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 郝振铎

合集下载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

《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

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

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

一、《太極拳論》釋名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

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

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

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

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

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太極。

要在心中反復玩味,了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

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

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

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

二、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

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

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

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

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

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

具體到修煉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整理: 趙幼彬(由張三豐祖師所著,王宗岳先師精解的太極拳經,因長期傳抄而身首分離,謬誤百出。

對其作者亦産生莫大混亂與篡改。

經筆者認真考證,還其原貌。

雖不盡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

六首歌訣爲“經",歌訣釋文爲“論"。

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

經論對應,始成一體,本篇以乾隆抄本爲主要依據,參閱諸本。

限於篇幅,校勘說明從略。

)【本文从网上找到,版本为word版,但因字库等原因,出现乱码等现象;据网上多处查询王宗岳拳论,比word版本多“动静之机”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句,现补上。

并将其转为pdf格式,避免乱码。

“【】”中的斜体字均为本次添加。

张立新2014/11/11。

】歌訣一順項貫頂兩膀鬆,虛靈頂勁,氣沈丹田。

兩背鬆,然後窒。

【注:窒:音zhi 4,【1】阻塞不通;【2】又《廣雅》窒,滿也(康熙字典)。

此取2义。

】束脅下氣把襠撐,提頂吊襠,心中力量。

【注:脅,胁。

】威音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

五指抓地上彎弓,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

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

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舉步輕羨神內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自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即市腿市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咕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意上寓下後天還,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辟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太极拳谱一大抄之一》所有太极拳谱,最早出自武禹襄。

李亦畬抄本之王岳四篇,应该是武禹襄研究过的那么,武禹襄的几篇,如何写作来的?一、如果我是武禹襄,如何解太极拳论呢?二、又如果我是王岳,如何创写太极拳论呢?答案只有一个:承传。

换句话说,即是「抄」「作」。

武禹襄会参考甚么拳谱呢?以下为武禹襄的简介:()永年人,出身官绅人家。

当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武氏兄弟爱其术,从杨学习十三势大架,得其梗概。

后武禹襄兄长于年中进士,任河南舞阳知县。

武禹襄赴兄长任所,顺道过温县陈家沟,拟求益于陈长兴。

经长兴老介绍,遂从赵堡镇陈青萍学小架,学拳月余,备悉理法要义。

又于舞阳盐店得王岳得乾隆(-)年间人《太极拳论》更有,以练拳着有《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工心解》。

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八要》。

其着作简单精要,无一虚浮。

后人称其拳术为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畬。

李亦畲传郝。

这样说,太极拳应出自武禹襄,而不是杨露禅。

我们练武禹襄的心法,而打杨、陈、吴家的拳。

《太极拳谱一大抄之二》武禹襄可能参考过的拳谱,我逐一翻查。

也发现些道理。

这些古拳谱多有系统,前文后理,解说拳义。

我把似曾相识的,如后。

一、《武编选》明代唐顺之()作。

据说唐顺之为戚继光过枪法。

如何分?「拳有势者,所以变化也。

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谓之势。

」太极拳论没有说攻守,指说「走」、「黏」。

没有指出「墙户」重点,所以太极拳,便没有势可言。

如何知虚实「惊法者虚,取法者实。

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在存乎人。

」虚实,是指两下。

太极没有练「惊」。

如何着熟「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騪(搜,索也)、欲狼。

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者騪与狼者胜。

」騪,指找新径。

狼,指真实、狠。

太极只练着熟,还差很远。

雷同之拳势名称「高探马、指裆势、一条鞭势、七星势、骑虎势、地龙势、拗步势、玉女穿针等。

」太极势其实并没有甚么特色。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用,然而皆由“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等方方面面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而贯串之。这就是《易经》天人合一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转洪均生)-自由交流-太极拳资料库太极,视频,功夫,内功...

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转洪均生)-自由交流-太极拳资料库太极,视频,功夫,内功...

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转洪均生)-自由交流-太极拳资料库太极,视频,功夫,内功...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转洪均生)2008-07-05 09:30分类:太极拳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清朝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论述精辟,言简意赅,久为个式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学用之法,由外形运动的分合曲直、无过不及的界限,与对抗的刚柔效果的顺背,以至如何由招熟达到懂劲,都讲得有条不紊。

学者果能善体其意,照其规矩,持久锻炼,则愈练愈精,从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亦非不可企图。

此文的确古奥难解,却非粗读所能理解。

各种术语须从不实践中细加揣摩,方能正确领悟。

但论中未能指出已何为界,学者读后茫然,无从知晓其要领。

况且太极拳流派繁多,认知、方法、水平等诸多因素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爱拳之人无不忧患。

今臆解,愿识者鉴之。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极是顶点、极限。

加“太”字,犹如平时说难道原始。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

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

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

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

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俗话说:“无中生有”。

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

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

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喝环境等因素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见出来,必需根据科学知识,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此为外因),也就是阴阳而气的相互推动和制约,“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道理就在此。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太极拳论》是拳界公认的经典。

近日在百忙之中完成心得《通解》,这一心得主要参考《沈寿注》及其他相关文论,加上自己的理解。

心得粗疏之处难免,仅作留存。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拳论》首句开章明义,从“太极”的解释入手,解释太极拳名。

就是说,什么叫太极,什么叫太极拳?名正,则言顺。

我们考证“太极”这个词,沈寿说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代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就是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

这里说太极是由“无极”孕化而出,又是阴阳的母体。

这里是从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出发,阐释变化的道理。

也就是说天下的各种物体都是可以分为阴阳的。

比如说,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生物中雄性称为“阳”,雌性称为“阴”。

动作中“开”为阳,“合”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诸如此类,这样理解“阴阳”,实际上也就不神秘了。

“无极而生”这一句话,是与《老子》中“有,生于无”的观点一致的,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去解释世界的根源时,一些古代先贤圣哲就辩证的理解为“有,生于无”,当然这与我们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古人的思想中的合理内容。

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其重点是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运用到拳术中,同时也是用“取象于天”的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罢了。

《太极拳论》的第一句话的来源沈先生说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话时,首先知道太极拳中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上下相随、前进后退等等都是符合辩证法的;其次要知道在套路的起势,由无极势一抬手,由静而动,就是“无极而太极”了,其实没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是不是“唯心主义”的,没有那么神秘,要求在全身放松静养之后,慢慢开始运动,开始做第一动作就是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摘要: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四、结论正文: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王宗岳是太极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文武。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个克服种种心魔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心魔有十个方面:过分用意、贪多求全、萎靡不振等。

在修炼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心魔,达到心静如水、动作自如的境界。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下面对《太极拳论》的部分内容进行白话解释:1.“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意思是:对方用力时,我要柔顺应对;对方后退时,我要跟进粘住对方。

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意思是:对方动作快时,我要快速应对;对方动作慢时,我要缓慢跟随。

尽管变化多样,但道理只有一个,即阴阳相济、刚柔并济。

3.“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意思是:要头顶虚领,丹田气沉,保持身体中正,动作忽隐忽现,灵活变化。

4.“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意思是:对方用力于左方,我则虚化左侧;对方用力于右方,我则虚化右侧。

向上仰时,要显得越高;向下俯时,要显得越深。

前进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长;后退时,要让对方觉得我越来越短。

5.“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意思是:要保持身体轻灵,如同一片羽毛不能承受额外重量;如同一只蝇虫不能落脚。

太极拳推手须知(外二篇) 郝振铎

太极拳推手须知(外二篇) 郝振铎

太极拳推手须知郝振铎(一)练习化劲遇敌发劲来击,最忌逆其方向而抵抗之。

宜顺从敌劲之方向,以力引之落空,使敌陷于危险之地也,方为合法,此种合法之力即为化劲是也。

太极拳击人时,必须利用反动力。

其第一力之效用,并无有立即制胜敌人之意,乃首在探之敌人之反动力,或其所加之抵抗力,知己至如何程度。

俾得以第二力防其反动力,或抵抗力,使敌人陷于不稳之地位,然后以第三力击之,则敌人无不应手而跃跌出矣。

故太极拳第一力当为虚着,第二力则为化劲,第三力始为发劲。

如第二力不能移动敌力,则第三力仍用化劲,推而致于第四,第五力,皆应如此,方合于太极拳先化后打之意。

太极拳应敌之时虽一方即利用敌人反力,以劲摇敌人重心为先务。

一方对于自己之重心,则时时以变化方法使之稳定,夫太极拳之姿势,以全身重量寄于一足,仍能不失其稳定之形势者,其故果何在?一言以蔽之,是皆两足能变换虚实之功耳。

所谓变换者,即一足不稳时,立将全身重量移于他足之上,使不稳定之形势而复归于稳定之形势。

易言之,即基点之地位时刻随重心变动而变动,使重心垂线一经静止,可另在一基点之内,而不受原有之限制也。

(二)练习懂劲(甲)不顶,不顶即毫不抵抗之意。

盖无论敌劲之大小,皆宜以先法化之也。

练不顶之法,首在用腰。

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步。

(乙)不丢,不丢者,不离之谓也。

太极拳粘劲与走劲并重。

(不顶即走劲,不丢即粘劲)若一走既离,不但敌劲无由感觉,且不能利用粘劲,以收我顺人背之效矣。

不丢之法并非专用两手,须全身各处均能粘住彼劲方为合法,练习时不可不注意也。

(丙)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此所谓练习初期之姿势,宜先从长大处下功夫。

扩充不丢不顶之限度,俟功夫渐深,需要力求紧凑。

至盘架子亦当如是。

盖由大处练至小处,虽小实大。

犹物质之结晶也。

(丁)勿先动手。

先动手为强者,以力大为胜者之说法,太极拳则一反其意,惟以后下手为主。

盖所待敌之劲而利用之也。

此云以静待动之功夫。

练习之法,不问如何危险,须一意以不丢不顶应付之耳。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知更多内容,请查看明根太极拳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於《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欢迎阅读。

精解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10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

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动作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屈随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

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

并且还要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少无内,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

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

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

太极的玄妙虽然有万端变化,但是道理却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要领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

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势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懂劲后,更要用功,静心修炼,行走坐卧,一举一动,听声辨音,揣摩微妙。

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

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太极拳论-清-王宗岳

太极拳论-清-王宗岳

太极拳论王宗岳
山右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
?山右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尔。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发展自陈家沟长拳一路“十三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郝振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则分之,静之则合。

(未动之先无极也,动分阴阳太极也。

我身亦然,动之则分阴阳,静之则浑然合于太极也)。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自己运动必要均匀,不可有过、有不及。

与人交手,必要不丢不顶,彼屈则我伸,以粘随之;彼伸则我屈,以捋就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人以拳来击,我以拳御之,两力相等,亦两俱损伤,不敌更无福矣。

人刚我柔,使人刚无所施,其力便走失,人刚不可御,以柔走之,故谓之走。

人之力有过、不及,力失其中则背。

我之势得中,因顺其来势以应之则顺。

我顺人背则彼欲走脱而不能,故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我不自动,随彼之动而动,我之缓急亦随彼之缓急而缓急,不自主张,其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初学仅知形式,不知劲之所由生也,非用功之久,不能贯通,所以学贵有恒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虚领顶劲,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则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则立身中正;忽隐忽现,则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与人交手相粘,左边重是彼实也,则我左边即变为虚,右重亦然。

杳者,虚无之意,盖化彼实力使之落空也)。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彼仰则我随之上,则觉我弥高。

彼俯我随之下,则觉我弥深,此言粘随也。

彼进则我退,则觉我愈长,而不及。

彼退我进,则觉我愈进,而不可逃。

此言以虚应实,以实应虚,不丢不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动中求静的功夫,练至纯熟,则精神常静,不为外诱,不为尘蔽,其感觉自然灵敏,稍触即知。

故羽虽轻不能加,蝇虽小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技进至此,是故所向无敌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其他各门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以力以快胜人,皆先天自然之能事,非学力之功。

太极拳则随其力,随其快,以顺应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能胜人,及由于学力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用力仅四两,而可拨千斤者。

盖力之击发,必全趋于其所向之终点。

迎其方向而御之,则千斤之重不差毫厘。

避其正面撞击,顺势而斜引之,则其重点随所引而改方向,四两之力应付有裕矣,是显然非力大能胜力小也。

人至耄耋之年,经络僵硬,举动自然迟钝,精于斯技击者,一人可以御众人,则快何能为也)。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立如秤准者,重心得中也。

体非限定立,必云之中心,特重重心也。

而身偏至左,则重心移至左;身偏至右,则重心移至右。

前后亦然。

贵维持重心之中心也。

譬如权物之衡,其绊维偏于一端,任其重心之移远移近。

问物之轻重,必取准于绊维。

盖此件即重心之中点也。

活似车轮者,以腰为轴,随腰园转如车轮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双重有两方面,一、从平时练习而言,体
偏于左则左足重,而右足要轻;体偏于右,则右足重而左足要轻,前后亦然。

盖有重、有轻,方能随时随地变化灵敏。

是若双重,则转动迟滞矣。

二、与人交手,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抵抗,亦是双重。

双重则相持不下,力大者胜。

我松之则偏沉,彼之重力自然消失。

我可以随其自然,乘其懈而击之也)。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虽然有数年纯功,但是不能化人,反而受人之制,乃双重之病未除也)。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欲避此病,需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

其初处处一虚一实,其后运化自然,处处有虚有实。

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乃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之意。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知化也)。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后不可以此而自足,懂劲乃仅得门径耳,仍需默识揣摩之,久而久之,渐至从心所欲,无不如意也)。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太极拳不作主动,唯居于被动,舍己从人也。

彼实则以虚应,引其实力而御之。

彼虚则我应以实,乘其虚隙而击之。

然则彼之败也,非我败之也,乃是彼之用力过与不及败之。

即有此简便途径不行之,故视为架子手法之形式,只研究如何抵抗攻击,何异舍近求远,可谓之误矣)。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同是一虚实也,被动与主动,其别甚微,发端虽微,而得失大异,学者不可不详察辨别也)。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非有智慧者不能悟也。

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恐亦枉费工夫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