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合集下载

教研《长方体的体积》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长方体的体积》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长方体的体积》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长方体的体积》,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刘老师首先让已经知道长方体体积如何计算的同学举手,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然后老师花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去询问学生知道的途径,有的是爸妈教的,有的是奥数班老师教的,有的是自学的……老师又给出一个长为5,宽为4,高为3的长方体,生给出体积是5X4X3。

当老师问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时,没有一位学生知道原因了。

老师就从这里开始了新课,让学生在作业纸上验证,组内讨论后汇报,得出若用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去摆,可以每行摆5个,摆4行3层,共需要5X4X3个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所以总体积就是5X4X3……一节课在老师幽默的话语中轻松度过,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难得的是每个孩子还知道了计算的道理。

但当时我不解的是: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学生了解公式的途径,既没有课前复习,也没有情景创设,直接让学生去探究计算的道理,但教学效果却又奇好无比。

现在想来,刘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就是——从学生中来!《课标》规定: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应该准备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所以刘老师这节课,虽然没有模板式的从情景导入到新知探究,而是倒叙式的课堂教学,但仍是一节高效的数学教学。

以上都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有什么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2020年11月。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记录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记录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记录长方体的体积评课记录评课内容本次课程评价是关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入: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引入长方体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长方体形状的认知和理解。

2. 公式介绍:老师清晰地介绍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3. 计算方法:老师针对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 练与巩固:通过一系列的练题,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巩固掌握。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亮点1. 引入环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简洁明了,公式介绍和计算方法讲解清晰易懂。

3. 练题设置合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存在问题与建议1. 教学进度稍显匆忙,部分学生在跟上的过程中有困难。

建议在讲解公式和计算方法时,可以适当放慢进度,给学生更多时间消化和理解。

2. 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困惑,建议在说明不同计算方法的同时,给予实际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练题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以便充分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改进方案1. 加强引入环节的设计,通过更多的实物或图片展示,增加学生对长方体的形状认知和兴趣。

2. 在讲解公式和计算方法时,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和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3. 针对学生困惑的计算方法选择问题,加大练题的难度和数量,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和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

4. 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分解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总结本节课的长方体体积计算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次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6篇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6篇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6篇能精选习题,题目设置有梯度,提问面向中下等学生。

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

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板书工整清晰,语言流畅有条理,课堂条理清楚,题目设置有梯度,课堂容量足,要加大学生参与面。

知识点详尽,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并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如能适当增添一些互动环节,气氛会更好。

语言幽默风趣,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双基落实,效果大为显著。

知识点归纳条理清晰,采用学生回忆复习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和整理。

结合知识点辅以相关例题、习题,讲练结合。

例题规范,针对学生基础少扎实,采用此类复习方法能进一步夯实基础,值得肯定。

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

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郭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郭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后练习中, 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郭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评课

老师的整堂课,设计了复习铺垫,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反馈等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一、引入简洁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本节课,老师采取了复习引入方式。

以实物纸巾盒为例,复习“它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有关于体积的知识。

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最后提出“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这个疑问,引发学生本能的思考,可能与“长、宽、高”有关。

课前通过简单的谈话交流,不仅起到了复习旧知的作用,更为整节课的探求提出了疑问,引发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在本课的第二环节中,教师设置了操作探究如何算长方体体积的活动。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估测能力,验证探究结果在探究活动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估一估的活动这样一个有参照的动态演变过程,使得学生的估计有理有据,也更加形象地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改变是有关系的。

四、重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同时也是对学生估测意识的一种培养。

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五、有效回顾全课,培养学习方法最后在回顾整节课中,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累。

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收获,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论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三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三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1. 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教授三年级学生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体相关的问题。

2. 教学内容及重点本次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2.1 引入阶段利用图片、实物或故事等引入长方体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2 知识点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介绍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体积的概念,并解释体积的计算方法。

2.3 示例演示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学生能够观察长方体的实际构造并了解如何测量长方体的边长,并将其应用于体积计算。

2.4 练与巩固设计一系列练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来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长方体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买某物品所需的包装盒的体积计算等。

3.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与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长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实物演示:通过实物展示与演示,让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和测量长方体的边长,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在练和问题解决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4. 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掌握情况,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实践练:设计一系列练题,测试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问题解决:通过课堂问题的解答,评估学生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 综合评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和课堂表现等因素,综合评估学生的整体研究情况。

5. 课后延伸为了巩固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可以布置以下作业或延伸活动:- 继续练:布置一些额外的练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设计一个与长方体体积计算相关的创新作品,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罗鸣亮长方体的体积评课

罗鸣亮长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有幸听到了关于“长方体的体积”的课程,这是一堂非常精彩、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不仅详细讲解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还通过各种实际应用和互动活动,使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这个概念。

首先,教师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推导,让学生明白了公式的来源和含义。

同时,教师还通过具体的实例,解释了长方体体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例如计算物体的质量、容积等。

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各种有趣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体积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堂关于“长方体的体积”的课程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同时,教师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启发和学习,学生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为您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提供全面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信息,盼望对您有用!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稷下小学王万XX20XX年3月21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深受启发。

韩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肯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受学问的探究过程。

韩老师支配了操作活动,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样子的长方体。

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看、分析,发觉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洁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育。

韩老师课件展示出4个摆法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看、发觉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觉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识的字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

在课后练习中“一块体积为50立方米的长方体大理石,长是5米,宽是2米,它的高是多少米?〞和“一个长方体牙膏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纸箱〔内侧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这个纸箱中最多可以放多少盒牙膏?〞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怀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学问。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本课是以问题为导引,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中掌握,练中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思想。

2、引入开门见山,通过抛出问题,调动思考,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思调动到学习上来,简捷明快。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提问、练习、板演、讲评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了有效互动和反馈。

3、杨老师对教材分析透彻,关键点讲解全面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拓展适当,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通过本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在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4、杨老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富于变化,有激情。

采用启发式语言,填空式讲解,留下学生理解记忆的空间。

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激情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激励。

5、注意解题格式规范的教学。

课堂中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先写公式,再列算式,抓好学生的解题格式规范至关重要。

这堂课体现比较到位,反复强调,再根据学生的做的题目进行说明,做到了规范格式的具体化,从抽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6、采用巡视的办法,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纠正错误,进行补充教学,针对性强。

杨老师把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用,是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7、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8、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培养。

比如,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体积公式的通用公式,即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渗透了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思想,也与本课的教学。

建议:1、本课课堂容量较大,结构紧凑,马不停蹄,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可能跟不上。

建议适当放慢速度,把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候答、小结总结等环节上,让反应慢的差生能跟上来。

2、数学课以思为主,以练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果在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互动会更好。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介绍本评课稿旨在介绍关于长方体的体积的知识及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在教授这一内容时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研究和理解。

知识点1. 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拥有六个面的多面体,且每个面都是矩形。

2. 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相等且平行成对出现,相邻的面通过四个直角相连。

3.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V = lwh)。

教学方法概念讲解1. 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并引导他们发现并描述其特点。

2. 清晰地介绍和解释长方体的定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长方体的概念。

公式推导1. 通过实际的物体或模型,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变化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2. 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和实践。

示例演练1. 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长方体题目,让他们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及特点。

2. 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 提供足够的题和示例,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图示、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和公式。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解答问题,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

3. 提供练材料和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本评课稿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关于长方体的体积的知识及教学方法。

希望教师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长方体的体积概念和计算方法。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听课评课记录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听课评课记录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听课评课记录
本节课讲授完后,老师们进行了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意见,我做如下整理:
一、自评
1、自己能够较好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很好的执行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他评
1、复习导入
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2、探究深入,注意方法的渗透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等活动,以及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理解体积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长方体体积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3、教学设计缺乏新颖
三、建议
1、课堂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应具有严密性,应多加强普通话的练习。

2、课堂评价过于单一,有时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3、层次清晰,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但缺乏创新性。

四、今后改进的措施
1、加强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教育
教学水平。

2、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不断的吸取良好的教学经验。

3、多听好课,多看优秀的教案,及时写教学反思,使自己内
化吸收。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体体积》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体体积》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长方体体积》说课稿评课稿一、教材分析:在学生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又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及他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虽然学生也有分辨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但对于体积与容积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显然是相对陌生的,更莫谈对体积的计算了。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和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长、宽相等时,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时,越宽体积越大”,“宽高相等时,越长体积越大”。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教材接着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并记下长、宽、高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难点是借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探索的活动,对学生数学思维加以有效引导,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及空间观念。

二、教法:本节课教师要借助课件的辅助功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让学生脑手并用,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等实际的操作活动,采用直观、演示、猜想、操作、练习、讨论等多种教法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多种感觉参与学习,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及空间观念三、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猜测。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三亚市崖城镇南滨小学林海香本节课,史海凤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长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史海凤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长方形体积的计算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确凿.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体积的计算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明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体积的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结壮的基础.3.教态自然亲密,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用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阻抑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幽美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统统的学生,史海凤老师总是耐烦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调和.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需要探讨的地方:课堂上自我实践过多。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导语: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体积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长方体体积评课稿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

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几点与大家分享: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

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

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本文档旨在讨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评课。

在评述内容时,我将简明扼要地介绍体积计算的基本公式,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立方体的体积计算立方体是一种具有相等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边长 x 边长 x 边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立方体的定义和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境,如使用实物立方体或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练,以加深他们对立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是一种具有不同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长 x 宽 x 高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绘制示意图,并以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如书本、盒子等来说明。

教师还可通过简单的情景设置,如拆箱装书或堆积积木等,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理解。

三、评课策略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评估学生对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掌握情况:- 使用小组或个人练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给定立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示。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掌握情况。

- 报告和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或举行短暂演讲,介绍他们在理解和应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过程中的体会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表述和展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思维能力。

- 评估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容积、的容量等。

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便是《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的内容。

希望本文档对于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邵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邵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借助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邵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邵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邵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邵老师把算长方体水槽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邵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研究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是一个实用且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次课程进行评价,并总结所学内容。

课程回顾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分别是以正方体和长方体为基础形状的几何体。

我们研究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研究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我们了解到,体积是描述一个几何体所占空间的量度。

对于立方体来说,体积的计算很简单,只需要将边长的立方作为体积即可。

对于长方体,也就是矩形的立体扩展,体积的计算是将长、宽、高三个边长进行相乘得到的。

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解答。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老师还给出一些练题供我们巩固知识。

研究收获通过本次课程,我研究到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些计算方法很简单易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

此外,我还学会了区分立方体和长方体,并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这些知识对于进一步研究几何学和应用于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课程的评价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讲解清晰明了,引导我们进行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答题,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唯一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在练题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并且对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了全面的认识。

我们学会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掌握了计算它们体积的方法。

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期待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听了郑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他把一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寓教于乐”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节课他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民主和和谐的气氛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郑老师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开课依始就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立体图形的大小,再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如比较生活中小家电热水器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愿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贯穿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自身生活所必需,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中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参与教学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

这节课郑老师就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摆、拼、类推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参与才能体验.因为参与才能有所发现。

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在这节课中,郑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如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直观形像,使学生清楚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

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及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使学生既学到知识也收获快乐。

我想这才是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郑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1.在让学生在长方体体积的基础上推导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的时候,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少提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2.在运用白板的教学中,还而要我们所有的教师共同探讨,怎么样让白板和我们教学真正的融入到一起,让我们不是想运用白板而用白板,让白板像黑板一样成为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我们的教学因为有了白板而熠熠生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虎山小学姚春丽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韩老师首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出后,韩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量出字典的长、宽、高,计算字典的体积,然后,韩老师出了一道: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4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问学生
用什么公式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小物体作为复习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体积。

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

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韩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

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韩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韩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

学生摆长方体用的时间太多。

2、教师处处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3、在做体积计算题时,应该按照例题的步骤去做,先写字母公式,再把数字代入公式中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