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71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27871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27871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27871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统计学基础

项目1 基础知识

第1讲统计的基本问题

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首先使用了“统计学”

这个名词。(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2.政治算术学派:起源于17世纪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著的《政

治算术》,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3.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比利时,主要代表人物凯特勒,他完成了统

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形成了数理统计学。

统计的含义

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和的反映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字资料,是社会绿洲信息的主体,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数字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4.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实践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计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二者是理论和实践和关系。由于统计工作、统计统计学联系紧密,所以习惯上把这三者通称为统计。

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第2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

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就性质来说,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

3.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和具体性。

4.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5.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

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相关分析等。(其中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贯穿统计研究的全过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6.大量观察法:是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或足够量的单位进行

调查研究,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7.统计分组法: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这种统计研

究方法就是统计分组法。

8.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3讲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就是我们要调查或统计的某一现象的全部数据的集合。

2.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各项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

3.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4.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5.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必须是大量的。

6.差异性:是指同一总体中的总体单位除了保持同质性外,在其他很多方面必须存在差异。

7.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8.有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单位的数量是有限的。

9.无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瓣数量是无限的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计数的。

10.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表现是用数值来表示的。

11.标志的分类:

(1)标志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2)标志按照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间是否有变化,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2.变量的分类:

(1)变量按其变动规律可分为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随机变量:变量的变动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不能预知其变动结果。

(2)变量按其数值特征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数值特征呈现连续状态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离散变量:数值特征呈现离散状态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

13.统计标示: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完整的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所属时间、指标所属空间范畴和环境条件等四个要素)

14.统计指标的类型:

(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对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统计指标按其计算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15.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统计指标都必须可量,而标志未必都可量,例如品质标志就不可量。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邮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进行直接汇总或间接计算分析而来的。

(2)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项目2 统计调查

第1讲统计调查概述

1.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的任务和调查的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或者

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各个标志值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系统性。

3.统计调查的种类:

(1)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统计调查按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4)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问卷调查。

(5)此外,也有人根据调查工作时间的周期长短,交统计调查划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是批调查周期在一年以内的调查,间

隔超过一年的为一次性调查。)

4. 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5.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方法。

6.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不连续性全面调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属于全面调查,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

7.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8.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既是非全面调查,又要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2)按随机原则去抽取调查单位。

(3)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特点。

9. 抽样调查的作有:

(1)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可以用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4)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10.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11.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12.典型调查的选典方法:

(1)解剖麻雀法

(2)划类选典法

(3)抓两头法

13. 典选调查的特点:

(1)深入细致的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2)调查单位是有意识的选择出来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它更多地取决于调查者主观判断和决策。

第2讲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

1.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和拟定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3讲统计调查的方法

1.统计调查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观察法、询问调查法、实验法、报告法、网

上调查法等。

2.观察法:又称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到现场亲自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

计量、登记,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3.询问调查法:又称直接调查法,是调查人员以询问为手段,从调查对象的回

答中获得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它是市场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实验法:是指通过某种实践活动的验证法去收集有关资料的调查方法。

5.报告法:是由调查单位根据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一的表格及填

报要求,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6.网上调查法:是一种利用因特网作为媒介的调查方式。(是最流行的)

第4讲调查问卷的设计

1.问卷:又称调查表或询问表,是统计调查的重要工具,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记

载和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反映和看法,从而获得所需资料和信息的表式。

2.问卷设计:是根据调研目标和所需资料内容,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调查问题有

序排列,形成调查表的活动过程。

3.问卷的基本结构:前言、主体、编码、结束语等。

4.问卷设计的程序:

(1)确定调研目的、来源和局限阶段

(2)分析样本特征,确定问卷类型阶段

(3)确定数据收集方法阶段

(4)确定问题回答形式阶段

(5)决定问题的措辞阶段

(6)确定问卷的流程和编排阶段

(7)确定问卷和编排阶段

(8)获得各方面的认可阶段

(9)预先测试和修订阶段

(10)准备最后的问卷阶段

(11)具体实施阶段

5.问卷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文字要表达准确。

(2)问卷要避免使用引导性的语句。

(3)问卷问句设计要有艺术性,避免对填卷人生刺激而不能很好地合作(4)问卷不要提不易回答的问题。

(5)问题设计排列要科学

(6)使用统一的参考架构

(7)有利于数据的处理。

项目3 统计整理

第1讲统计整理概述

1.统计整理:是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用之

条理化、系统化,氢反映总体单位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统计工作的这一过程。

2.统计整理的内容:

(1)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选择应整理的指标,并根据分析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分组。

(2)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

(3)通过统计表描述汇总的结果。

3.统计整理的步骤:

(1)设计整理方案

(2)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订正

(3)进行科学的分组

(4)统计汇总

(5)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第2讲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

一定的标志划分为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从统计分组的性质来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分”,而对于

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3.统计分组的作用:

(1)可以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可以研究总体内部结构

(3)可以提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统计分组的类型:

(1)按照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统计总体可以采用简单分组,也可以采用复合分组。(简单分组:是对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只反映现象在某

一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复合分组:是指对总体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

志进行层叠分组。)

(2)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品质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

分组标志进行分组;数量分组:也称变量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

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5.数量分组中常的几个概念:

(1)全距:也叫极差,是变量数列中所有变量变动的最大范围,常用R表示

(全距(R)=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2)组限:是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界限,是组与组之间的分界点。

(3)闭口组和开口组

(4)组距

(5)组中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下限+组距/2=上限-组距/2

第3讲分配数列

1.分配数列:是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

方法。

2.分配数列的种类:品质分配数列、变量分配数列。

3.品质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

4.变量分配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根本数列。

5.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第二步,确定全距

第三步,确定组距和组数

第四步,确定组限

第五步,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第4讲统计表和统计图

1.统计表:是指用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用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它是表

现统计资料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2.统计表的构成:

(1)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值四个组成部分构成。

(2)统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主词和宾词两部分。

3.统计表的种类:按照统计表的主词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分为简单表、分

组表和复合表

4.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和曲线图。

项目4 综合指标

第1讲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总规模、

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由于总量指标的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因为,总量指标又叫统计绝对数)

2.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2)总量指标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3)问题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指标相对比而计算出来的,它们是总量指标的

派生指标)

3.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很重要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 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 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 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 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 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 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 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 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 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 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 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 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 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 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 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 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 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 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 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 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 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 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 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 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 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 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 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 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 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 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 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 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 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 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 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 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 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 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

统计学简答题完整版

一、统计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P2 含义:“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分析的活动,通常被划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活动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统计学则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 本质:统计的本质就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二、统计数据有哪些分类不同类型数据有什么不同特点P7 1.统计数据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分为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定性数据是指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两种。定量数据是指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距数据与定比数据两种。 2.统计数据按照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绝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有明确的计量单位。相对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它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来体现联系关系。平均数是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体现现象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 3.统计数据按照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观测数据与实验数据两类。观测数据是通过统计调查或观测的方式而获取的反映研究现象客观存在的数量特征的数据。实验数据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的方式而获得的关于实验对象的数据。 4.统计数据按照其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数据与次级数据两类。原始数据是指直接向调查对象搜集的、尚待加工整理、只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次级数据也称为加工数据或二手数据,是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各种非原始数据。 5.统计数据按照其时间或空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时序数据与截面数据。时序数据是对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搜集到的数据(即空间状态相同,时间状态不同)。截面数据是对一些同类现象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上搜集到的数据(即空间状态不同,时间状态相同)。 三、总体和样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14 概念: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关系:1.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2.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对样本进行观测的目的是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做出估计或判断,即通常所说的以样本推断总体。 3.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随着考察角度的改变,一定的研究总体也可成为另一意义上总体的一个样本,这说明总体与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四、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何P17 区别:1.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则说明个体的特征。 2.指标和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而标志则既有只能用文字来表现的品质标志,又有用数值来表现的数量标志。 联系:1.标志是计算统计指标的依据,即统计指标数值是根据个体的标志表现综合而来的。 2.由于总体与个体的确定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因而指标与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 五、统计数据收集方案包括哪些内容P25 数据收集目的(why)、数据及其类型(what type)、数据收集对象与观测单位(whom)、观测标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 — 70分为及格,70 — 80分为中,80 — 90 分为良,90 — 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价格(元/斤)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品种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 X m 5.5 1.375 (元 /斤) m/x 4 乙市场平均价格 X xf 5.3 1.325 (元 / 斤) f 4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 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导论 1、什么就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就是收集、分析、表述与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与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与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与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就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就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就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就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就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就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就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就是总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参数就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就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就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就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要解决的就是调查的内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就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就是调查或观察,二就是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普查就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中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统计报表就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4、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就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就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 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与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7、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调查目的即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调查项目与调查表,就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其它问题,即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组织与实施细则。 第三章:数据整理与展示 1、对于通过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与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2、对分类数据与顺序数据主要就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就是做分组整理。 3、数据分组的步骤:确定组数、组距,最后制成频数分布表 统计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相邻两组组限间断,上限值采用小数点。 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4、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频数分布指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例: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百分比: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比率: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分类数据的图示包括条形图与饼图。 5、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条形图就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则就是固定的,直方图就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就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就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值型数据。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一就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就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就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偏斜程度与峰度。 2、简述众数、中位数与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及关系。

统计学期末以及考研复习知识点内容详细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今天,“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 ⒈统计工作: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活动。 ⒉统计数据:统计工作的成果。 ⒊统计学: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如数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经 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等。 统计三个含义的关系十分密切:统计工作与统计数据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2、第一部统计学著作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的《政治算 术》(1690)一书。 3、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4、统计工作全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的基本方法 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整理、分析)、归纳推断法(分析) 6、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区别:首先,数学研究抽象的数,统计学则研究具体事物的数量; 其次,数学使用纯粹的演绎方法,而统计学则使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逻辑方法。

(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凡涉及处理实质性数据的学科都要以统计方法为工具。可以说,统计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 第二章调查与整理 1、目前,数据的计量尺度由粗略(低级)到精确(高级)分为四个层次,即列名尺度、顺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1.列名尺度: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例如,人按性别分为男、女,……。该尺度的数据不能比较大小、优 劣。 2.顺序尺度: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例如,考试成绩可分为优、良、中、……。该尺度的数据能比较优劣,不能进行数学运算。 3.定距尺度: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较精确地定量测度。 如考试成绩的95 分、86 分、……;天气温度的50C、00C、-50C、……。该尺度的“0”表示一个水平。该尺度的数据能 进行加、减运算。 4.定比尺度:用来表明数值中存在绝对零点状况下数量特征的描述尺度。例如,企业利润、产品数量等。该尺度的“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该尺度的数据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数据的类型 1.定性数据。也称品质数据,由列名尺度或顺序尺度计量形成,说明事物品质特征,通常用文字描述。

统计学简答题答案资料讲解

1、什么是统计学,有哪些特点?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学科。 特点:客观性~~相关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 2、何谓标志,按能否用数量表示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可以分为数量标志和质量标志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用文字描述。Ex:性别,名族,工种,籍贯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称标志值。 Ex:工人的年龄,工资,工龄 3、什么是离散型变量,连续性变量?举例说明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离散型变量:指变量的数值只能以计数的方法取得,(变量值只能取整数); 连续型变量:指变量的取值连续不断,(变量值能取小数)。 4、简述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区别:数量标志说明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而品质标志说明的是总体的属性特征。 5、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二者有何关系? 统计指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注意: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由两部分构成:指标名称+指标数值 例如:某地区2009年完成利税总额(指标名称)为1500(指标数值)亿元。 数量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其数值大小随总体的研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的劳动效果或工作质量等事物内部数量关系的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的研究范围大小无直接联系。 6、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有和联系与区别? 区别:1、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指标反映总体特征。 2、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标志只有数量标志能用数量表示; 3、标志是一个理论概念,实际应用中只有指标。 联系:1、标志与指标可以相互转化,随研究目的的转化而改变; 2、指标值一般是标志值汇总来的; 3、标志的名称常常就是指标名称。 7、制定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1)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带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或问卷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和调查方式方法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8、举例说明重点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部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进行的调查。 特点:调查单位少、适用于调查对象的标志值比较集中于某些单位的场合、重点调查的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有点在于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就可以获得总体的基本情况资料。 9、简述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联系与区别P31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来进行观测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统计学(计算题部分)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计算题) 1 ?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组并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根据整理表计算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平均成绩: - xf 3080 x 77 f 40(分) (4)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平均成绩为 77分,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 (1 )

丄15 15 25 3835 34 45 1329.5。(件) X

上限=x 77 3.34 80.3(分) (2)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判断: V 甲 9.6 X 36 0.267 V 乙 8.986 0.305 X 29.5 因为 > 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3?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在 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品190件. 要求:(1)计算合格品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 (2) 以%的概率保证程度(t=2)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 (3) 如果极限误差为%,则其概率保证程度是多少 解:(1)样本合格率 p = n1/ n = 190/200 = 95% 抽样平均误差: (2)抽样极限误差△ p= tp = 2X % = % 下限:X △ p=95%% = % 上限:x △ p=95%+% = % 贝总体合格品率区间:(% %) 总体合格品数量区间( %x 2000=1838件 %X 2000=1962件) (3)当极限误差为%时,则概率保证程度为 % (t=A/^ ) 4 ?某单位按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式抽取 40名职工,对其业务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 平均分数77分,标准差为10。54分,以%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全体职工业务考试成绩的区 间范围。 解: 计算抽样平均误差: 计算抽样极限误差: 2 1.67 3.34 全体职工考试成绩区间范围是: 下限=X x 77 3.34 73.66(分) 8.986 (件) P ) ■- n 10.54 40 1.67 X )2 f p

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一、概念篇 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 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率:是将跟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加权算数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整理

2009---2010学年第2学期 统计学原理 课程考核试卷(B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2、自填式、面访式和电话式 3、1153.3、1020 4、2 a b +、2 ()12b a - 5、-56、0、1 7、F 8、有效性、一致性 1、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 和 。 2、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 、 和 。 3、在某城市中随机抽取9个家庭,调查得到每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1080,750,780,1080,850,960,2000,1250,1630(单位:元),则人均月收入的平均数是 , 中位数是 。 4(a,b)内取值,且X 服从均匀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0()1f x b a ??=??-? 则X ,方差为 。 5、设随机变量X 、Y 的数学期望分别为E(X)=2,E(Y)=3,求E(2X-3Y)= 。 6、概率是___ 到_____ 之间的一个数,用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经常性。 7、对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检验,通常采用的是 检验。 8、在参数估计时,评价估计量的主要有三个指标是无偏性、 和 。 五、计算题(第1题7分、第2题8分,第3题8分,第4题12分,第5题15分,总共50分) 1、设X~N (9,4),试描述10X 的抽样分布。(7分) 1、解:2 ~(9,2)X N ,根据数学期望的性质10X 也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 E (10X )=10E (X )=90 D (10X )=100D (X )=100×4=400 所以 10~(90,400X N 2、某城市想要估计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采取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100名下岗职工,其中65人为女性。试以95%的置信水平估计该城市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比例的置信区间。(2 1.96z α=)(8分) 2、解:已知100n =,2 1.96z α=,6565%100 p == 根据公式得: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作用: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反映了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是一种由位置决定的平均数。可以没有众数也可有两个。

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数据的特征值 (一)数据的位置特征值 1)平均值 如果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得到一批数据x 1,x 2,x 3….x n ,则样本的平均值x 为: n-数据个数; x i -第i 个数据数; ∑-求和。 2)中位数 有时,为减少计算,将数据x 1,x 2,x 3….x n 按大小次序排列,用位居于正中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当数据为偶数时)表示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3)中值M 测定值中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的平均值,用M 表示。 4)众数 在用频数分布表示测定值时,频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若测定值按区间做频数分布时,频数最多的区间代表值(一般取区间中值)也称众数。 (二)数据的离散特征值 1)极差R 测定值中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之差称为极差。通常R 用于个数n 小于10的情况下,n 大于10时,一般采用标准偏差s 表示。 2)偏差平方和S 各测定值x i 与平均值 之差称为偏差。各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称为偏差平方和,简称平方和,用S 表示。 无偏方差 各个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除以(n-1)后所得的值称为无偏方差(简称方差),用s 2表示: ~ x _x _ x ∑ =--=-=n i i x x n n S s 1 2 _2)(1112 _ 2 _ 22 _ 1)(...) () (x x x x x x n -+-+-∑=-n i i x x 1 2 _ )(S = =

标准偏差s 2 (三)变异系数 以上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值,只反映产品质量的绝对波动大小。在工程实践中,测量较大的产品,绝对误差一般较大,反之亦然。因此要考虑相对波动的大小,在统计技术上 上式中σ和μ为总体均值和总体标准差,当过程在受控状态下,且样本容差较大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和样本均值 估计。 _x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样本:是指在全及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体。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数,它的基本计算形式是用总体的单位总数去除总体的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叫倒数平均数。 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多层次分组。 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表明总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指标,也叫比重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 类型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分层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按某个主要标志进行分组(或分类),再按随机原则从各组(类)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 机械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本单位的抽样组织方式。 综合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为观察某个因素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他因素指标固定下来计算出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平均指数:平均指数法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来计算总指数,根据选用的权数不同,平均指数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法。 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在数量变化上受随机因素的影响,非确定性的相互依存关系。 回归分析: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但现象之间的一般关系值,可以通过函数关系的近似表达式来反映,这种表达式根据相关现象的实际对应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这类数学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的活动过程。 统计指数:广义指数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比较指标,及用来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狭义指数仅指反应不能直接想家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它对总体单位不做任何分类排队,而是直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来组成样本的抽样组织方式。 季节分析的含义:是指某些现象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说明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来求得,其结果表现为相对数,故也将相对指标称为相对数。 平均指标: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 1计算运用总量指标的原则。 (1)在计算实物指标时,应注意现象的同类性 (2)统计总量指标时要有明确的统计含义和合理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简答题

1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⑴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⑵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⑶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2分类数据、顺序数据的整理及图示方法各有哪些? 答:对于分类数据:(1)数据的整理方法有列出所分的类别,计算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比例、比率等。(2)图示方法有条形图和圆形图。对于顺序数据:(1)数据的整理方法中包括所有的处理分类数据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2)图示方法包括累积分布图和环形图 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及图示方法有哪些?试述组距分组的步骤。 ⑴用频数分布表(变量数列)展示数值型数据①单变量值分组②组距分组 ⑵用图示展示数值型数据①直方图②箱线图③线图④茎叶图组距分组的步骤:①确定组数②确定各组的组距③整理成频数分布表 4误差主要包括哪两类?引起误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由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时所引起的代表性误差,原因是由于每次抽取一个样本,而样本中包含的哪些单元是随机的,不同的样本由于包含的单元不同,得到的估计值自然不同,各个估计值与总体特征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差距,由此产生了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其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有抽样框未能不重不漏包含所有抽样单元导致的抽样框误差,调查测量不准确引致的测量误差,还有无回答误差和粗大误差。 5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方差和偏差的关系? 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它的实质含义是指抽样平均数(或成数)的标准差。即它反映了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程度。 6影响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2)允许误差的大小;(3)概率度的大小;(4)抽样方法不同;(5)抽样方式不同。 7什么是多重共线:多重共线性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而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 8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方差分析总的思想是通过计算来比较因某一特定因素带来的样本值的差异与随机偶然因素对样本值的差异的大小,从而判断该因素对总体是否有统计意义。 9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1建立检验假设; H0:多个样本总体均值相等; H1:多个样本总体均值不相等或不全等。 检验水准为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F值;(3确定P值并作出推断结果。 10简述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异同? 答:方差分析主要用来研究数据分布的离散与集中,稳定与波动的情况,回归分析是通过数据的分布情况拟合出其分布规律.两者不是一回事 11简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和联系。 答:t检验常能用作检验回归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显著性,而f检验则能用作检验整个回归关系的显著性。各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解释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 概论 1. 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 ):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 ):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 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 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 =P 75-P 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 ) 3. 正态分布特征:①X 轴上方关于X =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 =μ时,f(X)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2X u S α±;百分位数法: P 2.5-P 97.5。

第三章 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SEM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X σσ=误差的大小。 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 ;②通过设计减少S 。 4. t 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 值越分散,t 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X S 逼近X σ, t 分布逼近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 分布的特例。 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 CI ):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2,X X t S αν±或/2,X X u S αν±。95%CI 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已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 0)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 1)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计算部分全用红色标注了!其他红色的是我的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是重点!都要背和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确定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精编版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