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垂直与平行》
《垂直与平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
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学生分析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臵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臵关系。
六、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引导、观察、讨论、练习的综合教学方法。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常规教具(小黑板、三角板等)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
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
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
平行与垂直-完整版PPT课件
探究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交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从图中找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课堂练习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
在同一平面内,只要两条 直线永不相交,就称这两 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人教版 数学 四年级 上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 平形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与垂直
情境导入 说一说:直线有哪些特征?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探究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交流: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探究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交流: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课堂小结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平行与垂直
垂直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概 念:
2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上图中a与b互相垂直, 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 记作a⊥b,
读作a垂直于b。
没有相交:
①
②
⑤
相 交:
③
④
⑥
探究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交流:把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
没有相交
①
②
延伸后相交
⑤
延伸后相交
探究新知 认识平行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 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探究新知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平行和垂直-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4)有不同画法吗?展示几种不同的画法。
(根据学生不同的画法和旋转板书上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深化学生对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的本质认识。)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想一组平行线,
再想想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什么样子?边想边用手比划,培养空间观念。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
1.同学们,你们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纸上利用平行线和垂线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回家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和简单的谈话直奔研究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悟“同一平面”,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
2.展示各种情况
(通过筛选,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并编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结合画一画把学生想象的结果外化出来,也为后续教学进行分类探究提供了原始素材。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备教师一次备课及教师个人二次备课
集体研讨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无始无终”。
引出主题: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看书自学: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与垂直,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导学单先画一画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再看看书,平行与垂直可以怎么记?怎么读?(动手之前先听清楚要求。)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平行与垂直》公开课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平行与垂直》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两根筷子、水彩笔、尺子、三角板、白纸一张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感知关系。
1、复习: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谁能说说直线有哪些特点?2、谈话激趣: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都是在人们的生活劳动中发现的,生活里很多时候就蕴藏着数学知识。
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扔铅笔的实验,你们有结果了么?两支铅笔从远处往桌上扔,可能会落到哪里?还有哪种可能?哪种情况属于落在同一平面上?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同一平面内)二、观察分类,了解特征。
1、每个人手中都有这样一张白纸,现在我们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象这张纸变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越来越大,把铅笔的两端无限延长,想象成两条直线,那么两支铅笔落在同一个平面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想象出来了么?睁开眼睛,用彩笔和尺子把它画下来。
2、把你们画的作品都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画的图形一样么?想展示给大家看么?老师选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3、你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想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画法,我们能不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先给他们编上序号。
4、边分边想,你为什么这样分,把分的结果记录在你的练习本上。
(等一段时间)分好的同学可以和你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垂直与平行教学流程图
使用效果
画图感知
使学生初步建立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表象。
图片
设疑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通过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展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能相交与不能相交情况,通过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象
课件
讲解—播放—概括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并引入生活实际。然后全课总结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为主的初期阶段。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直线与角有一定的认识;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及”作"平行线的问题。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
学
反
思
整堂课,我注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斑马线、单杆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从这些实例中的感知垂直与平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创新。一开始我让学生用小棒摆相交与不相交现象。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等进一步对垂直与平行的掌握.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直与平行教材分析及思维导图
直与平行教材分析及思维导图教材解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
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以学生们的玩具魔方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建立平面空间感,理解“同一平面”的意思。
然后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也并非纯数学意义上的“垂直与平行”,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垂直与平行PPT教学课件
2020/12/11
27
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 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 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2020/12/11
28
2020/12/11
29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1
11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
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
点叫做垂足。
2020/12/11
12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 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 直线互相平行。
2020/12/11
13
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 平行?哪组互相垂直?
2020/12/11
1
扔筷子
2020/12/11
2
2020/12/11
3
2020/12/11
4
2020/12/11
5
2020/12/11
6
2020/12/11
7
(1)
(2)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0/12/11
(4)
(5) 8
一、想
2020/12/11
9
二、画
2020/12/11
10
三、分类
a
b
a
b
c
2020/12/11
c
23
找出下面图形中互相 垂直和平行的线段。
d
a
c
2020/12/11
b
24
找出下面图形中互相 垂直和平行的线段。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已经有了较多的生活体会,对在这节课需要提炼出的“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的特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及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播放课件及音乐下课了)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就像放飞的小鸟,争先恐后的向外冲去。
可是,当王磊经过常爽的座位边时,一不小心把常爽的文具弄到了地上。
于是,王磊迅速地收拾掉在地上的文具时,忽然,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铅笔随意抛抛看,会出现哪些情形?观察后,并用直线代表铅笔,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小棒的位置情况。
老师待会选取画的好粘贴在黑板上!(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画好的同学小组内交流一下,讨论交流会出现几种情况呢?师:好了同学们,现在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图形呢?哪个同还想展示一下呢?好,你来!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想到了这么多种情况。
《平行与垂直》教案(平行与垂直优质课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平行与垂直优质课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垂直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目录•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技巧•学生自主练习与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课程介绍与目标平行与垂直概念引入0102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平行与垂直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行与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平行线定义及性质平行线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内错角相等法同位角相等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法平行线间距离公式垂直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垂直线定义及性质定义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度,且垂足是唯一的。
判定两直线垂直方法方法一01方法二02方法三03垂线段最短原理原理内容应用场景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中应用垂直线在建筑设计中用于创造立体感和层次感。
例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垂直线条可以突出建筑的高度和挺拔感,增强视觉效果。
道路交通标志识别其他生活场景应用平行与垂直在美术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利用平行与垂直的构图原则来创造和谐、平衡的美感。
在工程制图中,平行与垂直是基本的绘图原则。
例如,在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等领域中,工程师需要使用平行线和垂直线来绘制精确的图纸,以确保工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地理学和地质学中,平行与垂直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地层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来判断地层的走向、倾斜角度等地质特征。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技巧理解定义和性质图形分析排除法030201判断题和选择题答题技巧计算题和证明题解题思路明确已知和未知画图辅助逐步推导易错难点和注意事项避免将平行线和垂线混淆,特别是在复杂的图形中。
《平行与垂直》PPT教学课文课件
B
CD
EF
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A•
AB=12.2厘米 AC=10厘米
AF=13.2厘米 A E = 11 . 4 厘 米 AD=9.5厘米
B
C
D
EF
13.2厘米>12.2厘米>11.4厘米>10厘米>9.5厘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 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垂线
A•
∟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外任意画一点A。
A•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外任意画一点A。 从点A到这条直线画线段。
A•
B
C
D
EF
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A•
AB=12.2厘米
B
CD
EF
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A•
AB=12.2厘米
B
CD
EF
AC=10厘米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可以画(一条)垂直线段。 A•
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垂直可以画(无 数)条垂直线段,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a
b
垂直的线段最短。
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 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 怎样修路最近呢?
画图 A•
B
C
D
EF
测量 A•
AB=12.2厘米 AC=10厘米
AF=13.2厘米
AD=9.5厘米 A E = 11 . 4 厘 米
B
CD
EF
比较 A•
AB=12.2厘米 AC=1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效果
画图感知
使学生初步建立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表象。
图片
设疑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通过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展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能相交与不能相交情况,通过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象
课件
讲解—播放—概括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并引入生活实际。然后全课总结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2、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互助与创新精神精神;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互相平行、平行线、垂直线、互相垂直等概念。
2、解决措施:
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四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垂直与平行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1呈现了运动场情境图,图中蕴含着平行与垂直的原型,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接着出现两幅图,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与不相交。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理解什么是平行线、互相平行、垂直、垂直线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认识角以及角的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5、将学生放置于故事情节中,借机适时地进行相应方面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依据的理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大胆的进行课堂改革,及时转变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2、培养学生养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合运用和全课总结
结合生活情境。如:斑马线、单杆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从实例中感知垂直与平行现象。
5分钟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通过动手和想象将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数学化。
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为学习下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总之本课我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新知。
专
家
点
评
1. 重点动手操作,反馈展示。感受相交与不相交现象
2.自主探索相交与不相交地区别得出直线的垂直与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3、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提出问题。
4、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动手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展示作品,交流折的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反馈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
学
反
思
整堂课,我注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斑马线、单杆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从这些实例中的感知垂直与平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创新。一开始我让学生用小棒摆相交与不相交现象。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等进一步对垂直与平行的掌握。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课件、图片、文本
播放—讨论—总结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教学过程(可续页)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找一找身边垂直与平行的例子
1个小时
1、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
1、预习学习内容;
准确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理解“同一平面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为主的初期阶段。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直线与角有一定的认识;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及"作"平行线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
2、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3、掌握垂线与平行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会判断一组平行线和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垂直或相交,垂足、相互平行、相互垂直
10分钟
1、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会相交与不相交
2.探索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与延长后不相交,即垂直与平行
3、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垂直与平行图形特征。
4、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2、准备上课所用的学具
3、思考: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收集学习资料感受所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0分钟
1、出示两支铅笔的画面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2、揭示课题。
1.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