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项脊轩志》知识归纳
《项脊轩志》知识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项脊轩志》:选自《震川先生集》。
抒情散文。
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
(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
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
“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
《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
“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
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词语解释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室仅方丈..(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尘泥渗漉..:(渗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日过午已昏.(昏,暗)余稍为修葺.(修缮,修理)前辟.四窗(开)室始洞然..(透明敞亮)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景,光彩)偃仰啸歌....(安居)(吟咏诗文)冥然兀坐....(静静地端坐。
(完整版)《项脊轩志》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一、字音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婢:bì渗漉:lù修葺:qì栏楯:shǔn 迨:dài异爨:cuàn 老妪:yù先妣:bǐ呱呱:gū阖门:hé象笏:hù长号:háo二、通假字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三、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四、重点词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室仅方丈..(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尘泥渗漉..:(渗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前辟.四窗(开)室始洞然..(透明敞亮)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景,光彩)偃仰啸歌....(安居)(吟咏诗文)冥然兀坐....(静静地端坐。
兀坐,端坐)万籁..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珊珊..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迨诸父异爨.....(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
迨,等到。
爨,生火做饭)墙往往..而是(指到处,处处)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庖,厨房)鸡栖.于厅(休息)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家有老妪.(老年妇女)先妣..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室西连于中闺..(指内室)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兹,这里)呱呱..而泣(小儿的哭声)久不见若.影(你的)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整)大类.女郎也(像)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去,离去;阖,关闭)顷之..(过了一会儿)持一象笏.至(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令人长号.不自禁(号哭,大哭)余扃牖.而居(窗户)殆.有神护者(恐怕,大概)或.凭几.学书.(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其制.稍异于前(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今已亭亭如盖....矣(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乳养,哺乳)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通过读书得到功名)垣墙周庭:(垣墙,砌墙,周,环绕)余扃牖而居(扃,关。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余稍为修葺(余,我)二、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以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之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然后,副词)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自己,代词)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归纳
状语)
五、特殊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②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③使不上漏(省略句) ④明月半墙(省略句)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⑥垣墙周庭(省略句) 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⑧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句) ⑨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句) ⑩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
项脊轩志
文言知识归纳
• 一、掌握下列重要词语 • 1.余稍为修葺 (葺:维修。) • 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偃仰:指悠然安居。) • 3.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爨:起灶做饭。) • 4.客逾庖而宴 (庖:厨房。) • 5.久不见若影 (若:你的。) • 6.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 7.令人长号不自禁 (禁:忍住,自控。)
代词)
• 3.于: •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介
词) • ②其制稍异于前(比,介词) • ③室西连于中闺 (和,介词)
• 四、词类活用 • 1.雨泽下注 (向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 2.使不上漏 (从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 3.前辟四窗(在前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 4.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墙,名词用如动
• 三、虚词 • 1.而 • ①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
不去。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关系) • 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连词,
表承接关系) •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 ⑤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关系) • 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连词,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余稍为修葺(余,我)二、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以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之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然后,副词)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自己,代词)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注释: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书斋名。
轩:小的房室。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
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
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
得日:照到阳光。
昏:光线不明。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辟:开。
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
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挡住。
洞然:明亮的样子。
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美景。
偃:伏下。
仰:仰起。
啸歌:长啸或吟唱。
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树影移动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处,处处。
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
已:已而,随后不久。
凡:总共。
再:两次。
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岁前指儿童时代。
竟日:一天到晚。
竟:从头到尾。
阖:通合,合上。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
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扃牖:关着窗户。
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
殆:恐怕。
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
盖:古称伞。
全解: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 文言知识总结
《项脊轩志》一.字音项脊.轩渗漉..迨.异爨.逾庖..老..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冥.然兀.坐万籁.斑驳妪.先妣.呱呱....而泣门扉.阖.门瞻.顾长号.扃牖..殆.枇杷二.文学常识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就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
2、《项脊轩志》就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与妻子的感情。
3、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她们的基本观点就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三.文言知识1.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重点词:旧、方丈、雨泽、修葺、辟、当南日、洞然、胜、冥然兀坐、珊珊、先就是、先大母、抚、厚、某所、兹、过、竟日、大类、比去、阖门、效、顷之、朝、瞻顾、长号、尝、来归、学书、归宁、无聊制、手植、亭亭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垣墙周庭(垣墙,砌)明月半墙(明月,明月照在)乳二世(乳,抚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前辟四窗(前,在前边)又北向(北,朝北)一说为介宾结构宾语前置句:又向北小鸟时来啄食(时,不时)东犬西吠(西,朝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体,整体)4.古今异义: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就是(往往,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5重点虚词:①以以当南日(用来,连词,表目的)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②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往往而就是(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您,您的,代词)③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她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顷之(音节助词,衬字,补足音节,无义)儿之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④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就是,连词)6一词多义:1、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2、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3、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4、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5、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6、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7、先先就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8、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9、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10、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11、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然后,副词)12、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她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13、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14、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15、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16、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 17、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18、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 (自己,代词)19、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
高中必背古文归有光《项脊轩志》深入解析
《项脊轩志》归有光一、本篇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文章结构:便于快速把握文章纲要,辅助理解,便于记忆《项脊轩志》├──项脊轩的描述│├──位置与大小:旧南阁子,方丈大小│├──状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北向昏暗│└──修葺后的变化:不漏雨,四窗明亮,庭院增胜├──家族往事│├──庭院变迁:从通南北到内外多置小门墙│├──生活琐事:家禽乱叫,客人逾庖而宴│└──老妪的回忆:关于作者母亲和姐姐的往事├──怀念亲人│├──对母亲的怀念:象笏的传承,母亲的期望│└──对妻子的怀念:学习书艺,枇杷树的成长├──人生哲理│├──自比历史人物:平凡生活中的奇景│└──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与坎井之蛙的比喻└──个人感慨├──对家族变迁的感慨└──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三、文章解析:《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抒情散文,选自其文集《震川先生集》。
项脊轩志知识点
项脊轩志知识点
1. 《项脊轩志》里的情感表达好细腻呀,你看归有光对老房子的那种眷恋之情,就像我们对小时候住过的家的感情一样!比如他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哇,这得多深的情感呀!
2. 里面对项脊轩的描写也很生动呢,让人感觉那房子就在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呀!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把光线不好都写得这么真实。
3. 归有光回忆家人在轩中的生活场景,多温馨呀,这就如同我们和家人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儿寒乎?欲食乎?”,想想都觉得暖暖的。
4. 人物的刻画也很精彩呀,他的母亲、祖母,还有妻子,通过一些小事就展现出她们的特点,这多了不起呀!就像我们生活中对重要的人总会印象深刻。
5. 文章的叙事手法也很特别呢,看似平平淡淡,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不就跟人生一样嘛!“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这么简单的一句却
包含很多。
6. 它的语言风格多质朴自然呀,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打动人心,这是很难得的哟!不就像我们真诚待人反而更能获得真心一样?
7. 《项脊轩志》真的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好文章呀,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难道不是吗?
结论:《项脊轩志》通过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写、独特的叙事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归有光的人生和情感世界,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某所,而母立于兹:二、古今异义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三、词类活用1、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5、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6、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7、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8、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四、一词多义1、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妣抚之甚厚:2、为: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轩东故尝为厨:3、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4、之: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先妣抚之甚厚: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5、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其制稍异于前:室西连于中闺:6、过:一日,大母过余曰:人往,从轩前过:日过午已昏:7、当:他日汝当用之:以当南日:8、已:日过午已昏: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五、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4、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家有老妪,尝居于此: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六、翻译句子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七、文学常识1.归有光,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连考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
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13《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一丈见方往下桌子环顾修缮从上面在前面墙围绕挡明亮的样子美景仰头端坐声音有时农历每月十五美好的样子在这之前等到分家到处对着西面厨房吃饭不久总共两次曾经喂养去世母亲”妪曾经经常你的这里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成童看望你的整天等到关见效音节助词朝板曰:来回头看哭泣以前关窗凭借总共大概吾已经写了出嫁靠在“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回娘家探亲各个精神依靠布局,样式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亲手伞盖【知识点】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二、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才,连词)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以以当南日(用来,动词)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三、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八岁丧母。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字词汇总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以当南日“当”通“挡”,挡住一词多义(1)始室始洞然方,方才庭中始为篱起初,先(2)过日过午已昏偏过大母过余曰探望,看望从轩前过路过,经过(3)每每移案每逢妪每谓余曰常常(4)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5)当他日汝当用之应当以当南日挡住(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余既为此志写作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2)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3)凡再变矣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4)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5)余久卧病无聊无聊古义:无所依靠今义:精神无寄托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东犬西吠西,向西前辟四窗前,在前面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客逾庖而宴宴,吃饭、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4、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体、整体文言虚词(1)以以当南日/以手阖门(介词,用)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持此以朝(连词,而,来)(2)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与之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3)之儿之成,或可待乎—(助词,取独)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凑足音节)抚之甚厚(代词,她,代指老妪)吾妻死之年(代词,那)三五之夜(助词,的)重点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意念被动)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其制稍异于前而母立于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以(之)当南日(妪)语未毕,余泣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作者及作品背景1、作者:归有光姓名:归有光字号:熙甫,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朝代:明代文学成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作品风格:其散文朴素简洁,感情真挚自然2、作品背景《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记述,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家族变迁的感慨。
二、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得:①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过:①日过午已昏(超过)②大母过余曰(看望)当:①以当南日(挡住)②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始:①室始洞然(才)②始为篱,已为墙(起初)2、古今异义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凡再变矣(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3、词类活用雨泽下注(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前辟四窗(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乳二世(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养)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4、重点实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修葺:修补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珊珊可爱:美好的样子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之”,代指项脊轩)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于此尝居”)四、文章结构1、第一段介绍项脊轩的小、旧、破、暗。
描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
2、第二段回忆母亲、祖母,通过细节展现亲情。
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愧疚。
3、第三段写妻子来归后的生活点滴,夫妻情深。
叙述妻子去世后的悲伤。
4、第四段补写项脊轩在妻子去世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五、主题思想1、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身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一、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二、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主持)2、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经常)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义:15岁;今义:把头发扎起来)三、重点字词雨泽下注(注:流)每移案(案:桌子)亦遂增胜(遂:就。
胜:美)冥然兀坐(冥:静静地。
兀:独自)万籁俱寂(籁:声音)迨诸父异爨(迨:等到)已为墙(已:然后)抚之甚厚(抚:对待)每谓余(每:常常)大母过余(过:看、探望)比去(比:等到)殆有神护者(殆:大概)且何为南阁子也(且:那么)亭亭如盖(盖:伞)垣墙(泛指墙)大母(祖母)洞然(明亮的样子)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先是(在这以前)四、文化常识1、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2、异爨(cuàn):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4、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旧指女子出嫁。
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6、亭亭如盖: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
7、偃仰啸歌:安居,休息,悠然自得;长啸,吟唱,豪放自若。
8、珊珊可爱:十分美好可爱。
9、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0、象笏:大臣上朝记事用的手板。
11、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旧指女子出嫁。
12、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13、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
四、重点句子翻译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徐徐语文坊精编)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已:已而,然后。
再:两次。
)3、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每:经常)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译: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我从15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日,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去,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效果了,这个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过:看望。
《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作者:————————————————————————————————日期:《项脊轩志》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一丈见方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往下桌子环顾修缮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从上面在前面墙围绕挡明亮的样子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美景仰头端坐声音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有时农历每月十五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美好的样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在这之前等到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到处对着西面厨房吃饭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不久总共两次曾经喂养去世母亲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曾经经常你的这里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成童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看望你的整天等到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关见效音节助词朝板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来回头看令人长号不自禁。
哭泣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以前关窗凭借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总共大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唐宋派”代表作家。
2.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轩,有窗的小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2. 古今异义。
- 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凡再变矣(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吾妻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3. 一词多义。
- 过。
- 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动词,看望)- 当。
- 以当南日(动词,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副词,应当)- 置。
-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墙(动词,设置)- 为。
- 始为篱,已为墙(动词,是,成为)- 轩东故尝为厨(动词,是,作为)- 庭中通南北为一(动词,成为)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雨泽下注(下:向下,修饰“注”)- 使不上漏(上:从上面,修饰“漏”)- 名词作动词。
-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乳二世(乳:喂养)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2. 省略句。
-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3. 状语后置句。
- 其制稍异于前(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四、文章内容。
1. 结构层次。
- 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轩的喜爱之情。
- 第二段写作者在轩中的生活乐趣,以及家庭的变故,重点回忆了祖母和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情感由喜转悲。
- 第三段补记婚后与妻子在轩中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 最后一段是作者的附记,写项脊轩的变迁和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2. 情感主旨。
- 本文通过对项脊轩的兴衰变迁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故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体现了归有光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特点,以平淡的笔触写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八岁丧母。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
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背景知识〝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远祖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归有光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字词汇总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以当南日〝当〞通〝挡〞,挡住一词多义〔1〕始室始洞然方,方才庭中始为篱起初,先〔2〕过日过午已昏偏过大母过余曰探望,看望从轩前过路过,经过〔3〕每每移案每逢妪每谓余曰常常〔4〕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5〕当他日汝当用之应当以当南日挡住〔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余既为此志写作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2〕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3〕凡再变矣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4〕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5〕余久卧病无聊无聊古义:无所依靠今义:精神无寄托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东犬西吠西,向西前辟四窗前,在前面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客逾庖而宴宴,吃饭、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4、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体、整体文言虚词〔1〕以以当南日/以手阖门〔介词,用〕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持此以朝〔连词,而,来〕〔2〕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与之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3〕之儿之成,或可待乎—〔助词,取独〕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凑足音节〕抚之甚厚〔代词,她,代指老妪〕吾妻死之年〔代词,那〕三五之夜〔助词,的〕重点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意念被动〕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其制稍异于前而母立于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以〔之〕当南日〔妪〕语未毕,余泣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作者借一间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理清结构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
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
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表达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
〝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
这一层用〝喜〞贯穿。
第二层(第2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第三层(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第二部分(4-5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把握重点题目与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枢纽。
〝可喜〞承接上文,〝可悲〞开启下文。
从作者对可喜、可悲两种情感的篇幅和全文的情感走向来看,可悲之事是主要的,是归有光写作本文的主旨。
可喜从在文章全局来看,可喜是对可悲起到铺垫、衬托的作用。
其实,在文章的局部,在第一段写可喜的时候,同样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归有光以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样态、给人的感受做了一个对比,用项脊轩修葺前的老旧、破败、阴暗,对比衬托了修葺后的明亮、清雅。
项脊轩修葺前的状貌1、旧:〝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作者在这里下一个〝旧〞字,需要揣摩。
旧,首先说的是,项脊轩是一个老屋。
老屋伫立在那里,它是一个物象。
进入作者的视野,行诸文字,写成文章,那老屋便笼罩上了作者的情感,成了笔下的一个意象。
所以,项脊轩前下一个旧字,使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漏:〝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雨屋漏,雨水下漏,必须移动桌案,以免书籍、纸张被淋湿。
这一句其实有着双重的含义。
一,屋子漏雨,二,承上文,再次言说项脊轩小。
4、阴:〝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修葺之后的状貌1、物理意义上的修葺。
〔1〕不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修葺项脊轩,实现了两个物理学意义上的提升:不漏雨,明亮起来。
其实,这两个条件都不足以使一个士大夫对其怀有念旧的情怀。
正如刘禹锡说的那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项脊轩之所以能够成为作者怀念的对象,成为可喜之物,最主要的他是作者精神的故乡。
2、成为精神的故乡。
〔1〕佳木增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种什么样的植物是有选择的,是讲究的。
兰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
竹,气节的象征。
中国从屈原开始,便有香草彰显内在品德的传统。
〔2〕书香满轩:〝借书满架〞〔3〕舒展怀抱,思接天地:〝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4〕生活闲趣可悲亲族疏远淡漠之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聚居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的理想家族的居住方式。
但是,世间之事往往事与愿违。
归有光这里深深感受到了族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深深为家道中落感到失落,甚至羞耻,觉得愧对祖宗。
所以,他本人一生都努力读书,科场屡败,但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即使60岁才中进士,也要坚持下去。
幼年失母之苦情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一段,是文章应该玩味的一个地方,也是表达归有光文风的重要环节。
第一,作者回忆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问寒问暖的细节,然而,这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最常态的关怀方式。
用最常态的方式表现母亲,这是最恰当的。
第二,作者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声嘶力竭的干嚎,而是在低低的问答声中触动、牵扯着作者,每一位读者的心底最柔软,最深情的一根线。
归有光在看似平淡的表达中,令每一位读者,都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另外,我们通过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作者当年的家境。
作者的姐姐并非是自己的母亲喂养,而是由乳母喂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家境尚好,但此时已经家道中落。
所以,作者在思念母亲的同时,也有对家境衰落的悲慨。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母亲在问〝儿寒乎?欲食乎〞时,是隔着门板问的。
这层门板也预示着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绝。
当时是隔着门板,现在是一个人间,一个已入黄泉。
门里门外,是母亲早逝生死永隔的人生隐喻。
这一部分,是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
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假设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那么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作者写祖母,引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有怎样的情感内涵呢?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
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老祖母写得神态毕现。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收束〝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行文至此,项脊轩中的可喜与可悲都基本已表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