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国卫医发〔2015〕95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2015年12月前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血站核酸检测的全面覆盖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血液检测”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

指导血站加强能力建设,规范核酸检测操作流程,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我委对“血液检测”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同时废止。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全血采集 (3)3 血液成分制备 (8)4 血液检测 (15)5 血液隔离与放行 (30)6 质量控制 (32)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43)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47)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6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65)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71)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73)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80)附录H 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82)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83)1 献血者健康检查目的按照国家有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见附录)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分离和提取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以满足临床上的特定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成分制备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血液成分制备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摆放好所需设备和试剂。

然后,核对所需试剂和设备的数量和有效期限,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

最后,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和健康检查,保证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健康状态,以防止交叉感染等问题。

2. 样本采集血液成分制备的第一步是采集合适的血液样本。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和无菌要求进行采集。

首先,使用无菌方法消毒采血部位,然后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采血。

注意遵循采血容器的配对原则,确保采集的血液与之后的操作要求相符。

3. 血液分离采集好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分离以获得不同的成分。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法和过滤法。

离心法通过调整离心机的速度和时间来分离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

过滤法则通过过滤纸或滤膜来分离血液成分。

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血小板制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治疗一些出血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血小板制备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取得血小板上清液。

接下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搅拌剂和保存液来处理血小板。

最后,将处理好的血小板分装到合适的容器中,准备好供临床使用。

5. 红细胞制备红细胞是血液成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具有携氧功能。

在红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离心分离和洗涤等步骤来获得纯净的红细胞。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将得到的红细胞沉淀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质和外源性物质。

最后,根据临床需要,可以将红细胞进行保存和分装,以备临床使用。

6. 血浆制备血浆是血液成分中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和抗体的液体部分。

在血浆制备过程中,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站血液制备科工作手册

血站血液制备科工作手册

血站血液制备科工作手册一、引言血站血液制备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收集、储存、检测和制备血液及其制品,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本工作手册旨在规范血站血液制备科的工作流程,保障血液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二、血液采集与储存1. 血液采集a. 采集前准备:确认献血者身份,检查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和献血史,确保符合献血条件。

b. 采血操作:采用无菌技术进行静脉采血,遵循规范的采血程序,确保采集到干净的血液样本。

2. 血液储存a. 血袋标识:每袋血液必须标注献血者信息、采血时间、采血护士签名等信息,确保血液来源可追溯。

b. 贮存条件:遵循血液贮存条件,确保血液质量。

三、血液检测与分型1. 血液检测a. 常规检测:进行血型、RH血型、传染病标志物等检测,确保血液安全性。

b. 质控检测:定期进行质控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血液分型a. 血型鉴定:根据献血者的血型进行分型,确保输血配型的准确性。

b. 血浆分离:对全血进行离心分离,获取血浆和红细胞等制品。

四、血液制品制备1. 血小板制备a. 血小板分离:采用离心法或血浆分离法分离血小板。

b. 血小板保存:采用适当的保存液保存血小板,确保其保存时间和质量。

2. 红细胞制备a. 红细胞分离:采用离心法分离红细胞。

b. 红细胞保存:采用适当的保存液保存红细胞,确保其保存时间和质量。

3. 血浆制备a. 血浆分离:采用离心法分离血浆。

b. 血浆保存:采用适当的保存液保存血浆,确保其保存时间和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记录管理1. 质量控制a. 设备维护:定期对制备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b.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监控,确保制品质量。

2. 记录管理a. 制品记录:对血液制品的制备、储存、使用等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b. 质量记录:对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记录,包括设备维护、质量监控等。

六、安全与危险废物处理1. 安全管理a. 人员防护: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以下是一份关于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的指南:
1. 血液成分制备:
- 确保采集血液的过程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使用无菌技术。

- 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筛查,包括健康状况、传染病检测等。

- 分离和制备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血液成分的纯度和安全性。

2. 血液成分使用:
-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指示,合理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

- 输血前进行仔细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相容性。

- 遵循输血的操作规范,包括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选择等。

-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的监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质量保证: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血液采集、制备和储存的全程监控。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知识水平。

- 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液成分的微生物检测、功能检测等。

-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改进问题。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指南,实际的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并且可能因地区和机构而有所差异。

此外,血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以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血液治疗。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和具体的信息,建议参考相关的医学文献、专业机构的指南或咨询血液学专家。

他们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具体的指导,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情况。

同时,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血液管理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血液成分的制备流程标准

血液成分的制备流程标准

血液成分的制备流程标准英文回答:The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blood components follows a standardized procedure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final products. This process involves several steps, including donation, collection, processing, and storage.1. Donation: Blood is typically collected from volunteer donors who meet certain eligibility criteria. Donors undergo a screening process to assess their suitability for donation, including a medical history review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Once deemed eligible, the donor's blood is collected using sterile needles and bags.2. Collection: The collected blood is then transported to a blood center or a processing facility. During transportation, the blood is stored in temperature-controlled containers to maintain its integrity. Upon arrival at the facility, the blood is carefully logged andlabeled to ensure traceability.3. Processing: The processing of blood involves separating it into its various components, such as red blood cells, plasma, and platelets. This is typically done through a process called centrifugation, which uses high-speed spinning to separate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based on their density. Each component is then collected and stored separately.4. Testing: Before the blood components are released for transfusion, they undergo a series of tests to ensure their safety. These tests include screening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HIV, hepatitis B and C, and syphilis. Additionally, the blood is tested for blood type compatibility to ensure a successful transfusion.5. Storage: Once the blood components pass all the necessary tests, they are stored in designated refrigerators or freezers at controlled temperatures. The storage conditions are carefully monitored to maintain the vi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components until they areneeded for transfusion.中文回答:血液成分的制备流程遵循标准化的程序,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1.1 血液成分品种1.1.1 血液成分品种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2 制备环境1.2.1 制备环境应当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1.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1.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1.3 设备1.1.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1.1.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唯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1.4 物料1.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1.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1.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1.4.4 制备方法制备新品种的血液成分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1.5 起始血液1.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1.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1.6 制备方法1.6.1 离心1.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1.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1.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1.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1.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1.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国卫医函〔2019〕98 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 版)2019 年4 月前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实现并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不断适应血站技术发展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高标准要求、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和献血者权益的思路,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 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和质量控制等6 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血站在制定本单位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9 年9 月1 日起施行。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同时废止。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 年修订1 次。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血液采集 (4)3 血液成分制备 (12)4 血液检测 (22)5 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 (39)6 质量控制 (46)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58)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62)附录 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79)附录D 检测过程的性能监控 (80)附录E 微板法ABO 血型定型试验 (86)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88)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101)附录H (资料性附录)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103)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05)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导则按照国家有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见附录 I)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1.1 血液成分品种1.1.1 血液成分品种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2 制备环境1.2.1 制备环境应当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1.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1.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1.3 设备1.1.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1.1.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唯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1.4 物料1.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1.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1.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1.4.4 制备方法制备新品种的血液成分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1.5 起始血液1.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1.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1.6 制备方法1.6.1 离心1.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1.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1.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1.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1.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1.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原理:利用白细胞与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
设备:离心机、白细胞分离器等
操作步骤:采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洗涤、收集白细胞等
注意事项: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污染,保证白细胞活性
血小板分离
目的:从血液中分离出血小板,用于临床治疗
注意事项: a. 操作过程中避免污染 b. 确保血小板活性和数量满足临床需求 c.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气味:正常血液应为无异味,无特殊气味
粘稠度:正常血液应为粘稠度适中,无明显粘稠或稀薄
透明度:正常血液应为透明或半透明,无浑浊
成分含量检测
检测项目: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检测方法:显微镜观察、血细胞计数器等
检测标准:参考国家或行业标准
检测频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确保血液成分质量
无菌检测
目的:确保血液成分的无菌性
注意事项: a. 确保离心管和离心机清洁无污染 b. 正确设定离心参数,避免样本损失 c. 离心结束后及时取出离心管,避免样本凝固
设备:离心机
操作步骤: a. 准备离心管和离心机 b. 加入血液样本 c. 设定离心参数 d. 启动离心机 e. 离心结束后取出离心管
血浆分离
白细胞分离
目的:分离出白细胞,用于临床治疗
检测结果:记录并分析,确保血液成分的无菌性
检测频率:定期进行,确保血液成分的质量
检测方法: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等
有效期检测
检测目的:确保血液成分在保质期内使用
检测方法:使用有效期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检测频率:定期进行,确保血液成分质量稳定
检测结果:记录检测结果,及时更新有效期信息
制备记录
记录时间:记录制备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方法:加热、辐射、化学试剂等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3.1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1. 引言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实验人员进行血液实验,在保证实验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规范实验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实验准备- 实验人员应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

- 准备所需的血液样本和实验用具,如试管、离心机和显微镜。

- 检查实验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工作。

3. 实验流程1. 采集血液样本:- 使用无菌注射器从受试者的静脉处采集血液。

-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转移到无菌试管中,并轻轻颠倒混合。

2. 离心:- 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以适当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

- 离心后,将血液分为血浆和红细胞两部分,并将它们分别取出。

3. 血浆分析:- 将取出的血浆样本放入分析仪器中,根据所需测试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测试数值和报告单位。

4. 红细胞观察:- 取出的红细胞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注意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形状和结构,记录相关信息。

5. 清理和处理:- 将用过的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 处理废弃物、污染材料和血液样本的。

4. 实验安全- 在进行血液实验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法律法规。

- 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掌握实验安全知识。

- 处理血液样本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并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生物危险物质。

5. 结论本操作规程提供了血液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可帮助实验人员准确、安全地进行血液实验。

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本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调整和执行。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在医学领域,血液成分制备是指将捐赠者的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成分,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这种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捐赠者的血液,提高血液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供血紧张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知识。

一、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包括采血、离心和分装三个关键步骤。

1. 采血血液成分制备的第一步是从捐赠者身上采集血液。

在采血时,医务人员需要确保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血液,同时要注意保持采血器材的无菌状态,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2. 离心采集到的全血需要经过离心分离,将其分成不同的成分。

离心的原理是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使得血液中的成分根据密度差异分离出来。

一般来说,离心后的血液可以分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三个主要成分。

3. 分装离心分离后的血液成分需要进行分装,以便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红细胞可用于治疗贫血等疾病,血小板可用于止血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而血浆则可用于制备血浆制品,如凝血因子等。

二、血液成分制备的相关知识1. 血小板的保鲜和贮存血小板是一种特殊的血液成分,其保鲜和贮存要求比较高。

一般来说,新鲜采集的血小板应在室温下保存,并且在4小时内输送到使用地点。

如果需要长期贮存血小板,可采用冷冻保存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保持其活性。

2. 血浆的制备和用途血浆是血液成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黄色液体。

制备血浆的过程是通过离心分离后,将液体部分取出。

血浆可以用于制备血浆制品,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3. 血液成分制备的安全性血液成分制备在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但也需要注意其安全性。

在制备血液成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标记、分装等操作,以确保使用正确的成分。

此外,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防止交叉感染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结语血液成分制备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血液资源,提高供血效率。

通过采血、离心和分装等步骤,捐赠者的血液可以被分成不同的成分,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血液成分分离机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分离机操作规程

血液成份分离机操作规程一、所需耗材1、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液成份分离器P-2000型2、血液保存液Ⅰ(500ml)二、设置参数1、进入设置参数项目,显示工作参数。

可对工作参数进行设置和检查。

2、用▲和▼键将光标移向需检查或更改的参数项。

3、光标指向某个参数时可用修改键删除,再用数字键重新设置。

4、当需设置和检查的项目完成后,按确认键,返回工作项目菜单。

三、分离血液成分屏幕显示血小板工作菜单时,按0键或确认键,进入血小板/血浆程序。

(一)、登记供血者:按照屏幕显示用▲和▼键将光标移向要输入的项目,用数字键输入供血者序号、血型卡号及操作员代号。

完成后按确认键继续下面的操作。

(二)、安装耗材:登记供浆者完成后,屏幕提示安装耗材。

操作者面向机器,按照下列操作规程进行耗材的安装。

1、安装前检查(1)确认抗凝剂针头、采血针头上的保护她未脱落,离心杯接口连接的管路应无脱落;(2)管路应无扭结、缠绕或压痕;(3)袋子无小孔或破裂;(4)离心杯表面无裂痕,杯内无可见碎屑;(5)离心杯静止头固定时杯体应能自如的旋转。

2、安装离心杯(1)打开离心机盖;(2)离心杯下口朝向离心杯的右边,稍稍用力把离心杯按入离心杯的杯座内;、(3)关好盖子,旋紧盖开关,直至显示屏上的离心杯和离心机盖前出现符号﹡,只有杯子安放正确后才能顺利盖上盖子,如盖子闭合不严,则应检查杯子的位置和方向。

3、安装管路(1)把离心杯下口连接管路装入管路探测顶部的槽口中,将与系统压力监测器街头连接的“Y”接头置于管路探测器与阀门之间。

确保管路完全放入管路探测器的槽底部,显示屏上管路探测器前会出现符号﹡。

(2)安装系统压力监测器接头,使之固定,并用手轻轻拉动压力监测器接头管路,确认其安装正确,显示屏上系统压力监测器前会出现符号﹡。

(3)将沿离心杯下口连接管路上的“T”至血小板袋的绿色管路装入绿色阀4,另一条黄色管路装入黄色阀3,确保管路在阀门中安装到位,不允许管路滑落在外。

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

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

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血液采集1. 筛选献血者:对献血者进行的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体检,确保其符合献血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8.3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专家解读

8.3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专家解读
20
三、要求或推荐局部关键操作 采用计算机辅助控制
“2.14.3〞条推荐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别离前,采用 计算机程序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上的献血条形码。
“3.7.1〞条要求,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别离之前 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推荐采用计算机系统进 行核对。
二、推荐关键技术操作良好实践
?规程?“前言〞:“……以‘宜’表述的内 容为推荐性内容〞。
这局部内容根本上是属于一时还难以全面实施 的良好操作实践,但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血 站在条件成熟时应加以选用。
14
1、推荐使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2.3.2 血袋……3〕宜采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优点:
可将最初采集的血液导入留样袋
理条件、献血和用血等方面都存在者很大的差异这一客观现状 统一对所有技术方法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实际和不可行的 在保证血液质量平安的前提之下,?规程?对局部技术方法规定了选择
范围,授权血站根据工作实际具体加以选用 不仅充分表达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使?规程?具有较充分的适应
性、包容性和可行性
8
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确实认
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附录H 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5
What & How
血站质量管理标准——What〔做什么〕?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 What〔做什么〕? GB18467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How(如何做〕?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How(如何做〕? …… How(如何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3.1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 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3.1.5.3 制备冰冻红细胞的血液自采血之日起6日内进行制备。

3.1.5.4 采用白细胞滤器制备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品,应在血液贮存前进行制备。

3.1.5.5 制备血小板的血液保存温度为22±2℃。

3.1.6 血液成分制备的时间要求3.1.6.1 制备浓缩血小板应在血液采集后6小时内完成。

3.1.6.2 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时,抗凝剂为CPD、CP2D、CPDA-1的血液应在血液采集后8小时之内分离并速冻,抗凝剂为ACD的血液应在血液采集后6小时之内分离并速冻。

3.1.6.3 自血液采集至冰冻完成的时间超过 3.1.6.2中规定的时间,可制备冰冻血浆。

3.1.7 血液成分制备离心时的温度要求3.1.7.1 制备血小板浓缩液的离心温度为22±2℃。

3.1.7.2 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离心温度为2±2℃。

3.1.7.3 制备其它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在4±2℃。

3.1.8 血液制备过程的标识要求3.1.8.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

3.1.8.2 血液进行过滤、分装和冰冻等操作而需要采用非一体性的血袋时,必须保证在每一个血袋贴上正确的献血条码。

3.1.8.3 应对血液制备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

3.1.9 血液制备过程的目视检查要求3.1.9.1 每一袋血液在接收、离心、分离、热合及交付的各个环节都应经过目视检查。

3.1.9.2 血液制备过程的目视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袋标签是否完整、是否有渗漏、离心界面是否清晰、血浆外观颜色是否正常及热合口是否严密等。

3.1.9.3 在血液制备过程中若发现有质量异常,应按不合格品实施标识、隔离及进一步处理;血袋渗漏的一律报废,不得用于临床。

3.1.10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记录3.1.10.1 血液成分制备记录应确保对血液制备过程的人员、设备、血液来源和原材料、方法、环境条件及相关信息的可追溯性。

3.1.10.2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记录主要包括:血液交接,成分制备的过程,仪器使用、维护校准,成分室环境控制,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3.1.11 血液制备过程中,有关血液接收、成分制备及血液成分制品交付等信息必须正确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

3.1.12 制备的血液成分制品质量,须达到《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相关规定。

3.1.13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3.2 多联袋血液成分制备利用多联袋技术,依据不同的离心转速、时间和温度,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血液成分的制备。

3.2.1 离心3.2.1.1 根据离心机种类和血液成分制品的制备要求,确定离心时间、温度、转速。

离心温度见 3.1.7 3.2.1.2 将多联袋按不同制备要求,分别整理,平衡血袋;必须将所有的平衡物和多联袋放入离心杯中并将离心杯对称放入离心机内。

3.2.1.3 根据不同血液成分制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离心,最大相对离心力不能超过5000g。

3.2.1.4 离心过程中须对离心机的运行进行监视并记录。

3.2.1.5 离心机停止转动之前,不可开盖,不可晃动。

3.2.1.6 离心工作结束后,擦拭、保养离心机,清洁整理台面、地面卫生。

如有漏血,立即用有效消毒液消毒处理。

※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换算公式为:RCF(g)=11.18×(rpm/1000)2×R rpm=299×√RCF/R式中: RCF为相对离心力,R为半径,rpm为转速,离心半径是离心机轴中央到离心机杯底间的距离,单位用厘米表示。

3.2.2 血液成分分离血液成分分离有虹吸、夹板法及机器分离方法。

机器分离应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3.2.2.1 离心后的外观检查3.2.2.1.1 离心后轻轻取出离心杯,观察血袋、塑料管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痕,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

血袋破漏的,应作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记录包括:血袋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破损部位、血袋编号等。

3.2.2.1.2 观察血液的分层情况,若有分层不清、脂血严重、血细胞比积过低等不合格项目,按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3.2.2.2 二联袋制备(2种血液成分)。

经一次重离心可制备浓缩红细胞和血浆,若需制备血清可用无抗凝剂的二联袋制备。

3.2.2.3 三联袋制备(2~3种血液成分)。

3.2.2.3.1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制备程序:第一次重离心后将一定量的血浆分入第2袋;再将第3袋的红细胞保存液加入原袋与红细胞混合即为悬浮红细胞。

热合分开红细胞袋,血浆再经第二次重离心,上清血浆分入第3袋中,速冻并冰冻保存,如符合 3.1.6.2的时间要求,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

3.2.2.3.2 红细胞、浓缩血小板(PC)、乏血小板血浆(PPP)的制备程序(富血小板血浆法):第一次轻离心,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红细胞,红细胞含一定量血浆及保存液。

再次将PRP 袋重离心,制备PC和PPP,不保存PC容量留25~30ml/袋,保存PC容量为50~70ml/袋。

PC在室温静置1~2小时,使其自然解聚后,轻摇血袋使其成为均匀混悬液,在22±2℃的环境下振荡保存;PPP速冻并冰冻保存。

3.2.2.3.3 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血浆的制备程序:第一次重离心,将血浆分入第2袋,第3袋保存液加入原袋红细胞内,若血浆外观符合质量要求即与另一空袋立即速冻并冰冻保存,待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详见 3.6)。

3.2.2.4 四联袋制备(3~4种血液成分)3.2.2.4.1 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冷上清的制备程序(PRP法):第一次轻度离心,将PRP分入第2袋,原袋红细胞与保存液混合,即为悬浮红细胞。

PRP再次重度离心,制成PC 和PPP,PC容量同 3.2.2.3.2,PPP及空袋一起速冻并冰冻保存(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冷上清的制备详见3.6)。

3.2.2.4.2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制备程序(白膜法):第一次重离心,将血浆分入第2袋,将含有一定量血浆及白膜层分入第3袋;再将第4袋的红细胞保存液加入原袋与红细胞混合即为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第3袋及另一空袋再次轻离心,分离制备成PC。

血浆制备符合3.1.6.2,即为FFP。

3.3 开放性血液成分制备3.3.1 对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见 3.1.1.33.3.2 血液成分制备所需器具应高压消毒,所用剪刀、盐水、针头等器材均应每袋一份,防止交叉污染。

3.3.3 工作人员进入净化室前应洗手并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

操作应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3.3.4 血液成分离心、制备程序参见多联袋血液成分制备。

3.4 洗涤红细胞制备3.4.1 盐水联袋式洗涤红细胞(手工法):用三联盐水袋或四联盐水袋洗涤红细胞时,应使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连接红细胞袋和盐水袋。

3.4.1.1 三联盐水袋洗涤红细胞三联盐水袋为3个容积为400ml的单袋,用塑料管道相连的密闭无菌、无热原系统。

每袋内装有200ml注射用生理盐水,首袋有游离管或接穿刺针头一个,3个袋子之间用导管夹夹住,彼此不相通。

3.4.1.1.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可洗涤。

3.4.1.1.2 将三联盐水袋首袋上的针头插入红细胞袋的进针座或用无菌导管连接设备与红细胞袋相连,使首袋内的盐水缓慢流入红细胞袋内,边加盐水边混合,将中间塑料管道用导管夹夹住。

3.4.1.1.3 4个袋子分别装于两个离心杯中(一侧装血袋与空袋,另侧装两个盐水袋),平衡后,离心杯对称放入离心机内离心。

3.4.1.1.4 离心后将血袋轻轻取出,悬挂于支架上或放入分浆夹中,将上清液及白膜层分入空袋内,然后热合并切断相连接的导管,弃去装有上清液和白膜层的废液袋。

3.4.1.1.5 依次反复洗涤红细胞至少3次。

3.4.1.1.6 最后一次挤出上清液及残余白膜后灌入生理盐水制成洗涤红细胞。

3.4.1.2 四联袋洗涤红细胞:四联袋为4个容积为300ml(或350ml)的单袋,用塑料管道相连无热原、无菌的密闭系统。

每袋内装有100~150ml注射用生理盐水,各袋之间用导管夹夹住,彼此不相通。

3.4.1.2.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可洗涤。

3.4.1.2.2 将连接管与红细胞袋相连,使首袋内的盐水缓慢流入红细胞袋内,边加盐水边混合,混匀后将中间塑料管用导管夹夹住。

3.4.1.2.3 将5个袋子按要求放入离心机内离心。

3.4.1.2.4 离心后将血袋轻轻取出,悬挂于支架上或放入分浆夹中,把上清和白膜层分入空袋中,热合并切断相连接的导管,弃去废液袋。

3.4.1.2.5 同3.4.1.1.53.4.1.2.6 同3.4.1.1.6.3.4.2 开放式洗涤红细胞3.4.2.1 凡未超过保存期的红细胞均可洗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