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第1卷比较完整地分析了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指 明了道路。《资本论》第1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 济分析与阶级分析紧密结合。它既揭露了资产阶级 发财致富的秘密,又指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 这样,就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无产阶级。给无 产阶级指出了一条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正确道 路。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第1卷问世后,立即 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指导着工人阶级的解放 斗争。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
第1卷包括7篇。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联系的部分来理解它的结构和理论
内容。
• 第一部分,即第1篇商品和货币。 这一篇共三章。第 1章“商品”,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第2章“交换过程”,分析在交换过程中,
单个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而交换过
三、《资本论》第一卷在整部《资本论》中
处于怎样的地位?
• 《资本论》第1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占有特别重 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 第一,第1卷所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从而解决了 资本主义经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在生产、交换、 分配之中,生产处于决定性的地位。离开了剩余价值的 生产,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相反,暂时撇 开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却可以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而且还应当看到,只有有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才会有剩 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因此,第1卷是资本流通过程和 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 程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他指出:“生产剩余 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论》导读,第117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经 济规律的剖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 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发展的 趋势,得出了剥夺者必然被剥夺,公有制代替私 有制的结论。
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是绝对剩余价值吗
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是绝对剩余价值吗作者:黄传昌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1期提升劳动强度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属于绝对还是相对的?这一点一直以来争议颇多。
《<资本论>释义》(卷一):劳动强度的提升和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没有区别,其强度提升让脑力消耗变得更多,紧张了神经与体力。
根据这一性质分析,这属于生产绝对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政治经济学》(09年第4版):所谓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时间不会变化,这一价值是由于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
同时,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还有提升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强度的提升就代表着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所支付的劳动量更多,换一种说法也就相当于延长了工作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卷二):劳动强度的提升,也可以提升剩余价值的量。
个别企业把劳动加强时,相当于将劳动时间延长了,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当其强度都得到了普遍的扩展后,这就变成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了,包含了较高平均强度的劳动时间,也就变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其强度的提升不再当作劳动量的增加,与生产率提升一样,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了。
显然,前两个观点认为提高劳动强度等同于延长工作日,因而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三个观点认为个别企业提升劳动强度生产的也是绝对剩余价值。
虽然国内也有不少文章认为“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是相对剩余价值”,但前面列举的三个观点说明:“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观点在国内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有必要把它弄清楚,那么,马克思又是怎样论述这些问题呢?马克思在《资本论》(卷一·一章)论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讲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三个前提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他在《资本论》(卷三·十章)对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资本论》(卷一·一章、十章)对“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对“劳动强度”的相关问题只是在《资本论》(卷一·十三章、十五章)作了一般性概述。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导读第3卷(1-3篇)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对象的分类: 未经劳动改造的天然物,例如最初的土地(包括水)及 其附着物(鱼、树木、石油等) 原料:经过劳动已经发生变化的物,如棉纱、钢铁、水 泥等。一种产品用作下一个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它就成为 原料。原料的生产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中同样十分重要。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工人的劳动力的过程,这 样一个过程显示出两个特殊的现象: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 家。
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 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要浪费,劳动工具受到爱惜,即使 工具的损耗只限于必要的程度。
因此,一种产品究竟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 全取决于它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一旦结束,它的产品是经过形式或性质变化而适合 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则被 加工了。
劳动过程从结果的角度看,从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看,它 就是生产过程,而其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 料,其中的劳动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因此,这一篇不仅在第一卷中是核心的理论部分,而且 在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 完全是由这部分理论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如标题所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总是从二重的 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在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 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有机统一来研究,既研究作为劳动过程所 具有的那些一般特点,也研究作为特殊的价值增殖过程所具有 的独特内容和性质。显然,这样的理论构造明显地表现出与历 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上的一致 性。这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如下:
《资本论》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劳动过程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它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土地最初以食物、或现成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从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中获取生活资料。
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提高了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技能。
任何劳动过程都包含三点要素:有目的性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凡是那些通过劳动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物体,都是天然的劳动对象。
如抓来的鱼、摘下来的苹果、收割的水稻等等。
但不是所有的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只有在开灯对象被人的劳动加工中才称之为原料。
如水里的鱼,树上的苹果,这些可以是劳动对象,但没经过人的劳动就不能被称之为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是处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把劳动者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和物的综合体。
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
说的直白点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农民的锄头镰刀,工人的锤子钉子,程序员的鼠标电脑,这些都是劳动资料。
那些在劳动过程的进行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是广义的劳动资料。
包括土地、厂房、运河、道路等,这些东西劳动者一般拥有使用权,不一定拥有所有权。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人类为了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从而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
只要河里的鱼不自己游到餐桌上变成红烧鱼,那么人类永远都脱离不了劳动,永远都需要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富士康生产出来的手机都是老板的,员工没有权利进行处置,哪怕他全程参制造过程也不行,一律按偷盗处理。
工人已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所以劳动就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归资本家所有,老板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资本家把劳动者的劳动看作是和生产资料一样的生产要素。
资本论第三篇绝对剩余价
•
(3)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来源于劳动两重 性(第227—231页) • 生产商品劳动的两重性现在表现为生产 过程的两重性。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 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 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是商品生产 的资本主义形式。 • 构成劳动过程的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 劳动,在这里只考察它的质的方面,即劳 动的目的、方法、手段等等。(第228页第 1段) •
• • • • • •
•
1.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 之间物质变换过程。 (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第207—2011第3段) Ⅰ、劳动本身。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第208页)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工人首先要把他的劳动表现 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一般的物中。虽然工人的劳动是在资 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但这并不改变生产的一般性质。因此, 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考察。(第207页 第一段)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中 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作为一种 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改变自然 界,另一方面改造人类自身。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 识、有计划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而且一般 情况下,人的劳动还要有一种意志力。(第208页第1段)
????2价值增殖过程第223227页第3段?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什么要从事生产投资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凤翔编制
•
从第三篇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的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一方 面,这个过程从生产力讲,是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结合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从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讲,则是资本剥削雇佣劳 动的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 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矛盾的主 导方面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暴露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第五章在《资本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本论》教案-2
二、劳动价值理论
主要内容: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1、主要内容: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商品(第一章) 3、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劳动二重性理论 4、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2-2-1 3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2
从第三篇到第七篇,才是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那里,生产过程“既是作为孤立的过程,又是 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资本论》第二卷, 第391页)在这里的分析完全撇开了流通过程,资 本的流通只是作为前提被假定。这样只所以可能, 是因为资本生产过程的两个先决条件-商品流通和 劳动力买卖,在这以前已经分析过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这些内容在3-5篇)。第三篇是全 部三卷《资本论》分析的基础。
2012-2-1 6
〈资本论〉第一卷结构-续5
第七篇在《资本论》结构中具有双重意义。第七 篇《资本的积累过程》把资本的生产过程作为再 生产过程来考察。一方面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的更 新,着重点考察剩余价值生产由于积累而不断扩 大的过程,即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 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的发展过程,从 而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 方式,而是暂时的生产方式。有了这一篇,《资 本论》第一卷就完整地以理论形式描绘资本主义 生活史:资本从产生、发展到消失的历史。另一 方面,它联系第二卷,使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合 逻辑地转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它和第二卷 都研究流通过程,区别在于它研究再生产过程的 生产阶段,第二卷研究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学习《资本论》节选本15第一卷简介1
学习《资本论》节选本15第一卷简介1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简介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亲自定稿、编辑,于1867年出版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标题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这就是对第一卷研究对象的概括。
不过,这里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这里所研究的资本,是产业资本,也就是经营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而且是以工业资本为代表进行典型分析的。
第二,这里分析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第一卷的中心问题。
第四,资本的生产过程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
从理论内容上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主要研究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部分从第二篇到第六篇。
在这几篇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主要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说明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趋势。
这三部分在理论和逻辑上是有机结合的。
第一部分阐明资本生产过程的历史前提和一般基础,第二部分阐明资本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本身,第三部分阐明资本生产过程的扩大(剩余价值资本化),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作出总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一共三节。
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
在作为本书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本章还有第四节“贵金属”,本书中已经略去。
关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历史部分自然也已略去。
除此之外,主要内容、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同,只不过在本书中,有些地方叙述得较为简略。
但是,在本章的注中,增加了许多关于货币理论的新材料。
第一节“价值尺度”。
这一节与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论述的角度相同,都是从理论的、观念的角度展开论述。
这一点与第二章“交换过程”不同。
第二章是从实际的、人们重复过亿万次的交换事实、交换行为展开论述。
“价值尺度”这一节可以看做是第一章第三节“货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继续和补充。
在“货币形式”中,作者论述得相当简略,只是开来一个头。
因为货币形式的谜无非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谜。
关于货币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在“价值尺度”这一节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节要解决的也就是价格问题。
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用金或银来表现,也就是金或银作为一般等价物。
至于贵金属是怎样取得这个“王位”,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通过两极的对立运动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已经是货币。
过程已经看不见了。
我原来说过,作者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最富创意的,是作者的理论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得作者的很多新的思想方法。
“等于”、“值”是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关系。
价值关系并不等于实际上的交换或易手。
尽管这种关系源于实际的运动。
价格也是这样。
一台电脑值五千元,并不等于电脑的价值已经实现。
它只是观念上的等同。
它实际的存在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
电脑要从具体物、私人物变为一般物、抽象物只能在流通中实现。
价格只是实际流通的理论表现或准备。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量成正比。
这是在生产者的背后,不为他所愿地由社会决定的。
表面的物的运动由价值规律所决定。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一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1 (第一节)价值尺度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三)商品的价格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价值尺度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量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计量金属货币本身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一)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金属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分离的原因:1 外国货币流到本国,本地区,本地区货币名称与外国货币名称不一致;2 货币材料的变化3 政府发行不足重量的货币(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_资本论_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性贡献
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2012.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杰作,而首先是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作为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杰出的、多方面的。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作初浅的探讨。
一、在全面深入的批判中,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彻底变革《资本论》的副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了它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彻底的革命性变革。
(一)马克思对前人劳动成果的辩证扬弃列宁在谈到马克思时曾深刻指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1](P284)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
《资本论》的创作史、《资本论》叙述的基本内容、其中大量的附注表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包括李嘉图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是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瓦解过程和庸俗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前人的成果既尊重,又不盲从,总是对其中的科学因素加以继承发展,对庸俗的因素予以彻底批判。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吸收别人的理论观点、范畴和材料,都加以注明,绝不简单取用。
200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编辑说明》中指出,在目录和正文中,引文中尖括号<>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马克思加的,引文中加圈点处是马克思恩格斯加着重号的地方;未注明“编者著”的脚注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注。
这其中很多就是马克思对他所吸收的理论观点、范畴和使用的材料的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 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 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 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第1卷第 228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生产条件不变,主要是 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加进的 价值越多,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才越多。例如,生产1件 产品需要6小时,相当于加进6 元新价值,需要消耗生产 资料价值12元,也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假设 生产条件不变,现在要生产2件产品,就需要追加劳动6小 时,加进的新价值就由6元增加到12元,生产资料转移的 价值也就由12元增加到24元。这就是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 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如 果生产条件变化了,假设生产资料价值降低了 50%,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按照上例,工人加进价值增加一倍由6元增 加到12元,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仍然是 12元。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变化了,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 他保存的价值不一定也越多。 所以,他能保存更多的价 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 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
• 如果整个生产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么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而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劳动 资料还是劳动对象,就要看它在生产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 用。拿土地来说,人们在开垦的荒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 而不是劳动资料;工厂的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是劳动资料 而不是劳动对 象;但是在采矿部门,矿场的建筑物所用的 土地是劳动资料,而被开采的 矿山是劳动对象。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把第一卷第五章分为两 节:第一节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 殖过 程。劳动过程是一般,价值增殖过程是特殊,分 析一般是为了说明特 殊。“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 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 剩 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生产过 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 这一点专门规定的。”
• 劳动对象就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要加工改造的对象,包 括自然界 原来就有的如土地、水中的鱼、原始森林中的 树木、地下的矿石等,和被人 类劳动加过工的原料,如 织布厂所用的棉纱、机器厂所用的钢铁等。一切 原料都 是劳动对象,但并不是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 只有在它 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
• (一)劳动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 劳动过程就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 程,是人和
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 过程。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 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首先是人们从事物质生 产的活动,它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结合过程,是人通过 自己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改造自然界, 另一方面改造人类自己。人的劳动还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的活动,与动 物求生的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 蜘蛛织网、蜜蜂酿蜜都只是动物的本能 活动,而人类 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蜘蛛的活动与 织工的 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 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 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 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第1卷第202 页)
• (二)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结构 • 这一篇由五章组成,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考察剩余价
值生产的:一方面把它作为剩余价值生 产的最一般形 式,从而在第五、六、七、八章研究了“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 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等属于剩余 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 又把它作为特殊的 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在第八章研究了“工作日” 的问题。 • 具体说来,马克思在第五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揭示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章 分析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七章分析剩 余 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第八章分析 工作日,揭示资本家通 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 值的方法;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 系。
• 要揭示价值增殖的秘密,关键在于分析劳动力这一特殊商 品。劳动 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 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 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 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劳动力的卖者和任 何别的商品 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 价值。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比如, 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 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假定只费半个 工作日,而劳动者却能劳动一整天,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 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个超过劳动 力价值的部分就是价值的增殖部分,也就是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 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是 剩余价值生产 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在一般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品 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因此,为了 揭示剩余价值 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在考察劳动过程之后,首先 必须考察价值形成过程。 • 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 造新 价值的过程。 • 在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被消费了,它们的使用形 态是变 化了,但它们的价值则被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去了。 •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而凝结于产品上的劳动,形 成新的价值。 • 在价值形成中,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 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 但是,价值 形成过程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要揭示这个秘 密,就必须分析价值 增殖过程。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来说,有两个 特点:
•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 下劳动。工人生 产什么,怎样生产,都必须服从资本 家的意志。
•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生产工人所 有。工人不能占 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 (二)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 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生产价值;
•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秘密,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这是马克思 划时代的功绩。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以劳动二重性为 依据,通过对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进一步揭 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 义剥削的秘密。
• 劳动过程既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资料的消费 过程。这里的 消费是生产消费而不是个人消费,二者 是不同的,生产消费是把产品当作劳动的生活资料来 消费,而个人消费是把产品当作养活个人的生活资料 来消费。
• 总之,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 件,是人类生活 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在任何社会,它 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也是剩余 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就是 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第1卷第257页)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主导方面,决定了资本主义的 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 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第1卷第679页)
•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
•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使 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构成劳动过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抽象劳动构成价值增值过程。当作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 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当作资本主义的商 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概述
• (一)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 基石 •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 一篇是讲资本生产过程的前提,
第二篇是一般商 品生产过程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过渡,现在第 三篇才开始 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 质上是剩余价值 的生产过程。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体系的一般基础,并 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1卷第557页) 所以,以“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为篇名的这一篇,既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 一般原理,又研究了剩余 价值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这一篇研究的 中心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问 题。这一篇研究的问题,是马克思剩余价值 学说的最基本部分,是《资本论》 第一卷的中心。这一篇研究的剩余价值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整个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钥匙,是建立无产 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所以,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 对规律”(第1卷第679页)恩格斯说,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 的划时代的功绩”。列 宁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 1、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化,生产某一产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由6 小时降为3小时,则该产品加入的 新价值只有原来一半了,但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 依然不变。
• 2、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而生产资料的价值变了, 某一生产资料的价值上升了二倍,那么生产资料 价值的转移就增加二倍,但劳动新加入的价值, 依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