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5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 固定患部,保护溃疡疮面。使用 前需要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 有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 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
6
膏药的应用同样需要辨证。 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 火,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 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 和阳,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 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13
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 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 勤换,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 他药。
14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具有箍集 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液体调 制成糊状的制剂。可以促使肿疡消散, 疮形缩小,趋于限局,早日成脓和破 溃消肿。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 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
7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 之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 于溃疡,宜勤换;厚型的膏药, 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 天调换1次。
8
注意点 使用膏药,有时可能 引起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湿 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 膏或其他药物处理。
9
(二)油膏 现称软膏。多用猪脂、 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 凡土林等调剂药物而成。有柔软、 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感的优点, 适宜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 积溃疡的用药。肿疡、皮肤病糜 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也为适用。
适应证:肿疡需要溃脓,或溃疡疮 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腐 肉不脱,或胬肉突出,妨碍收口。或 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
26
如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 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 蚀枯落。平胬丹用于疮面胬肉突出, 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27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9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 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 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 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 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 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 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
脉或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区),也可见于 胸壁静脉。 二、局部表现:病变静脉处疼痛明显,呈 条索状红肿,按之较硬,压痛明显。经 治疗后,红肿减弱或消失,但仍有一硬 索条,经治疗2~3月后才能消散。 三、全身表现:急性期可有发热等症状。
18
青 蛇 毒
19
【治疗】 一、内治:同股肿。 二、外用药:基本同股肿。 【预防与护理】 注意静脉注射的护理。
(四)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三期久治不
愈伴有溃疡久不收口及一般气血两虚证
候者;治宜补养气血,活血通络,方用
十全大补汤加减,常规加用丹参、鸡血
藤、川牛膝等。
48
二、外用药 (一)一、二期: (二)三期: 三、针刺: 四、手术:
三、全身表现:坏死溃疡部位发生感染时, 可有高热等表现。
38
四、特殊检查 (一)肢体血流图:可了解血流通畅程度,
搏动性血流量的多少,血管壁本身状态 及神经对血管的作用等。其除可作为诊 断指标外,还能观察疗效。 (二)肢体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动脉造影: (四)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鉴别诊断】
冷发凉为辨证要点;治宜温阳散寒,活 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当 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细辛、 通草)加减。 (二)血淤证:主要见于二期,以持续性 静息痛为辨证要点;治宜活血化淤,通 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2023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contents
目录
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医外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专注于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包括体表和体内的外科疾病。
定义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复和保健。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50岁,因左上肢肿胀和疼痛就诊,经检查发现左上肢有一较大血管瘤。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在制定治疗方案时
瘤类疾病病例分析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特点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
2
3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初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外科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推广,中医外科学也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
现状
目前,中医外科学在临床治疗、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
未来,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中西医结合、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03
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外科学从病因、病机、病理等方面对疾病进行阐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痔疮
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或外伤所致,治疗时应以润肠通便、缓解疼痛为主。中药润肠通便如增液承气汤加减或外用生肌散可促进肛裂愈合。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 PPT课件


宋代 国家出版的《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提出了 “五善七恶”的鉴别,创立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 《外科精要》由江西的陈自明所著,这是一部具有重 要意义的伟大著作,它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念,主张 内服和外用并重,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 虚实,记载了多个托里排脓方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是一本论述医疗器械的专著, 书中介绍了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
医学 7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发展
晋代葛洪《肘后方》中记载了海藻治瘿,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用含碘的药物治疗甲状腺肿大的记载;疯狗脑 治疗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治疗疾病的先河。 晋末的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 内外处方140余个,对鉴别有脓无脓较为详尽;提出的 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 黄汤,但脓成不可服用等。
医学
1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金元时期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这是一本创伤 学专著,对中医外科的贡献也较大,他 继承了陈自明的观点,强调整体观反对 局部论,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 实,然后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医学 12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四、成熟
明代 汪机的《外科理例》本书以医案为主,提出了“治外 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王肯堂《疡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窦梦 麟《疮疡经验全书》都各具特色。 陈司成的《霉疮密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指出此病是由性交传染,且会胎传,主张用丹砂、雄 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的记载。

最新中医外科学

最新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第一节 病因
一、一、外感六淫 二、感受特殊之毒 (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 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 (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 性;有的具有传染性。 三、外来伤害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 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
(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 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 阴证。
(二)特点: 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
烧伤、冻伤等。 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 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 四、情志内伤: (一)机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 基础;常发
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 凝的常见启动因素。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 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 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 说明脓肿成熟。
痈: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中医外科学课件.ppt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 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 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 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 瘙痒性皮肤病。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 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 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 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 主要包括疮痨性中疾医外科病学课、件.p囊pt 肿性疾病。
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 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 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 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 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名医经验
徐宜厚经验
徐宜厚老中医认为,预防皮肤疾病应该从增强免疫力入手, 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朱仁康经验
朱仁康老中医认为,调护皮肤疾病应该从饮食、生活规律和 情志调节等方面入手,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机
疾病发生后,其变化和传变规律可概括为正邪相争、阴阳失 调、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
辨证施治
辨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信息,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病因 、病机及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同时,还需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强调 预防和调护的重要性。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外科学概述 •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外科学常见病症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外科学预防与调护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中医中药方法防治外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的。
分类
瘿病可分为气瘿、肉瘿、石瘿 和筋瘿四类。
临床表现
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肿 胀,伴有胸闷、胁痛、心悸、 烦躁易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 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瘤病
01
02
03
发病原因
瘤病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 、饮食不当、外邪入侵等 原因引起的。
分类
瘤病可分为气瘤、肉瘤、 骨瘤和血瘤四类。
临床表现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诊断•中医外科治疗原则与方法目•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中医外科案例分析录01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形态、功能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

定义中医外科学具有整体观念强、辩证论治、以形养形、以皮治皮等特点,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特点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1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23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外科疾病的记载。

起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医外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推进,中医外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融合了现代科技和医学理念,提高了临床疗效。

现代化现状目前,中医外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疮疡、瘿瘤、痈疽、痹症、骨折与关节脱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前景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重视和中医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外科学在未来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中医外科学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与前景02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外科学的基础,它阐述了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独特组成部分,它阐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为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阐述了人体气血的生成、运行和关系,为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望诊01望诊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诊疗技术之一,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的观察,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问诊02问诊是中医外科学的另一种诊疗技术,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情况的询问,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切诊03切诊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诊疗技术之一,通过对患者脉象、肌肤温度、疼痛等情况的感知和判断,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3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2Βιβλιοθήκη 20/5/137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腐肉未脱,新肉未生,或久不收口 红油膏——防腐生肌——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或乳头皲裂、
肛裂 青黛膏——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消痔膏 、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内外痔出血脱出肿痛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内治法三个总则: 消、托、补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 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 胃法等11种治法。
2020/5/13
2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 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期的治法 总则。适用于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 病以及各种皮肤病。
• 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一时疮口 不能破溃,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
2020/5/13
5
透托法 —— 肿疡已成,毒盛而正气未衰,肿疡尚未溃破 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 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透托方:透脓散。
补托法 ——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 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 坚肿不消,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 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益气托毒: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
清骨蒸潮热 • 温通法——温经通阳、温经散寒 • 祛痰法——疏风化痰、清热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 • 理湿法——清热利湿、除湿祛风 •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 和营法——活血化瘀、活血逐瘀
2020/5/13
4
托法
•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 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2020/5/13
10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箍围药 • 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脓成、溃后,凡肿势散漫不聚
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金黄散、玉露散——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红肿 热痛明显之一切阳证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不红不热、漫 肿 无头一切阴证
冲和散——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肿而不 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半阴半阳证
排脓。
2020/5/13
9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油膏 • 适应证:
1、肿疡、溃疡。2、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皮肤病。3、肛门病。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阳证肿疡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玉露膏性偏寒凉)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痰——疮疡阴证 生肌玉红膏——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一切溃疡,
蛇床子、地肤子、徐长卿、泽漆、羊蹄根——止痒——急慢性皮肤病 —— 无渗液可煎汤熏洗,有渗液捣汁或煎汤冷湿敷
半枝莲——治毒蛇咬伤——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
2020/5/13
12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消散药
• 适应证:肿疡初起,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活血止痛,消肿化痰 ——一切阳证
2020/5/13
11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草药 • 适应证:
(1)一切外科肿疡红肿热痛阳证。 (2)创伤浅表出血。 (3)皮肤病消炎杀虫止痒。 (4)毒蛇咬伤。
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七叶一枝花、丝瓜叶 等——清热解毒消肿——阳证肿疡——捣烂敷
旱莲草、白茅花、丝瓜——止血——浅表创伤出血——捣烂敷扎,白茅 花可直接敷扎
黑虎丹——不含升丹,对升丹过敏者宜 回阳玉龙散——温经活血,祛腐化痰——溃疡阴证
2020/5/13
14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 适应证:(1)肿疡脓成未溃;(2)溃疡疮口太小,引流不 畅;(3)疮口僵硬;(4)腐肉不脱妨碍收口;(5)疮口胬 肉突出,妨碍皮肤愈合;(6)痔疮、瘰疬、赘疣、息肉 。
• 此法可使未成脓者得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 深居浅,转重为轻。
• 注意:疮形已成,不可内消,否则毒散不收,气血受 损,或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溃后难 敛。
2020/5/13
3
内治法 • 三总则• 消法
• 消法包括的主要治疗法则:
• 解表法——辛凉、辛温 • 通里法——攻下(寒下)、润下 •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气分热、清血分热、养阴清热、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温经活血, 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一切阴证
2020/5/13
13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掺药• 提脓祛腐药
•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 水不净,新肉未生,均可使用。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腐 肉已脱,脓水已少时,宜减少升丹含量
2020/5/13
8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膏药: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阶段均可应用。
太乙膏——清火,消肿,解毒,生肌——阳证肿疡溃疡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阴证未溃 千搥膏——解毒,消肿,提脓,祛腐,止痛——痈、有头疽、
疔、疖等一切阳证 咬头膏——蚀破疮头——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不愿手术切开
• 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掺药• 生肌 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
• 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 法、挂线法、结扎法)
• 其他疗法(引流法: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 引流、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薰法、熨法、 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