗句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正在严寒的天气里啼叫,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带着愁绪睡去。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里。
6.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7.手法赏析
诗人运思如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成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
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
达到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8.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视静动辗转
枫桥夜泊江枫、渔火觉明灭未眠愁
城外、寒山寺听幽远孤寂情景交融
夜半、钟声、客船觉空灵难言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3.内容讲解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山水帐篷灯火风雪声
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表现出了什么?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什么内涵?
4.诗句翻译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5.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6.手法赏析
全词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7.板书设计
长相思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三、拓展延伸
1.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态:月,松,石动态:清泉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静态:无动态:竹喧、莲动
③月落物体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月落、江枫、渔火动态:乌啼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3.听歌曲《涛声依旧》,注意体会歌曲与《枫桥夜泊》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