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d.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处理和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为例,如糖水、盐水、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怎么来的吗?”“溶质是如何在溶剂中溶解的呢?”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溶解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类作业要注重实验安全,遵循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布置的作业要兼顾知识巩固、能力提升和拓展视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
3.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形成过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实验中观察和验证这些因素?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2.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尤其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应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从实验数据中计算出溶液的浓度,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溶液的配制和饱和溶液的判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化操作,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教学设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溶液的浓度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教学活动:教师给出若干问题,如“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在溶液浓度的教学中,设计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一:通过制作不同浓度的盐水,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出质量分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针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分步骤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成功率。
1.对于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溶质如何在溶剂中分散,而实验则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溶解过程。
-设想一: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过程,配合实验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强化学生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设想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溶解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本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混合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溶液的形成原理和溶液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和迁移,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原理。

2.溶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食盐、蔗糖、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等,这种混合物就称为溶液。

”2. 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将食盐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食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均一的混合物。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特点,如:“溶液是一种均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掌握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在水中加入一些盐后,你发现盐会迅速消失,表面的水变得咸咸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4.2 知识讲解(20分钟)4.2.1 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特点以及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然后介绍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的颗粒结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4.2.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分别介绍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4.2.3 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解释溶解度的含义,介绍常用的计量单位,例如克溶解质/升溶剂、摩尔溶解质/升溶剂等。

然后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质粒子大小等。

4.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将不同温度的水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糖中,观察并记录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再通过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4 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以下内容: 1. 溶液和其他三种混合物的区别; 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总结与讨论。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写一篇小论文报告。

2.进一步探讨溶解度的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医疗治疗的重要性。

六、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溶液的特点- 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溶解的条件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溶解度的含义- 计量单位- 影响因素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溶液,了解溶解过程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 能够分析和解释溶解现象,用正确的术语简述溶解现象。

3. 探索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的实验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溶解过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理清溶解现象的原理和简单的实验方法。

2.掌握化学平衡中相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的关系,以及相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预习新教材3.3节中的“溶液的形成”,重点阅读,将不理解的概念用笔记下来。

2.预习新教材3.4节中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理解并记忆概念和实验方法,预习1—7例。

3.找到并阅读新教材3.5节中的“固体溶液”、“气体溶液”和“液态溶液”。

【课堂教学】Step1 问答环节:利用课前预习的知识进行问答。

(1)什么是溶液?(2)如何理解溶解过程?(3)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Step2 实验操作与讨论(1)实验1- 分析盐酸和石灰石的溶解现象。

实验目的:观察盐酸对石灰石的溶解现象,并理解溶解过程。

实验装置:过滤器瓶、漏斗、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①准备好实验器材。

②将3g石灰石碎末加入到过滤器瓶中,加入足够的盐酸搅拌,观察石灰石溶解的现象。

③将溶液过滤,观察石灰石残渣。

实验记录:实验条件:石灰石溶解在盐酸中,温度为常温。

实验现象:盐酸和石灰石相混合后,石灰石不断向盐酸中溶解。

实验结论:石灰石溶解在盐酸中,产生气体,析出部分固体产物。

可能涉及气体的演化。

(2)实验2- 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变化。

实验装置:试管、试管夹、烧杯、移液管及水槽等。

实验步骤:①准备50ml浓硫酸铜溶液及烧杯。

②取一定量的溶液(比如5ml),加入试管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参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参考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蔗糖溶解在水中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结论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食盐加入水中步骤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难溶于酒精高锰酸钾酒精易溶于酒精 碘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水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难溶于水碘 水 结论 现象溶质 溶剂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了解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5.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溶液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5.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液浓度的计算,特别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转换。
2.溶液制备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语言:“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系统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5.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语言:“请大家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增进对溶液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 教师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 教师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教学设计】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题1溶液的形成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一讲解现在能不能看见蔗糖吗?不能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不会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一样下面请大家完成第3个问题中的实验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思考: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3、溶液一定液体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溶液的组成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学习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 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展示几种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品红溶液)。
提出问题:1、你认为这些液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补充其他注意事项(见多媒体)。
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结合教材图片说说常见的溶液和用途。
总结溶液的用途(见多媒体)理解水是生命之源
五、实验探究:探究物质间是否互溶
提出疑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 的用途太广泛了,水能溶 解所有物质形成溶液吗?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相同吗?你们能通过科学探究帮老师解决疑问吗
过程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 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溶液的组成、特征(均一性, 稳定性)分散的含义,强调溶液是混合物
投影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动画
学生 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回答:想
【活动探究1】溶液的形成:按照实验步骤实验并观察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氯化铁、酒精、高锰酸钾溶于水;体会液体的形成过程。
每组的代表展 示实验成果。组与组之间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
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将理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
得出结论。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现象
水碘
水高锰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锰酸钾
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
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溶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并能准确回答。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荡前

荡后

置后
水和植物

水、植物
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

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
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