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流域

长江黄河流域
长江黄河流域

.

一、长江流域

材料1 长江流域图见地图册P97及P177

材料2 长江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全长63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11个省区市。流域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的七大流域中居首位,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34%,另外,淡水面积、水运资源等均居全国之冠,并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按照水文、地貌特点,可以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青藏、云贵高原,四川盆地)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渐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尤其是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③下游段。水深江宽,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

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的自然背景

(1)地形:

(2)气候:

(3)水文:

(4)自然资源:

2、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______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迅速

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以 _武汉___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 _重庆___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

工农业 ______ ,人口众多、城市密布、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3.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4、三峡工程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效益:________(首要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

.

5、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6、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治理措施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图见地图册P97及P178

一、黄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1.黄河流域西起 _______山,东临 ___海,南至___ 山脉,北抵 ____ 山脉,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露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等9省、自治区。

2.地形: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黄土高原和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 _______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 _______ 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形成有名的“”洪水威胁较大。

3.气候: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 _______气候、 _______ 气候、 _______ 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 4.水文:上游——源头至内蒙古镇,本河段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中游——镇至河南,中游流经高原,支流众多,严重。本河段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下游——河南至入海口,本河段两岸大部修有堤防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二、黄河流域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1.黄河流经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床落差大,资源丰富,中游地区流经陕西,山西,有丰富的资源。2.上游流经气候、气候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有。中游流经高原,严重。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等。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形成著名的“”。由于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资源短缺,再加上不合理的灌溉,现象严重。

二、黄河流域开发整治的措施

1.上游地区实行河流的开发,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并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防护林的建设等。、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2.中游做好工作,采取措施与措施相结合,以综合治理。实行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继续巩固、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如水利工程。

【拓展】

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是美国西南方、墨西哥西北方的河流,主要发源于美洲大陆的分水岭——洛矶山脉西部。长度大约有2333千米,有一部分在美国落基山脉区域西边消失。整个科罗拉多河河系大部份流入了加利福尼亚湾,是加州淡水的主要来源,另一部份则往南流向墨西哥,但没有出海。

气候:科罗拉多河上游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气候变化较大,最低气温-46.7℃,最高气温达42.8℃,年均降水量为200-500毫米。秋冬春各季降水量多为降雪,春末夏初当气温升高时,积雪迅速融化,河道流量大增,年径流约70%集中在4-7月。由于落基山区降水较多,并有冰雪融水补给,因此科罗拉多河上游干、支流水资源极为丰富。据利斯费里站统计,该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186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为296亿立方米(1917年),最小径流量也有69亿立方米(1934年)。

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加上蒸发量大、渗漏、灌溉等耗水,水量逐渐减少。各年之间及各季之间丰枯相差很大,4-5月洪水期流量可达1982-311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达850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仅为85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仅20立方米/秒),相差23-26倍。春末夏初洪水泛滥,秋冬河水干涸。

地形:科罗拉多河流域边界三面环山,东、北为构成大陆分水岭的山脉,西为落基山脉,整个流域地势为北高南低。源流所在地两岸山地海拔均在4270米以上,从发源地到利斯费里(海拔高940米)为上游段,河道蜿蜒,长约1030千米。由于地势较高,终年积雪,水量较多,河水下切明显。

中游从利斯费里至比尔威廉斯河河口(帕克坝哈瓦苏水库内),流经科罗拉多高原,由于该地区多为干旱地区,增加的径流不多,河谷不易展宽,形成许多峡谷地形,上中游合计长达

.

1600千米,约占科罗拉多河总长2/3以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科罗拉多大峡谷,该峡谷东起小科罗拉多河入汇处,西至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岸,全长350千米,最大深度1740米,河流曲折蜿蜒,河床坡降1.5米/千米,水流湍急,流速高达6.9米/秒,水深10-15米。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势低洼,有山脉、盆地、沙漠等。

水文特征:上游水量较丰,支流较多;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渐少,支流不多,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311.5立方米/秒。水位季节变化大,4-5月洪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30倍。河流泥沙含量高,水呈暗褐色。“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每年泥沙入海量1.63亿吨,有“美洲尼罗河”之称。干支流多峡谷,河床比降大,富水力资源,开发后主要用于灌溉和发电。

开发利用:科罗拉多河流经人烟稀少的美国西南部地区,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谷深水急,适宜筑高坝建大水电站,为开发水电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科罗拉多河是美国进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即每个工程具有发电、灌溉、旅游、防洪与航运等综合效益)的第一个流域,是美国水资源开发最充分的流域,也是争议最多的流域。该河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始于1928年,当时通过了兴建鲍尔德峡(即胡佛坝)工程的法令,该工程于1931年开工,1936年建成,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及城乡供水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此后,在科罗拉多河流域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由于美国西半部干旱缺水,科罗拉多河流域的绝大部分水量用于农业灌溉(约95亿立方米),城市给水和工业用水约需28亿立方米,因此,在科罗拉多河干、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大型引水工程。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全长3500多千米,最后注入里海,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Volga-Baltic Waterway)连接波罗的海(Baltic Sea),通过北德维纳河(Northern Dvina River)连接白海(White Sea),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Volga-Don Canal)与亚速海(Sea of Azov)和黑海(Black Sea)沟通,注入里海(Caspian Sea)。所以有“五海通航”的美称。

伏尔加河流域大部为大陆性气候,流域上中游和下游右岸属森林气候;下游左岸属草原气候和半荒漠气候;里海低地则属荒漠气候。

伏尔加河水源来自融雪(占年排水量的60%)、地下水(30%)和雨水(10%)。在其未有水库调节之前,自然而未受控制的水文特点是春汛高。

伏尔加河的冻结是自上而下的,解冻的方向则相反。封冻期变动在140d(上游)到100~

90d(下游)之间。从11月末到12月中封冻,至4月初到4月中解冻。伏尔加河含沙量在一年内有很大变化,并与年水量有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