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合集下载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的影 响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心血管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心率下降、 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体温降低可引起呼吸频率 加快,增加呼吸肌负担。
神经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手术难度
体温降低可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 难度。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 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以降低体温降低的风险。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 预防体温降低,如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血管收缩剂。
治疗措施
复温措施
在手术后,采取适当的复温措 施,如使用加温床、加温毯等 设备,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液体治疗
对于因体温降低而导致循环血 量不足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 的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
案例二:长时间手术导致的轻度体温降低
总结词
手术时间过长,热量流失增加
VS
详细描述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身体长时间暴露 在手术台上,热量流失增加,进而引起轻 度体温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手术或 复杂手术。
案例三
总结词
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详细描述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导致轻度体温降低。此外,麻醉药物还可能 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流失。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使患者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降低。
麻醉药影响产热和散热平衡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使患者更容易出现 体温下降。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AABB血库和输血科的标准规定:“输血时应配备体温感应器械和加温 装置,以便检测故障并预防溶血或其他损伤。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输血科建议: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输血科应当与使用血液加温仪的科室配 合,用于成分输血。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① 手术室环境要求 ② 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③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④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预防低体温 ⑤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⑥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⑦ 合理应用抗生素 ⑧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尽量远离手术切口

低体温的生理影响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 麻醉复苏延长
• 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手术出血量增 加,输血量明显增加;
• 组织缺氧:
• 心脏负荷增加,心脏意外的发生率增加55%;
• 负氮平衡与伤口感染,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 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 对老年人、小儿影响更加明显。

围手术期的体温降低原因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手术室温度: 20°C-24°C
皮肤暴露、消毒
麻醉
手术野的暴露和灌洗
冷液体输入
Luna et al
Sessler et al
Heat Loss
Mechanisms of Heat Loss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温度管理的领导者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 2009 by Smiths Medical: Proprietary Data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

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

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

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

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

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

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管理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管理
五、脓毒症:基于症状缓解的个体化治疗是脓毒症患者围术期体温管理首选。
汇报完毕
三、创伤:术前推荐测量鼓膜温度,在建立安全气道的患者中,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 核心体温的测量方法。对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强调预防为先,首先与环境充分隔绝以保留 产生的热量,防止传导性热量损失。围术期应积极行复合保温措施以恢复和维持正常体温,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教学查房的准备
四、肝移植:肝移植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体温最低,供肝置 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最重要的原因。除常规保温方法外,减少供体置入腹腔时与后腹 膜接触面积及“脉冲式开放”或可有效改善肝移植围术期低体温。
• 包括温热腔镜冲洗液或CO2气腹气体加温等 均可有效减少术中热量丢失。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 环境温度调控:对主动加温患者,环境温度可设置为手术室团队舒适温度。推荐 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 ℃,实施儿科手术的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3 ℃。
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热量再分布(如去氧肾上腺素)和增加 代谢产热(如果糖、氨基酸)。
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室 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患者的分级级别显示,患者分级越高,其 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
影响体温因素
2、手术因素
➢术前禁食,使机体产热减少;慢性消耗性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
04 Part Four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低体温防治临床路径
依据围术期患者低体温评估和防治具体操作流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阶段采 取积极的体温保护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
风险评估 体温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外科手术患者,约50~70%的患者会发 生低体温症。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二、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 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 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 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 下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分级: 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4~35 ℃,患
者自我感觉不舒服,当寒颤出现时加速氧 消耗使病情不稳定而进入危险状态;
中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0~34 ℃,患 者生理功能下降,然而早期在数小时内, 通过某些干预因素可使体温恢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重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0 ℃,此 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只能被 动的接受或丢失热量,是一种对生命极具 威胁的状态。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出血增加 低温使血小板减少,功能抑制,复温
后4h仍未恢复正常。低温降低凝血物质 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 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 可导致DIC。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3. 心血管功能异常 有学者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
的高危心血管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体 温较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 件发生率增加了300%,这是由于引发了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增加10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 。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激惹明显 ;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 死亡。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三、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
1. 伤口感染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 ,轻 度低温时由于直接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和 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组织的氧供, 同时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 成的抑制,这些均可使患者对手术伤口感 染的抵抗力降低。有报道在择期大肠手术 期间发生低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 ,住院时间延长20%左右。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36.5 ℃
体温的监测指标
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
核心温度:鼓膜,食道,鼻咽,腋温等
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

<0 ℃为外周血管舒张≥
≥0 ℃为开始收缩
≥ 4℃ 为显著收缩
围手术的体温变化
体温轻度减低是围手术期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通 常体温降低2-3 ℃ ,即中心体温在34-36 ℃.
前,注意保暖,尽量保持以正常的体温进入手术室,并测 量、记录体温,用以提供一个基线对照 保持手术室的室温在24-25℃,相对湿度在40%-60%,但这 种简单的护理干预常因引起工作人员的不适而被忽略
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皮肤表面保温,虽然不会明显改 变深部温度,但可明显升高外周组织的温度,从而减 少由于中心与外周之间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热量再分 布性体温降低
一般认为是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和病人暴 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 主要原因.
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
室温低 -室温在20~21 ℃,102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
79.4% -室温在24~25 ℃,137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
55.4% 手术床温度低 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
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体温的生理调节
信号传入〔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觉、冷觉 中枢: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中枢神经调控 丘脑: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传出反应〔外周效应器 温度变化不大:血管 温度变化较大:汗腺、肌肉
中心体温〔内脏温度:37.0 + 0.2 ℃ 调定点学说 低体温指中心体温低于 36.0〔或36.0
即使轻度的低体温也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尤其 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 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2015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2015

机体的散热
传导(conduction) 体热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约占
3%。 传导散热的多少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导热性有关。 临床上采用冰袋等降温措施,目的就是增加
热的传导。
机体的散热
对流(convection) 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与空气传导);约
占12%。 对流散热量受风速的影响极大。
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 ----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
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
低体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最 重要的是寒战及复温时的氧耗量及二氧化碳增 加,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 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
研究表明手术病人体温过低,心脏意外的发 生率约增加55%。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 血的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3倍。
体温降低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热紊乱现象 之一,50-80%的病人发生术后低温。多数情 况低温程度不重,体温通常降低23C,即 中心温度在3436C之间。
一般认为该现象是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 枢和病人暴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共同 作用的结果。
机体的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为主、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机体的散热
蒸发(evaporation)
(1)不感蒸发: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 膜等表面而蒸发,并不为人们察觉,持续进行。每天 1000ml,皮肤600-800ml,呼吸道200-400ml。
(2)发汗:为汗腺主动分泌的结果。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 的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汗腺分布:手掌、足底 > 额、手背 > 四肢 > 躯干 汗液:水分99%,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
围术期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维护患者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麻醉科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中、后全过程中,通过调节体温,维持患者体温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组织代谢和恢复: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身体的细胞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手术创面的修复,影响组织恢复和疼痛控制。

2. 并发症风险增加:围手术期患者体温下降可能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等,而体温过高则可能导致热应激反应,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 影响手术效果: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二、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为了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工作,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手术质量,下面将介绍麻醉科对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措施: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重要环节。

麻醉科应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包括团队对患者的术前访视中观察患者的自发体温、问诊发热史以及检查有无感染灶等。

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后,麻醉科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避免患者腹泻或呕吐导致体温过低。

2. 术中体温监测和调控术中体温监测是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的核心环节。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方法,并将体温监测结果及时记录。

术中患者体温管理的目标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术后体温低于36摄氏度的情况。

低体温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潜在风险,包括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延迟药物代谢、增加感染风险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麻醉技术和体温监测等方面总结各种最佳证据。

一、手术室环境的调节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室环境过凉,因此合理调节手术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1.1 控制手术室温度:根据最佳证据,推荐手术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患者的体温更容易保持稳定。

但需要注意,手术室温度过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在维持患者舒适度和减少感染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1.2 调节手术室湿度:维持适宜的手术室湿度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可改善患者的术后体温控制,减少低体温的发生率。

二、麻醉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围手术期低体温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2.1 局麻药的选择:对于一些较小手术,推荐使用局麻技术,因为相比全麻,局麻对患者的体温影响较小。

2.2 麻醉药物的温度:对于围手术期使用的液体药物,应尽量将其温度预先调至患者体温或接近体温,以减少温度差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2.3 术前预热:最佳证据表明,术前预热是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使用温水浸泡,电热毯等方法,可提高患者体温,减轻低体温的风险。

2.4 导尿:围手术期使用导尿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方法。

通过引流患者体内的尿液,可以减少体温的散失。

三、体温监测的应用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监测的实施和准确性,对于早期发现低体温的患者至关重要,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3.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根据最佳证据,经食管温度探头是较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因其准确性较高。

3.2 准确监测体温时机:围手术期监测体温的时机要选择合适,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干扰和疼痛。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一、概述围手术期体温护理是指对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进行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的过程。

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

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1. 医院领导应制定相关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政策,建立医院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2. 手术科室应指定专门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工作,包括体温监测、评估和干预等。

3. 护士团队应在每次手术中负责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准备、围手术期体温监测、评估与干预、术后护理等全程负责。

4. 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手术患者的体温风险因素,并在手术中及术后及时干预,保障患者的体温稳定。

三、工作流程1. 术前准备(1)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体温状态、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确定患者的体温风险等级。

(2)针对高危患者,应做好术前体温管理准备工作,包括清洁病区环境、准备好可能使用的体温监测设备和体温调节设备等。

2.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1)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护士团队应定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及时记录体温数据。

(2)术后监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建立体温曲线图,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评估和干预(1)根据术中和术后的体温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温评估,了解患者的体温风险及危害程度。

(2)根据评估结果,术中应及时采取体温调节措施,包括调整手术室环境温度、及时使用体温调节设备等。

(3)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曲线图,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信息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体温监测和评估系统,包括建立体温记录表格、建立体温数据库等。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手术室护士提供手术患者体温护理管理的实践指导原则,以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围术期(尤其是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该制度针对计划外低体温的预防,计划内或治疗性低体温不在范围内。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中非计划性的对机体有害的低体温,患者核心温度(一般指直肠温度)低于36 ℃。

二、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1、手术室护士应和手术团队(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评估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围术期低体温的风险因素,采取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保暖措施。

2、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打开层流手术间风机,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应维持在21~25℃。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年龄等设定个性化室温,高危患者(婴儿、新生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等)在手术开始前适当调高室温。

3、严密关注手术进展,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如手术区皮肤消毒时,室温应适当调高。

4、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

根据手术部位,术中非手术区域如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可用棉被、肩垫、手臂保暖棉垫等覆盖。

5、合理配置各种保温用具,包括保温毯、电热毯、恒温箱、加温输血器等。

6、使用安全的加温设备,并按照生产商的书面说明书进行操作,做好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工作,尽量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伤。

根据环境温度、手术类型、患者实时体温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档位,并与医生确认。

7、术中补液、冲洗液、皮肤消毒液应加温使用。

用于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宜加温至37℃。

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

加温后的静脉输液袋或灌洗瓶不应用于患者皮肤取暖,其保存时间应遵循静脉输液原则及产品使用说明。

血液输注如需加温时必须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

8、科室配备体温计,加强术中病人的体温检测,以早发现患者体温过低的症状和体征( 如寒战、肢体末端冰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

对于神经阻滞等术中清醒患者可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其状态,对全麻患者必须常规行体温监测。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大家好
围手术期低体温病人的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 ,围手 术期 “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 体温发生率为 50 %~70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 物代谢、 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率 ,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也可以导 致很多并发症。
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 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
(二)病人自身的特点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 体温。此外,当病人为创伤、脑损伤、烧伤或伴有严重感 染、甲状腺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过度瘦弱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围 术期低体温。
被子。 施行麻醉及手术时减少暴露面积,覆盖非手术区可减少
30%的热量丢失。 手术部位皮肤用保护膜粘贴。 (2)室温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室温控制设备,洁净手术室温度应
在22℃-25℃但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C:相对湿度为40%-60%。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 范围,给患者适当遮盖保暖后再降室温,以使患者感觉舒 适,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前再将室温及时调高。
(四)输入大量室温液体或血液
手术过程中,大量输入室温液体或血液会明显降低机体温 度。有研究显示成人每输入1L室温下的液体或每输入 200ml 4°血液,核心体温会降低约0.25℃。
(五)室温冲洗液
研究发现对于使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如腹腔镜、关节镜 手术)来说,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围的温度降低 10度左右,而局部的低体温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的核 心体温下降。
(2)遵医嘱给予热量和液体;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根据并 发症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止感染,给予其他对症处理。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

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手术室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制度与流程在医疗领域,手术室的围手术期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相关护理手术中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护理的常见问题,是常见的并发症,以下介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护理。

一.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正常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将机体核心温度在34—36℃之间称为低体温。

多发生在手术和麻醉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几层单辅料起不到保温作用。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发: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和非手术部位的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中心体温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原因。

4.麻醉及药物作用: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率,肌松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区域阻滞麻醉可断松弛肌肉、扩张血管,阻断末梢温度感觉器,使病人术中体温不下降。

5.输液和输血: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2℃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是体温降低0.5-1℃.6.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体温可下降3-4℃,老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发生也较高。

四.保温护理措施1.加强体温检测:手术室护士应当定时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室温23℃时,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核心温度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口腔、直肠等处测出,口腔测量适用于清醒合作的病人,鼻咽部温度测量在人为降温时反应体温的变化较为迅速,而直肠温度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是比较理想的测量部位,相对而言,腋温更接近核心温度,当不能测量核心温度时,可以替代之,对手术病人常规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略,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的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

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

此外,低体温可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并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研究发现,围手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2.影响凝血功能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细胞聚集度升高,并且具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

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严重低温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3.影响机体代谢体温每升高10℃,机体代谢率增加一倍,每下降10℃,代谢率下降一半。

适度体温降低可以降低细胞耗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温下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

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
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的3倍。

同时,研究表明,低温可引起低钾,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

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

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其次,低温
引起的寒战也显著增加丁围手术期氧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寒冷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的加剧和心肌收缩力的降低会因吸入麻醉剂而加重。

麻醉恢复期间,寒战病人为产生更多的热量会增加氧耗,身体的反应为心输出量增加、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肌局部缺血。

当中心温度低于正常的37℃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将增加2倍。

5、延缓术后恢复体温降低使多种药物代谢的速度减慢,使麻醉苏醒延迟,寒战。

不适感增加40﹪;肾上腺功能明显增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变迟钝,影响机体识别和运动功能;增加组织吸收;减少机体代谢及麻醉药物的排泄,从而延长了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

包括肌松剂异丙酚(propofol),如体温下降2℃,可使维库溴铵(vecuronium bromide)的作用时间增加1倍多。

而药物代谢的减慢显著延长了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恢复室的停留时间。

6、低体温可延长住院时间低温会通过各种因素,导致病人在ICU和病房的住
院时间延长。

上述几种因素导致的后续治疗受影响,直接造成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其原因是低温使中枢神经系统变迟钝,影响了机体识别和运动功能;增加了组织吸收、减少了机体的代谢及排泄麻醉药物,从而延长了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

其他研究表明,低温病人死亡率高于体温正常病人,尤其是严重创伤病人。

近来的研究表明,体温下降2~3℃可明显增加创伤病人死亡的可能性。

中心温度降至32℃的病人死亡的危险性很高。

(二)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手术室低温环境手术室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
有研究显示室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小儿更为明显,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有助于维持病人体温。

但由于外科医师要求较低的室温以求舒适,而造成室温过低,使病人体温下降。

另外,麻醉时采用机械通气吸入干冷气体等,也会引起体温下降。

2、麻醉剂的应用麻醉剂有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的作用,从而导致体温下降。

围手术期使用的所有麻醉剂均影响体温调节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失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完善的皮肤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

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失的主要部分,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的皮肤面积较大,消毒液涂擦病人皮肤上挥发作用,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

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4、输液和输血手术过程中病人由静脉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和血液,则对病人机体中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三)预防术中低体温的综合保温措施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维持人体各项功能至关重要。

在同手术期为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常采用主动保温措施,应用的方法包括:
1、监测体温过程中注意监测体温,持体温在36
℃以上。

2、调节室温随时注意调节室温,维持室温在22-24
℃之间不能过低。

3、保暖可采用暖水袋、电热毯、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对手术床、推床加温,或盖被覆盖、穿脚套等措施对病人保暖,确保病人围手术期温暖、舒适。

其中压力气体加温盖被是目前较新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可对体温下降的危害起到预防作用。

4、输注液加温使用恒温加热器、温箱或血液制品加温器等加温设备,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并防止体温下降。

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