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方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085爱情是人类最为强烈的一种感情,爱情悲剧这种艺术对人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悲剧的有很多,比如大众比较熟悉的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较多。
今天我们从悲剧意识方面来研究另外两部中西方的爱情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
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婚姻方面的狭隘思想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爱情悲剧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的简介《孔雀东南飞》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诗歌的形式、简短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同时它作为乐府诗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的婚姻悲剧。
全诗仅用1700余字就为读者呈现了多个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自杀的悲剧,还可以看到焦母的顽固不化和刘兄的蛮横无理。
文章结尾为我们呈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蝶的画面,通过这种神话形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1]。
《阴谋与爱情》这部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迪南和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写。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从中我们发现这部西方爱情悲剧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除了当事人费迪南和露易丝外,还有两类人参与其中,一种是与当事人有感情联系的,比如米尔佛特夫人和伍而牧;一种是与这场爱情有利益关系的,比如宰相瓦尔特和平民乐师米勒夫妇 。
费迪南和露易丝在外界的种种干扰之下最终双双赴死,选择这种方式在一起。
二、《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社会。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爱情这玩意儿,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整出些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悲剧来。
不过呢,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还真有不少差别。
咱先瞅瞅咱中国的爱情悲剧。
那叫一个含蓄深沉啊!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爱得那叫一个苦。
家里反对,社会规矩一大堆,硬是把好好的一对
给拆散了。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被闷在罐子里的火,烧得旺旺的,可就是没法痛
快地燃烧。
最后只能化蝶双飞,这结局虽然带着点浪漫色彩,但说到底还是满
满的无奈和悲哀。
而西方的爱情悲剧呢,那风格可就不太一样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得那
叫一个热烈奔放!他们可不管什么家族仇恨,爱了就是爱了。
但命运就爱捉弄人,最后双双殉情。
西方的爱情悲剧常常充满了激情和冲突,爱得死去活来,
好像不惊天动地就不算爱。
总的来说,中国的爱情悲剧像是一杯苦茶,需要慢慢品味其中的苦涩和无奈;西方的爱情悲剧则像一杯烈酒,一口下去,火辣冲头,让人心痛到不行。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些爱情悲剧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奈。
虽然结局不完美,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啊,爱情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管在哪,都能整出些让人哭
断肠的故事来!。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一部西方文学作品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性研究分析
一部西方文学作品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性研究分析西方著名作家哈姆雷特震世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绝美爱情故事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东西方作品相隔数百年,相离万里,同样是描写男女主角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是以男女主角为爱失去生命的悲剧为结局的同时,在许多同质表现下细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特征、情节描写等等方面有许多差异。
本文就差异性和相似性入手,略作分析。
1、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差異性这两部作品的男女主角性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作品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现出了敢于表达自己情感,勇往直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形象,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热情与爱,两者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
这与当时作品所处在的文艺复兴时期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而相反的,东方作品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格特征是含蓄的,内敛的,相比于浪漫的罗密欧而言,梁山伯显得木讷,连同窗三年都未曾发现身边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装之身,而祝英台虽与梁山伯互相爱恋,却始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下家族的束缚,最终还是服从于家族,下嫁他人,梁山伯深知自己的地位配不上所爱之人后抑郁而终。
二人之间为爱抗争其过程更加迂回曲折,充满了挣扎与妥协,服从于反抗。
这也体现了作品背后的时代性,处于封建社会,男女情感表露极为含蓄,这与直接浓烈的西方男女情感大相径庭。
2、文学作品美学意象的差异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光明”这个词贯穿全文反复出现,太阳照射下灿烂的光芒实质上就是代表了男女主角之间炙热的爱情,而光明最终会战胜死亡也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会战胜周围的黑暗。
作品美学意象上选择了光、星星等充满积极特征的事物,体现了西方对爱情等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故事最后的情节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为两只白色的蝴蝶,最后以这种方式如影相随,越飞越远。
蝴蝶这一意向实质上是自由的化身,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这意向也充满了东方的诗情画意,把蝴蝶纳入到爱情的象征当中。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咱来聊聊中西方爱情悲剧的那些事儿。
这就像是两个不同风格的爱情悲歌合唱团,各有各的调调。
先说说咱中国的爱情悲剧吧。
在中国的爱情悲剧里,那往往是外界因素像一群捣乱的小鬼,横在爱情中间。
就拿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这两人那可是情投意合,感情好得像蜜里调油。
可是呢,封建礼教这个大坏蛋就冒出来了。
祝英台她老爹老妈就觉得,门当户对才是正理儿,梁山伯这个穷小子怎么能配得上自家闺女呢?于是就棒打鸳鸯。
最后这俩苦命的恋人只能化蝶双飞,这悲剧里透着一种无奈,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被暴风雨无情地摧残。
还有牛郎织女,牛郎就是个普通的放牛郎,织女呢,那可是天上的仙女。
他俩相爱了,这本来是个挺美好的事儿。
但天条这个铁面无私的家伙不同意啊,王母娘娘一挥手,就用银河把两人隔开了。
每年只能见一次面,那是多心酸的事儿。
这种爱情悲剧往往是社会规则、家庭观念这些强大的外力,把爱情硬生生地给扯开了,就像拔河比赛,爱情这一方总是输得很惨。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
西方的爱情悲剧里,更多的是人物自身性格里的小怪兽在作祟。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人来自有世仇的家族。
他们俩倒是不管不顾地相爱了,这爱情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可是呢,罗密欧他太冲动了,一听到朱丽叶“死”了的消息,也不搞清楚状况,就跑去殉情。
朱丽叶呢,醒来看到罗密欧死了,也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
他们的爱情悲剧就像是两辆开得太快的跑车,因为一时的莽撞,就撞得粉身碎骨。
从结局上看呢,中国的爱情悲剧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点希望的小尾巴。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了,这好像是在说,虽然在现实里他们被打败了,但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的爱情还能继续。
而西方的爱情悲剧往往就特别决绝,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就死了,那是一种彻底的绝望,就像黑暗中最后一点烛光也被吹灭了。
总之呢,中西方爱情悲剧就像是两个不同的爱情悲剧大观园,各有各的精彩和悲哀之处。
中国的爱情悲剧更多是被外界力量拉扯,西方的爱情悲剧更多是被自己人坑了。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作者:席新蕾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体现着相同的文学主题——爱情和殉情。
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比较分析这两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探究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造成爱情悲剧原因的异同以及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和联系。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成因;爱情观;比较研究《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描写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它通过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因为刘兰芝受到焦仲卿母亲的嫌弃,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封建礼教包办婚姻制度的逼迫下走上绝路纷纷被迫自杀的爱情悲剧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早的浪漫悲剧,记述了青年男女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双双殉情,揭露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世仇恩怨和宗法专制对爱情和人性的毒害。
它们分别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下面就结合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比较分析探究两者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比较《孔雀东南飞》创作于东汉建安时期。
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深信不疑,尊崇“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孝”被推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给儿女违抗父母的权利,这样的社会背景就给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隐患。
焦仲卿虽然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但是在母亲的反对下还是不敢彻底反抗,最终酿成了悲剧,听从父母建议重建无爱的婚姻,两人被逼无路选择了殉情,可见两人的爱情悲剧与当时社会的封建文化背景分不开。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当时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封建传统的旧思想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明明相爱,却因为家族的世仇不能够在一起,最终双方选择了死亡。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出无数凄美而动人的花朵。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不乏爱情悲剧的身影,但它们却有着诸多显著的区别。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和梁山伯同窗数载,暗生情愫。
可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祝家压根瞧不上梁山伯的家境,强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梁山伯得知后,郁郁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路过梁山伯的墓前,那墓竟然神奇地裂开了,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随后两人化作了一对蝴蝶,双宿双飞。
这里面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隐忍。
祝英台在面对家族的压力时,虽然也有反抗,但更多的是默默承受。
她的内心想必是痛苦万分的,一边是深爱的梁山伯,一边是无法违背的家族。
而梁山伯呢,也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没有那种激烈的反抗,只是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的爱情悲剧,往往受到社会制度、家庭伦理的重重制约。
像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是因为婆婆的刁难,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他们的反抗显得那么微弱,却又那么坚定。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他们两家却是世仇,这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但他们可不像中国的爱情悲剧主人公那样含蓄隐忍,罗密欧为了朱丽叶,敢和家族对抗,朱丽叶甚至假死来逃避婚姻。
他们的爱情热烈而奔放,充满了激情和冲动。
西方的爱情悲剧,更多地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主人公们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勇敢地去追求,去抗争。
他们不会被传统和社会的枷锁束缚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比如说,玛格丽特身为一个交际花,却爱上了阿尔芒。
尽管她知道这段爱情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阿尔芒的嫉妒和误会,让玛格丽特身心憔悴,但她依然深爱着阿尔芒,直到生命的尽头。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以及悲剧结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包括爱情、家庭、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并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对爱情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和处理爱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展现了东方爱情悲剧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书院,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则因情所困,最终忧郁而终。
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祝英台选择了追随他而去,选择爱情而非生命,最终两人在墓中化作了蝴蝶,双飞双宿,永不分离。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忠贞、执着和牺牲的崇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所揭示的爱情真谛和对人性的探索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
戏剧中的婚恋题材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梳理这些题材的研究却做得不多。
本文将通过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结合中西戏剧理论,来揭示文化背景对悲剧特点形成的重大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虽有着相同悲剧成份,但是两剧之间的悲剧特点却迥然不同,其中缘由值得探讨。
本文首先说明了《梁》和《罗》两剧的台词功能,它们有着相同的功用,对推进情节、塑造场景和揭示人物性格起着重大作用。
其次比较分析了《梁》和《罗》的主题思想,指出两剧中主题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是对《梁》和《罗》的悲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行动上、性格上和对待婚姻的态度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接着对《梁》和《罗》的情节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力图突显两剧中情节结构方面的共通之处和迥异之处。
最后探讨了《梁》和《罗》形成不同悲剧特点的成因,指出了爱情悲剧特点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两出中西名剧的比较,不难发现以“苦情戏”为特征的中国爱情悲剧与以“悲壮”为风格的西方爱情悲剧有着迥异的悲剧特点,但我们不能以此来说明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戏的爱情悲剧。
因此本文呼吁多做中西文化交流,为中西戏剧的兼容与嬗变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戏剧艺术的新发展。
试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之处——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
第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Vo1 .2 4 No .1 J an . 2 O 1 5
2 O 1 5年 1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O l - 0 0 7 3 ・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1 6 作者简历:张羽 ( 1 9 8 9 一) ,女,江苏南京人 ,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戏剧 与影视学 研究。
73
.
的仇人 , 在刚刚尝到了爱 情的甜 蜜之后 就立刻 品到 恨 的苦涩 ,两位 年轻人 的灵魂备受煎熬 。 ( 二 )对爱情 的表 达不 同 而在对爱情的表达上 , 两对 恋人 的表现也截然 不同 。梁…伯与祝英 台的表达是含蓄 的 、内敛 的, 祝英 台虽然在不 知不觉 中对梁 1 I l 伯产生 了爱 慕之 意, 然而在同窗三年期间却一直羞 于表达 , 直 到她 不得不下…回家 , 不知何 年何月才能再 与梁 I J I 伯相 见的时候 ,方才 暗中求助师母 ,又在 “ 十八相送” 之时六 次用语言委 婉地表达 了她对 梁 【 I l I " A 的倾慕 之心 , 希望能以此 暗示梁 1 l I 伯。 可是忠厚老实 的梁 …伯并 未明 白祝英 台 的心事 ,气 的祝英 台骂他是 “ 呆头鹅 ” 。然而在这 样的情 况下 ,她却仍然没有 公 开表达她 的爱慕 。 封建礼教中的 “ 男女授受不亲” “ 男女之大防”的观念 , 使得二人丧失 了在祝父指 亲之前 明确爱情关系的最佳 良机 。 而与梁祝二人 的含蓄不 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 爱情 的表达上既大胆又热烈 。 罗密欧在舞会上对朱 丽叶一见钟情后立刻主动邀请佳人共 舞 , 而朱 丽叶 月 夜花园中的一段心灵独 白, 言语亦是大胆直率热 烈 。这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仇恨 , 世俗看法 ,一见 钟情后就迅速敞开心扉 , 互诉爱慕之意。这种和梁 祝二人截然不 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 ,是 1 5 世 纪末 西 方爆发 的文艺复兴运 动所提 倡 的人 文主义价值 观 的具体体现 。 ( 三) 捍卫爱情的行动差异 在捍卫爱情的行动上 , 梁祝 “ 为 自己的命运而抗 争所采取的行动往往是被动的、 极其可怜的, 甚或采 取 ‘ 忍’ 、‘ 让 ’的态度 以缓和矛盾而最终换来 自身爱 情的悲剧” 。 川 即便是在面对爱情留存的危机之时, 他 4 f ] - 人所做的也并不是商量对策放手为爱情一搏。 在 当时爱情婚姻只能听从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的伦理道 德价值观引导下 , 梁山伯无力为爱情做 出反抗 , 而只 能忧思成疾慢慢死去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祝英 台身上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 但是她也并未能完全摆 脱 “ 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言。他们之间的爱情是 “ 发 睛, 止乎礼义”的,我们也很难想象这二人能够冲 破礼教的藩篱 , 不顾反对 自由结合 , 即使他们早 已互 相表明心迹, 也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不顾一 切私定终身。 他们的反叛是不完整的反叛 , 他们追求 自由恋爱的行为和礼法构成了对抗和冲突 , 最终转入 自我毁灭 ,以悲剧收场。 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却 为了捍卫爱情而采 取了积极行动。 为了守护 自己的幸福 , 朱丽叶不惜采 用撒谎 、 假死等手段, 而罗密欧也积极地回应了她的 行动。他l " f ] -人在道德伦理 和 自我之 中都选择 了 自 我, 任何阻碍爱情的成分都被抛弃 , 他们爱得纯粹而 热烈 ,丝毫不考虑其他 因素地反抗着所有反对力量 。 这种面对悲剧时和梁祝截然不同的抗争意识 , 显然和 中西方 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分不开的关系。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爱情是美的,同时带着原欲的、激情的,因此爱情既有创造性,又有破坏性。
爱情悲剧,无非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爱,或者爱了不能在一起。
古老的中国人面对爱情悲剧,通常是将爱情埋在心里,自己去承受那不得的悲哀,西方则宁愿和爱人一同死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我们要探究的,是那些东西阻碍了人们的爱情的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最高贵的爱情是有德行的年长者和一个有美貌的少年之间的,他们之间的爱一般不会长久,少年的年龄一般在12-17岁,少年长大成人,还会娶妻生子。
因为古希腊城邦歧视女性,追求爱情除了满足肉欲之外美的的功能。
悲剧作家阿伽通获奖,邀请朋友来庆祝。
赫西俄德:著有《神谱》。
希腊神话体系:原始神:卡俄斯大地之神:盖亚地狱深渊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厄罗斯卡俄斯独自生下了幽冥神厄斐琉斯和夜神倪克斯,他们两个通婚,生下光明神埃特耳和昼神赫墨拉。
盖亚单独生下天空神乌拉诺斯,海洋神蓬托斯和丛山神乌瑞亚。
斐德罗:话题的提出者爱神是最古老的神,给了我们最多的好处。
好处: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让人为善感到自豪为恶感到羞愧,从而使社会井井有条。
因为在爱人面前,人们都想做好事,不愿意做恶事。
包塞尼亚:阿伽通的爱人,他们的爱情维持了一生。
普通之爱,神圣之爱。
限制普通之爱,敦促人们追求神圣的之爱。
厄律克西马可斯:医生。
爱不止是人类现象,还是整个世界的现象。
爱具有普遍性,如医药学,音乐学,神与人的交流。
指出爱是一种神秘力量,推动宇宙万物繁衍发展。
爱是需要克制的。
阿里托斯芬:喜剧作家。
归一说爱情就是对神灵的虔诚与尊敬,这个过程中可以回归自我。
最初的快乐和幸福。
阿伽通:悲剧作家。
爱神具有什么特质,能够给我们那些好处。
因爱神不是最古老的神灵,而是最年轻的。
因为爱情常在年轻人之间发生。
古老时期的冲突也是因为没有爱。
爱神是美的,流动灵活的。
因为能打动他的只有柔软的心灵,他会在不同人和美丑之间做平衡。
爱神公正,节制,智慧,勇敢。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焦、 刘二人的爱情悲剧; 而创作于 1 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
动期间 的《 阴谋 与爱情 》 , 主人 公斐 迪 南和 露 伊斯 的 爱情 悲
剧正是德国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两部作 品都是 当时社会 生活和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 因此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是 有积极意义的。此外 , 笔者发现大多数该类研究 多集中于 文本比较 , 对造成其差异的原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
一
《 阴谋与爱情》 是德国狂飙突进时期席勒的代表作之
。
当时德 国新兴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本 主 义开 始 发 展 , 但 封 建残 余 力 量
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思想 、 文化 、 伦理规 范等差 异, 中西方在创作爱情悲剧时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爱情悲
本 文首先对 《 孔 雀 东 南飞 》 与《 阴谋 与 爱 情》 悲 剧 特征 的 同 异之 处进行 总结 归 纳 , 然 后 从哲 学 底 蕴 、 伦 理规 范 、 民族 文 化三 个方面 对其 差异进 行分析 。
一
友。共事二 三 年, 始 尔未 为久。女 行无 偏斜 , 何 意致 不 厚。 ” ②焦仲卿为刘兰芝敢于忤逆母 亲之意 , 这在 当时社会 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当刘兰芝离家之时 , 曾对 焦仲卿说 :
“ 君既若 见录 , 不 久望 君 来 。君 当作 磐 石 , 妾 当作蒲 苇 。蒲 苇 纫如丝 , 磐 石无转 移 。 ” 这时 二人 对婚姻 还是充 满希 望 的 。
归家后的刘兰芝不断地拒绝求亲者,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接 受了太守 之子 的求婚 , 面 对焦( = N i l 的 冷言质 问 , 答日: “ 同 是被 逼迫 , 君 尔妾亦 然 。黄 泉下相 见 , 勿违 今 日言 ! ” 在成 亲 之 目, 夫妻双 双殉 情 , 以看似最 无 力的反 抗形 式完 成 了对 爱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娴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作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熠熠生辉。
本文将其置放于各自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探究和体察。
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强调征服自然。
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族性格含蓄、深沉。
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西方民族热情、奔敞,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
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不同,使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感情的表达以及面对悲剧的抗争意识上呈现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戏剧舞台上影响最大的是越剧版,其主人公表达爱情隐蔽而又含蓄:祝英台虽深爱着梁山伯,同窗三年却始终羞于启齿,直到“十八相送”才六次用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先煞费苦心地用各种比喻和暗示。
可憨厚的粱山伯偏偏不能理解,那边祝英台虽气得嗔他是“垛头鹅”。
仍然不敢公开真相,舞台上演的是“趣”,可情节发展上是丧失了明确两人爱情关系的最佳良机。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来表达双方的爱情,炽热而义明确。
罗密欧在舞会上一见朱丽叶,就将其视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是“一位绝世的佳人”,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
舞会散后,罗密欧“惜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来到朱的窗前诉说“朱丽叶就是太阳!那是我的意中人。
啊!那是我的爱!”朱丽叶在月夜花园中的心灵独自也大胆热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随他到天涯海角。
如此的直接、大胆的情感表白,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从经过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清醒、理智和成熟。
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可以蜕是狂热和无所顾忌的。
从中西方爱情悲剧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分水岭
第
一 个 分 水 岭 : 自 由 爱 情 的 杀 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 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 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 二 个 分 水 岭 : 东 西 方 伦 理 观 念 的 差 异 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 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交叉点
第
一 个 交 叉 点 : 爱 情 国 度 的 自 由 追 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 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 自由恋爱。 第 二 个 交 叉 点 : 青 春 生 命 的 绝 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 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 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 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手法的 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运用了现实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 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 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 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 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从中西方爱情悲剧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Tragedies —A Comparison of
Romeo and Juliet & Butterfly Lovers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差异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 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 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 事件。一天,凯普莱特家举 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 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 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 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 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 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 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 起来
Page 7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 平坦的道路的。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 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 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 《亨利四世》,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 尼斯商人》,四大悲剧 《汉姆雷特》、《奥赛 罗》、《李尔王》、 《麦克白》及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梅代中国,婚姻不自由给许多年 轻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梁祝故事》就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 自由爱情婚姻的愿望,在梁祝故事中, 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实际上它也象 征着自由。
外国文学中著名的爱情悲剧
•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 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 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 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 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 识。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绎成今天这一本戏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 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 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 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 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 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 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 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 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 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 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 开,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 爵就来求婚。凯普莱特非 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 期四就结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1](238)(二)、情节结构首先,两部作品的爱情发展结构基本相同。
第一,两者皆是偶然邂逅,自由相爱。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州求学期间相遇,然后到相知和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舞会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相知和相爱。
第二,两者的爱情受到强力的阻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受到封建礼教下的门阀制度的阻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受到两方家族的仇恨的阻隔。
第三,两者的爱情皆有暗人帮助。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师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神父。
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两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结尾。
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皆双双殉情。
其次,两部悲剧作品中皆参入喜剧的元素,可谓悲喜交加,跌宕起伏。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相遇是喜,过程有喜有悲,结局是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是喜,背负血海深仇是悲,过程有喜有悲,最终结果也是悲。
二、不同点(一)、人物塑造首先,在爱情表达上,两者是不同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达是丰常含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但从未明显表示出来爱意。
直到离别的时候,才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非常热烈、明显的爱情表达,两者的爱情可谓轰轰烈烈。
其次,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严肃的。
他们虽然对彼此有爱意,但从未走到婚姻的地步。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婚姻则是非常果断与勇敢。
两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虽然背着家族仇恨,两人依然迅速成婚。
最后,在捍卫爱情的方式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反抗他们的命运,但行为是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
[2](216)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采取了隐秘成婚,喝药假死等措施,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二)、剧情冲突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这种冲突比较弱。
作品多采用叙述的方法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使故事发展较为缓慢,节奏不是很鲜明。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冲突性比较突出。
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将两方的家族仇恨摆了出来,紧接着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使作品的故事发展比较紧凑,起伏性强。
(三)、剧情结局两者虽然都是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都双双殉情,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却添加了“团圆之趣”,男女主人公在死后纷纷化蝶,双宿双飞。
这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却有它现实生活的基础。
他暗示我们:他们为之斗争的理想和要求,总有一天会得到实现。
[3](370)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非常利落的悲剧结尾,没有添加。
三、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一)、情节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把痛苦和失败放在作品结尾的最后时刻,而整部作品主要是表现主人公不断地抗争,直至结束。
而中国悲剧则是将痛苦伴随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过程,小人物的无助,被欺压直至惨死常常是中国悲剧的主要内容。
(二)、结局在西方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含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着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
在结尾处,西方悲剧往往会采取“一悲到底”的模式,但是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颓废的情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复活和永存。
[4](370)在中国悲剧中,有时会采用“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古代人民在封建礼教下的一种美好夙愿。
(三)、悲剧的功能西方悲剧不止停留在对主人公的怜悯上,而是强调对人的更强大的净化功能。
西方悲剧的作品中,往往浸透着一种超越悲痛的崇高感。
而中国悲剧则是通过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描写,把能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怜悯,对邪恶势力的忿恨、不满放在第一位,而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则需要观众的自我提高和理解。
(四)、在观念方面西方悲剧往往忽视社会对人物、事件的制约作用,一味地将悲剧建立在个人的能力缺乏和失误之上,似乎说个人可以改变历史。
因此,西方悲剧中造成悲剧结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5](372)而中国悲剧的悲剧原因则是提升到社会层面,主人公的遭遇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社会历史造成的,似乎是个人怎样努力,也会被社会历史打败。
因此,中国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社会悲剧”。
四、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欲探究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就需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深层体现。
在经济上,中华民族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发展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家庭为耕作单位。
因此,生产力发展缓慢,对于自然,便形成了“天人合一”内部调和的心态。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多是统一的国家,通常采取高压的政策,以此来钳制人们的思想。
在梁祝发生的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才子,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
所以,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虽然梁山伯高中,但是祝英台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嫁给梁山伯,直接导致后来的悲剧。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讲求“乐天安命”,“中庸”,强力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
在这种“发于情性止乎礼义”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显得极为脆弱,从而走上悲剧的结局。
后来佛教的传入,使故事添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色彩,虽然生前不能在一起,却可死后化蝶,双宿双飞。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西方的戏剧就是源于古希腊时期。
在经济上,古希腊实行商业经济和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在政治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多是独立的小国和岛国,推行民主政治,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
在文化上,思想家皆有自己的学说,思想创造比较多元化和自由化。
因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反叛,大胆,勇敢,独立的性格特征。
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誓死捍卫自己的情感。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影响,悲剧的结局多是“一悲到底”,让人们以此来解脱自己的罪恶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美丽被撕碎的时刻,正是美丽被永恒记忆的时刻,现实的毁灭往往是精神的永生,所以可以痛并快乐着。
”也许这就是西方悲剧所追求的理念。
五、结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积淀而来,解析文学作品就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的再次研究。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不管是爱情美满还是爱情悲剧,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观。
[6]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希望,爱情悲剧不再上演,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自由的的爱情观念。
对于爱情,是我们所有人不变的追求,它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跨越人种,连接两颗同样的心。
参考文献:[1]阿尼克斯特(苏)著、徐克勤译《莎士比亚的创作》[M].1985.山东教育出版社[2]陈爱敏,《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爱情悲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3][4][5]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著.《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2004.武汉大学出版社[6]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